中日甲午戰爭是近代關乎中國國運的戰爭,是它將中國真正地打痛打醒了,是它直接將滿清政府打進了重症監護室、從此只能在病房裡呻吟以等待死亡的降臨,很多國人至今都還為這場戰爭的失敗而惋惜。認為如果這場戰爭中國不戰敗的話,中國就可以扼制住日本這條毒蛇,甲午戰爭之後緊隨而來的中國一系列沉重災難就不會接踵而至。
然而,真的如此嗎?之所以說中國是這場戰爭的註定輸家,只要稍微假設一下,如果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取得勝利能從日本手中獲得什麼?就會明白這場戰爭一開始,中國便輸了,因為無論在這場戰爭中是勝是負,中國都被註定了是輸家。
這在於當時中國對日本無所求也將無所得決定的,即便在軍事上獲勝,在利益上也必將是得不償失、勝而無利只能導致勝而衰微。中國當時是以小農經濟為主,對日本這種國家無所利求,而且深受迂腐仁義道德影響的滿清政府也很難想像出其能夠對日本提出什麼獅子大張口般的要求?
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期間,其時,日本對大明無禮,朱元璋還是強忍怒火將日本列為永不徵討的國家之一。這並非當時大明欠缺徵討的軍事實力抑或朱元璋有好生之德、不願妄動幹戈。而是其看出徵討日本無利可言,得其地不足耕、得其民不足使,所以徵討日本也不過是徒耗錢糧、徒流將士鮮血而已。
再回到晚清時,情況依舊沒變,中國依然對日本無所利求。中國能從日本獲得賠款來償補在戰爭中的耗損嗎?日本在甲午戰爭之前,已欠下很多外債,如果日本戰敗,日本將是一個破產的國家;能從礦產貧乏的日本獲得礦產嗎?中國僅有的一些淺薄的工業基礎還遠遠沒有發展到對礦產有饑渴需求的程度;獲得日本領土?遠隔大海,多山少平原的日本對農業為主的中國無一絲吸引力;還是獲得日本人口?中國當時人口已過四億,人口矛盾都已逐漸凸顯出來了。
而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國內矛盾重重,雖然通過西南戰爭將反對勢力暫時彈壓下去,但依然時時有危險,任何變革都是對利益的重新分配,蛋糕就那麼大,怎麼分都會有人不滿。所以任何變革風險都很大,失去利益的一方必將尋找機會進行反撲。唯一能安撫他們的辦法就是通過對外擴張來將蛋糕做大,這樣才會讓各方儘量滿意。
而通過近三十年的變革,使其工業的得到快速發展也迫切需要大量資金的注入,對礦產、市場的需求也與日俱增而變得日益饑渴,甚至渴求能獲得戰爭賠款來償還外債。而日益腐朽無能且體量龐大的滿清無疑成了是他們眼中唯一且最好的目標,因為只要將她撲到就足以將自己餵飽了。而如果失敗,自己已做好了困守日本本土的準備,似乎最壞的結局也不過再一次如同鎌倉幕府時期遭受蒙古入侵而已。所以在日本而言,這是一場收益極大、代價極低的戰爭。
反觀中國,如果中國戰敗,歷史已經告訴我們了答案。如果中國戰勝,日本退回本土,成了越南、菲律賓之流的無賴國家,將不再成為中國的危害。朝鮮得到保全,依舊按原有軌道緩慢發展或徘徊著。而滿清由於是日本軍事力量的相當,雖獲勝,中國軍隊也會元氣大傷,在利益上的無所得便造成國庫虧空、民生更加凋敝,國人依舊愚昧沉睡著。
在南方不堪歐美的侵擾;在北方更無力抵抗沙俄,沙俄甚有可能將侵佔整個東北、蒙古及新疆一帶(東北地區是由於日俄的爭奪以及日俄戰爭的勝利才使得東北沒有淪入沙俄之口,而日本能戰勝沙俄是由於從甲午戰爭中獲得能量補充。如果是在慘勝日本之後的滿清,那麼會由於元氣大傷定難抵抗住沙俄的進攻),甚至西藏也大有可能失去。而一旦失去這些領土,即便中國國力以後即便再得到發展也斷難從沙俄手中收回這些領土了(從俄羅斯手中討回在1929年被蘇聯侵佔的半個黑瞎子島已被當成重大外交領土談判成果了),而中國一旦丟了東北、內蒙、新疆、西藏,中國將淪為另一個印度了,連搞個核試驗的合適場所也都很難找得到了,那就無從談發展成為大國了。日本是在情感上對中國傷害最大的國家,沙俄卻是在實際利益上對中國傷害最大的國家!
我們還可以通過明朝萬曆年間援朝抗倭戰爭來看中日甲午戰爭,明朝的援朝抗倭戰爭,名義上雙方是平手,實則上中國仍然是輸家,明朝的援朝抗倭戰爭是明朝萬曆三大徵中歷時最長、規模最大、耗錢糧最多、明軍將士精銳也損失最多的一場戰爭,歷來就有很多人都把援朝抗倭戰爭看成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而日本在這場戰爭中貌似也沒有佔到便宜。其實不然,日本雖然最終退軍,但卻從朝鮮半島俘獲大量的勞動力、工匠、物資到日本,不但使得日本長久以來戰亂導致的勞動力不足得到一定的補充,同時俘獲的大量工匠技術人員使得日本的各方面工藝、建築、醫學的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進步與發展,所以這場戰爭對日本絕不是毫無意義。
即便是在唐朝時期,日本軍隊在白江口的全軍覆沒,換來的也不是被徵服與奴役,也沒有割地與賠款,而是大化革新全面像唐朝學習帶來的進步,所以這也是一場換來進步的戰爭,從這個意義上講,日本也不是輸家。
而大明呢?由於援朝抗倭戰爭,導致了遼東地區的防禦空虛以致給了女真人的擴展勢力提供了可趁之機,使得女真人成了大明的心腹之患。如果援朝抗倭戰爭推遲十幾年發生或者當初日本在朝鮮半島站穩了腳跟,也許在明末遼東局勢上就多了一方制衡女真人的力量。
中日甲午戰爭對中國來說,是一種在利益上註定無所得的戰爭,朝鮮之於中國,一直是個藩屬國,除了在戰略防禦上有些現實意義外,在經濟利益上,中國不但從未從朝鮮上獲得實際經濟利益好處,反而時不常地需要中國的援助,直到今天,北朝鮮還不時地需要中國的輸血援助。而日本是要實實在在地把朝鮮變成殖民地的,是要從中獲得營養補充的。
我們再看明末與後金的戰爭也是如此,大明對後金的每場戰爭都需要從國庫裡大把大把地掏銀子,才導致大明朝越打越弱、越打越力不從心。而後金對大明的戰爭是寇掠戰爭,從戰爭上收穫比其漁獵、耕地的收穫甚至還大,所以其自然好戰,後金更是越打越強、越打越壯。
正因為中日戰爭是這種在實際利益上得不償失的戰爭,是一次遭遇劫匪的戰爭,所以才說中國是這場戰爭的註定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