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韓國與日本交戰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新竹被攻破,日軍不論到哪去,都處於被圍毆狀態,到處碰得頭破血流。那年的10月中旬才決定主攻嘉義,結果一頭扎進了地雷陣裡。這事是左宗棠西徵名將王得標幹的,他見日軍來勢正盛,便誘敵深入,將其引入嘉義市區,還把營地貢獻出來(地雷密集區),在裡面放置了好酒好肉招待。日軍從沒得過這種滿足,開始大吃大喝起來,吃完倒頭便睡。
夜半睡得正香,地雷陣突然迸發,捲起的煙霧有如蘑菇雲,這回閻王爺算是中了頭彩,七百多人不請自來還不用管飯,當即照單全收。10月28日反擊進入最高潮,日軍的最高司令北川宮能久親王在嘉義被斃,我軍士氣大震。整個甲午戰爭,我軍總共殲敵兩萬餘人,單臺灣省就殲敵一萬餘人,臺南原住民的先輩,用生命和鮮血光耀了祖國的天空。
在甲午戰爭中,遼東戰場最為曠日持久。經半年激戰,淮軍各將已打得暈頭轉向,光緒帝改派湘軍名帥劉坤一為欽差,統領關外大軍,老劉可謂久經戰陣,敢接這活也算勇氣可嘉。1895年1月17日起,清軍四次大規模反攻海城,方向找對了,就是打不下來。日軍很生氣,2月28日,日軍從海城大舉反撲,3月4日佔牛莊,7日下營口,9日破田莊臺。
十天大掃除,再找清軍,影子都沒了。到了這地步,康有為還在北京楊淑山祠寫萬言書要求拒和再戰呢。這個時候威海已經丟了,日本把山東的這個城市侵佔的體無完膚,然後《馬關條約》誕生了,中國踏上了新的一層屈辱的臺階!這次戰役是中國為朝鮮而起的爭奪,得到的是抽骨吸髓的體驗。之後,幸我中華人才輩出,才沒亡國。再看漢城的那兩位:高宗和閔妃,他們倒好,足足過了把戲癮,這齣大戲一集沒落下,看完心裡拔涼拔涼的(靠山沒了)。自日軍打進宮來,就下崗了。
別說他倆,大院君沒撐多久也下崗了(日本人嫌他不聽話),現在政治局管事的是以金弘集為首的一群少壯派。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中日打得火熱無暇顧及的時候,他們沒閒著,為朝鮮選擇了改革開放政策。1894年春天,金弘集在漢城畫了很多圈。在他主持下,短短四個月連續頒布了廢除科舉、消除等級制度、統一貨幣和禁止早婚等總共兩百零八條政令,史稱「甲午更張」。
世上從沒見過哪個國家在外敵火拼之際,還能安心改革救國。這些人精神可敬,但結果可想而知,政令出了漢城就被當成手紙。等日軍取勝歸來,改革就中止了,朝鮮的命運似乎馬上要交到日本手中,但就在這個時刻一個女人站了出來。
她就是閔妃,著名共產主義活動家羅莎盧森堡曾經說過:「如果大街上的堡壘戰中,還剩最後一位革命者,那她一定是位女性。」在大院君行將就木,高宗心灰意冷之際,她卻看到了一線曙光,那就是俄、德、法三國幹涉還遼東。遼東對於滿清政權來說可不是誰想要就能給的,那是清太祖、太宗龍脈所在,是塊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神奇土地。
當年努爾哈赤手書七大恨,血戰二十八天,為的就是遼東;而袁崇煥向崇禎帝拿腦袋擔保收復的也是這塊土地。遼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李鴻章不愧奇才,發揮政治紅眼病的作用,用三千萬兩白銀,硬是把遼東贖了回來。這是甲午戰爭後我國外交戰的重大勝利,也鼓舞了閔妃,她覺得在其中出力最大的俄國能作為新靠山。於是她開始對外獻媚俄羅斯,對內以多年積累的政治資本與親日派周旋。
沒過多久,日本人就感到這個王妃是如此難對付,要想徵服朝鮮,一場美女與野獸的較量開始了。在日本眼皮底下尋覓新靠山,是需要極大勇氣的。很難說她是為了自己的祖國還是為了滿足權力欲。可以肯定的是,她正以堅決和睿智在實現自我。此時俄國也正在排斥日本,擴大它在遠東的勢力,雙方一拍即合。閔妃與俄國公使韋伯籤訂了朝俄密約。為拴住這隻北極熊,還私下答應給俄國提供一個港口。
在外事搞定後,開始收拾親日派,第一步就是要日軍撤出王宮,改由朝軍守衛。日本當然不肯。閔妃得了李鴻章以夷制夷的真傳,多方發動外國公使施加壓力,迫使日軍最終退了出來。行動上獲得極大自由的閔妃又把目標指向了日本安插在內閣擔任要職的樸泳孝(樸曾是開化黨主將,亡命日本後轉為親日派),閔妃找了個岔,說他有叛逆陰謀,將其驅逐,跟他有連帶的統統走人,親日內閣隨即垮臺。
為防止日本利用大院君製造矛盾,還派出三十多名心腹士兵在其居住的功德裡別墅日夜監視。就這樣砍瓜切菜一般,閔妃大權重攬。談笑間,走狗灰飛煙滅,百姓歡欣鼓舞。日本人都看傻了,被一個女子戲弄,簡直是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對這位王妃的痛恨達到了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