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為何失敗?

2020-11-29 歷史天窗

一百二十四年前的甲午戰爭,給後人特別是給現在的我們留下了許多值得思考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眾多議論點中,腐敗和墮落是最需要關注最需要反思的問題,因為這兩個問題恰恰是導致戰爭走向全面失敗的深層原因!

甲午戰爭的前前後後,包括其中堅船利炮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充分說明了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那就是決定戰爭最積極最生動的因素是人而不是裝備。軍紀鬆弛、軍心頹廢,北洋水師無疑一堆爛肉廢鐵!一支爛肉廢鐵式的隊伍,保障必然無力,戰之肯定不勝!

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擁有軍艦25艘,官兵4000餘人,其中「定遠」「鎮遠」號鐵甲艦,排水量7335噸,各裝12英寸大炮4門,時至今日依然夠得上大噸位艦船,日本人嘆其為「東方巨擘」。然而,貌似強大的它們卻在戰爭中被北洋水兵表現的一敗塗地!

縱觀古今中外的戰爭史,敢於對貌似強大對手悍然發動戰爭,起因無不出於「忍無可忍式藐視」對方,即便是看似無力舉事的挑釁者也是這種心理……

藐視強大意味著所謂的強大者敗絮其中華表在外。大清水師貌似強大,實則虛弱。虛弱表現為軍內軍外的腐敗和墮落。事實如次:

一、統治集團內部腐朽不堪,爛泥一潭。眾所周知,慈禧太后為個人享樂竟能置國家利益於不顧,執意挪用海軍軍費用於生日慶典和頤和園修建,至上而下,官員公然放膽胡來。受命購買軍艦的李鳳苞竟敢以兩成回扣中飽私囊,用四艘軍艦的錢購買回三艘軍艦。官二代李鴻章的外甥負責軍需供應,「偷盜抵換」,致使黃海戰艦炮彈量少質次。

二、賣國官僚體系無視大局,私利先行。當朝領袖李鴻章「有銀數百萬兩,寄存日本茶山煤礦公司,其子在日本各島開設洋行三所。」甲午戰爭前,日本向中國購買3萬噸煤和3000石大米,開戰後部下建議停止供貨,李鴻章卻說「訂貨在失和之先」,命令繼續供貨「以示信用」,而這些貨物正是日軍急需的的軍需資料。李鴻章的這種賣國言論和行徑連外國人都認為「李的立場值得深思」。

三、墮落軍紀最終導致水師喪失還手之力。軍紀敗壞、訓練荒廢,即便是扛著「原子彈」也難以取勝。1886年,北洋艦隊訪問日本長崎,官兵上岸在妓館鬧事,引起事端,致數十人傷亡。事後李鴻章不但不處理,還開脫說「武人好淫,自古而然」。水師提督丁汝昌原是陸軍將領,任職十多年,既不懂海軍也不去學習海軍知識,甚至長期在基地劉公島營造店鋪出租給下級斂財,為此還時常與下級發生矛盾,生活更是驕奢淫逸。

四、派系林立形同水火,國家命運以為次要。「帝後兩堂暗鬥於內,翁李兩黨傾軋於外」,清廷內部傾軋,地方和軍隊更是派系林立,將領們把軍隊作爭權奪利的資本,戰時只顧自保、互不配合。大連守將趙懷業提前將其私產裝船運走,卻將大量槍炮和彈藥留給日軍。旅順守將龔照璵未見敵軍就乘船逃往煙臺。日軍僅6天就攻佔清朝經營多年的遠東第一大軍港,然後掉轉炮臺炮口轟擊海上北洋水師。

五、裝備技術可以引進,但人的素質不能引進。甲午戰爭前,實際上滿清在很多方面特別是工業技術裝備等方面和在這些方面相對成熟的國家有了比較深入的接觸和交流。但是,也僅僅局限在引進,並沒有結合中國的國情進行訂單式先改後造。同時,沒有注重對操作使用者進行針對性的崗前培訓和崗位培訓。

就水師而言,艦船使用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消化式吸收,只能被動般接受。德國克虜伯的堅船利炮並沒有在我水師士兵手裡快速直接「達產達效」,發揮出積極有效的先鋒作用。水面上的龐然大物淪為了嚇人的把式。

六、沒有文化的水師是愚蠢的水師。從資料中看,北洋水師各級官佐有洋學歷者很多,但,沒有受過專業學堂訓練者也不少。有洋學歷者缺乏海戰經驗,沒有學歷者缺少近代海戰戰術,特別是像丁汝昌這樣的外行來領導鄧世昌等內行。戰鬥打響後,幾乎就是兩張皮。近代先進的戰略戰術並沒有在整個水師作戰團隊中發揮作用,沒有形成有力的作戰方向或者說就沒有產生出團隊的拳頭力量。這還是官佐的問題,水師士兵更加不堪。狹路相逢勇者勝,茫茫大海上,匹夫之勇能勝嗎,勝了嗎?

七、電視劇《北洋水師》中有這樣一個鏡頭:一名日本將軍在橫濱的船廠與工人一起造艦,休息時問身邊的一個青年工人,為什麼遠離家鄉來這裡工作?青年回答:村長說,如果造不出戰艦,日本就亡了,所以媽媽讓我來這裡為國家效力。甲午戰爭到底還輸在哪裡?這個故事恐怕也是一個答案選項。

李鴻章幕僚羅豐祿曾描述說:「倭人常謂中國如死豬臥地,任人宰割,實是現在景象。」

你說,不是死豬臥地是什麼?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必然不是偶然。這場戰爭導致了日本和中國程度不同的國運轉變.....這是後話。

相關焦點

  • 甲午中日戰爭為何會失敗?滑稽的真相卻讓人深思!
    1894年,日本借著援助清朝平反朝鮮內亂的「面具」,進而實質入侵中國從而掠奪中國利益的侵略戰爭,此場戰爭耗時七個月,最終以中國慘敗以及籤訂《馬關條約》為戰果,但作為每一個歷史的明白人,都清楚當時的中國即清朝,是完全有實力與日本抗衡,尤其是軍事力量,畢竟持續三十年的洋務運動,一支像樣的北洋海軍還是能建設出來的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本以為以此便能讓落後的中國走向強大,然而洋務運動卻以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而宣告失敗。洋務運動雖然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的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並沒有讓中國走向富強。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可以說這是中國打的第一場海陸交替的近現代化戰爭。
  • 甲午中日戰爭:一場顛覆中國的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是一個很值得說的話題,其後有太多太多的事件與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甲午中日戰爭是晚清歷史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但同樣一件事,有得必有失,而甲午中日戰爭到底帶給了中國什麼?中國輸了什麼?要知道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國際上對日本也就是覺得眼熟罷了,畢竟他很小,是島國。被此等彈丸小國打敗,清朝徹底失去了周圍附屬國,小國的擁護。
  • 為什麼中國會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失敗?談談背後的政治因素吧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在戰爭之前,西方國家普遍看好中國,「毫無疑問的是日本必然最後被徹底粉碎」因為當時清朝的海軍實力更強,排名世界七位。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總噸位27000多噸,而日本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總噸位約17000多噸。
  • 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在經歷了鴉片戰爭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失利之後,中國人終於意識到了自發圖強的重要性,於是他們開始引進西方的先進戰艦,並派去許多留學生,以此來增強自己的科技實力。引進了英國的致遠號戰艦。同時還有濟遠號等當時先進的戰艦,中國移動擁有了讓世界為之驚嘆的海軍力量。但是好景不長,中國卻在高於日本實力將近一倍的情況下輸給了日本。
  •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為何慘敗?還賠2億白銀巨款,一中國人難逃干係
    甲午中日戰爭最終以清政府戰敗而告終,戰後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根據條約約定,清政府除了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包括釣魚島)、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外,還要被迫給白銀兩億兩。如果再加上三國幹涉還遼的「贖遼費」三千萬兩白銀。
  • 甲午中日戰爭後,刺殺李鴻章的日本憤青,後來怎樣了?
    甲午中日戰爭便是明治政府醞釀已久的一次行動,在古代時期,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向中國學習,並臣服於中國,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足以可見日本人的野心,在常人看來無異於是以卵擊石,以至於清廷大部分人主戰。甲午中日戰爭最終以清廷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偌大的清王朝只要派人向日本求和,李鴻章成為全權大臣赴日本談判。
  • 甲午中日戰爭,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的時候,收到的一份禮物
    甲午中日戰爭,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的時候,收到的一份禮物!1894年11月14日,慈禧太后迎來了她的六十大壽。按計劃,這一天要舉辦各種大規模的慶祝活動。光緒帝指派禮部策劃此次慶典活動,以表示他對慈禧太后最崇高的敬意。
  • 甲午中日戰爭中,大清傷亡4萬人,日軍陣亡多少人,答案出人意料
    1872年,日本違反了1871年籤訂的《中日修好條規》,侵略大清的附屬國琉球,隨後日本又想侵略臺灣,但最終失敗。佔有琉球後,日本又將目光放在了大清的另一個附屬國朝鮮身上。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開朝鮮國門,強迫朝鮮政府籤訂《江華條約》。
  • 教師招聘面試備考:初中歷史《甲午中日戰爭》說課稿
    初中歷史《甲午中日戰爭》說課稿一、說教材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災難,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三、說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永和中學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1.知識目標: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和經過;鄧世昌與黃海海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
  • 甲午中日戰爭,清軍63萬大軍,擊斃日軍多少人?答案讓人不敢信
    甲午中日戰爭,算是中國最為屈辱的一戰,在數百年前,中國歷任王朝一直都是亞洲地區,實力最為強悍的,不料,到了清朝末年,一個泱泱大國卻敗給了一個彈丸小國,而且是慘敗,這讓大清王朝沒了臉面,也開啟了被列強欺辱的歷史,因為此時的大清王朝,不堪一擊。
  • 如何看待甲午中日戰爭?當時的中國處於什麼水平?
    甲午戰爭失敗的話,英國手裡的日本戰爭債券會成為英國從日本身上割肉的利刃,不過到時候日本身上也不會剩下來多少值得一提的東西了,也許英國還會再提供一筆貸款,繼續扶持日本作為其在遠東牽制俄國的棋子。不過說到底,歷史的假如推斷出任何結果都無所謂,反正丘處機最後還是路過了牛家村。
  • 甲午中日戰爭,若清政府拒絕賠款,死戰到底,結局也許就會不同
    那麼如果在整個甲午中日戰爭之中,清朝並沒有選擇放棄抵抗,而是死戰到底,或者說堅決不賠款割地的話,整個事情到底有沒有轉機呢?整個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被全滅,日本已經將戰火帶到了遼東地區。但就算如此,清朝的陸軍並沒有受到任何傷害。
  • 當年的甲午中日戰爭,小日本除了用武力之外,還用了什麼呢?
    肯定不用猜是甲午中日戰爭,當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為什麼會戰敗呢,大家可能說是因為清王朝的腐敗無能,再加上經費不夠整體實力比較差。這僅僅是一方面,小日本更多的是在國際上輿論了中國為什麼這樣說呢?當年小日本兒在侵略中國的時候,也就是發動甲午中日戰爭的時候小日本也是在新聞上大大做了廣告。得到了西方媒體的普遍認為。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淺談甲午中日戰爭相關知識點
    今天要講的是在近代史上對中國、日本兩國都影響巨大的一場戰役——甲午中日海戰的相關知識點。一、時間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二、傷亡情況參戰方兵力:清軍630000人、日軍240616人。
  • 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國危害有多大?輸的不是戰爭而是近百年的國運
    銘記歷史,我們才能仰望未來,近代我國中日甲午海戰的這段歷史,始終是揮之不去的一段歷史印記,在這場影響深遠、不該輸的戰爭中,我國最終輸掉了這場戰爭,而此戰的失敗,對於我國來說不僅僅是輸掉了一場簡單的海戰,而是輸掉了一場近百年的國運,此戰過後日本則跨入現代列強之列,我國則淪為列強的殖民掠奪得
  • 戊戌變法失敗前,康有為竟提出「中日合併」,讓伊藤博文來管理中國
    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就開始逃亡海外的生活。在逃亡海外16年的時間裡,康有為利用「保皇會」獲得了大量金錢,並從此開始環球旅遊的生活。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康有為身上發生的另一個故事,看了這個故事之後大家就能進一步了解康有為是如何「欺世盜名」的。1898年,這年是戊戌年,康有為在進行「戊戌變法」的同時,又想到了一種「維新改革方案」,這就是鮮為人知的「中日合邦」。
  •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光緒二十年,這年以幹支紀年為甲午,因此得名
    甲午戰爭爆發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光緒二十年(1894),這年以幹支紀年為甲午,戰爭因此得名。甲午戰爭的爆發看似偶然,但背後實際上有深刻的淵源。先說中國。當中日兩國的軍隊到達朝鮮時,東學黨起義已經平息。清廷於是提出,中日兩國軍隊按照原議同時從朝鮮撤軍,同時命令中國的後續增援部隊停止進發,在朝清軍向牙山集結,準備內渡回國。但日本決意挑起戰爭,不僅拒不撤兵,反而命令駐紮仁川的日軍開進漢城,並繼續向朝鮮增派軍隊。侵朝日軍很快增至一萬餘人,數倍於清軍,戰爭已迫在眉睫。
  • 雙甲子後回顧中日甲午戰爭對後世的影響
    甲午戰爭給中國的打擊是空前的。《馬關條約》給中國帶來的損失超過了以往一切損失,各項賠款加在一起達2億多兩白銀,清政府為此又向歐洲三次大借款3億兩白銀,實際付出數目可能有6~8億兩白銀。臺灣和澎湖群島被割讓,日本從臺灣掠奪了大量的物質財富,滋養了日本的戰爭機器。《馬關條約》還為日本對華資本輸出,進行經濟侵略打開了方便之門。
  • 甲午海戰給了我們多少歷史教訓?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是一場陸海戰場交替的近代化戰爭。它直接影響了20世紀遠東政治局勢,和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甲午海戰的三戰皆敗,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對整個戰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直接導致後來的「割地賠款」、喪國辱權,使中華民族遭受到了一場巨大的歷史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