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絢說歷史:大國的悲劇!甲午中日戰爭

2020-11-29 笑看影視快車

大國的悲劇!甲午中日戰爭

在經歷了鴉片戰爭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失利之後,中國人終於意識到了自發圖強的重要性,於是他們開始引進西方的先進戰艦,並派去許多留學生,以此來增強自己的科技實力。引進了英國的致遠號戰艦。同時還有濟遠號等當時先進的戰艦,中國移動擁有了讓世界為之驚嘆的海軍力量。但是好景不長,中國卻在高於日本實力將近一倍的情況下輸給了日本。甲午戰爭的失敗,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大大加深,那究其原因,究竟是為什麼?

日本也逐漸想迎合世界潮流,便進行了明治維新。經過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並且日益強大。他們產生了想要擴大領土,以此來增強國家實力的想法,即向東擴張戰略。

借朝鮮東學黨起義為由,日本全軍出擊,企圖挑起戰爭。就在豐島海面襲擊了清軍的運兵船,以此便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在這一場戰鬥中日軍用一艘艦艇擊敗了中方的兩艘,加上英國的一艘高升號,之後消息傳達到國內一片沸騰。之後便與日本進行了黃海海戰。在黃海海戰中。中國的北洋艦隊實力大大高於日本的艦隊。但是,由於非常多的原因使得中國敗給了日本,最後退回威海衛的戰略也導致了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以此標誌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我們不妨來看一下這場戰爭。

我們首先從內部原因來看,內部官員的腐敗使得炮彈質量以及數量都大大不夠。而且不僅僅如此。由於官員的貪汙,許多炮彈粗製濫造,質量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就在魚雷艇將要對日本吉野號進行最後的追殺時,炮彈但卻沒有爆炸。另外,許多的炮彈根本與戰艦的型號不匹配,這也使得許多時間都受到日本炮彈攻擊,卻無法反擊。不得不說,這直接導致了艦艇的覆滅。

另一個用重要的原因就是指揮員的問題。日本的指揮對於戰艦操作可以說是非常的熟練。而中國指揮,小到魚雷艦,大道致遠號都無法達到很熟練的水平。操作的失誤也使得幾方對日軍的攻擊大部分都被躲開了,無法造成實質性的傷害。雖然炮彈的威力非常大,但是卻命不中。於雷艦距離敵方100米,竟然都被日軍的吉野號躲掉,可以想像一下這是怎樣尷尬的場面。除此之外,錯誤的戰略決策也導致了中方的失敗。退車威海衛明顯是給了敵人包抄自己的機會。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國內海軍力量的不團結。無法做到將國內海軍力量進行整合,當時中國籌建由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力量加起來,絕對不亞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但是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南洋和福建兩支海軍卻形同虛設,眼睜睜的看著北洋水師覆滅,如果當時三支海軍力量能夠進行良好的整合,我想也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吧。

另外就是從士兵的素養以及意志力方面來說,日軍其實在當時是賭上了所有的一切來進攻中國,也就是說他們抱了必死的信念,當時日本由於明治維新改革花費了大多的積蓄,使得國內財力空闕。所以他們抱著必勝的意志,而反觀中國當時並不把日本放在眼裡,區區彈丸小國能奈我何的觀念仍然存在,士兵們的綜合素質並不高。戰鬥意識也沒有那麼強。

那麼我們在從外部原因來說一下在中國逐漸崛起的時候,列強大多採取了袖手旁觀的政策。這也類似於後來的綏靖政策。能不插手就不插手,隔岸觀虎鬥,自己總想著現成的利益眼睜睜看著中國海軍被滅。將友誼拋之不顧。這也就驗證了一句話,弱者總是被欺負,而你強大,別人會來依附與你。世界上從來不需要那些弱小的人。

那麼綜合這種種原因,甲午戰爭的失敗也並不是偶然了。也不僅僅有著清政府內部政治的腐敗,經濟的腐敗,同時還有著外部野心的膨脹等原因,在當時,那個人吃人的社會,內部人也吃,外部人也吃。中國逐漸變得體無完膚。同時,甲午戰爭的失敗,也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標誌著學習器械這條路在中國根本走不通,有了強大的武器,沒有思想上的覺悟,也是無法讓中國走向美好的明天。

相關焦點

  • 甲午中日戰爭:一場顛覆中國的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是一個很值得說的話題,其後有太多太多的事件與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甲午中日戰爭是晚清歷史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但同樣一件事,有得必有失,而甲午中日戰爭到底帶給了中國什麼?中國輸了什麼?要知道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國際上對日本也就是覺得眼熟罷了,畢竟他很小,是島國。被此等彈丸小國打敗,清朝徹底失去了周圍附屬國,小國的擁護。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本以為以此便能讓落後的中國走向強大,然而洋務運動卻以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而宣告失敗。洋務運動雖然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的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並沒有讓中國走向富強。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可以說這是中國打的第一場海陸交替的近現代化戰爭。
  • 教師招聘面試備考:初中歷史《甲午中日戰爭》說課稿
    初中歷史《甲午中日戰爭》說課稿一、說教材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災難,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三、說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永和中學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1.知識目標: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和經過;鄧世昌與黃海海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
  • 甲午中日戰爭,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的時候,收到的一份禮物
    甲午中日戰爭,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的時候,收到的一份禮物!1894年11月14日,慈禧太后迎來了她的六十大壽。按計劃,這一天要舉辦各種大規模的慶祝活動。光緒帝指派禮部策劃此次慶典活動,以表示他對慈禧太后最崇高的敬意。
  • 如何看待甲午中日戰爭?當時的中國處於什麼水平?
    甲午戰爭失敗的話,英國手裡的日本戰爭債券會成為英國從日本身上割肉的利刃,不過到時候日本身上也不會剩下來多少值得一提的東西了,也許英國還會再提供一筆貸款,繼續扶持日本作為其在遠東牽制俄國的棋子。不過說到底,歷史的假如推斷出任何結果都無所謂,反正丘處機最後還是路過了牛家村。
  • 當年的甲午中日戰爭,小日本除了用武力之外,還用了什麼呢?
    清王朝,我們可能對這個字眼比較有議論,為什麼這樣說呢?雖然小日本他們曾經在視中國為老大,但是近代包括他們現在也是一直在看中國不爽他們希望能夠在中國貪汙點東西,在以前他們雖然也想霸佔中國,但是他們還是比較畏懼中國的力量,但是近代直到現在小日本兒們都是不怕中國。說到中國和日本開戰,大家可能首先想到了是抗日戰爭,但是在抗日戰爭以前小日本兒一場戰役,也是因為這場戰役,小日本兒走上了列強。
  • 甲午中日戰爭為何會失敗?滑稽的真相卻讓人深思!
    1894年,日本借著援助清朝平反朝鮮內亂的「面具」,進而實質入侵中國從而掠奪中國利益的侵略戰爭,此場戰爭耗時七個月,最終以中國慘敗以及籤訂《馬關條約》為戰果,但作為每一個歷史的明白人,都清楚當時的中國即清朝,是完全有實力與日本抗衡,尤其是軍事力量,畢竟持續三十年的洋務運動,一支像樣的北洋海軍還是能建設出來的
  • 甲午中日戰爭,清軍63萬大軍,擊斃日軍多少人?答案讓人不敢信
    甲午中日戰爭,算是中國最為屈辱的一戰,在數百年前,中國歷任王朝一直都是亞洲地區,實力最為強悍的,不料,到了清朝末年,一個泱泱大國卻敗給了一個彈丸小國,而且是慘敗,這讓大清王朝沒了臉面,也開啟了被列強欺辱的歷史,因為此時的大清王朝,不堪一擊。
  •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為何慘敗?還賠2億白銀巨款,一中國人難逃干係
    甲午中日戰爭最終以清政府戰敗而告終,戰後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根據條約約定,清政府除了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包括釣魚島)、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外,還要被迫給白銀兩億兩。如果再加上三國幹涉還遼的「贖遼費」三千萬兩白銀。
  • 為什麼中國會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失敗?談談背後的政治因素吧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在戰爭之前,西方國家普遍看好中國,「毫無疑問的是日本必然最後被徹底粉碎」因為當時清朝的海軍實力更強,排名世界七位。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總噸位27000多噸,而日本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總噸位約17000多噸。
  • 甲午中日戰爭中,大清傷亡4萬人,日軍陣亡多少人,答案出人意料
    同時,日本還企圖驅逐大清在朝鮮的勢力,但被駐紮在朝鮮的袁世凱率兵將其擊敗,但日本還是通過《天津會議專條》和《濟物浦條約》,獲得了在朝鮮的駐軍權,這也導致大清和日本的矛盾不斷激化,為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埋下伏筆。1890年,日本國內出現了經濟危機,他們為了轉移危機,加強了對朝鮮的侵略,大清和日本展開談判。由於利益分歧太大,談判破裂。
  • 甲午中日戰爭後,刺殺李鴻章的日本憤青,後來怎樣了?
    甲午中日戰爭便是明治政府醞釀已久的一次行動,在古代時期,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向中國學習,並臣服於中國,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足以可見日本人的野心,在常人看來無異於是以卵擊石,以至於清廷大部分人主戰。甲午中日戰爭最終以清廷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偌大的清王朝只要派人向日本求和,李鴻章成為全權大臣赴日本談判。
  • 甲午海戰給了我們多少歷史教訓?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是一場陸海戰場交替的近代化戰爭。它直接影響了20世紀遠東政治局勢,和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甲午海戰的三戰皆敗,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對整個戰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直接導致後來的「割地賠款」、喪國辱權,使中華民族遭受到了一場巨大的歷史災難。
  • 甲午中日戰爭,若清政府拒絕賠款,死戰到底,結局也許就會不同
    那麼如果在整個甲午中日戰爭之中,清朝並沒有選擇放棄抵抗,而是死戰到底,或者說堅決不賠款割地的話,整個事情到底有沒有轉機呢?整個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被全滅,日本已經將戰火帶到了遼東地區。但就算如此,清朝的陸軍並沒有受到任何傷害。
  • 輸的不是戰爭而是近百年的國運
    銘記歷史,我們才能仰望未來,近代我國中日甲午海戰的這段歷史,始終是揮之不去的一段歷史印記,在這場影響深遠、不該輸的戰爭中,我國最終輸掉了這場戰爭,而此戰的失敗,對於我國來說不僅僅是輸掉了一場簡單的海戰,而是輸掉了一場近百年的國運,此戰過後日本則跨入現代列強之列,我國則淪為列強的殖民掠奪得
  • 大國爭霸,必有戰爭,中國離戰爭還遠嗎?
    但是,美國對中國的代理人戰爭必不可少,這是大國爭霸最後一環,如果中國完勝,那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霸主。可以預見,這場發生在海上,只是局部戰爭,甚至連飛彈扔到陸地上的可能性都不大!這個代理人是誰呢?我想這是大家都清楚的,和美國是盟友,而且在海上和中國海上力量勢均力敵的是誰?當然只有日本。
  • 甲午戰爭120年習近平兩提甲午
    記者王海欣攝 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 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120年後的甲午年,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
  • 甲午戰爭迎120周年紀念日 習近平兩提「甲午」
    京華時報記者王海欣攝京華時報記者潘珊菊實習記者安冬雪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
  • 甲午戰爭120年:習近平兩提甲午稱其剜心之痛(圖)
    京華時報記者王海欣攝  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  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120年後的甲午年,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淺談甲午中日戰爭相關知識點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歷史的考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版塊。對於近代史的複習要注重細節。今天要講的是在近代史上對中國、日本兩國都影響巨大的一場戰役——甲午中日海戰的相關知識點。一、時間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