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 多年前的今天最激烈的一戰

2020-11-29 考拉綜藝匯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擁有5千年歷史的中國經歷了更多國家一次次的分合,歷史留下的傷疤從未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複合,它警醒青年人的自強和不屈。甲午戰爭留下的慘痛是許多國人引以為恥的。

1894年的今天,清朝北洋艦隊與日本海軍在黃海大東溝海面上,展開了中日甲午戰爭中最為壯烈的一戰。北洋艦隊將領鄧世昌率「致遠」艦等拼死抗敵,並以受傷之艦撞向敵主力艦「吉野」號,全艦官兵250餘人全部殉國;林永升帶領官兵,在中激戰,頭部中彈而亡,民族英雄英勇捐軀了。那是一段忘記國家的使命的日子。

現在中國早已覺醒,屈辱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決勝甘拋三丈血,如虹灑去染穹蒼。致敬緬懷英烈,銘記歷史,吾輩自強。」為何當時清政府的軍隊如此不堪外國的侵略?有人拿清朝和明朝,宋朝做比較,但是時代不一樣,情況不一樣。宋開國的將領本來以前就是將軍,他們和軍隊的關係只有將軍和士兵的關係,而明朝初的又多一層同鄉,都是淮西子弟,相互之間稱兄道弟。莫忘恥辱、永記歷史、振興中華。沒錯,甲午戰爭只是一個縮影被視為中日對賭國運, 同樣鴉片戰爭期間日本也發生過黑船事件,但兩個國家的命運也被就此改變。有人說:「慈禧不搞豪華生日宴,或許他們能打贏,就不用殉國了。」事實上當年毛主席說,幸虧慈禧搞了生日宴,建了頤和園,要不然照樣被打敗,那個時候國運在下降,甲午戰爭只是結局。國家的制度已經腐敗不化,清政府的封建早已決定它的命運了。

甲午海戰的北洋水師官兵雖然還留著辮子,掛著龍旗,但他們是當時全中國最開眼看世界的人,他們已經脫離了忠君愛國那一套,他們為之奮戰的是國家,是民族,是子孫後代的海洋權益,北洋水師的作戰思想完全是真正的現代藍水進攻型海軍,就連現在的解放軍海軍也沒有這樣的思想。這場戰爭帶給國人很大的影響,以前輸給英國法國覺得理所當然,直到連日本都打不贏了才徹底醒悟。甲午戰爭,敲響了滿清滅亡的喪鐘。這次戰爭,讓一部分中國人被打醒了。

於是,有人產生了思考,該怎麼改變國運。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君主立憲在中國是行不通的。武昌響,南方變。辛亥革命,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自此,新的世界開啟了。甲午戰爭的時候,人心是擰在一起的。所謂團結是也。稱得上雖敗猶榮。當下之人心,不知還能否緊如當年。在百萬百姓的血汗錢被掠走的時候,在百姓對國家極度失望的當下。斐訊案件已近三個月。輕生者有之,傾家者有之,放棄者有之。這些極度失望的百姓會爆發還是會滅亡?

當時的有抱負的青年:「此去西洋,深知中國自強之計,舍此無所他求。背負國家之未來,取盡洋人之科學。赴七萬裡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奮然無悔。」可惜國家的領導階層卻無心現世,甲午海戰史乃國家民族屈辱的歷史。開戰前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園子,各種海軍將領各種虧空公款,導致作戰時炮彈裡面沒有火藥摻的是沙子,人民也不關心正事。反觀日本,天皇一天只吃一頓飯,全國節衣縮食,全力支持海軍發展。如此,甲午海戰的結果從開戰前已可預料。

致遠鼓楫衝重圍,萬火叢中呼殺賊。 ——鄭觀應。有網友留言:「去過威海劉公島景區,對甲午戰爭有了更加深刻理解,對犧牲的民族英雄無比崇敬。清朝政府與日軍戰備戰艦差距太大,最終日本戰勝,籤訂馬關條約,割地賠款。對清政府的無能更加痛恨,後來在胡繩先生寫的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這本書中了解到,清政府多年不發展軍事裝備,錢都用來建造頤和園。」其實也不是,北洋水師當年排名世界第九,之所以失敗,是因為炮彈造假,錢都拿去給慈禧修行宮了,炮彈裡面混了大量的灰,沒有殺傷力了,怎麼打得過別人。警記歷史,振興中華!

相關焦點

  •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陣亡4萬人,但是你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甲午戰爭總體就是輸在清政府的腐敗,陸軍各部都有私心,支援不力,海軍裝備落後,軍艦船體老化,火炮配置落後,可悲可恨! 主要是因為日本以一國之力對抗的卻是李鴻章「一人之力」,中日甲午戰爭表面上敗了,但是滿清政府並沒有敗,因為極大削弱了李鴻章的實力,減少了李鴻章對滿清政府的威脅,滿清政府這是一石二鳥,所以李鴻章會被日本人暗殺,就是因為日本在這場戰爭中損失很大。
  • 雙甲子後回顧中日甲午戰爭對後世的影響
    甲午戰爭的失敗給了中國最沉痛的打擊
  • 日本式的風俗畫:中日甲午戰爭
    清日三國交涉的情景中日戰爭對中日兩國以及東亞地區的國際形勢具有重要的意義,中日兩國今日國運的淵藪都是如此。這個系列的風俗畫是當時日本畫家對戰爭的寫照。此圖為1894年6月至7月的三方談判。在朝鮮政府與東學軍就全州和議達成後,朝鮮政府要求中日撤兵,日本公使大鳥圭介開始與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商談撤兵問題,但在日本政府干預下,不但沒有撤軍,而且不斷增兵,不久,日軍在朝鮮的駐軍就大大超過了清軍。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也是清廷的決策者,他希望中日兩國聯合撤兵,既不向朝鮮增兵,也不按袁世凱、聶士成等人的建議先由清軍撤兵,最終給了日本人一個可以乘機。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淺談甲午中日戰爭相關知識點
    今天要講的是在近代史上對中國、日本兩國都影響巨大的一場戰役——甲午中日海戰的相關知識點。一、時間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二、傷亡情況參戰方兵力:清軍630000人、日軍240616人。
  • 中日甲午戰爭是一場中國被註定輸家命運的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是近代關乎中國國運的戰爭,是它將中國真正地打痛打醒了,是它直接將滿清政府打進了重症監護室、從此只能在病房裡呻吟以等待死亡的降臨,很多國人至今都還為這場戰爭的失敗而惋惜。認為如果這場戰爭中國不戰敗的話,中國就可以扼制住日本這條毒蛇,甲午戰爭之後緊隨而來的中國一系列沉重災難就不會接踵而至。然而,真的如此嗎?
  •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光緒二十年,這年以幹支紀年為甲午,因此得名
    甲午戰爭爆發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光緒二十年(1894),這年以幹支紀年為甲午,戰爭因此得名。甲午戰爭的爆發看似偶然,但背後實際上有深刻的淵源。先說中國。當中日兩國的軍隊到達朝鮮時,東學黨起義已經平息。清廷於是提出,中日兩國軍隊按照原議同時從朝鮮撤軍,同時命令中國的後續增援部隊停止進發,在朝清軍向牙山集結,準備內渡回國。但日本決意挑起戰爭,不僅拒不撤兵,反而命令駐紮仁川的日軍開進漢城,並繼續向朝鮮增派軍隊。侵朝日軍很快增至一萬餘人,數倍於清軍,戰爭已迫在眉睫。
  • 中日甲午戰爭時慈禧卻在忙過壽:3天打不到北京就行!
    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幹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而日本稱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
  •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及其教訓
    1895年3月,甲午戰爭的硝煙尚未散盡,一個71歲的老人,中國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東渡日本,作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權大使,與日本政府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日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規定:(一)中國承認朝鮮獨立。
  • 甲午戰爭120年,我們對世界說什麼?
    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不僅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更改變了東亞地區乃至世界的格局。120年後的今天,中日再次面臨新的歷史節點。中國應當如何紀念、思考、總結甲午?應當通過紀念甲午向世界講述些什麼?
  • 記憶的碎片,日本繼中日甲午戰爭後的又一次豪賭
    日本繼中日甲午戰爭後,通過同中國的戰爭獲取了巨大的利益。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這是日本繼中日甲午戰爭後傾全國之力進行的又一次豪賭。命運之神再一次眷顧了這個賭徒,俄軍慘敗。1905年,日、俄籤署了《樸次茅斯條約》,沙皇俄國除向日本轉讓其在中國東北的全部利益外,還將整個千島群島和庫頁島南部「永遠讓與日本」。
  • 專家:日借甲午戰爭斷送中國現代化?不敢苟同
    今天中日因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主權紛爭關係越鬧越僵,「中日必有一戰」的看法在兩國民間都有市場。本報專欄作者薛理泰(美國史丹福大學國際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員)在《安倍強勢作為 北京得大於失》一文引述《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 浮世繪與甲午戰爭
    西南戰爭徵討會議圖 1894年(明治二十七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戰爭繪將報導性和娛樂性融為一體,成為一種錦繪新聞,在當時掀起了一次創作高潮,這也可以說是西南戰爭繪的繼續。甲午戰爭爆發前,正值圍繞朝鮮半島問題中日談判破裂之時。其實,當時的戰爭浮世繪師們從中日談判破裂時就已開始製作關於中日兩國的錦繪新聞了。比如發生在1894年7月的成歡牙山之戰,可以稱作中日甲午戰爭前哨戰陸戰第一個戰役,圍繞著這場戰役就出現了許多戰爭繪。
  • 甲午戰爭,堅持打下去會有勝算嗎
    言歸正傳,甲午戰爭從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為開始,到1895年4月17日中日雙方籤訂《馬關條約》為止,一共打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單從時間上看還沒有第一次鴉片戰爭打的長(第一次鴉片戰爭從1840年到1842年),可是甲午戰爭為何敗得如此慘重,就連賠款就達到2億3千萬兩白銀(包含三千萬贖遼費)。
  • 照片中的甲午戰爭
    照片裡的甲午戰爭01 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的最後一戰。今天,威海衛港口的中國海輪整裝待發。 照片裡的甲午戰爭03 1895年2月16日,北洋水師降虜上陸之景況。今天,這裡已成為遊客休閒去處。 照片裡的甲午戰爭02 劉公島,日本士兵佔領北洋水師最高指揮機構——北洋海軍提督署。
  • 甲午戰爭大清輸得不冤,光雙方的情報工作,就輸給當時日本20年
    100年前的日清甲午戰爭是中日近代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場戰爭,這一場戰爭之後,雙方的地位也開始進行了對調,在這場較量中,日本「以小博大」,他們賭上國運的一戰看似贏的很艱險,但實際上卻早已在意料之中。那麼,本次就和雨田君來了解一下,甲午戰爭中日清情報戰的那些事吧?
  • 甲午戰爭120年祭:規模最大失敗最慘影響最深
    甲午戰爭120年祭: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甲午戰爭: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失敗之慘烈、喪權辱國之沉痛,深深紮根在民族的心中。120年前的那場戰爭,改變了亞洲格局。120年前,中日兩國各自走在自己的十字路口,戰爭改變了雙方的歷史。
  • 甲午戰爭慘敗帶來的幾點啟示
    啟示一  富國強軍,增強復興意識  中日甲午戰爭是在「中窮日富、中弱日強」的背景下爆發的,是一場窮國與富國、弱國與強國之間的戰爭。說當時的中國是一個「窮國」和「弱國」,這一點也不誇張。當時的中國雖然是一個泱泱大國,但「窮」在意志上,「弱」在鬥志上。
  • 甲午中日戰爭中,大清傷亡4萬人,日軍陣亡多少人,答案出人意料
    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侵略大清的狼子野心已經暴露無遺。在1867年,日本明治天皇睦仁的《天皇御筆信》中,就宣稱「開拓萬裡波濤,宣布國威於四方」,日本已經有了向海外擴張的打算,他們將向海外擴張的目光放在了腐朽、落後的大清身上。
  • 甲午戰爭中的清軍戰俘都去了哪裡?
    文|陳卿美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硝煙散盡,中國慘敗。這一戰,在政治家眼中,看到的是國運。中國與日本發生逆轉,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國家實力迅速增強。而中國轟轟烈烈進行的洋務運動卻被打回了原形,繼續在迷茫中徘徊。在軍事家眼中,看到的是武器裝備與技戰術。
  • 威海這座離島是昔日北洋水師的誕生地,也是今日甲午戰爭的紀念地
    今天的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幸福美滿,誰還記得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期,因為甲午戰爭的失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華民族四面楚歌,面臨各方列強的瓜分。好在這一切都已成為過去,今日中國躍升為世界大國,在我們享受現代社會的一切美好成果之時,也應該時刻銘記歷史,勿忘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