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而老鄰居中國,正處於搖搖欲墜的清朝末年,儘管統治階級力求改革強軍,但是官場中的各大派系卻紛爭不斷,很難達成一致對外的共識。於是,北洋水師的訓練和紀律也遠遠達不到世界級水準,說得好聽一點,叫差強人意;說得難聽一點,叫外強中乾。然而,這個局面很快就被打破了,甲午戰爭之後,清廷的海防土崩瓦解,一向被李鴻章視為最大底牌的北洋水師,也從此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1894年9月17日,鄧世昌率領全船官兵奮勇殺敵,炮彈用完之後,他果斷下令衝向日艦吉野號。遺憾的是,在敵艦的集火之下,致遠號未等靠近便爆炸沉沒,全艦官兵只有7個人僥倖生還。不過,若說致遠號打出了北洋水師的氣勢,那麼不遠處的濟遠號就是一個妥妥的恥辱。致遠號沉沒後,濟遠號迅速逃離戰場,在逃跑的過程中,它還意外撞上了揚威號,不僅打亂了整個作戰隊形,還擾亂了戰士們必勝的決心。
實際上,當年還有一艘小艦艇跟隨濟遠號逃跑,它便是僚艦廣甲號。嚴格來說,廣甲號只是一艘沒有多少作戰實力的鐵脅木殼船,平時只在教學中使用。不巧的是,因1894年的南北大會操,前來參加的廣甲號正好趕上了甲午海戰,所以就被借調走了,成為了濟遠號的僚艦。遺憾的是,由於廣甲號的船速過於緩慢,結果被日軍炮彈擊中,最終沉沒海底。
也許是不幸中的萬幸,廣甲號沉沒之前,有幾名船員跳入了海水之中,經過長達十幾個小時的漂泊之後,他們最終爬上了岸,撿回了一條性命。其中,有一個叫黎元洪的男人,他用親身經歷證明了什麼叫「大難不死,必有後福」。1864年,黎元洪出生於湖北黃陂,據悉,他出生那天正好趕上了「觀音出家」之日,所以他打小就被家人寄予厚望,所有人都在等他飛黃騰達的一天。
19歲那年,黎元洪考入了天津水師學堂,他最擅長的乃是輪機駕駛的技術,其技術之熟練,就連教官都嘆為觀止。1888年,黎元洪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了,他不但被李鴻章賞賜了六品頂戴,還被派到北洋水師來遠號上實習。之後幾年,黎元洪多次奉命巡視虎門、汕頭一帶,而他的官職也被升到了千總。不過,甲午海戰之後,他與北洋水師的緣分卻走到了盡頭,他揮手告別了為期12年的海軍生涯。
1895年,黎元洪響應張之洞的號召前往南京自薦,張之洞見他談吐不凡,戰鬥經驗豐富,便就交給他督造炮臺的重任。對黎元洪來說,張之洞不僅是他的伯樂,還是他的引路人,在張之洞的引領下,黎元洪一步步踏入了核心圈子,最終走上政治舞臺。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在新軍中最有威望的黎元洪被推舉為湖北軍政府都督,後來,他又成為了中央軍政府大元帥,威望更勝以往。
然而,這並不是黎元洪的人生巔峰,中華民國成立後,黎元洪三次當選副總統,兩次當選大總統,成為了一個僅次於袁世凱的存在。遺憾的是,黎元洪卻「徒有虛名」,他始終沒能握有實權,沒有一支軍隊聽他號令。不過,黎元洪能夠隻身一人與皖系、直系爭鬥多年,也足以證明他的智商與能力了,若不是他在1923年主動選擇退出,恐怕還將在大總統的位置上坐個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