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中,定遠號和鎮遠號為什麼連一艘日艦都沒有擊沉?

2020-11-29 老周新視野

李三萬

摘要: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兩艘主力艦定遠號和鎮遠號,排水量大,裝甲防護厚實,主炮口徑大射程遠,戰鬥力是所有參戰艦艇中最強的,為什麼連一艘日軍艦艇都沒有擊沉?

1894年9月17日是甲午海戰爆發的日期,今天正是一百二十五年的幾年日,特發本文以為紀念。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兩艘主力艦定遠號和鎮遠號,排水量大,裝甲防護厚實,主炮口徑大射程遠,戰鬥力是所有參戰艦艇中最強的,為什麼連一艘日軍艦艇都沒有擊沉?

後世有一個說法,北洋水師是拿著狙擊槍,和拿著機槍的聯合艦隊群毆,準確性還是有的,奈何被對方的速射火力壓制,損失慘重,卻沒能給對方造成致命打擊。國內還有個給北洋水師找藉口的潮流,就是中國人民的精神從來沒有輸過,戰敗都是因為帝國主義賣給我們的破爛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拍攝的影片《甲午風雲》,更是將戰敗的責任推給了裝了黃沙的炮彈上。九十年代拍攝的《北洋水師》,則是認為北洋水師輸在炮彈口徑要比炮管粗——當年看著電視上一堆人,一邊打炮,一邊拿手銼銼炮彈,真是欲哭無淚啊。

其實北洋水師從上到下,就是輸在不尊重科學,不相信科學上。當時中日兩國在世界上都是屬於落後國家,在學習這方面,日本從來都是個努力學習,趕超先進的好學生形象,有著優良的學習傳統,反正從來都是小弟,跟誰學不是學?雖然家裡貧窮,基礎很差,但是他肯低頭服小,按牌理打牌啊,學習別人長處是個順理成章的事情,到甲午戰爭時,日本海軍其實不算強,強的是對世界觀的認知,已經向列強看齊,海軍依然很弱,但理論學習已經趕上了,甚至海軍技術上開始有自己的發揮,比方已經發明了苦味酸炸藥,威力巨大,但是裝在炮彈裡,容易跟金屬起反應,釀成嚴重事故,對此西方列強也沒什麼好辦法,但是日本人已經藉助他們特有的小聰明,開始實驗在炮彈壁上塗上厚厚一層蠟,然後裝填苦味酸炸藥,徹底解決了這個難題。

大清這邊就不同了,有錢!老子花大錢買的東西,還要聽你講怎麼使換?!說起來,北洋水師本身已經是落後挨打之後,師夷之長的產物,但對於「師夷之長」這件事,別說外部反對勢力很強,從來反對洋務的保守頑固派,就是在北洋水師內部,真正要落實師夷之長,先就要面對一個否認三連套;第一,自古有之;我們老祖宗玩這個的時候,他們的祖宗還在山洞裡撒尿和泥巴玩呢,幹嗎要學他們?第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洋人幹嘛要教我們這東西?肯定沒好事啊!他又不是你爹,肯好心教你,不知道埋著什麼雷呢!再者說了,就算這東西真沒問題,你就不怕他教的時候帶點別的私貨,把人都教壞嘍?第三,可有可無;洋人的東西,有啥了不起啊?咱沒有不是一樣過了五千年,不挺好的?等好容易過了這關,真要學了,還有呢;跟你強調這裡是大清,有不同的特殊情況,你這東西必需先閹割一下,以便適應……這種情況一個導致北洋發生了撤旗事件,一個導致定鎮二艦回來後,一直就沒建成可以對二艦提供維護保養的深水船塢,出了問題,就要到日本長崎去修。這種情況下,北洋水師能贏才是一件怪事。

在海戰中,定遠號和鎮遠號一共被擊中300發,因為德國製造的裝甲質量很好,沒有一處被擊穿。不過,海戰整整進行了好幾個小時之久,定遠號和鎮遠號為什麼沒有擊沉任何一艘日軍軍艦,包括弱小的赤城號、比睿號甚至商船改裝的西京丸號呢?

原因很複雜,簡單來說大概有如下幾點:

第一,沒有速射炮。日本聯合艦隊的主力艦,機動力強、攻擊力強,缺點是防禦力較弱。主力艦基本都是穹甲艦,也就是裝甲只保護動力艙的軍艦。之前豐島海戰,濟遠艦使用150毫米尾炮,曾經一炮就擊穿了吉野號的穹甲,彈頭射入動力艙。但這枚炮彈是實心彈,不能在穿透之後爆炸,這才沒有將吉野號擊沉。要是這枚炮彈在動力艙爆炸,吉野號不沉也得重創。由此可見,對付吉野號這種軍艦,150毫米中口徑火炮就足夠了。濟遠艦的210毫米火炮,定遠號305毫米火炮,威力都屬於過剩了。況且,150毫米火炮即便不是速射炮,射速相對也較高,精度也高,短時間內可以進行連續炮擊。相反,更大口徑火炮射速很慢,往往幾分鐘才能開一炮,命中率低。所以,如果北洋水師裝備大量150毫米速射炮,是可以在短時間內造成聯合艦隊的較大損失,雙方就火力上會相對均衡,不至於有十多倍的差距。而日軍的軍艦不足以對付中口徑速射炮,肯定會有軍艦被擊沉的。可惜,北洋水師沒有中口徑速射炮。

第二,北洋水師的攻擊力不足。整個北洋水師只有3門速射炮,其餘都是普通火炮,150毫米火炮數量還很少,更多是射速很慢的大口徑火炮。海戰中,雙方發射大中口徑炮彈數字相差有十多倍之多。北洋水師開一炮,日軍能開十多炮,這就必敗無疑了。至於大口徑火炮,事實證明在實戰中效果並不理想。因為命中率很低,即便擊中了一二發,也難以構成致命傷。比如日軍的比睿號,被被定遠、鎮遠、廣甲、濟遠等艦圍攻。受到四面猛烈轟擊,以至艦體、帆檣、索具幾無完膚,連懸掛在檣頭的軍旗也被擊碎。但比睿號並沒有沉沒,甚至被定遠號305毫米就跑擊中右舷。炮彈在後檣中爆炸,下甲板受損,引起大火,也沒有沉沒。這充分說明,北洋水師火炮的攻擊力不足。

還有平遠號發射260毫米炮彈一發,命中松島左舷軍官艙,並貫穿魚雷用具室,打死左舷魚雷發射員四名。3時10分又擊中一炮,炮彈打穿左舷中央魚雷室上部,在大檣下部爆炸。打死左舷魚雷發射員二名。3時15分,嚴島又被平遠擊中兩炮。同樣沒有被擊沉。

日軍這兩艘軍艦都沒有沉沒,反而平遠號遭到日軍一頓速射炮猛攻,被擊中起火,被迫退出戰場。

第三,北洋水師的裝備過時了。當時聯合艦隊已經放棄了大口徑艦炮,轉而採用中口徑速射炮,採用大量的爆破彈而不是實心彈。同時,聯合艦隊具有機動性的優勢,其實是立於不敗之地,打不過也可以逃走,還可以多次變陣。事實證明,聯合艦隊的武器和戰法都是正確的。

北洋水師在敵人飽和炮火攻擊下,除了定遠號和鎮遠號鐵甲艦以外,其餘軍艦統統架不住攻擊,連裝甲巡洋艦經遠號都被擊沉。經遠號的防禦力是比日軍要強得多。至於定遠號和鎮遠號分別被擊中一二百發炮彈,雖沒有沉沒但也燃起大火,導致軍艦失去大部分戰鬥力。可見,日軍戰術沒有問題,而北洋水師的戰術已經過時。

鐵甲艦很厲害,但主炮口徑大且笨重,其實只適合對付重裝甲防護的鐵甲艦,而不適合對付聯合艦隊的快速巡洋艦。

其實,這並非是末日。定遠號上面空間還是很大的。只要滿清願意,完全可以在定遠號、鎮遠號上加裝150毫米速射炮。7000多噸的排水量,可以加裝很多速射炮。這樣一來,最低程度北洋水師可以擊沉幾艘日艦,拉平雙方差距。事實是什麼都沒有,任憑丁汝昌、劉步蟾焦急萬分,連連上折,朝廷就是不撥款。沒錢自然不會有先進裝備。

所以,定遠號鎮遠號在甲午海戰中毫無建樹,原因是多方面的。

謹以本文紀念在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英勇犧牲的官兵。

相關焦點

  • 定遠艦鐵甲出水!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9月17日,在中日甲午海戰126年紀念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清朝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艦的水下打撈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定遠艦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10多小時的奮戰,最終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從而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這塊鐵甲長2.86米、寬2.60米、厚0.33米,重約18噸,是定遠艦的防護裝甲。
  •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輸在哪裡
    這是一種威力極大的烈性炸藥,爆炸後不僅會形成衝擊波和炮彈碎片,還會伴隨有中心溫度高達上千度的大火,號稱連鋼鐵都能點燃,這種爆炸形成的火焰會像汽油著火一般四散流動,即使在水中都能持續燃燒一段時間。在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可以說是吃盡了下瀨火藥的苦頭。
  • 拋去政治因素,單從軍事角度分析,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
    這場戰役北洋水師損失了五艘軍艦,但日本聯合艦隊雖然也受到重創,但未損失一艘,且黃海制海權從此落入日本手中。由於這場戰役雙方均有12艘軍艦參加,且整體噸位上相差無幾,具備可比性。那我們就以這場戰役為標準,分析一下,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為什麼會敗?有沒有勝利的可能性?
  • 甲午海戰給了我們多少歷史教訓?
    李鴻章選定德國伏爾鏗船廠訂造兩艘鐵甲艦,「定遠」、「鎮遠」及一艘鐵甲巡洋艦「濟遠」。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定遠」、「鎮遠」滯留德國,直到中法戰爭以中國戰敗結束,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後,兩艘鐵甲艦才來到中國。由此,清政府正式設立海軍衙門。並任命醇親王總理海軍事務,慶郡王、李鴻章協辦。並選定威海衛和旅順西地建設海軍基地。
  • 甲午日本海軍近一半都是木頭殼子炮艦
    黃海海戰日本木頭皮戰艦也參戰北洋水師重炮多利於遠距離炮戰具體到黃海海戰,12艘參戰日本軍艦,西京丸號炮艦其實是一艘商船臨時裝了1門艦炮二把刀炮艦。比睿號是一艘毫無防護力的木皮艦,赤城號炮艦是一艘滿水量600噸的小型炮艦。松島,嚴島,橋立三艦其實是防護能力低下,更適合巡邏的海防艦。
  • 甲午海戰中為清國奮戰的外籍軍官,兩人英勇戰死一人兵敗自殺!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遭遇,兩國海軍在此決戰,歷時5小時大戰後北洋水師戰敗,經遠、致遠、超勇、揚威和廣甲五艘軍艦沉沒,來遠號重傷死傷官兵過千,而日軍沒有任何一艘軍艦被擊沉,從此清軍失去制海權。
  • 甲午海戰: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戰勝方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甲午海戰期間,至少從表面上看,清政府在武器裝備、國家實力和兵員素質各方面都完全不弱於日本,但為什麼還落了個全軍覆沒,大敗虧輸的結局呢?甲午海戰前,日本艦隊總噸位已經達到了4萬多噸,超過了北洋水師的3萬多噸。為了對付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號、鎮遠號,日本特地請了法國艦船設計師白勞易設計了嚴島號、松島號、橋立號「三景艦」,三艘艦艇在性能上都超過了北洋水師。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利薩海戰作為鐵甲艦時代的開篇海戰,義大利和奧地利雙方都有幾艘鐵甲艦參戰,但是由於他的過渡時期色彩,他也迷惑了很多國家,一定程度上引偏了海戰理論的發展。
  • 1965年人民海軍三次重大海戰解析——擊沉國軍3艦、擊傷2艦
    前文講到人民海軍對國軍三次重大海戰的細節和經過。三次海戰中,人民海軍以輕傷9艇的代價,取得了擊沉國軍3艦、擊傷2艦的戰績,使這三場戰鬥尤其是「八·六海戰」和「崇武以東海戰」成為人民海軍的經典戰例。從作戰指揮上看,人民海軍指揮體制比國民黨軍科學高效,保障了我各突擊群基本執行了各自作戰任務。
  • 北洋水師美籍洋員憶甲午海戰:屍體累累 骨肉橫飛
    兩甲子之前的這裡卻沒有這樣的平和靜謐。1894年,31歲的陳京瑩在寫給父親的一封家書中這樣描述當時的形勢:「茲值土匪作亂,高兵大敗,將至王城,危在旦夕。」  家書字裡行間,對國家的忠心、對親人的關愛,表露無遺。  陳京瑩的這封書信中沒有註明時間,但從家書所言的時局分析內容推斷,這封家書可能寫於7月12日英國調停失敗之後,7月25日甲午豐島海戰之前。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淺談甲午中日戰爭相關知識點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歷史的考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版塊。對於近代史的複習要注重細節。今天要講的是在近代史上對中國、日本兩國都影響巨大的一場戰役——甲午中日海戰的相關知識點。一、時間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
  •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光緒二十年,這年以幹支紀年為甲午,因此得名
    六月二十三日(7月25日),日本艦隊在牙山口外豐島附近海域對中國運兵船及護航艦發動突然襲擊,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幾乎在平壤之戰同時,中日海軍在黃海海面上打響了黃海之戰,亦稱甲午海戰。北洋海軍的火炮、魚雷發射管、總兵力等與日軍相比都佔劣勢,但全艦隊官兵毫不畏敵,眾炮齊發,一時間硝煙滾滾,海浪翻騰。北洋海軍的「定遠」、「鎮遠」、「致遠」、「經遠」等艦衝在前面,日本的「松島」、「吉野」等艦也全力抗擊。然而,戰鬥開始不久,北洋艦隊的旗艦「定遠」號飛橋被日軍猛烈的炮火震塌,海軍提督丁汝昌從二層的指揮臺摔到甲板上,左手骨頭折斷,信號旗也被毀。
  • 《馬關條約》125周年,兩岸統一才是對「甲午怨魂」最好的祭奠
    在北京軍事博物館裡,陳列著一個大鐵錨,它是當年北洋水師「鎮遠」艦的裝備。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海戰中,「鎮遠」艦緊跟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與日本艦隊血戰。激戰中,「鎮遠」艦305毫米巨炮命中日軍旗艦「松島」號,引起大爆炸,艦上日軍死傷近百人。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為了買鐵甲艦日本整個島國,乃至整個王室,更甚至是日本天皇都節儉開支,只為了讓自己國家具有更為強大的軍事實力。如此,國家怎能不富強?民族何愁不振興?反觀清廷就連是海戰之中的炮彈都被人打包替換,只為了給太后上賀禮,這樣的統治政權又怎麼能夠不滅亡?
  • 金一南:北洋海軍甲午慘敗實屬必然
    從硬體上說,「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直到大戰爆發前,仍然是亞洲最令人生畏的軍艦。在火炮方面,日方只在中口徑火炮方面數量佔優,同時因中口徑炮多為速射炮,所以在火炮射速方面優勢明顯。但大、小口徑火炮北洋艦隊的數量優勢同樣不小。再看船速的比較。日艦平均航速快1.44節,優勢並不很大。
  • 北洋水師揚威日本,長崎事件為甲午海戰埋下禍根
    任何事情都有因果關係!我們知道1894年爆發中日甲午海戰,清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臺灣島及澎湖列島給日本,被日本統治50年之久,直到現在還沒回到大陸。如果我們今天看甲午海戰,雖然有朝鮮之亂,日本擴張野心等各方面因素,但還有一個很重要也被人們忽略的原因,那就是發生在甲午海戰之前六七年的日本長崎事件。長崎事件發生在1886年,當時大清帝國已經組建北洋水師,而日本方面這個時候才剛剛籌劃組建海軍的事情。1884年,朝鮮爆發「甲申政變」,作為大清國的附屬國,朝鮮請求清廷支援,大清國派兵後輕鬆鎮壓了這次政變。
  • 重讀甲午︱洋務運動下的北洋水師真是虛有其表嗎?
    當我重新查閱了當年甲午戰爭中我國和日本的戰爭數據之後,我震驚了:原來那個時候的我們其實和日本是不分上下,國力和軍事都包含在裡面。甲午戰爭開戰以前,清朝也有將近三十年的發展經濟的運動(洋務運動)。看過一些其他的文章,把中國現在的很多數據都堆得特別高,然後評論區就開始坐等東京大屠殺。但是有一點各種讀者請注意,中日甲午海戰不同於中英鴉片戰爭,不是我們拿著大刀片子去對抗堅船利炮。在甲午戰爭中,清朝的士兵大多數還是愛國的,高升號上的清朝士兵遇到日本軍艦的時候寧死不當俘虜,用手裡的槍枝去還擊日軍,最後高升號被日艦擊沉。
  • 第一章 日本福岡,太宰府天滿宮,「定遠」館(1)
    它並非尋常人家的門扉,而是120年前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的旗艦「定遠」上的艦殼。1895年2月9日下午3時15分,從山東威海劉公島傳來「砰」的一聲巨響,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引彈自爆。而在這扇鐵門內的「定遠」館中,至今還處處可見那艘鐵甲巨艦的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