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說起甲午戰爭,對於很多有著家國觀念並且熱愛歷史的朋友們來說,都會是在自己的心裡一個不可抹去的痛楚,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那麼久,但是在我國的歷史上,甲午戰爭可以說是有著非常深遠而且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的。
因為在甲午戰爭發生的前夕,清朝雖然已經處於苟延殘喘的時期了,但是卻確確實實地迎來了一個中興之兆,由於認識到了自己與西方各國的一個巨大的差異,清朝搞起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幾年的洋務運動使得大清的綜合國力開始攀升,影響力也開始恢復,很多人甚至都認為這將會是大清王朝重新騰飛的一個時代。
而清朝自己也感覺自己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天朝上邦的位置。直到甲午戰爭爆發以後,大清才從美夢之中被驚醒。在日本賭上舉國上下國運的一戰中,清朝卻失掉了關鍵的一局,而也正是在甲午戰爭之後,清朝開始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之路。同時日本的野心也開始進一步的更加巨大,也奠定了整個我國近代史的歷史走向。
歷史就是已經發生的事實,事實是不可改變的,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做一個很有意思的小假設。我們都知道大清的一代名臣左宗棠,當年抬著棺材收復邊疆,在甲午戰爭的時候,左宗棠已經離世了,那麼如果在當年的甲午戰爭之中左宗棠仍然在世的話,歷史會是一個什麼樣的走向呢?
我們幾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北洋水師仍然會失敗,日軍即便是仍然會勝利,但是最終的結局一定不會是現在我們了解到的這樣。
以左宗棠的脾氣和性格,再加上他的地位,在甲午戰爭中,即便是清朝失敗,左宗棠也一定會堅持繼續同日軍作戰,而且是在真實的歷史中,在當時的清朝,也確實有大臣主張繼續同日軍作戰,劉坤一和張之洞就是執這種主張的大臣。
我們知道在甲午戰爭之中,日軍可以說是傾全國之力與清軍作戰,在時間和戰線方面,當時的日軍根本就無法消耗的起,換句話說,如果當時的大清執意在自己戰敗之後仍然頑強地同日軍作戰的話,那麼可以肯定的是日軍是支持不了太久的,這主要是由於當時日本有限的國力和力量所決定的,畢竟當時的日本只不過是初露崢嶸的一個狀態。
而如果大清繼續同日軍作戰,即便是日本贏了甲午戰爭,但是在後續的戰爭之中,日本最終將失掉整個戰局。
而如果真的是那樣的話,整個歷史的走向將會發生改變,包括後期的日俄戰爭很有可能也就不會發生了。
不過很可惜,當時的清朝確實已經被日軍打怕了,從根上已經不敢再得罪日軍了,一場甲午戰爭的重大失敗已經讓清朝龜縮不敢前進,更不要再談繼續同日軍作戰這樣的事情了。
而如果左宗棠泉下有知的話,不知道如何看待這樣憋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