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125年前的甲午戰爭究竟因何而起?

2021-01-10 檔案觀影團

125年前的1894年,中日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即中日甲午戰爭。獲得戰爭勝利的日本野心爆棚,從此徹底走上對外侵略擴張之路。而這場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卻是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也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那麼,甲午戰爭因何而起?日本挑起戰爭的藉口是什麼?在與日本對壘的海陸兩個戰場,清王朝為何會完敗?

 

甲午戰爭的起因是朝鮮。朝鮮在明朝初年成為中原王朝的藩屬,接受中原王朝的冊封。

1882年,朝鮮發生兵變。中國以宗藩關係按慣例向朝鮮派兵,而日本也在這個時候用兵朝鮮,雙方理由一致,都是為了協助朝鮮平息叛亂恢復秩序。日本通過這一事件贏得了在朝鮮的駐軍權。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鎮壓無力,節節敗退,不得不向清政府求援。而6月8日,日本政府也向朝鮮派遣了七百名軍事人員,對外宣稱只是為了保護日本使館和僑民。但到了6月10日,日本公使大鳥圭介帶兵抵達仁川,不顧朝方反對,強行進入首都漢城。

當東學黨起義平息後,日本以與中國「共改朝鮮內政」為藉口,拒絕從朝鮮撤兵。面對這個提議,清廷一口回絕,並指責日本無權幹涉朝鮮內政,要求日本與中國同時撤軍,尊重朝鮮主權。

見奸計不成,日本外相陸奧宗光索性向清廷提交一份備忘錄,表示日本斷不會撤退駐紮在朝鮮的軍隊。這份外交照會後來被稱為「第一次對華絕交書」。

既然對華絕交了,日方當然不再顧及中方態度,日本開始向朝鮮大規模用兵,並著手單方面制定「朝鮮內政改革方案」。朝鮮事務的主導權似乎逐步到了日本人手裡。

日本大規模軍事行動嚴重刺激了清廷。7月14日,滿載清軍和武器彈藥的「愛仁」號從天津大沽開行。第二天傍晚,「飛瓊」號離港。第三天,也就是7月23日晚,「高升」號從大沽啟程。北洋海軍副將方伯謙率「濟遠」、「廣乙」、「威遠」三艦護航。

25日,日本不宣而戰,襲擊濟遠、廣乙,悍然擊沉高升號運兵船,一千多名清軍官兵命喪大海。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發布宣戰詔書。

高升號沉沒,標誌著甲午戰爭爆發,儘管兩國尚未正式宣戰。

相關焦點

  • 126年前,英國畫報這樣呈現甲午戰爭
    近日,中國畫報出版社推出了「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系列叢書的最新一本:《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英國畫報看甲午戰爭》,選取當時世界著名的兩家新聞畫報,即《圖片報》和《倫敦新聞畫報》,將其在1894年7月至1895年10月間有關甲午戰爭的相關報導整體譯出,通過300餘張精美版畫,14萬字原刊報導
  • 古墓中發現星座圖 系1500年前星座圖有125顆星星
    古墓中發現星座圖 系1500年前星座圖有125顆星星時間:2018-12-20 23:55   來源:性情之說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廣州通報不實消息引起了民眾和網民的熱議 這兩天,發生在廣州越秀區的有關一名20歲男子被其老闆許某僱人毆打並墜樓死亡的事件,引起了民眾和網民的熱議。
  • 韓國在古墓中發現了1500年前星座圖 大大小小一共125顆星星
    韓國在古墓中發現了1500年前星座圖 大大小小一共125顆星星時間:2018-12-20 08:07   來源: 愛星座的小女巫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韓國在古墓中發現了1500年前星座圖 大大小小一共125顆星星 韓國文物部門在慶尚南道鹹安郡的一座王室古墓中,發現了1500年左右的星座圖
  • 甲午戰爭120年,我們對世界說什麼?
    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不僅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更改變了東亞地區乃至世界的格局。120年後的今天,中日再次面臨新的歷史節點。中國應當如何紀念、思考、總結甲午?應當通過紀念甲午向世界講述些什麼?
  • 甲午戰爭慘敗帶來的幾點啟示
    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國恥。在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祭日到來之際,《解放軍報》刊發中國地緣與能源戰略研究會副秘書長李慶功的文章提出,我們追憶這場浸透著中華民族痛惜和悲憤的戰爭,遙祭120年前那個甲午為國捐軀的中華英烈們,反對一切形式的侵略戰爭,捍衛世界和平,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實意義。  在回顧這場戰爭時,專家也談及其帶給我們的幾點啟示。
  • 甲午戰爭120年習近平兩提甲午
    原標題:甲午戰爭120年習近平兩提甲午 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 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120年後的甲午年,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
  • 雙甲子後回顧中日甲午戰爭對後世的影響
    甲午戰爭的失敗給了中國最沉痛的打擊
  • 甲午戰爭迎120周年紀念日 習近平兩提「甲午」
    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120年後的甲午年,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
  • 照片中的甲午戰爭
    照片裡的甲午戰爭01 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的最後一戰。今天,威海衛港口的中國海輪整裝待發。 照片裡的甲午戰爭03 1895年2月16日,北洋水師降虜上陸之景況。今天,這裡已成為遊客休閒去處。 照片裡的甲午戰爭02 劉公島,日本士兵佔領北洋水師最高指揮機構——北洋海軍提督署。
  • 甲午戰爭120年:習近平兩提甲午稱其剜心之痛(圖)
    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  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120年後的甲午年,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
  • 甲午戰爭120年祭:規模最大失敗最慘影響最深
    甲午戰爭120年祭: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甲午戰爭: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失敗之慘烈、喪權辱國之沉痛,深深紮根在民族的心中。120年前的那場戰爭,改變了亞洲格局。甲午戰爭120年祭: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甲午戰爭: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失敗之慘烈、喪權辱國之沉痛,深深紮根在民族的心中。120年前的那場戰爭,改變了亞洲格局。120年前,中日兩國各自走在自己的十字路口,戰爭改變了雙方的歷史。
  • 《馬關條約》125周年,兩岸統一才是對「甲午怨魂」最好的祭奠
    這個乃木希典也是甲午戰爭中「旅順大屠殺」的元兇,他後來又指揮了1904年的日俄戰爭,在大陸及臺灣殺人如麻。乃木希典在臺灣總督任上只有一年4個月,遠不如另一位在屏東屠殺當地少數民族起家的佐久間左馬太。佐久間左馬太是臺灣的第五任總督,從1906年至1915年共9年一個月,是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督。這個佐久間左馬太,是屏東歷史決不能遺忘的人。
  • 王鼎傑:甲午戰爭重來一次會如何?
    這是一盤決定兩國命運的戰略博弈,王鼎傑借用圍棋的「復盤」概念,從15個環節對甲午戰爭進行了角度新穎、內容全面、有力度、有深度的戰略推演,從而更深刻地剖析這場戰爭,並從中汲取應有的歷史教訓。高三時他除了自學日文,還寫了三篇文章,分別對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和洋務運動的失敗進行了反思,這構成後來他三部專著的思想源頭。 採訪當天,王鼎傑因為送一個朋友來晚了一會兒。他一再抱歉,說話的語氣溫文儒雅,讓人感覺很有素養。記者開玩笑地說,「讀你這本書,讓人恨不得穿越回120年前,重來一次甲午海戰,也許結果會不同。」
  • 80年前畫刊揭秘:民國兒童節是四月四日(圖)
    80年前畫刊揭秘:民國兒童節是四月四日(圖) 2014-05-29 14:36:45來源:楚天金報作者:責任編輯:唐云云 日前,武漢資深藏家姜小平向本報展示了他收藏的一份80年前的《申報圖畫特刊》,上面不僅報導了蔡元培關於兒童的著名演講,也以圖片的形式記錄了當時漢口慶祝兒童節的盛況。從這份珍貴史料可以看出,80年前,中國兒童節並非6月1日,而是4月4日。
  • 真假存疑但可告慰124年前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已經過去了120多年,儘管當時中日雙方都在花大價錢採購國外軍艦,但日本投入的更大。而在沒有國產大型戰艦建造能力的情況下,誰佔據了海戰的優勢,就意味著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同樣是偷襲,日本偷襲中國,就能夠獲得甲午戰爭的勝利。但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最後卻以被美軍佔領而告終。因為美國的工業實力,能夠製造更多的軍艦來打敗日本。
  • 豪爵USR125綜合測評(上),超越山葉福喜125和鈴木UU125的理念
    豪爵USR125自上市以來爭論較大,本篇將放狼將對豪爵USR125做優點缺點做整體測評。激進外觀造型,福喜和UU結婚啦?USR125整體造型激進而富有個性豪爵說:USR125的設計靈感源自科幻世界,放狼卻看到兩個影子。
  • 專家:日借甲午戰爭斷送中國現代化?不敢苟同
    新加坡《聯合早報》2月8日文章 原題:嚴孟達:甲午再現風雲 2014的甲午年再來,很多人在去年早已迫不及待地聯想到120年前的甲午戰爭(正式宣戰於1894年8月1日,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而我卻聯想到上世紀60年代初看《甲午風雲》這齣戲的情景;像我這一代的老華校生和「建國一代」的多數人當中,這齣戲埋藏了他們往昔的一段民族感情和民族仇恨
  •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化的真正起點
    [摘要]甲午戰爭時,中國還處於家天下時代,彼時的中國還是文化圈意義上的。甲午戰爭不是舉國之戰,而是李鴻章一人對抗日本之戰。甲午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化的真正起點,使中國知識分子真正覺醒。甲午戰爭對中國造成了哪些深層次的影響?值此甲午戰爭120年之際,騰訊思享會邀請到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馬勇,共同討論「甲午戰爭中的國家觀」。以下是嘉賓對話實錄:自古以來「中國」的概念就沒有明確的疆界騰訊文化:甲午戰爭時期的中國是沒有近代國家觀念的。這背後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 甲午戰爭中國賠償2億兩白銀,這個金額是怎麼算出來的?
    說起中日甲午戰爭相信絕大多數中國人都不會陌生,畢竟在我們的初中歷史課本上就有關於這場戰爭前後的詳細描述。然而我們只知道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後賠償了日本2億兩白銀,但是卻並沒有明確說明這2億兩白銀的賠償金額是而來的。那麼究竟這巨大的賠償金額到底是如何定下的呢?
  • 合資品牌三款主流小踏板車的對比——UY125,裂行125,福喜125
    上圖為鈴木UY125,價格是9980(高配),這款車定位與實用,車身寬大,坐墊平坦,載人很合適,動力系統為鈴木超級芯發動機,與鈴木UU125相同的發動機,動力表現及可靠性,油耗等方面已經得到了市場充分驗證,還不錯的一款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