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紀念日。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中,傳統的「忠奸模式」成了主流話語。只是「避戰保船」等遮羞布的背後,是當時支離破碎的軍事系統:清朝海軍有軍艦而無工業、無後勤,成了一次性消耗品;軍隊的主體陸軍又未現代化,每戰輒敗,無法給海軍以強有力支持。由此,失敗也在預料之中。】
多年來,在甲午研究領域,重點是傳統的「忠奸模式」,於是對人物的評價成為了學術上的主流話語,如李鴻章「避戰保船」,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繕頤和園,葉志超棄平壤狂奔五百裡等等。這種模式還得到另一種話語的支持,即戰前的北洋水師亞洲第一,中國整體實力勝於日本,在實力佔優的情況下仍然慘敗,只能說明清政府腐敗無能和某些將領貪生怕死。尋找替罪羊的最大惡果是,讓人們失去動力去探討失敗的真正原因。甲午之敗亦不例外。
描繪甲午海戰的日本浮世繪,風格一向美化日軍,醜化、貶低清軍
「避戰保船」的誤解
在多數甲午戰史的正統敘述中,都把北洋水師的覆滅歸之於其統帥李鴻章的「避戰保船」戰略,這是一個極大的誤解。
李鴻章「保船制敵」的方針是在1894年8月29日即甲午開展後一個多月時提出的。此時清廷不滿丁汝昌所率北洋水師開展後的無所作為,命令遴選將才代替丁汝昌,李鴻章所回奏摺中提出「惟現在密籌彼此情勢,海軍戰守得失,不得不求保船制敵之方。」具體策略是,惟不必定與拼擊,但令遊弋渤海內外,作猛虎在山之勢,倭尚畏我鐵艦,不敢輕與爭鋒。按照這一設想,北洋艦隊更多需要擔負起戰略威懾的作用,保持時刻給日艦隊造成壓力。
李鴻章道出了採取這一戰略的緣由:北洋海軍可用者只鎮遠、定遠鐵甲船2艘,為日艦所不及,「然質重行緩,吃水過深不能入海漢內港」;其次則是濟遠、經遠、來遠3艘巡洋艦,「有水線甲、穹甲,而行駛不速」;再次則是致遠、靖遠2艘巡洋艦,「前定造時,號稱1點鐘18海裡,近因行用日久,僅十五六海裡。」總之,北洋水師的主力艦特點是老和慢。而對手日本海軍「可用者共21艘,中有9艘自光緒十五年後分年購造,最快者每點鐘行23海裡,次亦20海裡上下」,特點就是新和快。故他預測:因為「海上交戰,能否趨避,應以船行之遲速為準,速率快者,勝則易於追逐,敗亦便於引避,若遲速懸殊,則利鈍立判」,故「海上交鋒,恐非勝算」。
李鴻章並未避戰,但惡名早已背上
事實上,當時最希望北洋水師離開軍港的恰恰是日本聯合艦隊:只有如此,才能重演黃海海戰的作戰模式。離開了軍港的保護,已經身受重傷的北洋艦隊的優勢就只剩下鎮、定兩艘超級鐵甲艦,日本海軍可以利用其快炮優勢,重點攻擊其他的中國艦船,最後再圍攻此兩艦。中方船速慢、艦炮發射速度慢,在海戰中有明顯弱點;而在防衛嚴密的威海衛軍港,則海陸協同,日軍不易佔到便宜。故在黃海大戰後,日本艦隊千方百計誘使丁汝昌出海,以選擇最有利於日海軍的戰場進行決戰,實現其圍殲北洋水師於海上、徹底奪取制海權的目的。以當時的情況,北洋水師的優勢在於鎮、定等艦裝甲厚、抗擊打能力強,而威海衛的地勢又利於防守,李鴻章做出這樣的決策,可謂知己知彼的明智之舉。
但是,戰況的發展並未按照這一思路走下去。相反,李鴻章後來一改自己提出的「不必定與拼擊」,一再命令北洋水師主動出擊。1894年7月22日李鴻章電令丁汝昌「日方公使大鳥迫韓逐葉軍,恐葉軍危困,添隊難登岸,汝須統大隊船往牙山一帶海面巡護,如倭先開炮,我不得不應。祈相機酌辦。」這是命令丁汝昌為葉志超的部隊護航,不惜與日軍開戰。豐島海戰後,李鴻章又命令丁汝昌「統帶鐵甲各船,馳赴朝鮮洋面,相機迎擊」。奉此命令,在不到20天的時間裡,丁汝昌艦隊曾三次赴朝鮮洋面巡遊。
即便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受到重創,李鴻章也並未改變指揮海軍出擊的思路。
9月23日,日艦駛至威海附近偵察,被炮臺發現後擊退。李鴻章即電旅順基地,指示丁汝昌「須設法預備支持,即不能遠出,須傍口外遊巡,使彼知我非束手也」。次日再電丁汝昌、龔照璵,明確要求務必於10日內修好傷勢較輕的「平遠」、「廣丙」、「濟遠」、「靖遠」4艦,在威、旅附近遊巡。9月28日,李鴻章又令丁汝昌「督催修理各船早竣,以後專在北洋各要口巡擊,倭猶有忌憚也。」日軍在大連登陸時,李鴻章電令丁汝昌:「現有民船百餘只裝運日兵,並兵船三隻,向大孤山一帶前來,勢甚吃緊,大孤山距威不遠,希酌帶數船,馳往遊巡,探明賊蹤,以壯陸軍聲援」。旅順失守後,北洋艦隊枯守威海衛,至此,李鴻章雖不再命令艦隊出海巡戰,而是改為和陸上炮臺配合守衛威海。但在威海力不能支時,李鴻章再次命令艦隊出海,拼死突圍。
1895年1月23日,李鴻章電丁汝昌「若水師至力不能支時,不如出海拚戰,即戰不勝,或能留鐵艦等退往煙臺。」在日軍進攻下,鹿角嘴、趙北嘴炮臺丟失,北洋艦隊處境已十分危急。李鴻章還電告丁汝昌:「萬一劉島不保,能挾數艦衝出,或煙臺、或吳淞,勿被倭全滅,稍贖重愆」。威海南北岸炮臺全部丟失後,李鴻章知水師「萬不能保」,還電寄煙臺:「令丁同馬格錄等帶船乘黑夜衝出,向南往吳淞,但可保鐵艦,餘船或損或沉,不至被盜」。
一次性海軍:缺乏完善的後勤保障體系和現代化的軍事工業體系
丁汝昌避免出海作戰,亦不是懦弱,是實不能戰
事實上,讓艦隊保守港口,對於出海作戰興趣闕如的,正是直接指揮艦隊的水師提督丁汝昌。但丁汝昌並非貪生怕死、怯懦避戰,實際情況是,他深知黃海海戰之後的北洋水師沒有恢復戰鬥力,帶著這樣的艦隊出戰只有送死;之所以遲遲無法恢復戰鬥力,是因為缺乏完善的後勤保障體系和現代化軍事工業體系。
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參戰的12艘軍艦除被擊沉擊毀4艘及自毀1艘外,其餘均不同程度受傷。其中「來遠」、「鎮遠」、「定遠」傷勢最重,「靖遠」次之,「平遠」、「濟遠」、「廣丙」又次之。負責旅順基地維修的船塢總辦龔照嶼在查驗各艦傷情後上報李鴻章:「事機在急,必得添匠齊同趕修」,說明旅順基地工匠不夠使用,並未做好戰時維修保障的準備。
甲午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海戰:黃海海戰
黃海一戰後,北洋水師的戰鬥力再也沒有恢復。圖為「經遠」艦戰沉
北洋海軍在裝備維修保養方面本無嚴格的制度加以規範,平時即得過且過,艦船應修而不修,部件該換而不換。及至戰事吃緊,已無暇全面檢修,不僅各種隱患沒有及時消除,甚至連起碼的備用配件亦付諸闕如。結果一經戰陣,艦上各種配件「壞無以換,缺無以添」。例如,「致遠」艦即因水密門橡膠封條年久破爛,導致「中炮不多時,立即沉沒。」
而且,從他處添調至旅順的工匠是從大沽船塢、唐山鐵路公司及開平煤礦等處協調,有相當一部分是鐵路和煤礦的工匠。專業的海軍艦船的維修居然調用鐵路和煤礦工匠,大清海軍的後勤維修水平可見一斑。
另一方面,由於整個工業體系的薄弱,北洋軍艦上使用的關鍵零部件不能國產,一旦受損,尚需去國外購買。例如,「靖遠」、「濟遠」兩艦受損的大炮鋼底鋼圈及「平遠」艦所需260毫米口徑炮彈國內均不能生產,需向國外訂購,何時乃至能否買到自然受外人掣肘。
因此,「避戰保船」不過是用來歸罪於「奸臣」的遮羞布而已。一個沒有成熟工業體系,也沒有完備的近代軍事後勤體系的軍隊,武器再先進,也逃不脫一次性消耗品的命運。真正的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一戰就已消耗光,之後存在的,只是一支苟延殘喘徒有其表的空殼艦隊罷了。
被忽略的陸戰戰場
清軍陸戰的慘敗、連敗、大敗,決定了這場戰爭的結局。圖為日軍正在進攻。
多年來,中國人一提起甲午戰爭,腦子裡想到的總是北洋水師和「撞沉吉野」,似乎那場戰爭是在海洋上被打敗的,這是一種嚴重的歷史誤解。
甲午戰爭中,從戰役次數、投入兵力、直接影響各方面來看,陸戰都遠遠超過海戰,海戰反而是甲午戰史中難得的閃光點。作為中國軍隊現代化的先驅,北洋水師表現出了相對較好的職業素質和軍事水平,水師覆亡的悲劇主要不是其自身的原因,而恰恰是因為中國軍隊的整體——陸軍——還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整個軍事體系還處在前現代時期,單憑北洋水師一支精英部隊難以承擔起整場戰爭的重任。
甲午戰爭中,陸上大規模交戰不下十餘場,而海戰一共只有3場:首戰豐島海戰只是一次規模不大的遭遇戰;黃海海戰是海上最大的一次正面交鋒,北洋艦隊仍保存了相當的實力;第三次,即北洋水師被包圍在威海軍港內,逐漸被消耗最終全軍覆滅的過程。
在陸地上,則有成歡之戰、平壤保衛戰、鴨綠江防之戰、五次海城之戰、蓋平之戰、牛莊之戰、田莊臺之戰等多次重要戰役,無論從雙方動員的兵力,還是造成的軍事影響看,都非同小可,卻長期成為了被遺忘的角落。
1895年,田莊臺之戰後的戰場
甲午諸役,清軍多是處於防守態勢,但完全守不住。旅順和威海衛作為北洋水師的軍港,經營多年,藉助岸-艦協同組成堅固的防衛體系,固若金湯,故黃海海戰之後,李鴻章接受德國顧問的建議,令實力受損的艦隊留守在港內,保持對日本制海權的威脅,這樣日本向大陸運送兵糧輜重就將受到很大限制。問題出在——本應是水師屏障的陸地防禦陣地居然在短時間內就輕易失陷,從而使北洋水師處於腹背受敵、被敵人炮火覆蓋的境地!統計數字顯示,威海衛南岸炮臺有十幾座,每座配備兵勇從幾十名到300多名,在設計上形成交叉火力,可互相配合。但在30日一天就全部被日軍攻陷,平均堅守時間僅4個小時,最長的也僅有7個小時。據日軍戰後的報告,日軍死亡不足百人。而防守設施更薄弱的北岸諸炮臺,則在日軍進攻前就直接潛逃淨盡,日軍兵不血刃地直接佔領。在形勢不利之時,陸軍將領猶在與丁汝昌鬧意氣之爭,不肯把大炮閉鎖器拆卸,於是許多大炮完好地被日軍繳獲,調轉炮口轟擊北洋艦隊。清軍旅順周邊諸炮臺,也被日軍在短短3天之內全部攻陷,與威海衛的情況極為相近,說明威海衛的防禦完全沒有從旅順之敗中吸取任何教訓。
威海衛失守後,日軍利用岸上炮臺攻擊港口內的北洋艦隊,致使北洋艦隊腹背受敵,全軍覆沒
陸戰的慘敗、連敗、大敗,決定了這場戰爭的結局。在陸戰中,日軍基本上每一次都達到了原定的軍事目標,基本上每攻下一個戰術目標都沒有太大的損失;少數較為激烈的戰鬥,如牛莊之戰,部分清軍打得較英勇,也往往是孤軍奮戰,得不到友軍的配合。中國軍隊在本土作戰,卻常常以寡敵眾。沒有經過專業教育的軍官團,沒有適合現代戰爭的參謀部、後勤系統(還在沿用傳統的幕僚、糧臺),沒有組織嚴密、紀律嚴明的現代軍事編制,沒有效忠於國家而非各自主帥的軍人,作為清軍主體的陸軍,尚處於前現代階段。
一個常被忽略的現象是,19世紀80年代,當時中國軍事上的主流話語是「大治海軍」,但甲午戰敗之後,這句話就再也不提了,而是做出了大力發展新式陸軍的一系列決策,傳統的舊軍隊綠營被撂到一邊,甚至八旗子弟在國家軍事系統中都被邊緣化。直到抗戰時代,中國海軍的整體實力仍舊遠遜於北洋水師。這種轉向就源於甲午戰敗的教訓。
結語:半吊子現代化不可能贏得戰爭
現代戰爭中,不存在技術代差的對手的較量,是系統與系統的對抗,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可能導致失敗;同時,現代戰爭是物資消耗量大、消耗速度快的戰爭,這兩點都要求有強大的軍事工業體系和完備的後勤保障體系,要求各軍兵種協同發展、互為表裡。以此觀之,清朝海軍有軍艦而無工業、無後勤,成了一次性消耗品;軍隊的主體陸軍又未現代化,每戰輒敗,無法給海軍以強有力支持,這樣支離破碎的軍事系統,失敗也在預料之中。
(作者:榆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