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配備這樣炮彈 甲午海戰如此結局也算盡力了

2020-11-29 聚峰軍評

清朝末年,以英美為代表的歐美國家,已經發展進入到了蒸汽機年代了,而腐朽的晚清政府還在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雖然屬下的廣大百姓還在過著刀耕火種的落後守舊日子,但清朝那些當家人還洋洋自得地以世界老大自居。好在以李鴻章等人為代表的改革派倡導發起了洋務運動,大清國的整體實力才有了顯著的提高,那個時候,引進外國技術。購買國外先進設備、出國留學、合資辦廠,整個大清國好不熱鬧,似乎又看到了一點復甦崛起的樣子。

在這期間,清政府以致遠、定遠等購自英國、德國的先進艦艇為主,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北洋水師。

北洋水師實際上從一開始建立,就註定了是一支悲劇性海軍精銳部隊,北洋水師的裝備:買的都是當時世界上著名品牌,現在在世界艦船史上仍赫赫有名,艦艇各級指揮人員,全部是有近代化學堂教育培訓出來的,其中以鄧世昌為代表的部分軍官,還有出國進修的經歷,學習掌握了世界最先進的海戰理論和戰術,水兵也是經過嚴格的教育培訓挑選出來的。北洋水師巨艦大炮、將強兵壯,是一支非常近代化的海軍艦隊,但是這支艦隊的背後,是一個不近代化的昏庸腐朽的封建政權,二者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成軍之初的北洋水師,在當時世界排名第四,亞洲第一!但晚清政府卻沒有繼續投入發展提高,哪怕是維持北洋水師正常的戰力水平,而是把有限的海軍經費挪用到建設頤和園等亂石假山上來了。晚清政府從上到下:奢靡浪費、亂中取樂、病入膏肓、無藥可救,最後就連艦艇必備的炮彈都買不起了。

當時,北洋水師因資金短缺,每艘艦艇都是配備了兩種炮彈,一種是以黃色炸藥填充的爆破彈,殺傷力大,但造價昂貴,每艘艦艇只配發了可憐的60顆,第二種是以沙子為主要填充物的實心彈,這種實心彈沒有任何殺傷力,只是以擊穿敵方艦體使其進水為主要作戰目的,但這種實心彈造價十分低廉,是北洋水師各艦艇的主力作戰炮彈。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艦挺炮厲、官兵奮勇、戰力強悍,但殺傷力強大的60顆爆破彈,用了不到半小時,兩次排炮就已打光,只能用實心彈來靠近發射,以圖擊穿敵艦進水而退,反觀日本艦隊,在打完了整個海戰後,每艘艦艇還餘下了1000多顆威力巨大的爆破彈。雖然北洋水師在戰爭中也打出了盪氣迴腸的戰鬥氣勢和英勇氣概、也給日本艦隊造成了重創,但炮彈數量和質量上的巨大差距,以及晚清政府懦弱無能的戰略,甲午一戰把北洋水師徹底斷送,把晚清政府剛剛有點復甦崛起的樣子打回了原形,但即便如此悲壯的結局,北洋水師也算盡力了。

聚峰軍評2017.02.27

相關焦點

  • 甲午海戰時清軍在炮彈內裝沙子,並非軍紀腐敗,而是不得已而為之
    電影《甲午風雲》中有這麼一幕:大東溝海戰中,北洋水師的戰艦被敵艦擊中,士兵死傷眾多,而清軍發射的炮彈擊中日艦,卻是啞炮,敵艦並無多少損傷。其實當時的北洋水師是清朝規模最大的海軍,實力也是最強的,據1888年的《美國海軍年鑑》評測,北洋水師全球位列第九,亞洲第一,戰鬥力那是相當強。當然戰爭爆發時腐敗確有其事,但是具體到炮彈裝沙子這個事,其實卻是冤枉了清廷。
  • 北洋水師美籍洋員憶甲午海戰:屍體累累 骨肉橫飛
    兩甲子之前的這裡卻沒有這樣的平和靜謐。1894年,31歲的陳京瑩在寫給父親的一封家書中這樣描述當時的形勢:「茲值土匪作亂,高兵大敗,將至王城,危在旦夕。」  家書字裡行間,對國家的忠心、對親人的關愛,表露無遺。  陳京瑩的這封書信中沒有註明時間,但從家書所言的時局分析內容推斷,這封家書可能寫於7月12日英國調停失敗之後,7月25日甲午豐島海戰之前。
  • 拋去政治因素,單從軍事角度分析,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
    我們拋去大清內部的政治因素,官兵的意識,朝廷的意志,以及戰爭後期消極求和等等,單就北洋水師裝備和戰術的角度分析,北洋水師究竟敗在了哪裡?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7期:甲午海戰,單純從裝備和戰術角度分析,敗給日本是偶然還是必然?
  • 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9月17日,在中日甲午海戰126年紀念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清朝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艦的水下打撈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定遠艦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10多小時的奮戰,最終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從而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這塊鐵甲長2.86米、寬2.60米、厚0.33米,重約18噸,是定遠艦的防護裝甲。
  •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輸在哪裡
    而北洋艦隊還在使用老式六分儀瞄準,讓發射速度更加緩慢。此外,最要命的是炮彈問題。北洋水師裝備的多是填充砂土的實心彈。這是一種威力極大的烈性炸藥,爆炸後不僅會形成衝擊波和炮彈碎片,還會伴隨有中心溫度高達上千度的大火,號稱連鋼鐵都能點燃,這種爆炸形成的火焰會像汽油著火一般四散流動,即使在水中都能持續燃燒一段時間。在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可以說是吃盡了下瀨火藥的苦頭。
  • 北洋水師揚威日本,長崎事件為甲午海戰埋下禍根
    我們知道1894年爆發中日甲午海戰,清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臺灣島及澎湖列島給日本,被日本統治50年之久,直到現在還沒回到大陸。如果我們今天看甲午海戰,雖然有朝鮮之亂,日本擴張野心等各方面因素,但還有一個很重要也被人們忽略的原因,那就是發生在甲午海戰之前六七年的日本長崎事件。
  • 甲午海戰: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戰勝方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甲午海戰期間,至少從表面上看,清政府在武器裝備、國家實力和兵員素質各方面都完全不弱於日本,但為什麼還落了個全軍覆沒,大敗虧輸的結局呢?,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局,卻是我們著重要去思考的。
  • 甲午戰爭清帝國慘敗, 在北洋水師去日本幹這「齷齪」事就決定了
    1894年,曾經亞洲稱雄的北洋水師在於日本聯合艦隊的一系列戰爭中慘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寄託著大清帝國無數人夢想的強大海軍經讓如此不堪一擊,很多人將其歸咎於北洋水師的指揮不靈,清帝國陸軍戰力太弱,丁汝昌李鴻章避戰,這些都是明面上的原因,更深層次的隱患,你可能一直沒有注意到!
  • 甲午海戰給了我們多少歷史教訓?
    如此制海權在戰爭中凸顯出其重要性,日本為了實現侵略中國的戰略目的,日軍大本營為此特別將作戰設置成兩個階段。日軍先侵入朝鮮。牽制中國軍隊;日本海軍艦隊聯合出海,伺機殲擊中國北洋海軍,再奪取黃海、渤海制海權。若海戰不利則根據不同情況再制定出具體的新作戰預案。由此可以看出,兩國海上角逐制海權,直接關係戰爭的進程和勝負的結局。
  • 甲午海戰中,定遠號和鎮遠號為什麼連一艘日艦都沒有擊沉?
    李三萬摘要: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兩艘主力艦定遠號和鎮遠號,排水量大,裝甲防護厚實,主炮口徑大射程遠,戰鬥力是所有參戰艦艇中最強的,為什麼連一艘日軍艦艇都沒有擊沉?1894年9月17日是甲午海戰爆發的日期,今天正是一百二十五年的幾年日,特發本文以為紀念。
  • 甲午戰爭中黃海大海戰如果用的是真炮彈,那清朝會戰勝日本嗎?
    我跟我父親看完《甲午風雲》之後,心情變得都不太好了,可我並不知道電影具體所述的是哪一時間段的歷史,此時我父親說到:「如果在海戰中我們用的炮彈是真的,清朝一定會打敗日本的」。年幼的我,附和著父親,說到:「一定能」。但是,清朝在黃海大海戰中如果使用「真炮彈」,就真的能夠打贏日本嗎?
  • 重讀甲午︱洋務運動下的北洋水師真是虛有其表嗎?
    與此同時,在港口等重要地方開始修建海防基地,李鴻章去了德國之後特別喜歡克虜伯大炮,於是巨資修建旅順,大連,威海,煙臺等港口,經過李鴻章的不懈努力,僅在旅順就配備上百門大炮,成為世界著名的軍港之一。但是有一點各種讀者請注意,中日甲午海戰不同於中英鴉片戰爭,不是我們拿著大刀片子去對抗堅船利炮。在甲午戰爭中,清朝的士兵大多數還是愛國的,高升號上的清朝士兵遇到日本軍艦的時候寧死不當俘虜,用手裡的槍枝去還擊日軍,最後高升號被日艦擊沉。在朝鮮的平壤戰爭中,清軍也視死如歸,日軍一開始以為用激烈的炮彈就能嚇退清朝士兵,結果適得其反,中日雙方的損失基本相當。
  • 北洋水師的罪人,臨陣脫逃還撞沉友艦
    【軍武次位面】 作者:皮島總兵中國北洋水師是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但是因為清政府的無能和認知上的錯誤最終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損耗殆盡,而北洋水師中也有著大量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在炮彈打光之後衝向日本聯合艦隊本陣的鄧世昌,所以北洋水師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和濃厚的愛國精神是不容得抹殺的
  • 甲午之敗:一次性海軍與前現代化陸軍
    >「避戰保船」的誤解在多數甲午戰史的正統敘述中,都把北洋水師的覆滅歸之於其統帥李鴻章的「避戰保船」戰略,這是一個極大的誤解。:只有如此,才能重演黃海海戰的作戰模式。以當時的情況,北洋水師的優勢在於鎮、定等艦裝甲厚、抗擊打能力強,而威海衛的地勢又利於防守,李鴻章做出這樣的決策,可謂知己知彼的明智之舉。但是,戰況的發展並未按照這一思路走下去。相反,李鴻章後來一改自己提出的「不必定與拼擊」,一再命令北洋水師主動出擊。
  • 甲午海戰,清朝一名水兵跳船逃生,22年後當選一國之總統
    於是,北洋水師的訓練和紀律也遠遠達不到世界級水準,說得好聽一點,叫差強人意;說得難聽一點,叫外強中乾。然而,這個局面很快就被打破了,甲午戰爭之後,清廷的海防土崩瓦解,一向被李鴻章視為最大底牌的北洋水師,也從此失去了存在的意義。1894年9月17日,鄧世昌率領全船官兵奮勇殺敵,炮彈用完之後,他果斷下令衝向日艦吉野號。
  •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設備精良,為何全軍覆沒都沒能擊沉一艘日艦
    當年洋洋灑灑的大清帝國,隨著甲午戰爭慘敗而最終被敲響喪鐘,直到如今,國人最為難忘的就是在當時隕落的北洋水師,這支近代海軍的全軍覆滅,深層的原因還總是被世人議論不已。不過,對於當時設備精良的北洋水師能夠取得如此慘敗的戰果,還真的要從多方面進行探尋。
  • 歷史上真是慈禧修頤和園導致北洋水師失敗嗎?
    其中傳播最為廣泛的謠言就是,慈禧為了自己享樂挪用了海軍軍費,從而造成了北洋水師的慘敗,順便說一句,這個謠言是康有為造的。不可否認,慈禧在生活上確實奢靡,一頓飯要吃108道菜也是真的,但是慈禧在大事上不是一個糊塗的人,否則慈禧也不可能鬥倒八大臣,掌握滿清政府將近半個世紀,所以對於這種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修園子,從而導致甲午海戰慘敗的謠言大家就不要相信了。慈禧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另外,北洋海軍還有超勇、揚威等二艘撞擊巡洋艦,以及鎮東南西北中邊等6艘小噸位的蚊炮船。這些軍艦的一大特色就是:艦首對敵、航速偏慢、防護偏重。 但是這種配置的艦隊在當年非常盛行,除了北洋海軍之外,英德海軍在鐵甲艦時代也是這樣的,按當時北洋海軍各艦航速來看,平均最大航速只有14節左右,機動性嚴重不足。
  • 1894年甲午戰爭大清國慘敗,北洋水師拼盡全力,李鴻章卻如此感慨
    提到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些字眼是幾乎所有人對此次戰爭的印象,也是我們曾經在課本中學到的描述。北洋水師的一己之力李鴻章對於甲午之戰,曾感慨道: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這是他在試圖調遣南洋艦隊北上,卻未能如願之後的深切感受。大清國當時擁有四支海軍,分別為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福建水師和廣東水師。
  • 軍事名家的甲午殤思
    在翁同龢等一批滿族權貴眼中,北洋水師是李鴻章的個人資本。削弱李鴻章,就要削弱這支艦隊。「主戰」與「主和」的爭鬥,不過是由承平延伸到戰時的官僚傾軋。 百姓是不是國民,有兩條重要標準,一是有沒有權利,二是有沒有財富。明治維新時,日本還搞了「自由民權」運動,其核心是「納稅人的參政權」。大久保利通說:「國家強大源於民眾的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