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清朝一名水兵跳船逃生,22年後當選一國之總統

2021-01-10 博古通文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而老鄰居中國,正處於搖搖欲墜的清朝末年,儘管統治階級力求改革強軍,但是官場中的各大派系卻紛爭不斷,很難達成一致對外的共識。於是,北洋水師的訓練和紀律也遠遠達不到世界級水準,說得好聽一點,叫差強人意;說得難聽一點,叫外強中乾。然而,這個局面很快就被打破了,甲午戰爭之後,清廷的海防土崩瓦解,一向被李鴻章視為最大底牌的北洋水師,也從此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1894年9月17日,鄧世昌率領全船官兵奮勇殺敵,炮彈用完之後,他果斷下令衝向日艦吉野號。遺憾的是,在敵艦的集火之下,致遠號未等靠近便爆炸沉沒,全艦官兵只有7個人僥倖生還。不過,若說致遠號打出了北洋水師的氣勢,那麼不遠處的濟遠號就是一個妥妥的恥辱。致遠號沉沒後,濟遠號迅速逃離戰場,在逃跑的過程中,它還意外撞上了揚威號,不僅打亂了整個作戰隊形,還擾亂了戰士們必勝的決心。

實際上,當年還有一艘小艦艇跟隨濟遠號逃跑,它便是僚艦廣甲號。嚴格來說,廣甲號只是一艘沒有多少作戰實力的鐵脅木殼船,平時只在教學中使用。不巧的是,因1894年的南北大會操,前來參加的廣甲號正好趕上了甲午海戰,所以就被借調走了,成為了濟遠號的僚艦。遺憾的是,由於廣甲號的船速過於緩慢,結果被日軍炮彈擊中,最終沉沒海底。

也許是不幸中的萬幸,廣甲號沉沒之前,有幾名船員跳入了海水之中,經過長達十幾個小時的漂泊之後,他們最終爬上了岸,撿回了一條性命。其中,有一個叫黎元洪的男人,他用親身經歷證明了什麼叫「大難不死,必有後福」。1864年,黎元洪出生於湖北黃陂,據悉,他出生那天正好趕上了「觀音出家」之日,所以他打小就被家人寄予厚望,所有人都在等他飛黃騰達的一天。

19歲那年,黎元洪考入了天津水師學堂,他最擅長的乃是輪機駕駛的技術,其技術之熟練,就連教官都嘆為觀止。1888年,黎元洪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了,他不但被李鴻章賞賜了六品頂戴,還被派到北洋水師來遠號上實習。之後幾年,黎元洪多次奉命巡視虎門、汕頭一帶,而他的官職也被升到了千總。不過,甲午海戰之後,他與北洋水師的緣分卻走到了盡頭,他揮手告別了為期12年的海軍生涯。

1895年,黎元洪響應張之洞的號召前往南京自薦,張之洞見他談吐不凡,戰鬥經驗豐富,便就交給他督造炮臺的重任。對黎元洪來說,張之洞不僅是他的伯樂,還是他的引路人,在張之洞的引領下,黎元洪一步步踏入了核心圈子,最終走上政治舞臺。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在新軍中最有威望的黎元洪被推舉為湖北軍政府都督,後來,他又成為了中央軍政府大元帥,威望更勝以往。

然而,這並不是黎元洪的人生巔峰,中華民國成立後,黎元洪三次當選副總統,兩次當選大總統,成為了一個僅次於袁世凱的存在。遺憾的是,黎元洪卻「徒有虛名」,他始終沒能握有實權,沒有一支軍隊聽他號令。不過,黎元洪能夠隻身一人與皖系、直系爭鬥多年,也足以證明他的智商與能力了,若不是他在1923年主動選擇退出,恐怕還將在大總統的位置上坐個幾年。

相關焦點

  • 北洋水師配備這樣炮彈 甲午海戰如此結局也算盡力了
    清朝末年,以英美為代表的歐美國家,已經發展進入到了蒸汽機年代了,而腐朽的晚清政府還在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雖然屬下的廣大百姓還在過著刀耕火種的落後守舊日子,但清朝那些當家人還洋洋自得地以世界老大自居。好在以李鴻章等人為代表的改革派倡導發起了洋務運動,大清國的整體實力才有了顯著的提高,那個時候,引進外國技術。購買國外先進設備、出國留學、合資辦廠,整個大清國好不熱鬧,似乎又看到了一點復甦崛起的樣子。在這期間,清政府以致遠、定遠等購自英國、德國的先進艦艇為主,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北洋水師。
  • 甲午海戰的爆發,早在10年前就已埋下伏筆,李鴻章巨大失誤造成
    1895年4月17日,中日之間籤訂了《馬關條約》。在研究甲午海戰這段歷史時,著實令人憤慨。這場戰爭是怎麼引起來的,其中原因可以追溯到10年前的一份條約。1894年,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當時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這時朝鮮被迫向宗主國清朝請求支援,而這時日本也趁機向朝鮮派兵,就這樣一場蓄謀已久的戰爭拉開了。
  • 甲午海戰給了我們多少歷史教訓?
    同時甲午海戰中,以鄧世昌為代表的海軍官兵浴血奮戰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慘烈的失敗,極大地激醒了中華民族奮發圖強的鬥志。救亡圖存,尋找救國方略,成為甲午戰後,中國社會的主旋律。所以說,甲午海戰在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與軍事意義。甲午戰爭的戰略地位日本明治政權建立之初,就確立了以侵略打張為最高國策,以武力徵服亞洲的「大陸政策」。
  • 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9月17日,在中日甲午海戰126年紀念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清朝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艦的水下打撈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定遠艦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10多小時的奮戰,最終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從而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這塊鐵甲長2.86米、寬2.60米、厚0.33米,重約18噸,是定遠艦的防護裝甲。
  • 北洋水師美籍洋員憶甲午海戰:屍體累累 骨肉橫飛
    作為清朝北洋水師主力艦「經遠」艦駕駛二副,陳京瑩此刻已經預料到,在不久的將來會與日軍海軍「恐後必戰」。  陳京瑩的這一封家書沒有寫完,最後一句「有家眷在威海者,將衣」後突然停筆,似被急事所打斷,戛然而止。  他的另一封家書寫於黃海海戰前日。  如今,這兩封感人至深的家書被保留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中。
  •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疑雲: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疑云: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前言 在甲午戰爭中,中日海軍有三次交鋒,其中豐島海戰揭開了戰爭的序幕,黃海海戰成為戰爭的重要轉折點,威海衛之戰則預示中國敗局已定。這幾場海戰的失敗,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中國在戰爭中的失敗結局。
  • 60年前 轟動的《甲午海戰》話劇(六)
    ,,張風一張風一,,王洪武王洪武回憶回憶《《甲午海戰甲午海戰》》創作過程創作過程。。   1960年10月,話劇《甲午海戰》在北京開始公演,該劇剛一演出就受到首都史學家、文學家、戲曲家的關注,引起各界廣泛討論。
  •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死亡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前言在甲午戰爭中,中日海軍有三次交鋒,其中豐島海戰揭開了戰爭的序幕,黃海海戰成為戰爭的重要轉折點,威海衛之戰則預示中國敗局已定。這幾場海戰的失敗,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中國在戰爭中的失敗結局。一句話總結甲午中日海戰就是:戰爭爆發後,丁汝昌這位並不稱職的海軍提督,率領著一支實力不強、士氣低落和保障不力的艦隊,在決策者的盲目指揮下,被動消極地與日本艦隊進行了三次交鋒,最終以丁汝昌本人的自殺和北洋海軍殘餘兵力的投降,結束了這場海戰乃至整個戰爭。
  • 長崎事件,清朝鴉片戰爭後首次勝利,一日本人卻影響甲午戰爭結局
    1888年《美國海軍年鑑》排名,北洋水師艦隊實力亞洲第一,世界第九,實力遠超當時的日本海軍。中日兩國海軍的首次交鋒也以北洋水師的勝利和平結束,成為清朝自鴉片戰爭後,第一次對外的外交勝利。長崎事件1886年8月13日,日方邀請抵達長崎的北洋官兵登岸購物。當日夜晚,北洋水兵和日本警察卻莫名其妙發生了衝突,導致一名日本警察被刺成重傷,北洋士兵一人輕傷。
  • 甲午海戰: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戰勝方
    亞洲第一海軍艦隊1874年,日本派兵登陸臺灣 ,「欲就此確認琉球為日本領土」,後雖被清政府驅逐,但這一事件卻讓舉國上下大為震驚,清政府開始感覺到:日本「將為中國永久大患」。而從1874到1886年,清政府更是從福州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遴選出80多名優等生赴歐美留學,這些學生回國後,大都成為水師的骨幹。即便在水兵層面,北洋水師也是大清素質最高,要求最嚴格的軍隊:入列水兵要求身家清白,會寫名字。入列後,還要進行一年的學習,精通船藝、天文、數學之後,才能畢業。
  • 甲午海戰時清軍在炮彈內裝沙子,並非軍紀腐敗,而是不得已而為之
    電影《甲午風雲》中有這麼一幕:大東溝海戰中,北洋水師的戰艦被敵艦擊中,士兵死傷眾多,而清軍發射的炮彈擊中日艦,卻是啞炮,敵艦並無多少損傷。鄧世昌這種說法在相當長時間內,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以至於一提到甲午海戰這一幕是無法繞過去的鏡頭。
  • 甲午之敗:一次性海軍與前現代化陸軍
    只是「避戰保船」等遮羞布的背後,是當時支離破碎的軍事系統:清朝海軍有軍艦而無工業、無後勤,成了一次性消耗品;軍隊的主體陸軍又未現代化,每戰輒敗,無法給海軍以強有力支持。由此,失敗也在預料之中。】多年來,在甲午研究領域,重點是傳統的「忠奸模式」,於是對人物的評價成為了學術上的主流話語,如李鴻章「避戰保船」,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繕頤和園,葉志超棄平壤狂奔五百裡等等。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事情就是這樣,這也是北洋海軍不幸的一點:在那個海軍技術和理論發展飛速的年代,一開始還非常符合潮流的撞擊軍艦,很快在10年內就被淘汰掉了。
  • 一次嫖娼引發的血案 讓中國北洋艦隊揚名海外 最終釀成了甲午之敗
    他小日本的小破船能跟咱們天朝上國的鐵甲艦比嗎?好好睜開小眼睛看看咱們的堅船利炮,看你們還敢不敢打朝鮮的主意!李鴻章算盤打得美滋滋,日本人民果然也很買帳,1886年8月1日,北洋艦隊抵達長崎港,首次目睹來自中國的鐵甲巨艦的長崎市民擠滿了碼頭。
  •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輸在哪裡
    可以說,北洋水師成立之初,確實在規模上超過日本艦隊,讓當時的日本人各種羨慕嫉妒恨。但也正是落後於中國海軍的現實,刺激了日本奮起直追,瘋狂擴充軍備。1890年,日本海軍經費佔國家預算的10%,到1892年,軍費的預算比例猛增到40%以上。
  • 甲午英烈林永升(一)
    在1894年9月17日的中日甲午黃海海戰中,林永升管帶的經遠艦曾和致遠艦一樣「奮勇摧敵」。經遠艦的管帶林永升、大副陳策、二副陳京瑩等高級軍官先後陣亡。  因為林永升死事壯烈,清政府下旨以提督例優恤,追贈太子少保,其子孫世襲騎都尉兼一雲騎尉,這一恤賞和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相近。
  • 北洋水師揚威日本,長崎事件為甲午海戰埋下禍根
    我們知道1894年爆發中日甲午海戰,清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臺灣島及澎湖列島給日本,被日本統治50年之久,直到現在還沒回到大陸。如果我們今天看甲午海戰,雖然有朝鮮之亂,日本擴張野心等各方面因素,但還有一個很重要也被人們忽略的原因,那就是發生在甲午海戰之前六七年的日本長崎事件。
  • 甲午120年,這場戰爭裡的大數據
    4:1  甲午開戰時,清朝陸軍總兵力達96萬人,而日軍總兵力為24萬人,清軍與日軍的兵力之比達到4:1;然而,清軍一線戰場實際參戰部隊主要以淮軍為主,只有十餘萬人(有說法是最多20萬人),實際參戰兵力可能還不如日軍(17萬人)。  4小時40分  黃海海戰的時長。
  • 重讀甲午·兩則神話_歷史頻道_鳳凰網
    鄧世昌殉國的故事:義犬救主和按犬同沉大多數中國人都熟悉電影《甲午風雲》裡那個民族英雄鄧世昌的形象。他與他馴養的「義犬」的故事是如此的耳熟能詳。對此,以往的主流歷史書中大致是這樣記載的: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軍主力在黃海大東溝附近爆發激戰。
  • 遇到美艦隻能選擇撞船,竟學甲午海戰那一套
    "威脅撞船"之事美俄海軍雙方對此都不陌生,1988年2月甚至蘇聯海軍一度將威脅變為現實,真的撞了上去雖然多次的威脅撞船顯示出了俄羅斯人不怕跟美國人剛到底的大無畏精神,但還是掩蓋不住背後俄羅斯海軍的窘境——經費不足、艦船老舊、與美國海軍的實力差距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