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日本被一個韓國女人戲弄!此時中國卻籤下屈辱條約!

2020-11-29 百家號

在以前韓國與日本交戰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新竹被攻破,日軍不論到哪去,都處於被圍毆狀態,到處碰得頭破血流。那年的10月中旬才決定主攻嘉義,結果一頭扎進了地雷陣裡。這事是左宗棠西徵名將王得標幹的,他見日軍來勢正盛,便誘敵深入,將其引入嘉義市區,還把營地貢獻出來(地雷密集區),在裡面放置了好酒好肉招待。日軍從沒得過這種滿足,開始大吃大喝起來,吃完倒頭便睡。

夜半睡得正香,地雷陣突然迸發,捲起的煙霧有如蘑菇雲,這回閻王爺算是中了頭彩,七百多人不請自來還不用管飯,當即照單全收。10月28日反擊進入最高潮,日軍的最高司令北川宮能久親王在嘉義被斃,我軍士氣大震。整個甲午戰爭,我軍總共殲敵兩萬餘人,單臺灣省就殲敵一萬餘人,臺南原住民的先輩,用生命和鮮血光耀了祖國的天空。

在甲午戰爭中,遼東戰場最為曠日持久。經半年激戰,淮軍各將已打得暈頭轉向,光緒帝改派湘軍名帥劉坤一為欽差,統領關外大軍,老劉可謂久經戰陣,敢接這活也算勇氣可嘉。1895年1月17日起,清軍四次大規模反攻海城,方向找對了,就是打不下來。日軍很生氣,2月28日,日軍從海城大舉反撲,3月4日佔牛莊,7日下營口,9日破田莊臺。

十天大掃除,再找清軍,影子都沒了。到了這地步,康有為還在北京楊淑山祠寫萬言書要求拒和再戰呢。這個時候威海已經丟了,日本把山東的這個城市侵佔的體無完膚,然後《馬關條約》誕生了,中國踏上了新的一層屈辱的臺階!這次戰役是中國為朝鮮而起的爭奪,得到的是抽骨吸髓的體驗。之後,幸我中華人才輩出,才沒亡國。再看漢城的那兩位:高宗和閔妃,他們倒好,足足過了把戲癮,這齣大戲一集沒落下,看完心裡拔涼拔涼的(靠山沒了)。自日軍打進宮來,就下崗了。

別說他倆,大院君沒撐多久也下崗了(日本人嫌他不聽話),現在政治局管事的是以金弘集為首的一群少壯派。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中日打得火熱無暇顧及的時候,他們沒閒著,為朝鮮選擇了改革開放政策。1894年春天,金弘集在漢城畫了很多圈。在他主持下,短短四個月連續頒布了廢除科舉、消除等級制度、統一貨幣和禁止早婚等總共兩百零八條政令,史稱「甲午更張」。

世上從沒見過哪個國家在外敵火拼之際,還能安心改革救國。這些人精神可敬,但結果可想而知,政令出了漢城就被當成手紙。等日軍取勝歸來,改革就中止了,朝鮮的命運似乎馬上要交到日本手中,但就在這個時刻一個女人站了出來。

她就是閔妃,著名共產主義活動家羅莎盧森堡曾經說過:「如果大街上的堡壘戰中,還剩最後一位革命者,那她一定是位女性。」在大院君行將就木,高宗心灰意冷之際,她卻看到了一線曙光,那就是俄、德、法三國幹涉還遼東。遼東對於滿清政權來說可不是誰想要就能給的,那是清太祖、太宗龍脈所在,是塊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神奇土地。

當年努爾哈赤手書七大恨,血戰二十八天,為的就是遼東;而袁崇煥向崇禎帝拿腦袋擔保收復的也是這塊土地。遼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李鴻章不愧奇才,發揮政治紅眼病的作用,用三千萬兩白銀,硬是把遼東贖了回來。這是甲午戰爭後我國外交戰的重大勝利,也鼓舞了閔妃,她覺得在其中出力最大的俄國能作為新靠山。於是她開始對外獻媚俄羅斯,對內以多年積累的政治資本與親日派周旋。

沒過多久,日本人就感到這個王妃是如此難對付,要想徵服朝鮮,一場美女與野獸的較量開始了。在日本眼皮底下尋覓新靠山,是需要極大勇氣的。很難說她是為了自己的祖國還是為了滿足權力欲。可以肯定的是,她正以堅決和睿智在實現自我。此時俄國也正在排斥日本,擴大它在遠東的勢力,雙方一拍即合。閔妃與俄國公使韋伯籤訂了朝俄密約。為拴住這隻北極熊,還私下答應給俄國提供一個港口。

在外事搞定後,開始收拾親日派,第一步就是要日軍撤出王宮,改由朝軍守衛。日本當然不肯。閔妃得了李鴻章以夷制夷的真傳,多方發動外國公使施加壓力,迫使日軍最終退了出來。行動上獲得極大自由的閔妃又把目標指向了日本安插在內閣擔任要職的樸泳孝(樸曾是開化黨主將,亡命日本後轉為親日派),閔妃找了個岔,說他有叛逆陰謀,將其驅逐,跟他有連帶的統統走人,親日內閣隨即垮臺。

為防止日本利用大院君製造矛盾,還派出三十多名心腹士兵在其居住的功德裡別墅日夜監視。就這樣砍瓜切菜一般,閔妃大權重攬。談笑間,走狗灰飛煙滅,百姓歡欣鼓舞。日本人都看傻了,被一個女子戲弄,簡直是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對這位王妃的痛恨達到了頂峰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繼續打,清朝勝算多大?日本籤約時其實很心虛,再打躺贏
    於是,西方列強再次雲集東亞,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甲午戰爭起於朝鮮,結束於遼東和山東,日軍無論是陸戰還是海戰都摧枯拉朽,清軍毫無還手之力,幾乎沒有打過像樣的勝仗。正因為軍事上的一敗塗地,李鴻章最後去日本談判,日方幾乎沒有給清朝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只有「允」或者「不允」而已。日方以不同意條約就再開戰端攻打北京為要挾,讓清政府低頭,最後籤下了《馬關條約》。
  •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化的真正起點
    ,暴露了中國從上到下都沒有國家觀念,本該以舉國之力對抗強敵,結果卻成了李鴻章一人之戰。滿世界都是中國,所區別的是有治理的地方,在治下可以控制它,行政力量沒有到達的是黑暗區域,但黑暗區域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國的世界觀是這樣的,全世界就是一個國家,就是中國,沒有第二個。甲午戰爭,很多中國人都沒有覺得這是國與國的戰爭,甚至覺得是日本要問鼎中原了,以前也有人問鼎中原,憑什麼它就不可以。另外,近代日本為什麼會那麼團結?能凝聚起國家意識?
  • 中法戰爭中國勝了,卻急於籤恥辱條約?真相:日本在暗中配合法國
    此時西方國家的工業革命已經完成,資本主義瘋狂席捲世界,在此情況下越南成了法國的下一個目標。 1862年法越《西貢條約》將包括西貢在內的南越東部三省割讓給法國,這個條約,越南其實很高興,因為在越南的跪求下,法國加上了越南是獨立國家的字眼,這意味著越南不再是大清的藩國,法國會罩著自己,用3個省換來了和大清同等地位,值!
  • 他娶了日本最美的女人,一手策劃甲午戰爭,耍詭計讓中國割地賠款
    晚清時期,由於落後中國遭到了各國列強的欺辱,就連小小的日本,也敢對中國頤指氣使,甚至讓清朝割地賠款,尤其是甲午海戰之後,中國籤訂了《馬關條約》。時間儘管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對這段恥辱的歷史中國人仍不敢忘記,不敢大多數中國人不知道,其實甲午戰爭的爆發和《馬關條約》的籤訂,竟是這個日本人一手策劃。
  • 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國危害有多大?輸的不是戰爭而是近百年的國運
    戰爭結束後,清政府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中國割地賠款,開埠通商。《馬關條約》的籤訂對中國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甚至比八國聯軍進北京和《辛丑條約》還要嚴重。那麼甲午戰爭到底有多大的危害?二、甲午戰爭使得中國從亞洲第一大國的寶座滑落在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前兩千年裡,我國可以說是整個亞洲最先進的大國,而在東亞以及東南亞這個範圍之內,我國一直佔據著影響力第一的位置,整個東亞以及東南亞都受到我國發展歷程的影響,甲午戰爭過後,中國從此失去了相應的國際地位和話語權,列強看到中國的虛弱,開始變本加厲地欺負中國
  • 記憶的碎片,日本繼中日甲午戰爭後的又一次豪賭
    日本繼中日甲午戰爭後,通過同中國的戰爭獲取了巨大的利益。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這是日本繼中日甲午戰爭後傾全國之力進行的又一次豪賭。命運之神再一次眷顧了這個賭徒,俄軍慘敗。1905年,日、俄籤署了《樸次茅斯條約》,沙皇俄國除向日本轉讓其在中國東北的全部利益外,還將整個千島群島和庫頁島南部「永遠讓與日本」。
  • 引爆甲午戰爭的朝鮮版「太平天國」——1894年「東學黨起義」
    關於甲午戰爭的歷史教案這當然是歷史的大致走向,沒有問題,作為中國人,自然更加關係的是甲午戰爭對中國的影響,以至於這裡面很關鍵的一個信息容易被忽略:這個最終導致整個東亞實現大變局的朝鮮「東學黨」,到底是個什麼組織?
  • 甲午戰爭後,日本每天給中國俘虜喝一滴臭水,西方人卻稱幹得好
    中日甲午海戰無疑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一件極為屈辱的事件。當初爆發戰爭之前,日本出兵的原因是為了藩屬國朝鮮的利益,可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這不過是日本試圖挑起戰爭的藉口。
  • 日本將甲午戰爭的賠款用到了哪裡?沒這筆錢日本不一定敢侵略中國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國家更是外強中乾,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之後的一系列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 為什麼甲午戰爭之後,日本會允許中國留學生進入日本的軍校學習?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在近代中日關係錯綜複雜的歷史上,爆發於19世紀末的「留學日本熱」,堪稱是對中國近代史影響深遠的一幕。一場甲午戰爭,戰敗的大清先挨揍再割地賠款,理論上說,中日兩國算是結了「血仇」。但奇特的是,結下「血仇」的兩國,「教育交流」隨即就火熱起來。
  • 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丑條約與天幹地支有關
    實際上,我們已經接觸和很多的天幹地支紀年方法了,只是我們還沒有清晰的認識到,例如,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幾件大事情: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丑條約、辛亥革命等,你知道嗎,這些大事情統統按照中國傳統的天幹地支紀年方法來進行的;如果不知道的話,剛好我想要分享下中國的天幹地支紀年方法,希望分享完成後
  • 為何清軍會在甲午戰爭中慘敗?92年洛杉磯騷亂中韓國人反應能看出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日本曾蓄意對中國發動多次侵略戰爭,而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第一次交戰要從清朝說起了,在1894年,中日爆發了甲午戰爭。通過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國家的實力蒸蒸日上。而當時的清政府還處於一個非常落後的狀態,可惜自己不知道。日本本來就是一個彈丸之地,自己的國土面積非常小,為了能夠讓國家的實力得到擴充,日本就瞄準了其他的國家準備發動侵略戰爭,中國就是他們的首要目的。
  • 二戰日本投降,全世界歡呼雀躍,可唯獨韓國悲痛欲絕,數萬人自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時,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全世界人民歡呼雀躍,慶祝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 在韓國,卻有很多人悲痛欲絕,仿佛自己祖國戰敗了,甚至有數萬韓國人自殺「殉國」。有一位赴韓國的美國這樣記載:「我來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國度,在這裡,看不見一絲被解放的高興氣息,卻猶如置身在日本,處處是哀號、自殺。」
  • 她是日本最美女人,老公一手策劃甲午戰爭,耍詭計讓中國割地賠款
    她是日本最美女人,老公一手策劃甲午戰爭,耍詭計讓中國割地賠款文/煮史論道君鹿鳴館是日本明治維新後在東京建的一所類似於沙龍的會館,供改革西化後的達官貴人們聚會風雅的地方。主要還是她有著一個自由奔放的老公,讓她的一生跌宕起伏。亮子因為貌美,很快被稱為新橋數一數二的美貌花魁。不過,雖然置身花柳界,亮子的品行似乎很好,外界一度對她有'討厭男人'的評價。明治5年,亮子遇到了陸奧宗光後,兩人一見鍾情。這人在日本近代史上是個大人物,是明治維新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當時陸奧宗光的前妻已經病死,亮子便成為他的第二任妻子。
  •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光緒二十年,這年以幹支紀年為甲午,因此得名
    甲午風雲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道無法抹平的傷痕。泱泱中華在歷經30餘年洋務運動之後,以強大的北洋海軍出戰,竟敗給近鄰小國日本,而且是全軍覆沒。慘烈的平壤之戰、悲壯的黃海之戰、殘酷的遼東之戰、屈辱的威海衛之戰……皆為中國不堪承受之傷。自此,中國的地位一落千丈,完全淪為列強瓜分的盤中餐。
  • 甲午戰爭的起因是清日爭奪朝鮮控制權,引爆點是日本製造的「高升號...
    起因:日本妄圖使朝鮮脫離清政府控制甲午戰爭前,朝鮮仍是中國的附庸國。當時的朝鮮仍處於封閉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產力落後,國內政局飄搖。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加強發展在朝鮮的勢力,並通過外交手段,力爭使朝鮮脫離清政府控制,成為「獨立國」。由於沒有足夠的實力作後盾,外交努力並不太成功。1884年,日本趁中國忙於中法戰爭之際,駐朝公使竹添策動親日的「開化黨」政變,12月4日一夜間推翻了保守派政權。次日,國王下詔革新政治,建立了開化黨政府。
  • 因日韓合併而出現的中國的發憤圖強,清末唯一一次聚合人心的契機
    甲午戰爭開戰,清政府作戰不力,失去了朝鮮王城,日本由此控制了朝鮮王室,日本得以以朝鮮王的名義通電朝鮮全國,聲明是朝鮮王室請求日軍出兵驅逐清軍,日本不是來侵略的,是來幫助朝鮮人民恢復獨立的。甲午戰後,中國勢力完全退出了朝鮮半島,但是俄國勢力馬上跟進。日俄因朝鮮問題鬧得不可開交,最終爆發了日俄戰爭,俄國戰敗,日本終於獨霸了朝鮮。
  •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
    無獨有偶,有人在總結大清滅亡的原因時,也提出了清朝的滅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亡於甲午戰爭!持此論者認為,甲午戰爭的失敗,標誌著清朝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緊接而來的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誌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
  • 甲午戰爭大清國賠了2.3億,日本用這筆巨款幹了些什麼
    文/寂寞的紅酒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這場關乎國運的巔峰對決中,東亞傳統霸主中國意外的輸掉了戰爭,慘敗於新興強國日本之手。中國被迫籤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其中有一項是賠償日本白銀2億兩,加上贖遼費,清政府砸鍋賣鐵給日本湊了2.3億兩白銀。
  • 甲午戰爭時美國保持了什麼樣的「中立」?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是近代東亞國際關係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在這場改變東亞局勢的戰爭中, 美國的表現似乎沒有英、俄、德、法等國家突出, 始終聲稱奉行「中立」政策, 實際上卻發揮了其他列強不曾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