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甲午戰爭時左宗棠還在世,日本會是什麼樣的下場

2021-01-10 青輝說史

只要一說起甲午戰爭,對於很多有著家國觀念並且熱愛歷史的朋友們來說,都會是在自己的心裡一個不可抹去的痛楚,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那麼久,但是在我國的歷史上,甲午戰爭可以說是有著非常深遠而且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的。

因為在甲午戰爭發生的前夕,清朝雖然已經處於苟延殘喘的時期了,但是卻確確實實地迎來了一個中興之兆,由於認識到了自己與西方各國的一個巨大的差異,清朝搞起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幾年的洋務運動使得大清的綜合國力開始攀升,影響力也開始恢復,很多人甚至都認為這將會是大清王朝重新騰飛的一個時代。

而清朝自己也感覺自己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天朝上邦的位置。直到甲午戰爭爆發以後,大清才從美夢之中被驚醒。在日本賭上舉國上下國運的一戰中,清朝卻失掉了關鍵的一局,而也正是在甲午戰爭之後,清朝開始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之路。同時日本的野心也開始進一步的更加巨大,也奠定了整個我國近代史的歷史走向。

歷史就是已經發生的事實,事實是不可改變的,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做一個很有意思的小假設。我們都知道大清的一代名臣左宗棠,當年抬著棺材收復邊疆,在甲午戰爭的時候,左宗棠已經離世了,那麼如果在當年的甲午戰爭之中左宗棠仍然在世的話,歷史會是一個什麼樣的走向呢?

我們幾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北洋水師仍然會失敗,日軍即便是仍然會勝利,但是最終的結局一定不會是現在我們了解到的這樣。

以左宗棠的脾氣和性格,再加上他的地位,在甲午戰爭中,即便是清朝失敗,左宗棠也一定會堅持繼續同日軍作戰,而且是在真實的歷史中,在當時的清朝,也確實有大臣主張繼續同日軍作戰,劉坤一和張之洞就是執這種主張的大臣。

我們知道在甲午戰爭之中,日軍可以說是傾全國之力與清軍作戰,在時間和戰線方面,當時的日軍根本就無法消耗的起,換句話說,如果當時的大清執意在自己戰敗之後仍然頑強地同日軍作戰的話,那麼可以肯定的是日軍是支持不了太久的,這主要是由於當時日本有限的國力和力量所決定的,畢竟當時的日本只不過是初露崢嶸的一個狀態。

而如果大清繼續同日軍作戰,即便是日本贏了甲午戰爭,但是在後續的戰爭之中,日本最終將失掉整個戰局。

而如果真的是那樣的話,整個歷史的走向將會發生改變,包括後期的日俄戰爭很有可能也就不會發生了。

不過很可惜,當時的清朝確實已經被日軍打怕了,從根上已經不敢再得罪日軍了,一場甲午戰爭的重大失敗已經讓清朝龜縮不敢前進,更不要再談繼續同日軍作戰這樣的事情了。

而如果左宗棠泉下有知的話,不知道如何看待這樣憋屈的事情。

相關焦點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帝國打贏了,亞洲格局會變成什麼樣?
    甲午戰爭一般指中日甲午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幹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
  • 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
    時過境遷,回望歷史,我不妨做個假設,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甲午戰爭的失敗,會壓制日本因「明治維新」國力大增而滋生的擴張主義苗頭,將延長日本自16世紀末「關白」豐臣秀吉兩次侵朝失敗後三百年不敢西望的歷史。
  • 李鴻章在甲午戰爭前二十年就建議清廷加強海防建設,為何還是輸?
    甲午戰爭爆發於1894年,而1874年的時候日本發動牡丹社事件,意圖侵略臺灣,在多種因素的情況下,並沒有得逞,隨即李鴻章上奏《海防籌議折》,洋洋灑灑上萬字,全面論述中國建設近代海防的必要性,並且還給出了具體的建設方案。
  • 甲午戰爭時美國保持了什麼樣的「中立」?
    對於因中日兩國出兵朝鮮所引發的緊張局面, 美國駐朝鮮、中國和日本的外交官從一開始就予以密切關注。美國駐朝公使西爾將朝鮮出現的緊張局面歸咎中國, 聲稱:「造成目前困難局面的錯誤很顯然都是由於中國人的行動, 他們將軍隊派到朝鮮; 如果中國沒有這樣做, 日本派來的軍隊可能就會少許多, 或者不會派遣任何軍隊。
  • 甲午戰爭後,日本人在湖北發現,這裡的官員和民眾竟不知這場戰爭
    而在甲午戰爭前後,清朝上下卻看不到強大的精神力量。光緒與慈禧為爭權而不和,大臣們為自身利益而各執一詞,普通民眾更是一盤散沙,對戰爭漠然視之。甲午戰後,一位日本官員到湖北沙市,吃驚地發現這裡的官員和民眾根本就不曾聽說過剛剛打過的戰爭。親歷這場戰爭的一位英國人說:「此役非中國與日本戰,實李鴻章與日本戰,大多數中國人於戰事尚懵然無知也。」李鴻章也曾發出感慨,說自己是「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
  • 甲午戰爭中黃海大海戰如果用的是真炮彈,那清朝會戰勝日本嗎?
    《甲午風雲》電影,我第一次看還是在甲午戰爭110年紀念日,當時跟著父親一起看,在看到鄧世昌敕令致遠艦上的海軍將彈頭拔下後,從炮彈裡面倒出來的全部是沙子時,我父親非常的憤怒,而我也被他帶動了情緒,於是也開始變得憤怒,並且迎合我父親,但那時年少的我還沒有學過歷史,只知道是清朝因為沒有炮彈打了敗仗。
  • 1894年甲午戰爭時日本軍隊比清朝軍隊到底強在哪
    1894年—1895年,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一衣帶水的鄰居,擼起袖子打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爭。戰爭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日本完勝,中國慘敗。戰爭的影響卻持續至今,成為歷史學者和愛好者熱衷研究和討論的話題。儘管戰爭的結果有其偶然性,但誰也不會否認,甲午戰爭時日本軍隊能夠戰勝清朝軍隊,並不僅僅是運氣好。
  • 有人問:甲午慘敗的時候左宗棠到哪裡去了?筆者一時間竟無言以對
    但是在留言裡有人提出反對:「既然左宗棠像你說那樣打遍天下無敵手而且深謀遠慮,那麼清軍在甲午戰爭中輸得那麼慘,也沒見左宗棠出力,他幹嘛去了?」看到這質疑,筆者一時間竟無言以對。筆者之所以無言以對,是因為對左宗棠「不參加甲午戰爭」的指責,就像指責曹操為什麼不早點掐死司馬懿、朱元璋朱棣為什麼不親自打努爾哈赤皇太極一樣,有點「關公戰秦瓊」了。
  • 日本從甲午戰爭掠奪了多少銀子
    日本從甲午戰爭掠奪了多少銀子? 日本甲午戰爭一共勒索了中國23000萬兩白銀(折算35000萬日元)。當時日本政府年度財政收入才8000萬日元,之前「億」這個詞對於日本來說僅僅只有字面上的含義。無怪乎外相陸奧宗光激動地說:「在這筆賠款以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好幾億元。
  • 甲午戰爭時,清廷軍費緊缺,為何慈禧還要挪用軍款籌備60大壽?
    民間傳統有「不到花甲不慶壽」的說法,所以古代的時候,人到了六十歲的「花甲之年」,一些條件不錯的人家便會大擺宴席,稱為「做大壽」。之後每過一年為「壽」,每過十年為「大壽」。1894年7月,就在清廷緊鑼密鼓籌備慈禧「大壽喜宴」事宜的時候,日本艦隊在黃海挑起爭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戰爭自然是要花錢的,慈禧「大壽」籌備工作也要花錢,當時的清政府並不富有,那該怎麼辦呢?所以慈禧便把籌備六十大壽的經費打在了一部分軍費上。
  • 甲午戰爭日本被一個韓國女人戲弄!此時中國卻籤下屈辱條約!
    這事是左宗棠西徵名將王得標幹的,他見日軍來勢正盛,便誘敵深入,將其引入嘉義市區,還把營地貢獻出來(地雷密集區),在裡面放置了好酒好肉招待。日軍從沒得過這種滿足,開始大吃大喝起來,吃完倒頭便睡。夜半睡得正香,地雷陣突然迸發,捲起的煙霧有如蘑菇雲,這回閻王爺算是中了頭彩,七百多人不請自來還不用管飯,當即照單全收。
  • 為什麼甲午戰爭之後,日本會允許中國留學生進入日本的軍校學習?
    首先就是甲午戰爭的刺激,一場甲午戰爭,清王朝三十年「洋務運動」的成果,海戰陸戰全被打回了原型。「後起之秀」日本那迅速崛起的景象,自然深深震撼了清王朝的年輕一代。外加挨揍後的大清,練兵自強更成了當務之急,之前學西方學了這麼多年,越學越沒長進,還總覺得文化國情不同。身邊「國情相似」的日本取得了成功,這也自然叫多少晚清志士深受鼓舞,漂洋過海也要來學一學。
  • 甲午戰爭時,清軍陸軍裝備到底如何?武器是真奢侈,但歸結:真亂
    雖然西方列強屢次入寇,但是要論哪次戰爭對晚清時的中國影響最大,那幾乎所有史學家都會選"中日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1894年,那時清政府已經搞了幾十年的洋務運動,國家有中興的氣象,史稱"同治中興"。但是這場中日戰爭,把清政府和洋務派的"強國夢"給徹底打碎了。
  • 間諜使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獲勝
    一個多世紀前發生的甲午戰爭,是中日兩國政治、經濟、軍事的全面較量。僅就戰爭角度而言,掌握了解敵方情況,對於戰爭勝負往往起關鍵作用,這就是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甲午戰爭時期,日本政府為了實現侵華目標,用很大力氣開展間諜活動,曾經對戰爭進程發生過重大影響。
  • 甲午戰爭,堅持打下去會有勝算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疑問,竟然賠款這麼多,那為何清政府不堅持打下去,與其賠款,不如將賠款變成軍費與日本死磕到底。如果堅持打下去,會有勝算嗎?請聽我分析一下。首先,甲午戰爭後期,雖然清朝在軍事上完敗,但是日本那邊也好不到哪去。
  • 專家解析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時間點 和平需以實力為後盾
    人民網北京8月8日電 (記者 黃子娟)今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已過去整整120周年。在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中,中日甲午戰爭是規模最大、影響最深、後果最慘重的一場戰爭。近日,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副教授舒健大校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解析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重要時間節點。
  • 甲午戰爭被俘日本的清軍將士,都是什麼樣的結局呢?
    那麼,甲午戰爭後,那些被帶到日本的清軍將士能逃過這一劫嗎?甲午戰爭,是日本侵略中國的一場非正義之戰,戰場主要在朝鮮、遼寧、山東威海及黃海等地。戰爭從7月25日的豐島海戰開始,到次年的4月17日籤訂《馬關條約》結束,前後一共不到十個月,清軍就敗的一塌糊塗,傷亡慘重。清總兵力63萬,其中19148人戰死,5308人受傷,1790人被俘。
  • 假如甲午戰爭中國打贏了會怎麼樣?
    就在中國努力奮發進取之時,鄰居日本又來騷擾幹仗。中國窩火了很多年,想教訓一下日本,給西方列強一點顏色看看。中國不示弱,我洋務運動很多年,日本敢挑事,我明治維新進步大。雙方動刀動槍動大炮,一頓貼身肉搏,最後中國被日本猛揍。中國失敗了,世界並不震驚,因為在預料之中,只有中國人無法接受。因為日本一個番邦小國,竟然把天朝上國幹敗了。相當於一個昔日的小弟把老大哥給揍了,徒弟砍死師父,這還得了。
  • 甲午戰爭繼續打,清朝勝算多大?日本籤約時其實很心虛,再打躺贏
    侵略琉球、朝鮮是他們侵略中國的跳板,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又正好給了日本登陸朝鮮的機會。其實,早在1879年,當時的駐日公使何如璋剛到日本一年,他通過買通的間諜得到了日本高層的戰略意圖。對此,何如璋向清政府匯報時說道:「日本眼光所注不在西洋,而在中國與琉球、朝鮮各國。」而後不久的公元1882年,朝鮮發生了壬午兵變,朝鮮人燒了日本公使館,引得日本派兵平亂。
  • 李鴻章身上最大汙點,反對左宗棠收復新疆,結果遭到左公強烈反擊
    如果放棄新疆,保陝甘還有迴旋的餘地。因為一旦海防被敵人突破,那將是國難!」對於這種觀點,筆者不敢苟同。筆者要反問持這種觀點的人,如果左宗棠不收復新疆,北洋水師能受得住東部沿海地區?李鴻章強調,「籌辦海防,欲與洋人爭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須時加戒備。方今強鄰環逼,合反傾危,豈可稍存僥倖無事之心。頓忘厝火積薪之誡。」 可甲午戰爭的結果早已說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