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業單位考試中,歷史的考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版塊。對於近代史的複習要注重細節。今天要講的是在近代史上對中國、日本兩國都影響巨大的一場戰役——甲午中日海戰的相關知識點。
一、時間
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
二、傷亡情況
參戰方兵力:清軍630000人、日軍240616人。
傷亡情況:清軍31500人陣亡、日軍13306人死亡。
三、戰役經過
1.第一階段:豐島海戰、平壤戰役、黃海海戰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軍在朝鮮牙山灣口豐島西南海域襲擊中國海軍艦船,這是一次日本首先挑起的戰役,也是甲午戰爭第一戰,並因此清朝與日本正式宣戰。是為豐島海戰。
平壤之戰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由於朝鮮政府的不配合,戰敗。
1894年9月17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黃海海戰爆發,日本聯合艦隊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的黃海海面挑起一場激烈的海戰,這是甲午戰爭中繼豐島海戰後第二次海戰,也是中日雙方海軍一次主力決戰。
1894年9月15日上午,北洋艦隊的主力,計軍艦10艘,附屬艦8艘,在丁汝昌率領下到達大連灣。中午,艦隊抵達大東溝(今遼寧省東港市),到次日早晨,軍隊全都登陸。
10時23分,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率先發現了北洋水師。便掛出「東北方向發現三艘以上敵艦」的信號旗。
10時30分,北洋水師「鎮遠」艦桅樓上的哨兵看到西南方向海面上有幾簇黑煙,發現日本艦隊。丁汝昌隨即命令各艦生火、實彈,準備戰鬥。
12時50分,雙方艦隊相距5300米,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首先開炮。十秒鐘後,「鎮遠」艦也發出炮彈,緊接著,北洋艦隊各艦一齊發炮轟擊。三分鐘後,日本旗艦「松島」艦也開始發炮還擊。
12時53分,聯合艦隊旗艦「松島」開始發炮還擊。「定遠」主桅中彈,信號索具被炮火所毀,在飛橋上督戰的丁汝昌身負重傷。霎時間,雙方各艦百炮一齊怒放,硝煙瀰漫,海水沸騰。
戰鬥開始不久,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艦由於下水12年,7年未修,主炮炮塔起火,丁汝昌燒傷,信旗被毀。丁汝昌拒絕隨從把自己抬入內艙,堅持坐在甲板上督戰。
「定遠」、「鎮遠」兩艦浴血奮戰,中彈甚多,幾次起火。
此役北洋水師雖損失較大,但並未完全戰敗。然而李鴻章為保存實力,命令北洋艦隊躲入威海港內,不準巡海迎敵。日本奪取了黃海的制海權。
黃海海戰自1894年9月17日12點50分海戰打響,至下午5點30分左右結束。中國30年洋務運動的自強成果,就在這4個多小時中灰飛煙滅。
2.第二階段:鴨綠江江防之戰、金旅之戰
鴨綠江江防之戰開始於10月24日,是清軍面對日軍攻擊的首次保衛戰。日軍先於九連城上遊的安平河口泅水過江成功,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因勢單力孤,傷亡重大,被迫撤出陣地。日軍遂佔領虎山。其他清軍各部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
金旅之戰開始於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順口陷落,這是甲午戰爭期間中日雙方的關鍵一戰。
1894年11月21日,日軍向旅順口發起總攻,次日,旅順陷於日軍手中。日軍攻陷旅順後,隨即製造了旅順大屠殺慘案,4天之內連續屠殺中國居民,死難者最高估計達2萬餘人。
隨著清軍節節敗退,在清廷內部,主和派已佔上風。旅順口失陷後,日本海軍在渤海灣獲得重要的根據地,從此北洋門戶洞開,北洋艦隊深藏威海衛港內,戰局更是急轉直下。
3.第三階段:威海之戰
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的最後一戰。
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二軍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榮成龍鬚島登陸,同時日聯合艦隊第1遊擊隊在登州實行炮擊,山東巡撫李秉衡由於弄不清楚日軍究竟要在何處登陸,只好分兵把口,「時刻嚴防」 ,23日,日軍在榮成全部登陸完畢。
1月26日,日軍各由南北兩路分頭向百尺崖所方向前進,在戰鬥中,清軍擊沉日艦1艘 。
1月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幫炮臺。駐守南幫炮臺的清軍僅六營三千人。營官周家恩守衛摩天嶺陣地頑強抵抗,最後被殲滅。
日軍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純少將被清軍炮打死,這是日本在甲午戰爭中唯一陣亡的將軍。
由於兵力懸殊,南幫炮臺終被日軍攻佔。2月3日,日軍佔領威海衛城。威海陸地悉數被日本佔據,丁汝昌坐鎮指揮的劉公島成為孤島。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曾致書丁汝昌勸降,遭丁汝昌拒絕。
1月5日凌晨,「定遠」艦中雷擱淺,仍做「水炮臺」使用。
1月10日,「定遠」彈藥告罄,劉步蟾自殺。
1月11日,丁汝昌在洋員和威海營務處提調牛昶等主降將領的脅迫下,拒降自殺。洋員和牛昶等又推署「鎮遠」管帶楊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楊用霖最終自殺。
12日,由美籍洋員浩威起草投降書,委託丁汝昌的名義,送至日本旗艦。
14日,牛昶與伊東佑亨籤訂《威海降約》,規定將威海衛港內艦隻、劉公島炮臺及島上所有軍械物資,悉數交給日軍。
1895年3月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四、戰役意義
甲午戰爭失敗標誌著清朝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對日作戰失敗標誌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馬關條約》掀起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的爭奪,三國幹涉還遼事件明顯地反映了列強在侵華問題上既相互勾結又相互爭鬥。
另一方面,日本得到巨額賠款和臺灣等戰略要地,不僅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對遠東地區的進一步侵略擴張,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唯一的新興資本主義強國。
甲午戰爭標誌著中朝之間上千年的宗藩關係正式終結,朝鮮名義上獲得了獨立,實際上卻被日本控制。之後俄國勢力進入朝鮮,日本和俄國在朝鮮的爭奪日趨激烈,最終引發了1904年日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