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時間點 和平需以實力為後盾

2020-11-29 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8月8日電 (記者 黃子娟)今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已過去整整120周年。在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中,中日甲午戰爭是規模最大、影響最深、後果最慘重的一場戰爭。近日,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副教授舒健大校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解析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重要時間節點。

在談到甲午戰爭爆發前各國的實力較量時,舒健指出,當時世界上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無疑是英國,俄國也有一定實力。當時的清王朝,特別希望獲得俄國幫助。但是清王朝沒有想到,俄國當時還不具備這個實力,而日本對這一點看得很清楚。俄國沒有實力幫助中國是指它在遠東地區實力不足,因為西伯利亞大鐵路還沒有修通,俄國的兵員、物資都無法運過來。所以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有兩個很重要的時間節點,一是搶在俄國把西伯利亞鐵路修通以前,把兵員、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過來,還有就是搶在清王朝軍事改革完成以前發動戰爭。

第二,要想打贏一場戰爭,必須以實力為後盾,這一點日本也非常清楚。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已經意識到中日雙方有可能在朝鮮發生衝突,日本陸軍部隊被源源不斷地運到朝鮮,當時日本外交部門、內閣以及軍部參謀本部商量,一定要把部隊大批量地派過去,其中有兩方面的考慮,如果發動戰爭,日方將擁有絕對優勢的兵力,如果戰爭沒有爆發,和平也會來得更加容易。而清政府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日本大量派兵赴朝鮮的時候,清政府不敢派兵過去,怕挑起事端。由此可見,要想獲得和平,必須以實力為後盾,不能幻想和平。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慘敗帶來的幾點啟示
    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國恥。在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祭日到來之際,《解放軍報》刊發中國地緣與能源戰略研究會副秘書長李慶功的文章提出,我們追憶這場浸透著中華民族痛惜和悲憤的戰爭,遙祭120年前那個甲午為國捐軀的中華英烈們,反對一切形式的侵略戰爭,捍衛世界和平,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實意義。  在回顧這場戰爭時,專家也談及其帶給我們的幾點啟示。
  • 間諜使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獲勝
    一個多世紀前發生的甲午戰爭,是中日兩國政治、經濟、軍事的全面較量。僅就戰爭角度而言,掌握了解敵方情況,對於戰爭勝負往往起關鍵作用,這就是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甲午戰爭時期,日本政府為了實現侵華目標,用很大力氣開展間諜活動,曾經對戰爭進程發生過重大影響。
  • 長崎事件,清朝鴉片戰爭後首次勝利,一日本人卻影響甲午戰爭結局
    1888年《美國海軍年鑑》排名,北洋水師艦隊實力亞洲第一,世界第九,實力遠超當時的日本海軍。中日兩國海軍的首次交鋒也以北洋水師的勝利和平結束,成為清朝自鴉片戰爭後,第一次對外的外交勝利。鐵甲艦在外長途航行後,需回港塗油維護。李鴻章遂決定由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鎮遠、定遠、威遠、濟遠四艦前往位於日本長崎的三菱造船所進行檢修,並展開對日本的「親善訪問」。這是中國鐵甲艦隊首次訪問日本。
  • 甲午戰爭120年,我們對世界說什麼?
    明年是《馬關條約》籤署120周年,韓國可能會從朝鮮半島被日本殖民的角度來關注這個問題。當年與日本同為列強的西方國家在中日甲午戰爭的問題上一直立場模糊,許多人認為日本的行為不是侵略戰爭。在今天的日本,許多年輕人甚至不知道有中日甲午戰爭,老一輩人知道的,也不認為那是侵略戰爭。因此,國際社會的不關注在預料之中。記者: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
  • 甲午戰爭的起因是清日爭奪朝鮮控制權,引爆點是日本製造的「高升號...
    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加強發展在朝鮮的勢力,並通過外交手段,力爭使朝鮮脫離清政府控制,成為「獨立國」。由於沒有足夠的實力作後盾,外交努力並不太成功。1884年,日本趁中國忙於中法戰爭之際,駐朝公使竹添策動親日的「開化黨」政變,12月4日一夜間推翻了保守派政權。次日,國王下詔革新政治,建立了開化黨政府。
  • 專家:日借甲午戰爭斷送中國現代化?不敢苟同
    熟悉中國古典名著的日本人對《孫子兵法》肯定不會陌生,如果他們也同樣信奉「上兵伐謀」這個道理,那就是好事,這表示中日雙方都打不起來。最近時常看到這樣的論調說,在近代史上,日本曾經兩次打斷中國的崛起之路。第一次是「甲午戰爭」,為洋務運動送終。第二次是日本發動「七七事變」,把中國拖進八年抗戰,再一次阻斷中國的崛起。所以,「這一次絕不能再讓日本得逞!」
  • 雙甲子後回顧中日甲午戰爭對後世的影響
    臺灣和澎湖群島被割讓,日本從臺灣掠奪了大量的物質財富,滋養了日本的戰爭機器。《馬關條約》還為日本對華資本輸出,進行經濟侵略打開了方便之門。甲午戰爭和之後的八國聯軍侵華,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成為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轉折點。甲午戰爭的勝利給日本發揮其擴張野心帶來巨大的刺激。日本在戰爭中獲得勝利,全國上下立即感受到了勝利帶來的刺激。
  • 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因實行27年「明治維新」而振興起來的日本為了滿足其軍事擴張的野心,對老牌東亞封建大國大清及其藩屬國朝鮮發動了侵略戰爭,大清被迫迎戰,終因大清內部滿漢權臣矛盾導致的勾心鬥角、互相掣肘,不能全國團結一心共同抗敵(如甲午戰爭中,大清南洋艦隊對北洋艦隊隔岸觀火
  • 日本將甲午戰爭的賠款用到了哪裡?沒這筆錢日本不一定敢侵略中國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國家更是外強中乾,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之後的一系列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 甲午戰爭後,日本人在湖北發現,這裡的官員和民眾竟不知這場戰爭
    而在甲午戰爭前後,清朝上下卻看不到強大的精神力量。光緒與慈禧為爭權而不和,大臣們為自身利益而各執一詞,普通民眾更是一盤散沙,對戰爭漠然視之。甲午戰後,一位日本官員到湖北沙市,吃驚地發現這裡的官員和民眾根本就不曾聽說過剛剛打過的戰爭。親歷這場戰爭的一位英國人說:「此役非中國與日本戰,實李鴻章與日本戰,大多數中國人於戰事尚懵然無知也。」李鴻章也曾發出感慨,說自己是「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
  • 清兵胸圍都比日本粗,甲午戰爭為啥慘敗?日本幹了一下三濫勾當
    甲午戰爭,是一場顛覆常人認知的戰爭。屹立五千年不倒的巨國,居然一下子被一個小小的島國給打敗,而其中原因令人震驚。在近代,兩軍交戰,靠的是裝備與兵力。通常意義下,裝備更先進,勝算也就多了幾分。我們看到甲午戰爭中日雙方軍備實力的對比是這樣的:先看人數對比:甲午開戰時,清軍陸軍總兵力達96萬人,日軍總兵力為24萬,僅為清軍的四分之一。而且清軍的身體素質也好於日本軍。日本民族的身高是硬傷,日軍的平均身高比清軍低至少2釐米,胸圍清軍的也大上日軍5釐米。再看艦隊噸位:中國海軍當時由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艦隊組成,共擁有大小艦船78艘,總噸位達83900噸。
  • 日本式的風俗畫:中日甲午戰爭
    這個系列的風俗畫是當時日本畫家對戰爭的寫照。此圖為1894年6月至7月的三方談判。在朝鮮政府與東學軍就全州和議達成後,朝鮮政府要求中日撤兵,日本公使大鳥圭介開始與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商談撤兵問題,但在日本政府干預下,不但沒有撤軍,而且不斷增兵,不久,日軍在朝鮮的駐軍就大大超過了清軍。
  • 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 蔣介石和張學良誰應該為國恥負責?
    九一八事變時中國軍隊的荒誕行為 1931年9月18日關東軍自導自演一場炸斷南滿鐵路的鬧劇,誣陷是中國軍隊所為,於是向瀋陽的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發動突然襲擊。為什麼要炸南滿鐵路呢?原因在於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取得了南滿鐵路的控制權,鐵路是日本財產。
  • 為何清軍會在甲午戰爭中慘敗?92年洛杉磯騷亂中韓國人反應能看出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日本曾蓄意對中國發動多次侵略戰爭,而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第一次交戰要從清朝說起了,在1894年,中日爆發了甲午戰爭。通過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國家的實力蒸蒸日上。而當時的清政府還處於一個非常落後的狀態,可惜自己不知道。日本本來就是一個彈丸之地,自己的國土面積非常小,為了能夠讓國家的實力得到擴充,日本就瞄準了其他的國家準備發動侵略戰爭,中國就是他們的首要目的。
  • 甲午戰爭時美國保持了什麼樣的「中立」?
    然而, 值得指出的是, 美國一方面以奉行所謂的「中立」政策和日本不會發動戰爭為理由,拒絕在中日間進行斡旋, 另一方面卻對日本提出的戰爭爆發後由美國代為保護在華日本人的請求慨然應允。這只能說明美國政府其實已知戰爭不可避免, 並樂於看到中日交戰。 另一方面, 美國又力圖出面單獨調停, 操縱和談。
  • 甲午戰爭,日本計劃了三條作戰方案,是哪三條?都發揮什麼作用?
    日本為何要發動這場戰爭?這其中到底經過了多久的謀劃?又是怎麼讓清政府一步步掉進設定好的陷阱中?這一年是日本計劃發動戰爭的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前,日本雖然多次企圖使用武力或者外交政策侵略中國,但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但1884年在朝鮮發生的一場事變,讓日本找到了契機。當時朝鮮分為兩個政治派系。其中閔妃集團的「事大黨」為親華派。
  • 甲午戰爭前日本以「狡獪外交」運籌與俄英關係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夕,面對英俄在遠東對峙的複雜情勢,日本為實施其既定的侵略計劃,玩弄狡獪手段,極力周旋於英俄兩國之間。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等人謊話連篇、左右逢源,費盡心機運籌日英俄三角關係,開展其預謀戰爭的「陸奧外交」。 借謊言穩住俄國 日俄間存在根本利益衝突,關係極為微妙。日本視俄國為最大假想敵,甚至有與之較量一番的衝動。
  •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及其教訓
    這筆巨款相當於日本當時7年的財政收入,日本朝野對此歡欣鼓舞,外相陸奧宗光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之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幾億日元,本國全部收入只有8千萬日元,一想到現在會有3億5千萬日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和私人都覺得無比的富裕!」戰後,日本經濟和軍事實力飛速擴張,為其在上世紀30年代大舉侵華埋下伏筆。總之,甲午戰敗和《馬關條約》的籤訂使中國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機,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
  • 浮世繪與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前哨戰的刺激 戰爭繪,顧名思義,就是描繪有關戰爭的浮世繪。日本人定義為:明治時代繪製的浮世繪的體裁之一,主要是指描繪日本西南戰爭、日清戰爭(即甲午戰爭)及日俄戰爭的浮世繪。西南戰爭即指發生於1877年(明治十年)2月至9月間的明治政府平定鹿兒島士族反政府叛亂的一次著名戰役。
  • 甲午戰爭中黃海大海戰如果用的是真炮彈,那清朝會戰勝日本嗎?
    但經過十年的時間,學習到了很多歷史知道,並且十分喜歡歷史的我,認真的研究過甲午戰爭中的黃海大海戰後,我才意識到,即使是用的「真炮彈」,黃海大海戰清朝還是會輸的。第二點:清朝內部私心清朝內部勾心鬥角想必大家都知道,在當時北洋水師是清朝重點培養對象,可是清朝很多大臣一直看不上北洋水師,處處擠兌北洋水師,認為海上實力完全可以忽視,重心應該在陸軍上,使得北洋水師發展一直受限,若不是李鴻章的權利夠大,相信北洋水師連定遠艦和鎮遠艦都不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