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甲午戰爭

2021-01-10 南方周末
照片裡的甲午戰爭01

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的最後一戰。今天,威海衛港口的中國海輪整裝待發。

照片裡的甲午戰爭03

1895年2月16日,北洋水師降虜上陸之景況。今天,這裡已成為遊客休閒去處。

照片裡的甲午戰爭02

劉公島,日本士兵佔領北洋水師最高指揮機構——北洋海軍提督署。新舊照片至今仍能高度重合。

照片裡的甲午戰爭04

當年日本人拍攝的劉公島街道,以及港灣裡停靠著的日本聯合艦隊。今天,威海海岸線上矗立著現代化的高樓。

照片裡的甲午戰爭05

劉公島,日本士兵與被俘的北洋水師官兵。今天,這裡已成為甲午戰爭重要的紀念地。

照片裡的甲午戰爭06

1895年2月5日凌晨,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中雷擱淺,仍做「水炮臺」使用。老照片為1895年2月21日,日本人拍攝,上書「威海衛劉公島南灘,我水雷艇破壞,敵之巨艦定遠號」。後來,威海市按歷史資料1:...

照片裡的甲午戰爭07

1895年2月24日,威海衛港,已遭破壞的「克虜伯」大炮。今日劉公島最高處,旗頂山炮臺,保存有當年的三門大炮。

照片裡的甲午戰爭08

1895年2月9日,午前10時25分,此時天氣陰晦,威海衛港,「靖遠」號沉沒。今天,威海已成為一座寧靜美麗的小城。

相關焦點

  • 126年前,英國畫報這樣呈現甲午戰爭
    近日,中國畫報出版社推出了「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系列叢書的最新一本:《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英國畫報看甲午戰爭》,選取當時世界著名的兩家新聞畫報,即《圖片報》和《倫敦新聞畫報》,將其在1894年7月至1895年10月間有關甲午戰爭的相關報導整體譯出,通過300餘張精美版畫,14萬字原刊報導
  • 間諜使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獲勝
    一個多世紀前發生的甲午戰爭,是中日兩國政治、經濟、軍事的全面較量。僅就戰爭角度而言,掌握了解敵方情況,對於戰爭勝負往往起關鍵作用,這就是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甲午戰爭時期,日本政府為了實現侵華目標,用很大力氣開展間諜活動,曾經對戰爭進程發生過重大影響。
  • 甲午戰爭120年習近平兩提甲午
    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 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120年後的甲午年,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
  • 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因實行27年「明治維新」而振興起來的日本為了滿足其軍事擴張的野心,對老牌東亞封建大國大清及其藩屬國朝鮮發動了侵略戰爭,大清被迫迎戰,終因大清內部滿漢權臣矛盾導致的勾心鬥角、互相掣肘,不能全國團結一心共同抗敵(如甲午戰爭中,大清南洋艦隊對北洋艦隊隔岸觀火
  • 威海這座離島是昔日北洋水師的誕生地,也是今日甲午戰爭的紀念地
    威海劉公島,作為昔日北洋水師的誕生地、今日甲午戰爭的紀念地,通過大量博物館、雕塑、繪畫、影視等綜合藝術手段,展現了甲午戰爭的悲壯史實。劉公島位於山東半島東端威海灣的灣口,在近代時期有著極其重要的國防地位,直到1985年4月劉公島才對外開放,如今已經成為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5A級旅遊景區。前往遊覽,需要在威海劉公島旅遊碼頭乘坐渡船,大約15分鐘左右即可到達。
  • 甲午戰爭迎120周年紀念日 習近平兩提「甲午」
    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120年後的甲午年,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
  • 甲午戰爭慘敗帶來的幾點啟示
    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國恥。在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祭日到來之際,《解放軍報》刊發中國地緣與能源戰略研究會副秘書長李慶功的文章提出,我們追憶這場浸透著中華民族痛惜和悲憤的戰爭,遙祭120年前那個甲午為國捐軀的中華英烈們,反對一切形式的侵略戰爭,捍衛世界和平,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實意義。  在回顧這場戰爭時,專家也談及其帶給我們的幾點啟示。
  • 真假存疑但可告慰124年前甲午戰爭
    豐島海戰爆發124年後的2018年7月25日,國內論壇上出現了一張照片,表明了中國的決心。豐島海戰的爆發,是日本精心設伏偷襲的結果。7月21日,淸政府為了支援駐朝鮮牙山的葉志超部,僱「愛仁」、「飛鯨」、「高升」等三艘英國商輪,搭載清軍二千五百人由海路赴朝。
  •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化的真正起點
    [摘要]甲午戰爭時,中國還處於家天下時代,彼時的中國還是文化圈意義上的。甲午戰爭不是舉國之戰,而是李鴻章一人對抗日本之戰。甲午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化的真正起點,使中國知識分子真正覺醒。甲午戰爭對中國造成了哪些深層次的影響?值此甲午戰爭120年之際,騰訊思享會邀請到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馬勇,共同討論「甲午戰爭中的國家觀」。以下是嘉賓對話實錄:自古以來「中國」的概念就沒有明確的疆界騰訊文化:甲午戰爭時期的中國是沒有近代國家觀念的。這背後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 甲午戰爭120年:習近平兩提甲午稱其剜心之痛(圖)
    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  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120年後的甲午年,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
  • 甲午戰爭120年,我們對世界說什麼?
    當年與日本同為列強的西方國家在中日甲午戰爭的問題上一直立場模糊,許多人認為日本的行為不是侵略戰爭。在今天的日本,許多年輕人甚至不知道有中日甲午戰爭,老一輩人知道的,也不認為那是侵略戰爭。因此,國際社會的不關注在預料之中。記者: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120年後的今天,您覺得中國有必要紀念並在紀念過程中向世界講述嗎?
  • 姜鳴:大谷正揭開的甲午戰爭研究新視野
    《甲午戰爭》,[日]大谷正著,劉峰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客觀說來,在甲午戰爭這個題目中,中國讀者對於日本海軍建設的諸多細節相對較熟悉,但對於同時代日本陸軍的發展了解不多,尤其是深入到軍隊建設的各個分支:部隊編制、武器裝備、後勤保障、軍事教育,乃至對各級軍事指揮機構的建制了解都很淺。
  • 雙甲子後回顧中日甲午戰爭對後世的影響
    甲午戰爭的失敗給了中國最沉痛的打擊
  • 清日甲午戰爭,外國媒體是如何評價的?
    清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被幾千年的學生輕鬆打敗,顏面大失。更為關鍵的是,鐵血大清徹底被西方列強看清虛實,從而掀起了新一輪瓜分中國的狂潮。可以說,甲午戰爭讓鐵血大清的滅亡進入了倒計時。《紐約時報》這樣評價:「他們向世人展示,在四萬萬個中國人中,至少有三個人認為世界上還有一些別的什麼東西要比生命更寶貴。」  美國《世紀》報:日本暴露了野蠻的真面目  1894年11月21日,日本第二軍僅用一天時間就攻下旅順。然後開始了長達四天三夜的大屠殺,中國軍民兩萬餘人遇難,西方媒體觀察人驚呆了。
  • 浮世繪與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前哨戰的刺激 戰爭繪,顧名思義,就是描繪有關戰爭的浮世繪。日本人定義為:明治時代繪製的浮世繪的體裁之一,主要是指描繪日本西南戰爭、日清戰爭(即甲午戰爭)及日俄戰爭的浮世繪。西南戰爭即指發生於1877年(明治十年)2月至9月間的明治政府平定鹿兒島士族反政府叛亂的一次著名戰役。
  • 甲午戰爭雙甲子學術研討會
    武漢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馮天瑜先生在大會基調發言中指出,中日甲午戰爭的歷史教訓至今猶在切身,以史為鑑,可知向近代文明轉型的速與遲,主動、認真與被動、敷衍,切關民族國家的生死存亡。我們亦應清醒地認識到,對外擴張是日本固有國策,有著深遠的歷史文化淵源,這種文化傳統至今仍在日本發生作用。
  • 甲午戰爭中的清軍戰俘都去了哪裡?
    文|陳卿美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硝煙散盡,中國慘敗。這一戰,在政治家眼中,看到的是國運。中國與日本發生逆轉,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國家實力迅速增強。而中國轟轟烈烈進行的洋務運動卻被打回了原形,繼續在迷茫中徘徊。在軍事家眼中,看到的是武器裝備與技戰術。
  • 甲午戰爭,堅持打下去會有勝算嗎
    別看年紀不算大,可他登基沒多久便在《天皇御筆信》中宣稱「開拓萬裡波濤,宣布國威於四方」。可見其野心有多大,也正是在他的帶領下,日本走向了明治維新的道路,為27年後的的甲午戰爭打下了基礎。言歸正傳,甲午戰爭從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為開始,到1895年4月17日中日雙方籤訂《馬關條約》為止,一共打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單從時間上看還沒有第一次鴉片戰爭打的長(第一次鴉片戰爭從1840年到1842年),可是甲午戰爭為何敗得如此慘重,就連賠款就達到2億3千萬兩白銀(包含三千萬贖遼費)。
  • 甲午戰爭中,清軍陣亡4萬人,那你們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文/甲午戰爭中,清軍陣亡4萬人,那你們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大家好,我是小編,每天為大家更新精彩的歷史故事,歡迎各位看官。 眾所周知,甲午中日戰爭是中國所經歷的規模比較大的戰爭,在這場戰爭當中,清政府軍隊的陣亡人數大概在4萬人左右,很多人都好奇日軍在這場戰役中的傷亡有多少?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吧。
  • 中日甲午戰爭 多年前的今天最激烈的一戰
    甲午戰爭留下的慘痛是許多國人引以為恥的。1894年的今天,清朝北洋艦隊與日本海軍在黃海大東溝海面上,展開了中日甲午戰爭中最為壯烈的一戰。北洋艦隊將領鄧世昌率「致遠」艦等拼死抗敵,並以受傷之艦撞向敵主力艦「吉野」號,全艦官兵250餘人全部殉國;林永升帶領官兵,在中激戰,頭部中彈而亡,民族英雄英勇捐軀了。那是一段忘記國家的使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