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擁有5千年歷史的中國經歷了更多國家一次次的分合,歷史留下的傷疤從未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複合,它警醒青年人的自強和不屈。甲午戰爭留下的慘痛是許多國人引以為恥的。
1894年的今天,清朝北洋艦隊與日本海軍在黃海大東溝海面上,展開了中日甲午戰爭中最為壯烈的一戰。北洋艦隊將領鄧世昌率「致遠」艦等拼死抗敵,並以受傷之艦撞向敵主力艦「吉野」號,全艦官兵250餘人全部殉國;林永升帶領官兵,在中激戰,頭部中彈而亡,民族英雄英勇捐軀了。那是一段忘記國家的使命的日子。
現在中國早已覺醒,屈辱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決勝甘拋三丈血,如虹灑去染穹蒼。致敬緬懷英烈,銘記歷史,吾輩自強。」為何當時清政府的軍隊如此不堪外國的侵略?有人拿清朝和明朝,宋朝做比較,但是時代不一樣,情況不一樣。宋開國的將領本來以前就是將軍,他們和軍隊的關係只有將軍和士兵的關係,而明朝初的又多一層同鄉,都是淮西子弟,相互之間稱兄道弟。莫忘恥辱、永記歷史、振興中華。沒錯,甲午戰爭只是一個縮影被視為中日對賭國運, 同樣鴉片戰爭期間日本也發生過黑船事件,但兩個國家的命運也被就此改變。有人說:「慈禧不搞豪華生日宴,或許他們能打贏,就不用殉國了。」事實上當年毛主席說,幸虧慈禧搞了生日宴,建了頤和園,要不然照樣被打敗,那個時候國運在下降,甲午戰爭只是結局。國家的制度已經腐敗不化,清政府的封建早已決定它的命運了。
甲午海戰的北洋水師官兵雖然還留著辮子,掛著龍旗,但他們是當時全中國最開眼看世界的人,他們已經脫離了忠君愛國那一套,他們為之奮戰的是國家,是民族,是子孫後代的海洋權益,北洋水師的作戰思想完全是真正的現代藍水進攻型海軍,就連現在的解放軍海軍也沒有這樣的思想。這場戰爭帶給國人很大的影響,以前輸給英國法國覺得理所當然,直到連日本都打不贏了才徹底醒悟。甲午戰爭,敲響了滿清滅亡的喪鐘。這次戰爭,讓一部分中國人被打醒了。
於是,有人產生了思考,該怎麼改變國運。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君主立憲在中國是行不通的。武昌響,南方變。辛亥革命,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自此,新的世界開啟了。甲午戰爭的時候,人心是擰在一起的。所謂團結是也。稱得上雖敗猶榮。當下之人心,不知還能否緊如當年。在百萬百姓的血汗錢被掠走的時候,在百姓對國家極度失望的當下。斐訊案件已近三個月。輕生者有之,傾家者有之,放棄者有之。這些極度失望的百姓會爆發還是會滅亡?
當時的有抱負的青年:「此去西洋,深知中國自強之計,舍此無所他求。背負國家之未來,取盡洋人之科學。赴七萬裡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奮然無悔。」可惜國家的領導階層卻無心現世,甲午海戰史乃國家民族屈辱的歷史。開戰前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園子,各種海軍將領各種虧空公款,導致作戰時炮彈裡面沒有火藥摻的是沙子,人民也不關心正事。反觀日本,天皇一天只吃一頓飯,全國節衣縮食,全力支持海軍發展。如此,甲午海戰的結果從開戰前已可預料。
致遠鼓楫衝重圍,萬火叢中呼殺賊。 ——鄭觀應。有網友留言:「去過威海劉公島景區,對甲午戰爭有了更加深刻理解,對犧牲的民族英雄無比崇敬。清朝政府與日軍戰備戰艦差距太大,最終日本戰勝,籤訂馬關條約,割地賠款。對清政府的無能更加痛恨,後來在胡繩先生寫的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這本書中了解到,清政府多年不發展軍事裝備,錢都用來建造頤和園。」其實也不是,北洋水師當年排名世界第九,之所以失敗,是因為炮彈造假,錢都拿去給慈禧修行宮了,炮彈裡面混了大量的灰,沒有殺傷力了,怎麼打得過別人。警記歷史,振興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