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國家更是外強中乾,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之後的一系列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的失利,讓我們不得不向日軍求和,企圖通過和談及賠款來平息日軍的怒火,以獲取暫時的和平。我們輸給了日本,不僅把臺灣賠了出去,還賠償了兩億三千萬兩白銀。這筆巨款對於我們來說,並沒有具體的概念,需要轉變成現代人可以理解的計量單位,看看它具體值多少錢。
然而,教科書並沒有告訴我們,這兩億三千萬兩白銀只是條約上規定的金額,其實,具體賠償的金額並不止這些。
如果,當時的中國能一次性拿出這麼多錢,那麼,我們賠給日本的金額就是這個數值。但是,我們拿不出來這麼多,只能走貸款這條路。都知道,貸款是有利息的,需要將利息也支付出去,所以,總共的金額必然大於兩億三千萬兩白銀。
那麼,慈禧太后給日方賠償了多少白銀呢?
實際上,清政府賠償給日本的金額是兩億三千四百五十兩白銀。按照日本的要求,這些白銀需要兌換成英鎊付給他們,因為,當時的英鎊是國際流通的主要貨幣,這些錢兌換成英鎊是三千八百萬。而日本只願意接受英鎊,就像現在跟其它國家做生意,只接受美元是一樣的。
因為,當時的世界上,只有這種公認的貨幣才能跟黃金掛鈎。
下面,我們算一算這一大筆錢轉換成現在的人民幣是多少?
這裡有兩種算法:
第一種,按照英鎊的金屬價值進行計算。
當時,每英鎊能兌換7.322克黃金,而今天的金價是每克兩百六十元。所以,我們可以計算出,大清賠給日本的金額相當於今天的七百二十七億七千五百二十六萬元。這筆錢,相當於2015年我國人口全年在日本的消費金額。
第二種,按照購買力平價來計算。
按照書籍記載,光緒二十六年之前,物價幾乎沒有變動。物價不變,人們手裡就存有多餘的錢,可以將生活過得更有質量。
我們先計算一下一個五口之家一年的生活花銷。
從1880年到1900年,北京城一個貧窮的五口之家,一年最基本的花銷是五十兩銀子,相當於現在低保戶的最低花銷。當時,一兩銀子相當於1670文錢,可以在北京城買到三十六千克大米,或者十三點八千克豬肉,或者二十六千克雞蛋。
我們再把這些東西換算成現在的價格。
按照2016年5月份的市場價格,按大米的購買力換算,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一百七十三元人民幣;按豬肉的購買力換算,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三百六十五元人民幣;按雞蛋的購買力換算,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一百七十六元人民幣。
由此可知,晚清時期,一兩銀子的購買力跟現在兩百元人民幣差不多。而且,這個數值跟很多貨幣歷史學家的計算結果基本一致。
現在,可以算一算戰爭賠款的具體金額。
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賠給日本的金額,相當於現在的四百六十九億元人民幣。其實,不管是七百二十七億還是四百六十九億,在那時候的中國都是一筆很大的錢。
最後,我們還要問一個問題:日本人拿了這麼大一筆錢用到哪裡去了?難道真的用在了國家的教育上?
其實,日本人將這一次戰爭賠款都投入到了國家的建設中。可能,這次他們是僥倖贏了中國一次,順便狠狠地敲詐了一筆。因為,他們想通過這筆錢好好發展自己,爭取以後能夠輕鬆擊敗中國人,所以,這筆巨款的百分之八十用在了加強軍隊實力上。
都知道,這筆錢相當於日本七年的財政收入,即使是購買定遠艦、鎮遠艦等當時最先進的船艦,也足足可以購買八十艘。因此,日本人獲得這次巨款,舉國上下都十分高興,連他們的外相都說:「我也沒有想到這次的賠款金額竟是上億元,因為,他們一整年的收入才八千萬日元。」現在,一次性獲得五億一千萬,他們的政府和國民都非常興奮,感覺到國家無比強大。
之後,日本將這些賠款的大部分都投入到軍隊的建設中。等到1937年,他們發動全面侵華戰役時,我們才發現他們已不是以前的日本,他們的軍隊執行力極強,軍事裝備也很先進。而現在,如果不派出六倍於日軍的兵力,根本無法跟他們較量。
確實是這樣的,日本已經不是原來可以抗衡的國家,他們這些年特別注重軍事發展,以至於,軍事力量已經遠遠領先於我們。
然而,再回過頭看看當時的清朝。
甲午戰爭的失敗標誌著清朝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失敗,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割地賠款,主權淪喪,為列強對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誌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使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
參考資料:
【《甲午戰爭史》、《東方兵事紀略》、《日方記載的中日戰爭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