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是一個很值得說的話題,其後有太多太多的事件與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甲午中日戰爭是晚清歷史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但同樣一件事,有得必有失,而甲午中日戰爭到底帶給了中國什麼?
中國輸了什麼?
中國輸了地位。首先,丟了小弟。這場仗開打的原因就是日本出兵朝鮮,清朝是作為朝鮮的保護國不得不參戰的。本來,清朝再奄奄一息,但瘦死的駱駝畢竟比馬大,在周圍附屬國中地位還是有的。比如朝鮮,比如日本國內一開始反對開戰的人也是很多的。但是日本一打過中國就完了。要知道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國際上對日本也就是覺得眼熟罷了,畢竟他很小,是島國。被此等彈丸小國打敗,清朝徹底失去了周圍附屬國,小國的擁護。
更重要是列強對中國的印象大變像下面是一張圖

因為要知道,在這場戰爭之前西方和中國相處還是比較和平的。首先是清廷轟轟烈烈的「富國強兵」的洋務運動其實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具體表現在: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戰的巨大勝利;馮子材在鎮南關及諒山之役中大敗法軍;劉永福的黑旗軍屢創法軍;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鮮開化黨人製造政變遭到失敗等。可以說,當時中國的國勢並不比日本弱。甚至連英國權威人士也評論說:「亞洲現在是在三大強國的手中——俄國、英國和中國。所以列強並未干涉這場戰爭的原因除了國際上一些因素,也是因為國際上都是認為日本是在以卵擊石,並沒有勝算。然而結果很明顯出乎了大家的預料。

這時,國際上充分認識到了。中國就是一個軟柿子。並且要知道日本的條件是比較苛刻的,賠的錢是尤為得多,更關鍵是清朝還都認了(不得不說日本了解中國,了解中國如此條約都籤的下去),列強真正看出了執政的清廷到底是什麼貨色。所以列強也動心思,自己能在中國這塊肥肉上幹點什麼。所以說,甲午戰爭真正開啟了列強的瓜分狂潮。

中國輸了國勢,方向。可以說甲午中日戰爭正式封殺了洋務道路,打擊了清廷中央集權。首先由於太平天國,清廷的中央集權大受打擊,在當時南方的水軍是不受中央控制的,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南洋水師壓根沒有北上(就連李鴻章也吐槽甲午是北洋與日本的戰爭)在戰爭之後,北方就更難以控制南方了,畢竟北洋是幾乎全軍覆沒了。而且中國死了很多人,還要賠很多錢(重點),不得不加緊收稅,不得不向列清借款,中國徹底無法翻身。

並且由於清廷內部一些自己作死而行為,比如兩派相爭,北洋的軍費中央沒有補貼,基本是李鴻章用洋務運動掙的錢苦苦支撐的(避戰自保是有道理的,李鴻章窮,真的再造不起船了)。北洋覆滅,不僅說明洋務救不了中國,更可以說它是壓倒了洋務這匹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有利就有弊,中國也贏了些什麼。
贏得了血性,中國人終於團結起來了。中國人平時再怎麼坑蒙拐騙看似是斤斤計較,但實際上真正要為國捐軀,死而後已的時候,大部分中國人是勇於站出來的。在災難面前,中國人是永遠團結的。而忽悠下的中國人終於覺醒了,你清廷可以敗給英國,法國,畢竟是不知道何方神聖嗎,你可以說它們是海外的大神。但是,日本啊,陪伴了中國多少年了,倭寇啊,誰不知道?我相信在在當時中國人心中會認為你說日本人是小日本根本是高抬日本人了了,畢竟在古代歷史大部分時間中,中日關係是不平等的。

現在呢?中國敗給了那個自己一直鄙視(或許連被鄙視資格也沒有)的日本。是舉國震怒。再次,是條約真正苛刻啊,它把中國真正逼到了國不將國的時候。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所以有同仇敵愾的公車上書,有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怒吼了(之前儘是些「盛世危言」,還是說自己盛世)。

並且,中國終於又開始了探索前進道路,清廷在局勢逼迫下不得不進行戊戌變法,清末新政....中國終於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前行了。從器物到制度到思想,中國人走的傷痕累累,艱苦萬分,也走的坦坦蕩蕩,萬眾一心。
中國失去了多少,中國也必然贏回多少。歷史的煙雲消散,但中國還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