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2020-11-29 騰訊網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過去,人們常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體制上的問題等,但是其實,如果具體到一場戰役來看,發現事情其實很簡單,主要就是北洋海軍在裝備技術上的落後,以及在軍事理論上的「不幸運」,畢竟北洋海軍的軍事理論不能說是錯誤的,只是不幸的恰好遇上了變革的節點。

北洋海軍的主力是「八大遠」,定遠艦是旗艦,還有定遠級鐵甲艦二號艦鎮遠艦,然後還有新銳的英式穹甲巡洋艦致遠艦、靖遠艦,德式裝甲巡洋艦經遠艦、來遠艦,德式穹甲巡洋艦濟遠艦,以及國產的平遠艦,這八大遠也是當年中國海軍最先進的八艘軍艦。另外,北洋海軍還有超勇、揚威等二艘撞擊巡洋艦,以及鎮東南西北中邊等6艘小噸位的蚊炮船。這些軍艦的一大特色就是:艦首對敵、航速偏慢、防護偏重。

但是這種配置的艦隊在當年非常盛行,除了北洋海軍之外,英德海軍在鐵甲艦時代也是這樣的,按當時北洋海軍各艦航速來看,平均最大航速只有14節左右,機動性嚴重不足。看到這裡,很多軍迷就對所謂的「撞擊巡洋艦」目瞪口呆了,怎麼在海軍進入大口徑艦炮交戰的時代,還有撞擊型的軍艦呢?事情就是這樣,這也是北洋海軍不幸的一點:在那個海軍技術和理論發展飛速的年代,一開始還非常符合潮流的撞擊軍艦,很快在10年內就被淘汰掉了。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最大規模海戰,而在此之前,世界上能夠有研究價值的鐵甲艦時代海戰,只有意奧利薩海戰,這場海戰也是風帆戰列艦時代過渡到鐵甲艦時代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之後,風帆軍艦就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全蒸汽動力、鐵肋鋼殼的新型軍艦了。利薩海戰作為鐵甲艦時代的開篇海戰,義大利和奧地利雙方都有幾艘鐵甲艦參戰,但是由於他的過渡時期色彩,他也迷惑了很多國家,一定程度上引偏了海戰理論的發展。

在利薩海戰中,奧地利海軍的「費迪南德」號裝甲艦,以撞擊的方式擊沉了義大利海軍的旗艦「義大利」號風帆鐵甲艦,成為了這場海戰的轉折點,海戰中發生的兩次重要撞擊,直接影響了海戰的結果,使得此後很長時間內,人們復活了撞擊這一古老的戰術,給鐵甲艦、巡洋艦都裝上了撞角,甚至還研發了專門的撞擊巡洋艦,也就是擁有利刃一樣艦首、結構裝甲較厚、火炮力量較弱的一種向艦首近距離作戰的軍艦。

同樣,奧地利海軍以艦首應敵,取得勝利,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軍艦的艦首方向迎彈面積較小,在火炮精度不足、射速不夠快的年代裡,艦首迎敵比舷側迎敵更加安全,一度成為教科書式的作戰理論。於是包括北洋海軍在內的世界各國海軍,比如英國、德國海軍等,都開始發展以艦首迎敵為主、以重甲軍艦和大口徑火炮為主的新型鐵甲軍艦。這在1860年代開始到1890年代都不算有錯,也是正確的,畢竟任誰也無法穿越,無法預測後來海軍軍艦的技術和理論發展的變化能如此徹底。

日本海軍也不知道舷側迎敵、速射炮攻擊、高機動軍艦會是未來的主流和發展方向,他們也認為軍艦就應該是艦首迎敵的,只不過他們沒有足夠的財力發展和北洋海軍一樣強大的鐵甲艦,於是他們選擇了更為穩妥的辦法:兩種方式相結合。在日本艦隊中,被寄予厚望、被認為可以和八大遠較量的主力其實是「三景艦」和扶桑號鐵甲艦。三景艦也就是松島、嚴島、橋立號三艘防護巡洋艦。

這三艘軍艦為了打擊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把自己變成了「大型蚊炮船」,也就是在艦首方向布置了一門320毫米的大口徑艦炮,這種艦炮轉動困難,需要軍艦調整自己的艦首指向來協助瞄準,非常笨重。但是在艦首迎敵、重甲防護盛行的年代,這3艘4000多噸的鐵艦是事實上日本海軍寄予厚望的核心絕對主力。只不過,他們的大口徑艦炮在海戰中,竟然一炮未中。日本未來強調軍艦的近戰效果,較有前瞻性的為軍艦配置了速射炮,也就是管退式火炮,在其左右兩舷,各配置了1門120毫米速射炮和1門47毫米速射炮。

而在甲午海戰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吉野」號、「秋津洲」號、「浪速」號等新銳的快速巡洋艦,則只是作為「遊擊艦隊」,也就是機動的輔助艦隊來使用,在日本海軍的主力本陣中,其實是扶桑號鐵甲艦為主,三景艦為輔的大口徑艦炮、重甲艦隊。誰也沒有想到,第一遊擊艦隊竟然能把北洋海軍側翼徹底打垮,以至於北洋海軍艦首迎敵的幾艘主力艦,紛紛在舷側受到了日本遊擊艦隊的重創,而在舷側缺乏速射炮火力的北洋海軍,則幾乎陷入了甲板以上被清空的困難境地。

也就是從甲午海戰開始,舷側迎敵以增強打擊火力,T字陣接敵以實現火力上的絕對優勢,這一風帆戰列艦時代的復古戰術,忽然又成為了變革性的全新軍事理論,英國、德國等國迅速跟進,放棄了此前建造的超過萬噸級的「英弗萊息白」級鐵甲艦等「還較為新式」的軍艦,直接轉為建造以「君權」級戰列艦為開端的前無畏戰列艦。

說到底,誰也不會穿越,誰也無法預料,重甲重炮的時代竟然過時的那麼快,高速、機動、速射炮、舷側迎敵的時代竟然來的那麼快。事實上,即便是甲午海戰爆發之前的英國海軍,也沒有完全預料到轉折會這麼快到來,也就是在甲午海戰之後,各國的鐵甲艦才開始紛紛退役,前無畏戰列艦才紛紛登上歷史舞臺。當然,每一次轉折之前總是有預兆的,英國海軍作為當時的全球首強,在1892年就建成了「君權」級前無畏戰列艦,只不過當時距離甲午海戰爆發只有2年時間,北洋海軍就算是跟蹤先進潮流也已經來不及了。

所以說,海軍終究是一個技術軍種,技術和理論是決定性的,甲午海戰北洋海軍敗的主要原因也在於技術和理論上,我們無法責備北洋海軍能做到更好,畢竟在那個全面落後於世界的晚清時代,北洋海軍還算是一個比較近代化、比較進步的武裝,他們也是拼盡全力去迎戰日本海軍的,也是非常不幸的遇到了軍事理論變革的時期,就慢了那麼一步,就差了那麼多,在那時也是無法設想周全的。帶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就是:海軍一定要隨時更新,海軍建設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要牢記那句話,「海軍的主力艦,是在船臺上開始過時的」。

相關焦點

  •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輸在哪裡
    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那場改變中日百年命運的黃海海戰。01開戰之前,中日兩國的海軍實力對比究竟是什麼情況?對這個問題啊,一直以來其實是有不少爭論的。在這股全民上下一心的狠勁支撐下,日本海軍規模迅速擴大。而與此同時,中國方面情況如何呢?從1888年到1895年這段時間裡,北洋艦隊在初具規模之後,竟然停止了發展,沒有增加一艘艦船。
  • 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它不僅是百年前甲午戰爭實物證據,是教育警醒國人的最好教材,也是記載中國近代海軍艦船發展史的重要證物。它的出水,讓人們又仿佛回到了1895年那個風雲激蕩的歲月,讓人看到了那隻號稱亞洲最強艦隊昔日的榮光。甲午海戰是中華民族之殤,中國海軍之殤。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實力強大的北洋海軍,會在日本人手中不堪一擊?甲午海戰失敗的真正根源是什麼?
  •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疑雲: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疑云: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前言 在甲午戰爭中,中日海軍有三次交鋒,其中豐島海戰揭開了戰爭的序幕,黃海海戰成為戰爭的重要轉折點,威海衛之戰則預示中國敗局已定。這幾場海戰的失敗,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中國在戰爭中的失敗結局。
  •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死亡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前言在甲午戰爭中,中日海軍有三次交鋒,其中豐島海戰揭開了戰爭的序幕,黃海海戰成為戰爭的重要轉折點,威海衛之戰則預示中國敗局已定。這幾場海戰的失敗,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中國在戰爭中的失敗結局。甲午中日戰爭關鍵戰役及時間節點上述失敗,其根本原因是清朝當局政治、外交的腐敗和軍事戰略指導上的無能,除此外,作為北洋艦隊的總提督,丁汝昌在黃海海戰和威海衛海戰中,作戰指揮嚴重失誤,也負有直接責任。
  • 甲午海戰給了我們多少歷史教訓?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是一場陸海戰場交替的近代化戰爭。它直接影響了20世紀遠東政治局勢,和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甲午海戰的三戰皆敗,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對整個戰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直接導致後來的「割地賠款」、喪國辱權,使中華民族遭受到了一場巨大的歷史災難。
  • 北洋水師美籍洋員憶甲午海戰:屍體累累 骨肉橫飛
    這天,執行護航任務的北洋艦隊,在黃海大東溝海域遭到日本聯合艦隊的突然襲擊,爆發了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黃海海戰。  海戰中,北洋艦隊雖腹背受敵,形勢不利,但廣大官兵毫不氣餒,浴血奮戰。時任北洋海軍主力艦「經遠」艦駕駛二副的陳京瑩隨艦出戰,海戰中,他密切配合管帶指揮,沉著機敏地駕駛艦船。
  • 金一南:北洋海軍甲午慘敗實屬必然
    被甲午戰爭檢驗了的北洋海軍,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呢?但為什麼自1888年北洋成軍後,「添船購炮」的工作就停止了呢?請注意三個人物:醇親王奕譞,北洋大臣李鴻章,帝師翁同龢。首當其衝是慈禧旨派的總理海軍事務大臣、醇親王奕譞。此人在任上籌措款項,建立機構,確實做了一些事情。但從他入主海軍之日,便帶來了過多政治利害。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同時戰爭的失敗也讓本來舉棋不定、隔岸觀火的西方列強更加堅定了中國就是一個已經生了病的巨人,俗稱:「東亞病夫」,至於這個病什麼是好那誰也不敢確定。甲午中日戰爭「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更直接導致後來的「割地賠款」,籤訂喪權辱國的協議,是中華民族再一次遭受巨大的歷史災難。但以鄧世昌為代表的的海軍軍官的浴血奮戰,極大地喚醒了中華民族奮發圖強的鬥志,激發了人民的愛國熱情。
  • 北洋水師揚威日本,長崎事件為甲午海戰埋下禍根
    我們知道1894年爆發中日甲午海戰,清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臺灣島及澎湖列島給日本,被日本統治50年之久,直到現在還沒回到大陸。如果我們今天看甲午海戰,雖然有朝鮮之亂,日本擴張野心等各方面因素,但還有一個很重要也被人們忽略的原因,那就是發生在甲午海戰之前六七年的日本長崎事件。
  • 北洋水師配備這樣炮彈 甲午海戰如此結局也算盡力了
    在這期間,清政府以致遠、定遠等購自英國、德國的先進艦艇為主,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北洋水師。北洋水師實際上從一開始建立,就註定了是一支悲劇性海軍精銳部隊,北洋水師的裝備:買的都是當時世界上著名品牌,現在在世界艦船史上仍赫赫有名,艦艇各級指揮人員,全部是有近代化學堂教育培訓出來的,其中以鄧世昌為代表的部分軍官,還有出國進修的經歷,學習掌握了世界最先進的海戰理論和戰術,水兵也是經過嚴格的教育培訓挑選出來的。
  • 甲午海戰: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戰勝方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甲午海戰期間,至少從表面上看,清政府在武器裝備、國家實力和兵員素質各方面都完全不弱於日本,但為什麼還落了個全軍覆沒,大敗虧輸的結局呢?甲午海戰前,日本艦隊總噸位已經達到了4萬多噸,超過了北洋水師的3萬多噸。為了對付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號、鎮遠號,日本特地請了法國艦船設計師白勞易設計了嚴島號、松島號、橋立號「三景艦」,三艘艦艇在性能上都超過了北洋水師。
  • 拋去政治因素,單從軍事角度分析,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
    前面我們從用人的角度,對比了甲午戰爭時中日雙方的區別,可以看出北洋水師的將領跟日本聯合艦隊的將領差距。他們更擅長拉幫結派,權謀鬥爭,但從海軍專業度上來看,是不如日本聯合艦隊的。我們拋去大清內部的政治因素,官兵的意識,朝廷的意志,以及戰爭後期消極求和等等,單就北洋水師裝備和戰術的角度分析,北洋水師究竟敗在了哪裡?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7期:甲午海戰,單純從裝備和戰術角度分析,敗給日本是偶然還是必然?
  • 甲午海戰中,定遠號和鎮遠號為什麼連一艘日艦都沒有擊沉?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兩艘主力艦定遠號和鎮遠號,排水量大,裝甲防護厚實,主炮口徑大射程遠,戰鬥力是所有參戰艦艇中最強的,為什麼連一艘日軍艦艇都沒有擊沉?後世有一個說法,北洋水師是拿著狙擊槍,和拿著機槍的聯合艦隊群毆,準確性還是有的,奈何被對方的速射火力壓制,損失慘重,卻沒能給對方造成致命打擊。
  • 重讀甲午︱洋務運動下的北洋水師真是虛有其表嗎?
    當時清政府的軍事也是非常厲害,1884年朝鮮發生叛亂之後,清政府開始設立海軍衙門,到1888年的時候,北洋海軍正式建立,接著南洋艦隊,廣東以及福建相繼成為艦隊,這四支艦隊一共有八十多艘,位居世界第四。但是有一點各種讀者請注意,中日甲午海戰不同於中英鴉片戰爭,不是我們拿著大刀片子去對抗堅船利炮。在甲午戰爭中,清朝的士兵大多數還是愛國的,高升號上的清朝士兵遇到日本軍艦的時候寧死不當俘虜,用手裡的槍枝去還擊日軍,最後高升號被日艦擊沉。在朝鮮的平壤戰爭中,清軍也視死如歸,日軍一開始以為用激烈的炮彈就能嚇退清朝士兵,結果適得其反,中日雙方的損失基本相當。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淺談甲午中日戰爭相關知識點
    今天要講的是在近代史上對中國、日本兩國都影響巨大的一場戰役——甲午中日海戰的相關知識點。一、時間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二、傷亡情況參戰方兵力:清軍630000人、日軍240616人。
  • 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在經歷了鴉片戰爭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失利之後,中國人終於意識到了自發圖強的重要性,於是他們開始引進西方的先進戰艦,並派去許多留學生,以此來增強自己的科技實力。引進了英國的致遠號戰艦。同時還有濟遠號等當時先進的戰艦,中國移動擁有了讓世界為之驚嘆的海軍力量。但是好景不長,中國卻在高於日本實力將近一倍的情況下輸給了日本。
  • 1894甲午年,北洋海軍在海戰中到底怎樣?令人反思的太多太多
    當年,清王朝也想增加自己的北洋水師的軍力,此前派去英美留學的少年們在1888年從國外開著鐵甲船回來了。確實這個時候的軍艦實力不錯,學習了歐美的一些知識和先進的技術,以慈禧為首的朝廷就覺得這以後就可以高枕無憂了。畢竟大清朝以後也有了自己的強大海軍。
  • 那些年我們誤會的人和事——北洋艦隊
    關於甲午海戰,北洋艦隊戰敗的原因有很多人都進行了探析。我們有些認為是李鴻章避戰,有些認為清朝腐敗無能,有些則認為是我們戰略戰術的問題,是日本的諜報能力強的問題。然而更多的都認為是由於北洋艦隊的腐朽,軍備的荒廢以及紀律的散漫。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這種說法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 中日甲午戰爭 多年前的今天最激烈的一戰
    1894年的今天,清朝北洋艦隊與日本海軍在黃海大東溝海面上,展開了中日甲午戰爭中最為壯烈的一戰。北洋艦隊將領鄧世昌率「致遠」艦等拼死抗敵,並以受傷之艦撞向敵主力艦「吉野」號,全艦官兵250餘人全部殉國;林永升帶領官兵,在中激戰,頭部中彈而亡,民族英雄英勇捐軀了。那是一段忘記國家的使命的日子。
  •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光緒二十年,這年以幹支紀年為甲午,因此得名
    六月二十三日(7月25日),日本艦隊在牙山口外豐島附近海域對中國運兵船及護航艦發動突然襲擊,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幾乎在平壤之戰同時,中日海軍在黃海海面上打響了黃海之戰,亦稱甲午海戰。同年八月十八日(9月17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在鴨綠江出海口附近的大東溝遭逢中國北洋海軍艦隊,日方派出戰艦12艘,中方派出戰艦10艘,雙方激戰5個多小時,這是中日海軍主力的首次交戰,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鋼鐵軍艦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