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是一場中國被註定輸家命運的戰爭

2021-01-11 有知社

中日甲午戰爭是近代關乎中國國運的戰爭,是它將中國真正地打痛打醒了,是它直接將滿清政府打進了重症監護室、從此只能在病房裡呻吟以等待死亡的降臨,很多國人至今都還為這場戰爭的失敗而惋惜。認為如果這場戰爭中國不戰敗的話,中國就可以扼制住日本這條毒蛇,甲午戰爭之後緊隨而來的中國一系列沉重災難就不會接踵而至。

然而,真的如此嗎?之所以說中國是這場戰爭的註定輸家,只要稍微假設一下,如果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取得勝利能從日本手中獲得什麼?就會明白這場戰爭一開始,中國便輸了,因為無論在這場戰爭中是勝是負,中國都被註定了是輸家。

這在於當時中國對日本無所求也將無所得決定的,即便在軍事上獲勝,在利益上也必將是得不償失、勝而無利只能導致勝而衰微。中國當時是以小農經濟為主,對日本這種國家無所利求,而且深受迂腐仁義道德影響的滿清政府也很難想像出其能夠對日本提出什麼獅子大張口般的要求?

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期間,其時,日本對大明無禮,朱元璋還是強忍怒火將日本列為永不徵討的國家之一。這並非當時大明欠缺徵討的軍事實力抑或朱元璋有好生之德、不願妄動幹戈。而是其看出徵討日本無利可言,得其地不足耕、得其民不足使,所以徵討日本也不過是徒耗錢糧、徒流將士鮮血而已。

再回到晚清時,情況依舊沒變,中國依然對日本無所利求。中國能從日本獲得賠款來償補在戰爭中的耗損嗎?日本在甲午戰爭之前,已欠下很多外債,如果日本戰敗,日本將是一個破產的國家;能從礦產貧乏的日本獲得礦產嗎?中國僅有的一些淺薄的工業基礎還遠遠沒有發展到對礦產有饑渴需求的程度;獲得日本領土?遠隔大海,多山少平原的日本對農業為主的中國無一絲吸引力;還是獲得日本人口?中國當時人口已過四億,人口矛盾都已逐漸凸顯出來了。

而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國內矛盾重重,雖然通過西南戰爭將反對勢力暫時彈壓下去,但依然時時有危險,任何變革都是對利益的重新分配,蛋糕就那麼大,怎麼分都會有人不滿。所以任何變革風險都很大,失去利益的一方必將尋找機會進行反撲。唯一能安撫他們的辦法就是通過對外擴張來將蛋糕做大,這樣才會讓各方儘量滿意。

而通過近三十年的變革,使其工業的得到快速發展也迫切需要大量資金的注入,對礦產、市場的需求也與日俱增而變得日益饑渴,甚至渴求能獲得戰爭賠款來償還外債。而日益腐朽無能且體量龐大的滿清無疑成了是他們眼中唯一且最好的目標,因為只要將她撲到就足以將自己餵飽了。而如果失敗,自己已做好了困守日本本土的準備,似乎最壞的結局也不過再一次如同鎌倉幕府時期遭受蒙古入侵而已。所以在日本而言,這是一場收益極大、代價極低的戰爭。

反觀中國,如果中國戰敗,歷史已經告訴我們了答案。如果中國戰勝,日本退回本土,成了越南、菲律賓之流的無賴國家,將不再成為中國的危害。朝鮮得到保全,依舊按原有軌道緩慢發展或徘徊著。而滿清由於是日本軍事力量的相當,雖獲勝,中國軍隊也會元氣大傷,在利益上的無所得便造成國庫虧空、民生更加凋敝,國人依舊愚昧沉睡著。

在南方不堪歐美的侵擾;在北方更無力抵抗沙俄,沙俄甚有可能將侵佔整個東北、蒙古及新疆一帶(東北地區是由於日俄的爭奪以及日俄戰爭的勝利才使得東北沒有淪入沙俄之口,而日本能戰勝沙俄是由於從甲午戰爭中獲得能量補充。如果是在慘勝日本之後的滿清,那麼會由於元氣大傷定難抵抗住沙俄的進攻),甚至西藏也大有可能失去。而一旦失去這些領土,即便中國國力以後即便再得到發展也斷難從沙俄手中收回這些領土了(從俄羅斯手中討回在1929年被蘇聯侵佔的半個黑瞎子島已被當成重大外交領土談判成果了),而中國一旦丟了東北、內蒙、新疆、西藏,中國將淪為另一個印度了,連搞個核試驗的合適場所也都很難找得到了,那就無從談發展成為大國了。日本是在情感上對中國傷害最大的國家,沙俄卻是在實際利益上對中國傷害最大的國家!

我們還可以通過明朝萬曆年間援朝抗倭戰爭來看中日甲午戰爭,明朝的援朝抗倭戰爭,名義上雙方是平手,實則上中國仍然是輸家,明朝的援朝抗倭戰爭是明朝萬曆三大徵中歷時最長、規模最大、耗錢糧最多、明軍將士精銳也損失最多的一場戰爭,歷來就有很多人都把援朝抗倭戰爭看成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而日本在這場戰爭中貌似也沒有佔到便宜。其實不然,日本雖然最終退軍,但卻從朝鮮半島俘獲大量的勞動力、工匠、物資到日本,不但使得日本長久以來戰亂導致的勞動力不足得到一定的補充,同時俘獲的大量工匠技術人員使得日本的各方面工藝、建築、醫學的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進步與發展,所以這場戰爭對日本絕不是毫無意義。

即便是在唐朝時期,日本軍隊在白江口的全軍覆沒,換來的也不是被徵服與奴役,也沒有割地與賠款,而是大化革新全面像唐朝學習帶來的進步,所以這也是一場換來進步的戰爭,從這個意義上講,日本也不是輸家。

而大明呢?由於援朝抗倭戰爭,導致了遼東地區的防禦空虛以致給了女真人的擴展勢力提供了可趁之機,使得女真人成了大明的心腹之患。如果援朝抗倭戰爭推遲十幾年發生或者當初日本在朝鮮半島站穩了腳跟,也許在明末遼東局勢上就多了一方制衡女真人的力量。

中日甲午戰爭對中國來說,是一種在利益上註定無所得的戰爭,朝鮮之於中國,一直是個藩屬國,除了在戰略防禦上有些現實意義外,在經濟利益上,中國不但從未從朝鮮上獲得實際經濟利益好處,反而時不常地需要中國的援助,直到今天,北朝鮮還不時地需要中國的輸血援助。而日本是要實實在在地把朝鮮變成殖民地的,是要從中獲得營養補充的。

我們再看明末與後金的戰爭也是如此,大明對後金的每場戰爭都需要從國庫裡大把大把地掏銀子,才導致大明朝越打越弱、越打越力不從心。而後金對大明的戰爭是寇掠戰爭,從戰爭上收穫比其漁獵、耕地的收穫甚至還大,所以其自然好戰,後金更是越打越強、越打越壯。

正因為中日戰爭是這種在實際利益上得不償失的戰爭,是一次遭遇劫匪的戰爭,所以才說中國是這場戰爭的註定輸家。

相關焦點

  • 甲午中日戰爭:一場顛覆中國的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是一個很值得說的話題,其後有太多太多的事件與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甲午中日戰爭是晚清歷史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但同樣一件事,有得必有失,而甲午中日戰爭到底帶給了中國什麼?中國輸了什麼?中國輸了地位。首先,丟了小弟。這場仗開打的原因就是日本出兵朝鮮,清朝是作為朝鮮的保護國不得不參戰的。本來,清朝再奄奄一息,但瘦死的駱駝畢竟比馬大,在周圍附屬國中地位還是有的。比如朝鮮,比如日本國內一開始反對開戰的人也是很多的。但是日本一打過中國就完了。要知道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國際上對日本也就是覺得眼熟罷了,畢竟他很小,是島國。
  • 中日甲午戰爭時慈禧卻在忙過壽:3天打不到北京就行!
    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幹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而日本稱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儘管北洋海軍主力艦「定遠」、「鎮遠」雄風猶存,如果海陸配合運用得當,完全可以同日軍再打一陣子,但是,清軍失敗的命運早已註定。  這一年,對甲午殤思與鏡鑑的論述頗多,如戰略失誤、經費不足、用人不當、隊形不利、裝備落後、彈藥偽劣等等,這些與戰爭失敗均有一定關聯,但都不是決定性因素。  造成失敗的關鍵因素是文化,呈現為國家觀念、民族意識的國家文化特質。
  • 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國危害有多大?輸的不是戰爭而是近百年的國運
    銘記歷史,我們才能仰望未來,近代我國中日甲午海戰的這段歷史,始終是揮之不去的一段歷史印記,在這場影響深遠、不該輸的戰爭中,我國最終輸掉了這場戰爭,而此戰的失敗,對於我國來說不僅僅是輸掉了一場簡單的海戰,而是輸掉了一場近百年的國運,此戰過後日本則跨入現代列強之列,我國則淪為列強的殖民掠奪得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本以為以此便能讓落後的中國走向強大,然而洋務運動卻以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而宣告失敗。洋務運動雖然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的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並沒有讓中國走向富強。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可以說這是中國打的第一場海陸交替的近現代化戰爭。
  • 如何看待甲午中日戰爭?當時的中國處於什麼水平?
    甲午戰爭失敗的話,英國手裡的日本戰爭債券會成為英國從日本身上割肉的利刃,不過到時候日本身上也不會剩下來多少值得一提的東西了,也許英國還會再提供一筆貸款,繼續扶持日本作為其在遠東牽制俄國的棋子。不過說到底,歷史的假如推斷出任何結果都無所謂,反正丘處機最後還是路過了牛家村。
  • 日本式的風俗畫:中日甲午戰爭
    清日三國交涉的情景中日戰爭對中日兩國以及東亞地區的國際形勢具有重要的意義,中日兩國今日國運的淵藪都是如此。這個系列的風俗畫是當時日本畫家對戰爭的寫照。此圖為1894年6月至7月的三方談判。朝鮮近代歷史上,高宗的生父、宮廷君李長貞與女婿明成皇后閔妃是不可忽視的政治人物,她們之間的鬥爭也表現在這場戰爭中。在中日戰爭前,日本為了控制朝鮮,選擇扶植宮廷君李氏應取代閔妃集團。圖中即反映了日本人協助院君李應進入景福宮,取代高宗和閔妃第三次掌權的情景,但他只是日本人的傀儡。
  • 雙甲子後回顧中日甲午戰爭對後世的影響
    甲午戰爭給中國的打擊是空前的。《馬關條約》給中國帶來的損失超過了以往一切損失,各項賠款加在一起達2億多兩白銀,清政府為此又向歐洲三次大借款3億兩白銀,實際付出數目可能有6~8億兩白銀。臺灣和澎湖群島被割讓,日本從臺灣掠奪了大量的物質財富,滋養了日本的戰爭機器。《馬關條約》還為日本對華資本輸出,進行經濟侵略打開了方便之門。
  • 中日甲午戰爭 多年前的今天最激烈的一戰
    擁有5千年歷史的中國經歷了更多國家一次次的分合,歷史留下的傷疤從未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複合,它警醒青年人的自強和不屈。甲午戰爭留下的慘痛是許多國人引以為恥的。1894年的今天,清朝北洋艦隊與日本海軍在黃海大東溝海面上,展開了中日甲午戰爭中最為壯烈的一戰。
  •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光緒二十年,這年以幹支紀年為甲午,因此得名
    甲午戰爭爆發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光緒二十年(1894),這年以幹支紀年為甲午,戰爭因此得名。甲午戰爭的爆發看似偶然,但背後實際上有深刻的淵源。先說中國。自漢唐以來,日本就效仿中國建制,多次派使者向中國學習。19世紀中期,傳統的封建國家日本也遭到了美國等列強的侵略。但是事後,日本與中國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建立了君主立憲制,成為資本主義國家。此後,日本逐漸強大,對外擴張的意圖越來越強,數次侵犯中國東南沿海。隨著中日力量對比的變化,一場改變遠東格局的戰事蓄勢待發。
  • 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在經歷了鴉片戰爭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失利之後,中國人終於意識到了自發圖強的重要性,於是他們開始引進西方的先進戰艦,並派去許多留學生,以此來增強自己的科技實力。引進了英國的致遠號戰艦。同時還有濟遠號等當時先進的戰艦,中國移動擁有了讓世界為之驚嘆的海軍力量。但是好景不長,中國卻在高於日本實力將近一倍的情況下輸給了日本。
  • 甲午戰爭復盤:假如戰爭晚5年爆發,大清還會有勝算嗎
    甲午戰爭可以說是很多國人們心中永遠無法解開的一個結,這個心結甚至比晚40年後的抗日戰爭讓人心痛,抗日戰爭時期的我們在弱勢的情況下,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日軍,而且從此之後中國開始真正的崛起。而相反甲午戰爭則恰恰相反,不僅是以前的「小老弟」日本正式趕超大清成為東亞第一強國,更將大清推向了覆滅的深淵。復盤這次戰爭,有的人說這是日本預謀已久的一場戰爭,如果雙方都準備好了,拉開架勢,或者將時間往後拖5年,當時學習西方大搞洋務運動的大清政府不一定輸給剛剛完成維新變法,經歷過國內戰爭的日本,畢竟當時日本的國力還是無法和大清抗衡。
  • 記憶的碎片,日本繼中日甲午戰爭後的又一次豪賭
    日本繼中日甲午戰爭後,通過同中國的戰爭獲取了巨大的利益。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這是日本繼中日甲午戰爭後傾全國之力進行的又一次豪賭。命運之神再一次眷顧了這個賭徒,俄軍慘敗。1905年,日、俄籤署了《樸次茅斯條約》,沙皇俄國除向日本轉讓其在中國東北的全部利益外,還將整個千島群島和庫頁島南部「永遠讓與日本」。
  • 甲午戰爭120年,我們對世界說什麼?
    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不僅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更改變了東亞地區乃至世界的格局。120年後的今天,中日再次面臨新的歷史節點。中國應當如何紀念、思考、總結甲午?應當通過紀念甲午向世界講述些什麼?
  • 教師招聘面試備考:初中歷史《甲午中日戰爭》說課稿
    初中歷史《甲午中日戰爭》說課稿一、說教材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災難,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兩次鴉片戰爭,但損失之慘重超過了鴉片戰爭以來歷次外禍之總和;下啟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在這以後中國更為全方位地被迫開放,並且相繼受到大規模的軍事侵略,是民族危機最嚴重的時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積貧積弱現象徹底暴露,亡國之禍迫在眉睫。也正是這場戰爭,促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危機也是轉機。
  • 專家:日借甲午戰爭斷送中國現代化?不敢苟同
    談到「處理一場軍事危機,頭等的辦法是鬥智,以謀略挫折對方的戰略意圖,二等的是在折衝樽俎的外交行動中制勝對方,三等的是以軍事突襲擊敗對方,最下等的是攻城掠地。」熟悉中國古典名著的日本人對《孫子兵法》肯定不會陌生,如果他們也同樣信奉「上兵伐謀」這個道理,那就是好事,這表示中日雙方都打不起來。最近時常看到這樣的論調說,在近代史上,日本曾經兩次打斷中國的崛起之路。
  • 甲午戰爭慘敗帶來的幾點啟示
    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國恥。在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祭日到來之際,《解放軍報》刊發中國地緣與能源戰略研究會副秘書長李慶功的文章提出,我們追憶這場浸透著中華民族痛惜和悲憤的戰爭,遙祭120年前那個甲午為國捐軀的中華英烈們,反對一切形式的侵略戰爭,捍衛世界和平,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實意義。  在回顧這場戰爭時,專家也談及其帶給我們的幾點啟示。
  •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及其教訓
    1895年3月,甲午戰爭的硝煙尚未散盡,一個71歲的老人,中國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東渡日本,作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權大使,與日本政府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日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規定:(一)中國承認朝鮮獨立。
  • 甲午中日戰爭後,刺殺李鴻章的日本憤青,後來怎樣了?
    1868年「倒幕運動」爆發,日本國內危機重重,在此情境下,日本天皇重新掌握大權,可日本國內急需一場改革來維持統治。1871年,明治政府遣派大臣巖倉具視等人出訪歐美,主要目的是考察資本主義國家制度,此次的出訪對日本的影響非常深遠(由學習東方國家轉變為向西方國家學習)。
  • 專家解析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時間點 和平需以實力為後盾
    人民網北京8月8日電 (記者 黃子娟)今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已過去整整120周年。在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中,中日甲午戰爭是規模最大、影響最深、後果最慘重的一場戰爭。近日,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副教授舒健大校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解析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重要時間節點。
  • (揭秘)125年前的甲午戰爭究竟因何而起?
    125年前的1894年,中日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即中日甲午戰爭。獲得戰爭勝利的日本野心爆棚,從此徹底走上對外侵略擴張之路。而這場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卻是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也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那麼,甲午戰爭因何而起?日本挑起戰爭的藉口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