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敗:一次性海軍與前現代化陸軍

2020-11-24 觀察者網

【今天是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紀念日。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中,傳統的「忠奸模式」成了主流話語。只是「避戰保船」等遮羞布的背後,是當時支離破碎的軍事系統:清朝海軍有軍艦而無工業、無後勤,成了一次性消耗品;軍隊的主體陸軍又未現代化,每戰輒敗,無法給海軍以強有力支持。由此,失敗也在預料之中。】

多年來,在甲午研究領域,重點是傳統的「忠奸模式」,於是對人物的評價成為了學術上的主流話語,如李鴻章「避戰保船」,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繕頤和園,葉志超棄平壤狂奔五百裡等等。這種模式還得到另一種話語的支持,即戰前的北洋水師亞洲第一,中國整體實力勝於日本,在實力佔優的情況下仍然慘敗,只能說明清政府腐敗無能和某些將領貪生怕死。尋找替罪羊的最大惡果是,讓人們失去動力去探討失敗的真正原因。甲午之敗亦不例外。

描繪甲午海戰的日本浮世繪,風格一向美化日軍,醜化、貶低清軍

「避戰保船」的誤解

在多數甲午戰史的正統敘述中,都把北洋水師的覆滅歸之於其統帥李鴻章的「避戰保船」戰略,這是一個極大的誤解。

李鴻章「保船制敵」的方針是在1894年8月29日即甲午開展後一個多月時提出的。此時清廷不滿丁汝昌所率北洋水師開展後的無所作為,命令遴選將才代替丁汝昌,李鴻章所回奏摺中提出「惟現在密籌彼此情勢,海軍戰守得失,不得不求保船制敵之方。」具體策略是,惟不必定與拼擊,但令遊弋渤海內外,作猛虎在山之勢,倭尚畏我鐵艦,不敢輕與爭鋒。按照這一設想,北洋艦隊更多需要擔負起戰略威懾的作用,保持時刻給日艦隊造成壓力。

李鴻章道出了採取這一戰略的緣由:北洋海軍可用者只鎮遠、定遠鐵甲船2艘,為日艦所不及,「然質重行緩,吃水過深不能入海漢內港」;其次則是濟遠、經遠、來遠3艘巡洋艦,「有水線甲、穹甲,而行駛不速」;再次則是致遠、靖遠2艘巡洋艦,「前定造時,號稱1點鐘18海裡,近因行用日久,僅十五六海裡。」總之,北洋水師的主力艦特點是老和慢。而對手日本海軍「可用者共21艘,中有9艘自光緒十五年後分年購造,最快者每點鐘行23海裡,次亦20海裡上下」,特點就是新和快。故他預測:因為「海上交戰,能否趨避,應以船行之遲速為準,速率快者,勝則易於追逐,敗亦便於引避,若遲速懸殊,則利鈍立判」,故「海上交鋒,恐非勝算」。

李鴻章並未避戰,但惡名早已背上

事實上,當時最希望北洋水師離開軍港的恰恰是日本聯合艦隊:只有如此,才能重演黃海海戰的作戰模式。離開了軍港的保護,已經身受重傷的北洋艦隊的優勢就只剩下鎮、定兩艘超級鐵甲艦,日本海軍可以利用其快炮優勢,重點攻擊其他的中國艦船,最後再圍攻此兩艦。中方船速慢、艦炮發射速度慢,在海戰中有明顯弱點;而在防衛嚴密的威海衛軍港,則海陸協同,日軍不易佔到便宜。故在黃海大戰後,日本艦隊千方百計誘使丁汝昌出海,以選擇最有利於日海軍的戰場進行決戰,實現其圍殲北洋水師於海上、徹底奪取制海權的目的。以當時的情況,北洋水師的優勢在於鎮、定等艦裝甲厚、抗擊打能力強,而威海衛的地勢又利於防守,李鴻章做出這樣的決策,可謂知己知彼的明智之舉。

但是,戰況的發展並未按照這一思路走下去。相反,李鴻章後來一改自己提出的「不必定與拼擊」,一再命令北洋水師主動出擊。1894年7月22日李鴻章電令丁汝昌「日方公使大鳥迫韓逐葉軍,恐葉軍危困,添隊難登岸,汝須統大隊船往牙山一帶海面巡護,如倭先開炮,我不得不應。祈相機酌辦。」這是命令丁汝昌為葉志超的部隊護航,不惜與日軍開戰。豐島海戰後,李鴻章又命令丁汝昌「統帶鐵甲各船,馳赴朝鮮洋面,相機迎擊」。奉此命令,在不到20天的時間裡,丁汝昌艦隊曾三次赴朝鮮洋面巡遊。

即便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受到重創,李鴻章也並未改變指揮海軍出擊的思路。

9月23日,日艦駛至威海附近偵察,被炮臺發現後擊退。李鴻章即電旅順基地,指示丁汝昌「須設法預備支持,即不能遠出,須傍口外遊巡,使彼知我非束手也」。次日再電丁汝昌、龔照璵,明確要求務必於10日內修好傷勢較輕的「平遠」、「廣丙」、「濟遠」、「靖遠」4艦,在威、旅附近遊巡。9月28日,李鴻章又令丁汝昌「督催修理各船早竣,以後專在北洋各要口巡擊,倭猶有忌憚也。」日軍在大連登陸時,李鴻章電令丁汝昌:「現有民船百餘只裝運日兵,並兵船三隻,向大孤山一帶前來,勢甚吃緊,大孤山距威不遠,希酌帶數船,馳往遊巡,探明賊蹤,以壯陸軍聲援」。旅順失守後,北洋艦隊枯守威海衛,至此,李鴻章雖不再命令艦隊出海巡戰,而是改為和陸上炮臺配合守衛威海。但在威海力不能支時,李鴻章再次命令艦隊出海,拼死突圍。

1895年1月23日,李鴻章電丁汝昌「若水師至力不能支時,不如出海拚戰,即戰不勝,或能留鐵艦等退往煙臺。」在日軍進攻下,鹿角嘴、趙北嘴炮臺丟失,北洋艦隊處境已十分危急。李鴻章還電告丁汝昌:「萬一劉島不保,能挾數艦衝出,或煙臺、或吳淞,勿被倭全滅,稍贖重愆」。威海南北岸炮臺全部丟失後,李鴻章知水師「萬不能保」,還電寄煙臺:「令丁同馬格錄等帶船乘黑夜衝出,向南往吳淞,但可保鐵艦,餘船或損或沉,不至被盜」。

一次性海軍:缺乏完善的後勤保障體系和現代化的軍事工業體系

丁汝昌避免出海作戰,亦不是懦弱,是實不能戰

事實上,讓艦隊保守港口,對於出海作戰興趣闕如的,正是直接指揮艦隊的水師提督丁汝昌。但丁汝昌並非貪生怕死、怯懦避戰,實際情況是,他深知黃海海戰之後的北洋水師沒有恢復戰鬥力,帶著這樣的艦隊出戰只有送死;之所以遲遲無法恢復戰鬥力,是因為缺乏完善的後勤保障體系和現代化軍事工業體系。

 

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參戰的12艘軍艦除被擊沉擊毀4艘及自毀1艘外,其餘均不同程度受傷。其中「來遠」、「鎮遠」、「定遠」傷勢最重,「靖遠」次之,「平遠」、「濟遠」、「廣丙」又次之。負責旅順基地維修的船塢總辦龔照嶼在查驗各艦傷情後上報李鴻章:「事機在急,必得添匠齊同趕修」,說明旅順基地工匠不夠使用,並未做好戰時維修保障的準備。

甲午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海戰:黃海海戰

黃海一戰後,北洋水師的戰鬥力再也沒有恢復。圖為「經遠」艦戰沉

北洋海軍在裝備維修保養方面本無嚴格的制度加以規範,平時即得過且過,艦船應修而不修,部件該換而不換。及至戰事吃緊,已無暇全面檢修,不僅各種隱患沒有及時消除,甚至連起碼的備用配件亦付諸闕如。結果一經戰陣,艦上各種配件「壞無以換,缺無以添」。例如,「致遠」艦即因水密門橡膠封條年久破爛,導致「中炮不多時,立即沉沒。」

而且,從他處添調至旅順的工匠是從大沽船塢、唐山鐵路公司及開平煤礦等處協調,有相當一部分是鐵路和煤礦的工匠。專業的海軍艦船的維修居然調用鐵路和煤礦工匠,大清海軍的後勤維修水平可見一斑。

另一方面,由於整個工業體系的薄弱,北洋軍艦上使用的關鍵零部件不能國產,一旦受損,尚需去國外購買。例如,「靖遠」、「濟遠」兩艦受損的大炮鋼底鋼圈及「平遠」艦所需260毫米口徑炮彈國內均不能生產,需向國外訂購,何時乃至能否買到自然受外人掣肘。

因此,「避戰保船」不過是用來歸罪於「奸臣」的遮羞布而已。一個沒有成熟工業體系,也沒有完備的近代軍事後勤體系的軍隊,武器再先進,也逃不脫一次性消耗品的命運。真正的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一戰就已消耗光,之後存在的,只是一支苟延殘喘徒有其表的空殼艦隊罷了。

被忽略的陸戰戰場

清軍陸戰的慘敗、連敗、大敗,決定了這場戰爭的結局。圖為日軍正在進攻。

多年來,中國人一提起甲午戰爭,腦子裡想到的總是北洋水師和「撞沉吉野」,似乎那場戰爭是在海洋上被打敗的,這是一種嚴重的歷史誤解。

甲午戰爭中,從戰役次數、投入兵力、直接影響各方面來看,陸戰都遠遠超過海戰,海戰反而是甲午戰史中難得的閃光點。作為中國軍隊現代化的先驅,北洋水師表現出了相對較好的職業素質和軍事水平,水師覆亡的悲劇主要不是其自身的原因,而恰恰是因為中國軍隊的整體——陸軍——還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整個軍事體系還處在前現代時期,單憑北洋水師一支精英部隊難以承擔起整場戰爭的重任。

甲午戰爭中,陸上大規模交戰不下十餘場,而海戰一共只有3場:首戰豐島海戰只是一次規模不大的遭遇戰;黃海海戰是海上最大的一次正面交鋒,北洋艦隊仍保存了相當的實力;第三次,即北洋水師被包圍在威海軍港內,逐漸被消耗最終全軍覆滅的過程。

 

在陸地上,則有成歡之戰、平壤保衛戰、鴨綠江防之戰、五次海城之戰、蓋平之戰、牛莊之戰、田莊臺之戰等多次重要戰役,無論從雙方動員的兵力,還是造成的軍事影響看,都非同小可,卻長期成為了被遺忘的角落。

1895年,田莊臺之戰後的戰場

甲午諸役,清軍多是處於防守態勢,但完全守不住。旅順和威海衛作為北洋水師的軍港,經營多年,藉助岸-艦協同組成堅固的防衛體系,固若金湯,故黃海海戰之後,李鴻章接受德國顧問的建議,令實力受損的艦隊留守在港內,保持對日本制海權的威脅,這樣日本向大陸運送兵糧輜重就將受到很大限制。問題出在——本應是水師屏障的陸地防禦陣地居然在短時間內就輕易失陷,從而使北洋水師處於腹背受敵、被敵人炮火覆蓋的境地!統計數字顯示,威海衛南岸炮臺有十幾座,每座配備兵勇從幾十名到300多名,在設計上形成交叉火力,可互相配合。但在30日一天就全部被日軍攻陷,平均堅守時間僅4個小時,最長的也僅有7個小時。據日軍戰後的報告,日軍死亡不足百人。而防守設施更薄弱的北岸諸炮臺,則在日軍進攻前就直接潛逃淨盡,日軍兵不血刃地直接佔領。在形勢不利之時,陸軍將領猶在與丁汝昌鬧意氣之爭,不肯把大炮閉鎖器拆卸,於是許多大炮完好地被日軍繳獲,調轉炮口轟擊北洋艦隊。清軍旅順周邊諸炮臺,也被日軍在短短3天之內全部攻陷,與威海衛的情況極為相近,說明威海衛的防禦完全沒有從旅順之敗中吸取任何教訓。

威海衛失守後,日軍利用岸上炮臺攻擊港口內的北洋艦隊,致使北洋艦隊腹背受敵,全軍覆沒

陸戰的慘敗、連敗、大敗,決定了這場戰爭的結局。在陸戰中,日軍基本上每一次都達到了原定的軍事目標,基本上每攻下一個戰術目標都沒有太大的損失;少數較為激烈的戰鬥,如牛莊之戰,部分清軍打得較英勇,也往往是孤軍奮戰,得不到友軍的配合。中國軍隊在本土作戰,卻常常以寡敵眾。沒有經過專業教育的軍官團,沒有適合現代戰爭的參謀部、後勤系統(還在沿用傳統的幕僚、糧臺),沒有組織嚴密、紀律嚴明的現代軍事編制,沒有效忠於國家而非各自主帥的軍人,作為清軍主體的陸軍,尚處於前現代階段。

一個常被忽略的現象是,19世紀80年代,當時中國軍事上的主流話語是「大治海軍」,但甲午戰敗之後,這句話就再也不提了,而是做出了大力發展新式陸軍的一系列決策,傳統的舊軍隊綠營被撂到一邊,甚至八旗子弟在國家軍事系統中都被邊緣化。直到抗戰時代,中國海軍的整體實力仍舊遠遜於北洋水師。這種轉向就源於甲午戰敗的教訓。

結語:半吊子現代化不可能贏得戰爭

現代戰爭中,不存在技術代差的對手的較量,是系統與系統的對抗,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可能導致失敗;同時,現代戰爭是物資消耗量大、消耗速度快的戰爭,這兩點都要求有強大的軍事工業體系和完備的後勤保障體系,要求各軍兵種協同發展、互為表裡。以此觀之,清朝海軍有軍艦而無工業、無後勤,成了一次性消耗品;軍隊的主體陸軍又未現代化,每戰輒敗,無法給海軍以強有力支持,這樣支離破碎的軍事系統,失敗也在預料之中。

(作者:榆木)

相關焦點

  • 日本明治時期出現兩位「軍神」:海軍之神運氣好,陸軍之神心太狠
    在這場戰爭的結果是眾所周知的,日本以弱勝強,戰勝了俄國;在這場戰役結束後,有兩個日本軍人因功績卓著而分別被尊為「陸軍之神」和「海軍之神」,有「陸軍之神」美譽的就是陸軍大將乃木希典了
  • 俄羅斯海軍怎麼了?遇到美艦隻能選擇撞船,竟學甲午海戰那一套
    "威脅撞船"之事美俄海軍雙方對此都不陌生,1988年2月甚至蘇聯海軍一度將威脅變為現實,真的撞了上去雖然多次的威脅撞船顯示出了俄羅斯人不怕跟美國人剛到底的大無畏精神,但還是掩蓋不住背後俄羅斯海軍的窘境——經費不足、艦船老舊、與美國海軍的實力差距越來越大。
  •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輸在哪裡
    可以說,北洋水師成立之初,確實在規模上超過日本艦隊,讓當時的日本人各種羨慕嫉妒恨。但也正是落後於中國海軍的現實,刺激了日本奮起直追,瘋狂擴充軍備。1890年,日本海軍經費佔國家預算的10%,到1892年,軍費的預算比例猛增到40%以上。
  • 甲午祭︱甲午之殤和李鴻章四十年功過
    今日所議,即從檢討發生在120年前甲午戰事中李鴻章之責任始。「戰不備,敗和局」鑄成甲午敗局       先述甲午戰後。李鴻章被解除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之後調任兩廣總督,北方爆發義和拳運動。1900年6月,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慈禧光緒出逃西安,北方局勢大亂。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 而在甲午海戰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吉野」號、「秋津洲」號、「浪速」號等新銳的快速巡洋艦,則只是作為「遊擊艦隊」,也就是機動的輔助艦隊來使用,在日本海軍的主力本陣中,其實是扶桑號鐵甲艦為主,三景艦為輔的大口徑艦炮、重甲艦隊。
  • 金一南:北洋海軍甲午慘敗實屬必然
    倭船以魚雷轟擊致遠,旋亦沉沒」;實則日方艦隊中根本沒有「魚雷快船」,「致遠」在沉沒前也未曾「將來船攻沉」。此戰北洋海軍損失「致遠」等五艦,日艦一艘未沉。李鴻章卻電軍機處「我失四船,日沉三船」。一場我方損失嚴重的敗仗,卻被丁、李二人形容為「以寡擊眾,轉敗為功」。清廷也以為「東溝之戰,倭船傷重」,給予大力褒獎。
  • 北洋艦隊在甲午海戰覆滅後,有沒有重建海軍,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北洋陸軍特創辦了《訓兵報》,向新軍灌輸忠君奉公、高官顯職、感恩圖報、尊敬官長等內容,加強對軍隊的思想控制。淸末新軍非常注重實戰演習,經常組織野外會操。它標誌著晚清近代化的專業陸軍已初步形成。彰德會操引起了國內外新聞界的極大關注。會操一開始,大批中外記者就雲集到彰德會操現場觀看演習,英國、俄國、日本、德國等國家的觀察員和記者對彰德會操時南北兩軍的實戰表現多加稱道,而中國社會各界對會操亦非常關切,大加讚賞。
  • 美國海軍陸軍橄欖球賽近80年來首次換地
    美國第121屆陸軍海軍橄欖球賽今年的賽場將從費城轉至西點軍校。這是近80年來這一重要年度賽事首次在其中一支參賽隊伍的主場舉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3日報導,比賽定於12月12日在西點軍校(又名美國陸軍軍官學校)米基體育場舉行。
  • 軍事名家的甲午殤思
    清朝經過了30年的軍事變革,建立了一支表面上脫胎換骨的新式海軍和陸軍,但它的軍事變革是失敗的,主要是觀念落後。 甲午戰爭中,一些優秀的清朝軍人盡力了,特別是北洋水師的一些將領。北洋水師共有11名管帶,7名殉國,近3000名官兵血灑海疆。但這並不能改變戰爭結局。他們越英勇,就越反襯政府無能,反襯戰略出錯所造成的代價之慘重。
  • 一次嫖娼引發的血案 讓中國北洋艦隊揚名海外 最終釀成了甲午之敗
    但這樣一支應當馳騁東亞的強悍艦隊,竟因為各種原因敗於鄰國日本之手,全軍覆沒,不得不讓人扼腕嘆息,國之殤也、民之恥也!當然了,北洋水師並不是一直被日本海軍追著屁股打的,它還是硬氣過一回的。而當時日本明治維新雖然已經十幾年了,海軍卻才剛剛起步,絕非中國海軍的對手。
  • 甲午家書 盡忠不能盡孝的遺憾(上)
    一編撰圖書盡表彰忠烈之微忱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除陳京瑩外,在甲午戰前,因為預感戰事將起,很多北洋將士都寫下了最後的家信。在這些家信中,北洋將士們表達兩層心意:忠孝難兩全,盡忠不能盡孝;向兄弟或妻子託付後事,照顧高堂。  如今這些甲午家屬除了陳京瑩的兩封完整地保存下來外,其餘的都只存下隻言片語。
  • 甲午海戰給了我們多少歷史教訓?
    所以說,甲午海戰在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與軍事意義。甲午戰爭的戰略地位日本明治政權建立之初,就確立了以侵略打張為最高國策,以武力徵服亞洲的「大陸政策」。而朝鮮和中國便首當其衝地,被列入其侵略擴張的重要目標。1894年,日本最高統帥部「日軍大本營」建立,並確定了日本海陸兩軍的戰略方針。陸軍主力由海上輸入渤海海灣擇地登陸。
  • 甲午120年,這場戰爭裡的大數據
    4:1  甲午開戰時,清朝陸軍總兵力達96萬人,而日軍總兵力為24萬人,清軍與日軍的兵力之比達到4:1;然而,清軍一線戰場實際參戰部隊主要以淮軍為主,只有十餘萬人(有說法是最多20萬人),實際參戰兵力可能還不如日軍(17萬人)。  4小時40分  黃海海戰的時長。
  • 解放軍報:甲午的殤思——寫在甲午戰爭兩個甲子之年
    更令人震驚的是,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發射的炮彈有的彈藥「實有土沙、煤灰」「故彈中敵船而不能裂」。   儘管北洋海軍中鄧世昌、林永生等官兵浴血奮戰,實踐了「與軍艦共存亡」的諾言,但總體上這支新式軍隊,與文恬武嬉的八旗綠營腐敗軍風相差無幾,無法經受實戰的檢驗。   「作風就是戰鬥力」,徐向前元帥的這句名言,其實是古往今來的一條鐵律。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本以為以此便能讓落後的中國走向強大,然而洋務運動卻以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而宣告失敗。洋務運動雖然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的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並沒有讓中國走向富強。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可以說這是中國打的第一場海陸交替的近現代化戰爭。
  •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光緒二十年,這年以幹支紀年為甲午,因此得名
    甲午風雲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道無法抹平的傷痕。泱泱中華在歷經30餘年洋務運動之後,以強大的北洋海軍出戰,竟敗給近鄰小國日本,而且是全軍覆沒。慘烈的平壤之戰、悲壯的黃海之戰、殘酷的遼東之戰、屈辱的威海衛之戰……皆為中國不堪承受之傷。自此,中國的地位一落千丈,完全淪為列強瓜分的盤中餐。
  • 建設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國防軍(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新...
    建設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國防軍(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新中國崢嶸歲月)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  2019-09-15 1955年9月27日下午,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授銜授勳典禮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
  • 甲午日本海軍近一半都是木頭殼子炮艦
    圖為北洋海軍覆滅前,被日軍魚雷重創後擱淺的旗艦「定遠」號為避免落入敵手自爆後的景象。丁汝昌放棄指揮北洋水師群龍無首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丁一平將軍說,縱觀黃海海戰的全過程,北洋艦隊在海戰打響不久即由於提督丁汝昌負重傷而失去了統一指揮,除了在海戰開始前丁汝昌下達的三條命令外,在長達近5個小時的激烈海戰中,北洋艦隊各艦實際上未接到任何戰鬥命令。
  • 憂患之思:忘了甲午,每一年都可能是甲午
    上圖:百年風雨,定遠館前,用定遠艦裝甲製成的大門滿目瘡痍    曾赴此考察的海軍史專家陳悅告訴記者:「定遠」艦裝甲製成的庭院大門,被炮彈洞穿的地方猙獰依舊,周圍有一圈鉚釘眼,說明曾被修補過,但為了展示日本武力,補好的傷口又被無情地撕開了……    那一段血與火的記憶,也如同被撕開——    1894年9月17日,黃海之戰。
  • 清、日陸軍武器差距有多大?
    單論武器,甲午清軍裝備與日軍裝備相差不大,甚至略有優勢如前期所述,據日方統計資料,甲午陸戰,日軍人均只消耗了8發子彈,即擊潰了清朝陸軍。可資對比的是:甲午戰爭前,清軍有大炮和機關炮1733門;日軍有大炮294門。清軍裝備有洋槍23萬支,舊式鳥槍等4萬支,12萬參戰部隊有85%裝備了槍枝;參戰日軍的槍械裝備率則達到了100%。①總體而言,中日陸軍裝備差距不大。若單純就武器而言,甚至可以說,清軍還略佔優勢,如藤村道生所言,「北洋陸軍裝備毛瑟槍和克虜伯炮,……它比使用村田式步槍和青銅山炮的日軍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