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

2021-01-10 馬三哥觀天下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因實行27年「明治維新」而振興起來的日本為了滿足其軍事擴張的野心,對老牌東亞封建大國大清及其藩屬國朝鮮發動了侵略戰爭,大清被迫迎戰,終因大清內部滿漢權臣矛盾導致的勾心鬥角、互相掣肘,不能全國團結一心共同抗敵(如甲午戰爭中,大清南洋艦隊對北洋艦隊隔岸觀火,見死不救;其他派系的大清軍隊,對大清對日作戰的主力淮軍,也缺乏支持),加之部分淮軍前線將領貪生怕死、指揮無方,武器裝備不及日軍先進等原因,最終大清戰敗,北洋艦隊也全軍覆沒。大清被迫與日本籤定喪權辱國的《馬關 條約》,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賠償白銀2億兩及3000萬兩贖遼費。大清自19世紀60年代開始用以富國強兵的「洋務運動」,也因這場戰爭的失利,徹底宣告失敗。日本則因此戰勝利,而獲得巨額戰爭賠款及領土的擴充,國家實力大增,成為東亞的主導國家,也成功躋身世界主要列強行列。

時過境遷,回望歷史,我不妨做個假設,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

一,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以淮軍為主力的大清軍隊擊敗了登陸朝鮮的日軍,並將其重新趕下海;大清北洋艦隊也摧毀了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節衣縮食多年投入巨資建立起來的那支海軍艦隊(如明治天皇每天只吃一頓飯,帶頭每年從皇室開支中節省出30萬元捐給海軍,帶領日本全國上下為打造一流海軍建設積極捐款捐物)。因軍事上的巨大失敗,造成軍費上的巨大投入而無戰爭賠款回報,必然帶來財政上的巨大虧空,由此必然帶來經濟上的低迷,可能會終結「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打斷日本的發展崛起之路。

同時甲午戰爭的失敗,將會摧毀日本因「明治維新」學習西方成果豐碩、國力大增,而剛剛建立起來的國家、民族、個人的自信心。

甲午戰爭的失敗,會壓制日本因「明治維新」國力大增而滋生的擴張主義苗頭,將延長日本自16世紀末「關白」豐臣秀吉兩次侵朝失敗後三百年不敢西望的歷史。

清日甲午海戰情景

二,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那對大清來說,將會是一場難得的提振國家民族士氣的勝利,戰後大清重新取得對朝鮮的全部宗主權,可能還會得到日本的賠款。西方英、法、美、俄等列強,也會從此場戰爭中,觀察到大清陸海軍的不俗實力與士兵的良好戰鬥力,之後可能對大清不會輕啟戰端。大清將會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獨立性。

同時由於大清在「甲午戰爭」中勝利,北洋艦隊這支「世界第四、亞洲第一」強大海軍力量沒被摧毀,那就不會有真實歷史中,因大清海軍主力北洋艦隊在「甲午海戰」中被日本海軍摧毀,導致5年後八國聯軍入侵大清時,侵略者所乘軍艦在大清近海如入無人之境,輕易登陸、快速進軍並順利攻下擁有近1200萬平方公裡國土、人口近4億的泱泱大國首都北京,大肆燒殺搶掠後還能索取近10億兩(賠款4.5億兩白銀,價息合計超過9.8億兩白銀)天文數字賠款的恥辱。

通過甲午戰爭的勝利,解決了日本這個外患,有助於轉移大清內部各種複雜矛盾,有助於大清提振低迷的民族自信,凝聚喪失已久的人心。我個人認為如果大清在甲午戰爭取得勝利,北洋艦隊豪發無損,此後入侵大清國的八國聯軍艦隊絕對不會那麼容易能登陸大清國領土,給大清造成巨大傷害損失。如果大清沒有在甲午戰爭及之後抵抗八國聯軍入侵的這兩場戰爭中失敗,讓其國體受損、民眾失望,因支付巨額戰爭賠款讓民眾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而遭致民怨沸騰,大清可能滅亡時間會推後,不可能在1911年就滅亡的。

大清北洋艦隊軍官

三,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戰敗後國家陷入巨大危機的日本,很大可能會遭到它的鄰居就是擴張領土如命的沙俄的入侵,千島群島、北海道可能會被沙俄趁火打劫,就連本州可能都有面臨俄軍入侵佔領的風險。

同時如果取得「甲午戰爭」勝利的大清國,仍然故步自封、不思進取、發展滯後,沙俄在吞併日本後,下一步仍然會對孱弱腐朽不堪的大清下手,單靠大清自身力量抗俄取勝,勝率不高。而由於日本因「甲午戰爭」失敗,國力衰落之際,已被沙俄趁機佔領控制,東亞就再沒別的力量可以制衡沙俄了,對於大清來說可並非幸事,將面臨大片領土淪喪於沙俄之手的可能。至於西方其他列強,他們不可能為了保護大清出兵對抗沙俄的,趁機刮分大清倒有可能。

相關焦點

  • 如果甲午戰爭時左宗棠還在世,日本會是什麼樣的下場
    直到甲午戰爭爆發以後,大清才從美夢之中被驚醒。在日本賭上舉國上下國運的一戰中,清朝卻失掉了關鍵的一局,而也正是在甲午戰爭之後,清朝開始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之路。同時日本的野心也開始進一步的更加巨大,也奠定了整個我國近代史的歷史走向。歷史就是已經發生的事實,事實是不可改變的,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做一個很有意思的小假設。
  • 日本明治維新發展緩慢,為何甲午戰爭後開始飛速發展呢?
    【歷史】從世界歷史來看,對於日本近代的崛起,很多人都會想到日本的明治維新,認為是明治維新讓日本強大。但是其實並不是如此,日本明治維新後其實國內發展非常緩慢,而且缺錢到了極點,真正的快速發展,或者說大踏步發展,其實是從甲午戰爭後開始的。為此很多人不明白,這到底是為何呢?其實根本原因只有四個字。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帝國打贏了,亞洲格局會變成什麼樣?
    甲午戰爭一般指中日甲午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幹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
  • 清日甲午戰爭,外國媒體是如何評價的?
    清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被幾千年的學生輕鬆打敗,顏面大失。更為關鍵的是,鐵血大清徹底被西方列強看清虛實,從而掀起了新一輪瓜分中國的狂潮。可以說,甲午戰爭讓鐵血大清的滅亡進入了倒計時。  這件事可謂是影響東亞局勢的大事件,西方媒體是如何報導評價的呢?坦率的說,一開始偏向於鐵血大清,然後慢慢的就轉向支持日本,最後毫無懸念的不對大清抱有同情,反而認為大清是活該!
  • 甲午戰爭復盤:假如戰爭晚5年爆發,大清還會有勝算嗎
    而相反甲午戰爭則恰恰相反,不僅是以前的「小老弟」日本正式趕超大清成為東亞第一強國,更將大清推向了覆滅的深淵。復盤這次戰爭,有的人說這是日本預謀已久的一場戰爭,如果雙方都準備好了,拉開架勢,或者將時間往後拖5年,當時學習西方大搞洋務運動的大清政府不一定輸給剛剛完成維新變法,經歷過國內戰爭的日本,畢竟當時日本的國力還是無法和大清抗衡。
  • 甲午戰爭大清輸得不冤,光雙方的情報工作,就輸給當時日本20年
    特別是在戰場上日本總是能佔儘先機,和年邁不堪重負的大清相比,日本在戰爭中的表現更像是一個靈活的輕量級拳擊手。而這勝利的背後,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功於日本在戰爭中的情報戰優勢,依靠著對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日軍也為這場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那麼,本次就和雨田君來了解一下,甲午戰爭中日清情報戰的那些事吧?
  • 專家:日借甲午戰爭斷送中國現代化?不敢苟同
    說甲午戰爭壞了大清洋務運動的好事,我不敢苟同。甲午戰爭之後,中國掀起學習日本之風,但事實上,日本在19世紀中葉倒是先通過中國學習西方,這全拜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魏源(1794-1857年)所賜,他是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第一人。
  • 甲午戰爭中黃海大海戰如果用的是真炮彈,那清朝會戰勝日本嗎?
    《甲午風雲》電影,我第一次看還是在甲午戰爭110年紀念日,當時跟著父親一起看,在看到鄧世昌敕令致遠艦上的海軍將彈頭拔下後,從炮彈裡面倒出來的全部是沙子時,我父親非常的憤怒,而我也被他帶動了情緒,於是也開始變得憤怒,並且迎合我父親,但那時年少的我還沒有學過歷史,只知道是清朝因為沒有炮彈打了敗仗。
  • 甲午戰爭,日本計劃了三條作戰方案,是哪三條?都發揮什麼作用?
    然而,此時千裡之外的日本海軍基地上,另一番忙碌的景象也在悄然的進行。在一番匆忙而有序的準備之後,海軍基地聯合艦隊的所有軍艦戰船傾巢而出,消失在夜幕之中。日本軍艦所要開拔的目的地是中國的黃海,而接下來將要發生的,就是震驚中外的「甲午戰爭」。
  • 為什麼甲午戰爭之後,日本會允許中國留學生進入日本的軍校學習?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在近代中日關係錯綜複雜的歷史上,爆發於19世紀末的「留學日本熱」,堪稱是對中國近代史影響深遠的一幕。一場甲午戰爭,戰敗的大清先挨揍再割地賠款,理論上說,中日兩國算是結了「血仇」。但奇特的是,結下「血仇」的兩國,「教育交流」隨即就火熱起來。
  • 史上最狂野的抗日神劇:一百年前,大清在甲午戰爭全勝
    文/快哉風 抗日神劇這種東西,在中國是有歷史傳承的,八路軍住別墅抹髮膠、手撕鬼子都不算什麼,史上最牛的抗日神劇,發生在一百年前:編劇之大膽,想像力之豐富,黑白之顛倒,驚天地泣鬼神。
  •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陣亡4萬人,但是你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甲午戰爭,清朝敗在無備而迎戰。正所謂奇襲七分強,無備處處慌。歷史上眾多戰爭以弱勝強均不離此法則。 甲午海戰,當時日本能造整隻艦船,日本所造艦船雖小可以源源不斷地出來,武器彈藥也是如此!當時清政府船要買,炮要買,炮彈更要買!
  • 甲午戰爭中,清軍陣亡4萬人,那你們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文/甲午戰爭中,清軍陣亡4萬人,那你們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大家好,我是小編,每天為大家更新精彩的歷史故事,歡迎各位看官。 但其實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清軍還是蠻有信心去打敗小日本的,因為在中國的古代時期,日本就是以中國為學習的對象
  • 假如甲午戰爭中國打贏了會怎麼樣?
    另外,還有一點想不開,那就是我們也搞了各種洋務改革,三十年來,虛心向洋人學習,怎麼還打不過小日本呢?甲午戰爭繪畫為何打不過日本,分析的文章太多了。在此,不想再探討這個問題。我們換個角度,那就是中國如果打贏了甲午戰爭會怎樣?歷史不能假設,但可以意淫。如果中國打贏了甲午戰爭,最明顯的當然就是臺灣不用割讓給日本,更不會賠錢了。
  • 王鼎傑:甲午戰爭重來一次會如何?
    這是一盤決定兩國命運的戰略博弈,王鼎傑借用圍棋的「復盤」概念,從15個環節對甲午戰爭進行了角度新穎、內容全面、有力度、有深度的戰略推演,從而更深刻地剖析這場戰爭,並從中汲取應有的歷史教訓。作者用戰略學的研究方法、以圍棋高手的理智和技巧通過戰後復盤,找到甲午戰爭之外更為深刻的經驗教訓,為我國未來國家戰略決策的制定,提供更加寬闊的視野。正因如此,他的著作一出版就引發社會和業界的關注。 關注作者的經歷,記者驚訝於王鼎傑超常的自學能力。如果按照應試教育的標準,他算不上是一個特別成功的人。受到父親軍旅生涯的影響,他從小就喜愛歷史和軍事。
  • 張文木:關於甲午戰爭的大歷史總結——兼論古田會議的劃時代意義
    對於「黨指揮槍」的戰略意義,張文木教授在本文中作出了精闢論述。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2014年8月6日11版,原題為《關於甲午戰爭的大歷史總結——兼論古田會議的劃時代意義》,觀察者網特此轉載,以饗讀者。】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及其結局,對後來的遠東政治影響是深遠的。
  • 威海這座離島是昔日北洋水師的誕生地,也是今日甲午戰爭的紀念地
    今天的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幸福美滿,誰還記得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期,因為甲午戰爭的失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華民族四面楚歌,面臨各方列強的瓜分。好在這一切都已成為過去,今日中國躍升為世界大國,在我們享受現代社會的一切美好成果之時,也應該時刻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 張文木:關於甲午戰爭的大歷史總結
    甲午戰爭的研究不能就事論事,不能僅僅從技術和細節比較中孤立地研究這場戰爭,而應將這場戰爭放在此後半個多世紀的大歷史中來考慮,因為這期間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不僅是日本,更有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因此,我們只有將這場戰爭及其後果放到大歷史,即甲午戰爭後一百多年來的歷史中,加以辯證總結,我們才能得到較為科學和正確的結論。
  • 甲午戰爭大清國賠了2.3億,日本用這筆巨款幹了些什麼
    文/寂寞的紅酒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這場關乎國運的巔峰對決中,東亞傳統霸主中國意外的輸掉了戰爭,慘敗於新興強國日本之手。中國被迫籤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其中有一項是賠償日本白銀2億兩,加上贖遼費,清政府砸鍋賣鐵給日本湊了2.3億兩白銀。
  • 浮世繪與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前哨戰的刺激 戰爭繪,顧名思義,就是描繪有關戰爭的浮世繪。日本人定義為:明治時代繪製的浮世繪的體裁之一,主要是指描繪日本西南戰爭、日清戰爭(即甲午戰爭)及日俄戰爭的浮世繪。西南戰爭即指發生於1877年(明治十年)2月至9月間的明治政府平定鹿兒島士族反政府叛亂的一次著名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