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黃海大海戰如果用的是真炮彈,那清朝會戰勝日本嗎?

2021-01-15 歷史文武君

《甲午風雲》電影,我第一次看還是在甲午戰爭110年紀念日,當時跟著父親一起看,在看到鄧世昌敕令致遠艦上的海軍將彈頭拔下後,從炮彈裡面倒出來的全部是沙子時,我父親非常的憤怒,而我也被他帶動了情緒,於是也開始變得憤怒,並且迎合我父親,但那時年少的我還沒有學過歷史,只知道是清朝因為沒有炮彈打了敗仗。

我跟我父親看完《甲午風雲》之後,心情變得都不太好了,可我並不知道電影具體所述的是哪一時間段的歷史,此時我父親說到:「如果在海戰中我們用的炮彈是真的,清朝一定會打敗日本的」。

年幼的我,附和著父親,說到:「一定能」。

但是,清朝在黃海大海戰中如果使用「真炮彈」,就真的能夠打贏日本嗎?

但經過十年的時間,學習到了很多歷史知道,並且十分喜歡歷史的我,認真的研究過甲午戰爭中的黃海大海戰後,我才意識到,即使是用的「真炮彈」,黃海大海戰清朝還是會輸的。

其實《甲午風雲》一直給人們一種錯覺,就是清朝用的是「假炮彈」,才導致的失敗,其實事情並不是這樣的;即便是向大家認為那樣,清朝在戰爭中將裝有沙子的假炮彈,換成真的炮彈,那清朝還是會輸,因為炮彈已經不是戰爭的決定性作用點了。

事情到底是怎麼樣的,為什麼清朝會輸,下面我們一一進行分析:

第一點:清朝的「假炮彈」

說起所謂的清朝假炮彈,實際上是一種名叫實心彈的炮彈,這種炮彈的彈頭內裝有很少的彈藥,剩下的由泥土或者沙石填充,從而提高其配重,實心彈的主要作用並不是炸毀戰艦,而是為了能夠憑藉著炮彈的重力加速度擊穿或者給戰艦造成破壞,致使戰艦能夠進水,達到破壞戰艦的效果。

除了實心彈之外,每艘戰艦上還應該配有開花彈,開花彈的彈頭填充的完全是火藥,擊中船艦之後有一定的延時才會發生爆炸,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時,開花彈的造價比較昂貴,並且完全依賴進口,由於清朝財政吃緊,在1891年開始,清朝下令停止購買外洋機械的禁令,開花彈從這時停止採購,由於清朝機械局不能製造出開花彈,使得開花彈變得十分珍貴,簡單來說就是打一顆少一顆。

在當時,世界上戰艦裝配實心彈和開花彈的比例大致是6:4,由於不能採購,開戰之時,北洋戰艦開花彈僅僅是定遠艦多補充了55顆國產開花彈(技術不過關,不合格),其餘戰艦都是在1891年前採購的,每艘戰艦配備僅僅四百枚開花彈,每門大炮才分配幾十枚開花彈,這點開花彈哪裡夠用,開戰僅僅一個半小時北洋水師的開花彈就打光了。

第二點:清朝內部私心

清朝內部勾心鬥角想必大家都知道,在當時北洋水師是清朝重點培養對象,可是清朝很多大臣一直看不上北洋水師,處處擠兌北洋水師,認為海上實力完全可以忽視,重心應該在陸軍上,使得北洋水師發展一直受限,若不是李鴻章的權利夠大,相信北洋水師連定遠艦和鎮遠艦都不會有。

當北洋水師強大之後,慈禧太后都開始害怕,很多人都知道慈禧太后挪用北洋水師的軍費,去建造頤和園供自己享樂之事,作為清朝的統治者,軍隊強大是統治者樂意看到的,慈禧也是這樣,但是矛盾的慈禧還是選擇挪用了北洋水師的軍費,她明明可以挪用別的費用,為什麼非要選擇北洋水師的軍費,這其中有一定的原因是想要限制李鴻章,因為北洋水師實力過於強大,其它軍隊已經無法限制,作為滿人的慈禧,害怕身為漢人的李鴻章實力過於強大,從而影響滿人的統治權。

再說李鴻章,在黃海大海戰中,他害怕北洋水師失敗,從而將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北洋水師老本打光,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約束戰士們一定要保存實力,好保留自己官場上的本錢。

除此之外,各水師之間的矛盾也體現出來。在當時,日本傾盡全國之力來作戰,但清朝卻都故意保存實力,清朝海軍分為北洋、南洋、福建和廣東四支水師,在黃海大海戰中,除了廣東水師派了三艘小型巡洋艦滯留北洋參加了海戰以外,其它兩支水師無一參戰,坐視北洋水師的覆亡。

第三點:軍隊素質

清朝最著名的軍隊有兩支,一支是打天下的八旗軍,另一支是逼清朝滅亡的北洋新軍,北洋新軍就是因為甲午戰爭失敗而組建的,八旗在清朝中期就已經戰鬥力名存實亡了,所以在甲午海戰中,清朝軍隊的士兵素質非常一般。

黃海大海戰中,清朝海軍的士兵素質被日軍完爆,其中最大的弊病就是打不準,日本戰艦的命中率是清朝戰艦的10倍以上,日軍松島艦的第一輪齊射擊中定遠艦,使得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艦望臺被擊毀、帥旗被打落、信號索具被摧毀、提督丁汝昌負傷,其中最致命的就是信號索具被摧毀,使得無法發出,戰艦失去指揮和聯絡,開局北洋水師就便陷入了被動之中。

在當時,超過7000噸級的定遠艦和鎮遠艦都是日本海軍的噩夢,因為這兩艘戰艦厚厚的鐵甲讓敵人無法射穿,想想這兩艘巨艦上的8門305毫米大炮只要有一炮命中,就足以讓日本船艦遭到重創,但是由於射術不精,5個多小時的戰鬥,這8門大炮發射幾百枚炮彈中,僅僅擊中幾次,這樣的射擊技術怎麼能夠戰勝敵人。

下面我們列舉中日幾個重要戰艦的中彈數對比:

定遠艦VS松島艦:159 VS 13;鎮遠艦VS嚴島艦:220 VS 8;來遠艦VS橋立艦:225 VS 11;靖遠艦VS扶桑艦:110 VS 8;致遠艦VS浪速艦:沉沒VS 9等等。

中彈數的對比更加鮮明、更直接的體現出射擊技術的差距。

第四點:雙方實力的差距

說起這個差距,可能很多人都說,大清朝那時候可是海上實力可是亞洲第一,陸軍實力也算的上亞洲數一數二,面對還未出名的日本,竟然戰敗,實屬不應該。但清朝的失敗就是因為雙方實力上的差距。

在1888年前,可以說北洋水師一成立,就奠定了亞洲第一的位置,但是日本舉全國之力奮起直追,在短短數年就趕超了北洋水師,雖然清朝仍保持亞洲第一的戰艦總噸位,可戰鬥力已經遠遠不如日本。

單說海軍方面,1889-1894年間,日本在海軍的每年投入高達1000萬兩,而北洋水師的軍費不足200萬兩;為了能夠趕超清朝,日本天皇拿出皇室20%的經費帶頭捐款,日本大臣們更是主動拿出部分工資,幫助軍隊提高實力,而清朝則是挪用軍費,修建園林,雙方這樣的態度也決定著戰爭的走向。

在甲午戰爭之前,北洋水師的總噸位為34325噸,而日本艦隊已經高達40840噸;總馬力北洋水師42200匹,而日本艦隊則是68900匹;編隊航速北洋水師10節,而日本艦隊則是14.5節;大口徑火炮北洋水師58門,而日本艦隊則是104門;一分鐘炮彈發射量北洋水師僅僅為23發,而日本艦隊高達232發。

如此高的實力差距,北洋水師拿什麼取勝,若不是定遠艦和鎮遠艦的鐵甲足夠堅硬以及之後魚雷艇的趕到,我相信日本艦隊完全有可能吃掉北洋水師。

黃海大海戰的失敗,其實是腐敗清政府的一個縮影,清政府把該省的錢省下來,不該省的錢全花了,致使甲午戰爭最終失利,而清政府光賠償就2億兩白銀,這些白銀足以買100艘定遠艦級別的戰艦,如果清朝有一百艘定遠艦級別戰艦的話,我想哪個國家也不敢侵略清朝。

再有清朝決策者但凡認真分析形勢,並且同心抗敵,黃海戰場北洋水師牽制日本艦隊,南洋水師和福建水師騷擾日本本土,我想日本戰艦就是佔多大優勢,也會顧此失彼,必然會以失敗告終,清政府從上至下,只看中個人利益的做法,更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所以清政府就是不使用「假炮彈」(實心彈),全部採用開花彈,我想也不會勝利,種種原因限制著勝利的條件,而日本的勝利也利用賠款讓自己成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

相關焦點

  • 中日甲午戰爭 多年前的今天最激烈的一戰
    甲午戰爭留下的慘痛是許多國人引以為恥的。1894年的今天,清朝北洋艦隊與日本海軍在黃海大東溝海面上,展開了中日甲午戰爭中最為壯烈的一戰。北洋艦隊將領鄧世昌率「致遠」艦等拼死抗敵,並以受傷之艦撞向敵主力艦「吉野」號,全艦官兵250餘人全部殉國;林永升帶領官兵,在中激戰,頭部中彈而亡,民族英雄英勇捐軀了。那是一段忘記國家的使命的日子。
  • 清朝輿論控制有多厲害?甲午戰爭戰敗後,百姓邊啃樹皮邊慶祝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持續了足足九個月時間。而戰爭的結果放在現在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也就是當時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被日本人打得屁滾尿流。但是在清朝的民間,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全世界都知道了甲午戰爭是日本贏了,但是清朝的百姓,卻是一遍啃著樹皮,一遍為了戰爭而慶祝。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帝國打贏了,亞洲格局會變成什麼樣?
    而我們都知道,甲午戰爭清朝慘敗於日本,經營多年的北洋艦隊毀於一旦,也就此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當時的清朝能夠戰勝日本海軍,那麼亞洲的格局乃至世界的格局會變成什麼樣呢?日本拍過維新紀錄片的,總結的非常到位。
  • 1894年甲午戰爭時日本軍隊比清朝軍隊到底強在哪
    1894年—1895年,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一衣帶水的鄰居,擼起袖子打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爭。戰爭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日本完勝,中國慘敗。戰爭的影響卻持續至今,成為歷史學者和愛好者熱衷研究和討論的話題。儘管戰爭的結果有其偶然性,但誰也不會否認,甲午戰爭時日本軍隊能夠戰勝清朝軍隊,並不僅僅是運氣好。
  • 如果甲午戰爭時左宗棠還在世,日本會是什麼樣的下場
    直到甲午戰爭爆發以後,大清才從美夢之中被驚醒。在日本賭上舉國上下國運的一戰中,清朝卻失掉了關鍵的一局,而也正是在甲午戰爭之後,清朝開始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之路。同時日本的野心也開始進一步的更加巨大,也奠定了整個我國近代史的歷史走向。歷史就是已經發生的事實,事實是不可改變的,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做一個很有意思的小假設。
  •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及其教訓
    列強早已看清日本穩操勝券,必然會倒在日本一邊。赫德道出了實情:「所有國家均向中國表示同情,並說日本這樣破壞和平是不對的。但沒有一個國家採取任何實際行動幫助中國。」列強十分清楚,日本戰勝中國他們都可以分一杯羹,戰後的情況正是這樣,列強利用「最惠國待遇」「利益均沾」「門戶開放」的強盜條約都得到了很多好處。  一味求助別人,而鬆懈自己,放縱敵人,在戰爭中實為大忌,無疑是取禍之道。
  • 甲午戰爭繼續打,清朝勝算多大?日本籤約時其實很心虛,再打躺贏
    維新領袖梁啓超曾這樣評論甲午戰爭:「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甲午戰敗後割讓臺灣島和遼東半島,並賠白銀2億兩給日本,就算遼東半島最後用3000萬兩「贖回」,但是這個割地賠款的體量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歐洲侵略清朝,賠款頂多千萬兩,割地也就一些小島嶼,而小小的日本的胃口之大讓清朝驚訝,甚至讓歐洲列強都目瞪口呆。
  • 甲午戰爭,日本計劃了三條作戰方案,是哪三條?都發揮什麼作用?
    然而,此時千裡之外的日本海軍基地上,另一番忙碌的景象也在悄然的進行。在一番匆忙而有序的準備之後,海軍基地聯合艦隊的所有軍艦戰船傾巢而出,消失在夜幕之中。日本軍艦所要開拔的目的地是中國的黃海,而接下來將要發生的,就是震驚中外的「甲午戰爭」。
  • 甲午戰爭120年祭:規模最大失敗最慘影響最深
    在大東溝海戰中,雖然北洋海軍各主力艦都裝備有魚雷管3—4具,除福龍號對西京丸號攻擊未成外,其餘各艦都不曾實施魚雷攻擊。還有資料說,一幹管帶也全用錯了炮彈,用了穿甲彈甚至訓練彈。依靠這樣的軍官,這樣的軍隊,這樣的軍備,這樣的軍艦,我們能指望打勝仗嗎?甲午戰爭120年祭: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甲午戰爭: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
  • 甲午戰爭大清輸得不冤,光雙方的情報工作,就輸給當時日本20年
    (清朝入關之後一直對於情報戰很疏忽,在他們認為大清鐵騎所到之處,敵人無不望風而降),反之而從那一戰之後,日軍也開始重視起對於情報重視,並且在明治維新,提出「大陸政策」之後,日本的情報機構開始往清朝滲透。
  • 甲午戰爭,堅持打下去會有勝算嗎
    別看年紀不算大,可他登基沒多久便在《天皇御筆信》中宣稱「開拓萬裡波濤,宣布國威於四方」。可見其野心有多大,也正是在他的帶領下,日本走向了明治維新的道路,為27年後的的甲午戰爭打下了基礎。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疑問,竟然賠款這麼多,那為何清政府不堅持打下去,與其賠款,不如將賠款變成軍費與日本死磕到底。如果堅持打下去,會有勝算嗎?請聽我分析一下。首先,甲午戰爭後期,雖然清朝在軍事上完敗,但是日本那邊也好不到哪去。
  • 甲午戰爭後,日本人在湖北發現,這裡的官員和民眾竟不知這場戰爭
    而在甲午戰爭前後,清朝上下卻看不到強大的精神力量。光緒與慈禧為爭權而不和,大臣們為自身利益而各執一詞,普通民眾更是一盤散沙,對戰爭漠然視之。甲午戰後,一位日本官員到湖北沙市,吃驚地發現這裡的官員和民眾根本就不曾聽說過剛剛打過的戰爭。親歷這場戰爭的一位英國人說:「此役非中國與日本戰,實李鴻章與日本戰,大多數中國人於戰事尚懵然無知也。」李鴻章也曾發出感慨,說自己是「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
  • 甲午戰爭清帝國慘敗, 在北洋水師去日本幹這「齷齪」事就決定了
    清帝國在被西方列強用船堅炮利打開國門後,也在尋求自強之路,師夷長技以制夷一直是眾多能臣追捧的,面對列強的軍事威脅,擁有屬於自己的強大海軍,晚清中興名臣李鴻章力主籌建了北洋水師,鄰國日本也在尋求自強之路,建立海軍也是重中之重,相比之下,兩國因為國力差別,對待海軍籌建採取了不同的措施,大清國力雄厚,選擇了直接買,日本就尷尬了,實在太窮,就只能選擇造,而這就是日本聯合艦隊擊敗北洋水師的根結原因
  • 回首124年前的甲午戰爭,那場黃海大戰徹底驚醒了國人
    1894年9月17日,甲午戰爭的關鍵之役——黃海大戰爆發。那一年,號稱「遠東第一艦隊」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軍敗於黃海,敗於朝鮮,敗於遼東……一敗塗地。這場最終以中國割地賠款而告結束的戰爭,成為近代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既深刻影響了東亞的地緣政治格局,也深刻改變了此後中國的發展道路。
  • 甲午戰爭,你知道雙方傷亡多少人嗎?
    導語:甲午戰爭,你知道雙方傷亡多少人嗎?甲午中日戰爭因為發生在甲午年,也就是1894年,所以被稱為甲午中日戰爭。當時,日本的野心非常大,經常對外進行侵略和擴張。而此時的清朝已經逐漸衰落,人民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熱之中,清政府這時候卻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清朝的官場上也存在著各種勢力的明爭暗鬥,特別在國防和軍事方面,清軍毫無紀律性可言。在1894年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開始了這場戰爭,這場戰爭誰輸誰贏在一開始就已經決定了。慈禧太后只想以最快的速度結束這場戰爭,以免耽誤她辦慶典的時間。
  • 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
    時過境遷,回望歷史,我不妨做個假設,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一,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以淮軍為主力的大清軍隊擊敗了登陸朝鮮的日軍,並將其重新趕下海;大清北洋艦隊也摧毀了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節衣縮食多年投入巨資建立起來的那支海軍艦隊(如明治天皇每天只吃一頓飯,帶頭每年從皇室開支中節省出30萬元捐給海軍,帶領日本全國上下為打造一流海軍建設積極捐款捐物)。
  • 日本明治時期出現兩位「軍神」:海軍之神運氣好,陸軍之神心太狠
    ,而且就連購買炮彈的錢都沒有了,不是沒有錢,而是被挪作他用了。 通過「甲午戰爭」,日本從清朝總計獲得了兩億三千萬兩白銀的賠款,估計當時日本聯合艦隊的總價值,都沒有這麼多;在獲得清朝的賠款後,日本開始進一步快速發展,因為這兩億三千萬兩白銀,基本都被用在了軍隊建設上,日本的目標是成為世界強國,所以它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虎踞東北亞的沙皇俄國。
  • 關於甲午戰爭,你可能不知道的五個事實真相
    文:林森如果評選對中國歷史影響最大的戰爭,相信甲午戰爭絕對能夠排進前十。按梁啓超先生的話講:「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可以說正是甲午一役,徹底擊碎了中國的「天朝美夢」,這個古老帝國終於開始步履蹣跚地走上了近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