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的悲劇!甲午中日戰爭
在經歷了鴉片戰爭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失利之後,中國人終於意識到了自發圖強的重要性,於是他們開始引進西方的先進戰艦,並派去許多留學生,以此來增強自己的科技實力。引進了英國的致遠號戰艦。同時還有濟遠號等當時先進的戰艦,中國移動擁有了讓世界為之驚嘆的海軍力量。但是好景不長,中國卻在高於日本實力將近一倍的情況下輸給了日本。甲午戰爭的失敗,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大大加深,那究其原因,究竟是為什麼?
日本也逐漸想迎合世界潮流,便進行了明治維新。經過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並且日益強大。他們產生了想要擴大領土,以此來增強國家實力的想法,即向東擴張戰略。
借朝鮮東學黨起義為由,日本全軍出擊,企圖挑起戰爭。就在豐島海面襲擊了清軍的運兵船,以此便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在這一場戰鬥中日軍用一艘艦艇擊敗了中方的兩艘,加上英國的一艘高升號,之後消息傳達到國內一片沸騰。之後便與日本進行了黃海海戰。在黃海海戰中。中國的北洋艦隊實力大大高於日本的艦隊。但是,由於非常多的原因使得中國敗給了日本,最後退回威海衛的戰略也導致了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以此標誌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我們不妨來看一下這場戰爭。
我們首先從內部原因來看,內部官員的腐敗使得炮彈質量以及數量都大大不夠。而且不僅僅如此。由於官員的貪汙,許多炮彈粗製濫造,質量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就在魚雷艇將要對日本吉野號進行最後的追殺時,炮彈但卻沒有爆炸。另外,許多的炮彈根本與戰艦的型號不匹配,這也使得許多時間都受到日本炮彈攻擊,卻無法反擊。不得不說,這直接導致了艦艇的覆滅。
另一個用重要的原因就是指揮員的問題。日本的指揮對於戰艦操作可以說是非常的熟練。而中國指揮,小到魚雷艦,大道致遠號都無法達到很熟練的水平。操作的失誤也使得幾方對日軍的攻擊大部分都被躲開了,無法造成實質性的傷害。雖然炮彈的威力非常大,但是卻命不中。於雷艦距離敵方100米,竟然都被日軍的吉野號躲掉,可以想像一下這是怎樣尷尬的場面。除此之外,錯誤的戰略決策也導致了中方的失敗。退車威海衛明顯是給了敵人包抄自己的機會。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國內海軍力量的不團結。無法做到將國內海軍力量進行整合,當時中國籌建由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力量加起來,絕對不亞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但是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南洋和福建兩支海軍卻形同虛設,眼睜睜的看著北洋水師覆滅,如果當時三支海軍力量能夠進行良好的整合,我想也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吧。
另外就是從士兵的素養以及意志力方面來說,日軍其實在當時是賭上了所有的一切來進攻中國,也就是說他們抱了必死的信念,當時日本由於明治維新改革花費了大多的積蓄,使得國內財力空闕。所以他們抱著必勝的意志,而反觀中國當時並不把日本放在眼裡,區區彈丸小國能奈我何的觀念仍然存在,士兵們的綜合素質並不高。戰鬥意識也沒有那麼強。
那麼我們在從外部原因來說一下在中國逐漸崛起的時候,列強大多採取了袖手旁觀的政策。這也類似於後來的綏靖政策。能不插手就不插手,隔岸觀虎鬥,自己總想著現成的利益眼睜睜看著中國海軍被滅。將友誼拋之不顧。這也就驗證了一句話,弱者總是被欺負,而你強大,別人會來依附與你。世界上從來不需要那些弱小的人。
那麼綜合這種種原因,甲午戰爭的失敗也並不是偶然了。也不僅僅有著清政府內部政治的腐敗,經濟的腐敗,同時還有著外部野心的膨脹等原因,在當時,那個人吃人的社會,內部人也吃,外部人也吃。中國逐漸變得體無完膚。同時,甲午戰爭的失敗,也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標誌著學習器械這條路在中國根本走不通,有了強大的武器,沒有思想上的覺悟,也是無法讓中國走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