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年前的1894年,中日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即中日甲午戰爭。獲得戰爭勝利的日本野心爆棚,從此徹底走上對外侵略擴張之路。而這場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卻是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也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那麼,甲午戰爭因何而起?日本挑起戰爭的藉口是什麼?在與日本對壘的海陸兩個戰場,清王朝為何會完敗?
甲午戰爭的起因是朝鮮。朝鮮在明朝初年成為中原王朝的藩屬,接受中原王朝的冊封。
1882年,朝鮮發生兵變。中國以宗藩關係按慣例向朝鮮派兵,而日本也在這個時候用兵朝鮮,雙方理由一致,都是為了協助朝鮮平息叛亂恢復秩序。日本通過這一事件贏得了在朝鮮的駐軍權。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鎮壓無力,節節敗退,不得不向清政府求援。而6月8日,日本政府也向朝鮮派遣了七百名軍事人員,對外宣稱只是為了保護日本使館和僑民。但到了6月10日,日本公使大鳥圭介帶兵抵達仁川,不顧朝方反對,強行進入首都漢城。
當東學黨起義平息後,日本以與中國「共改朝鮮內政」為藉口,拒絕從朝鮮撤兵。面對這個提議,清廷一口回絕,並指責日本無權幹涉朝鮮內政,要求日本與中國同時撤軍,尊重朝鮮主權。
見奸計不成,日本外相陸奧宗光索性向清廷提交一份備忘錄,表示日本斷不會撤退駐紮在朝鮮的軍隊。這份外交照會後來被稱為「第一次對華絕交書」。
既然對華絕交了,日方當然不再顧及中方態度,日本開始向朝鮮大規模用兵,並著手單方面制定「朝鮮內政改革方案」。朝鮮事務的主導權似乎逐步到了日本人手裡。
日本大規模軍事行動嚴重刺激了清廷。7月14日,滿載清軍和武器彈藥的「愛仁」號從天津大沽開行。第二天傍晚,「飛瓊」號離港。第三天,也就是7月23日晚,「高升」號從大沽啟程。北洋海軍副將方伯謙率「濟遠」、「廣乙」、「威遠」三艦護航。
25日,日本不宣而戰,襲擊濟遠、廣乙,悍然擊沉高升號運兵船,一千多名清軍官兵命喪大海。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發布宣戰詔書。
高升號沉沒,標誌著甲午戰爭爆發,儘管兩國尚未正式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