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 轟動的《甲午海戰》話劇(六)

2020-11-29 華西都市報

60年前 轟動的《甲午海戰》話劇(六)

主創人員朱祖貽主創人員朱祖貽,,張風一張風一,,王洪武王洪武回憶回憶《《甲午海戰甲午海戰》》創作過程創作過程。。

1936年,田漢(右)與冼星海在蘇聯。

  1960年10月,話劇《甲午海戰》在北京開始公演,該劇剛一演出就受到首都史學家、文學家、戲曲家的關注,引起各界廣泛討論。
  10月18日下午兩點,時任戲劇家協會主席田漢在北京主持召開了「暢論《甲午海戰》」的座談會,參加的有吳晗、齊燕銘、呂振羽、黎澍、張光年、袁水泊、李健吾、吳雪、馬少波、盧肅、陳笑雨、夏淳、沙新、李希凡、李超、李之華、孟超、鳳子、戴不凡等知名歷史學家和戲劇家。
  導演張風一、編劇朱祖貽等話劇團的相關領導人員也一起參會。
  雖然這次座談會是在《戲劇報》的會議室內開的,但因吳晗、齊燕銘、呂振羽、黎澍等歷史學家的參與,使得這個座談會成為新中國第一次關於甲午海戰的專題研討會。
  而對于田漢來說,甲午海戰則是他心中念念不忘的大事。


田漢要創作「甲午之戰」

  當時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大戲劇家的田漢是這次座談會的主持人。從他的發言來看,也很有可能是這次研討會的召集人。
  在研討會開始時,田漢說了一段開場白:「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文工團演出了話劇《甲午海戰》,把中國近代史上一樁大事搬上了舞臺。本來想把這個題材搬上舞臺的,還不止一兩個人,我也有過這方面的創作計劃,還是部隊同志勇氣大,他們把第一炮打響了。」
  對於甲午海戰以及創作一部關於甲午戰爭的戲劇,在田漢心中幾十年,念念不忘。
  田漢以戲劇家聞名,但少年時代到日本留學時,曾一度對潛艇感興趣想要學習海軍,不過後來還是因為喜歡戲劇和文學,考入了東京高等師範學校英文專業。田漢的好友、戲劇家於伶先生則回憶「田漢原來是在日本學海軍的」。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田漢就曾設想把海軍題材寫進戲劇裡。
  目前能看到田漢最早開始明確準備寫作「甲午之戰」的記錄是在1936年。在這一年6月5日的《南京日報》上,刊登了一位署名「二廠」作者的文章,標題很直接「田漢在寫『甲午之戰』」。文章不長,從敘事看,作者是在一次宴會上與田漢偶遇,兩人似乎還有過交流。
  在作者的筆下,田漢「宿儒」的形象躍然紙上:「(田漢)仿佛每一句話都是經過思考的,不敷衍,也不含混。說話的時候眼光是向前的,不左右顧,充滿了誠摯。嚴肅,使人感到溫暖而又肅然。他不說話時,像在深思,凝視的眼中,有無量悲憫,如一哲人。」
  對于田漢,作者有一個評論:「正如他的內心之一貫沸著烈火一樣的反抗執著的一念。」
  隨後作者透露,田漢「現在正在寫著『甲午之戰』」。
  「這是無(論)朝野皆幾乎忘得乾淨了的一恥跡。」作者說,田漢的目的是「將以之喚起大家淡去了的記憶。」
  最後作者呼籲:「希望官方應儘量給他一些方便,而田氏亦應擴大他的勇氣,以完成此話劇史上偉大的工作。」
  毫無疑問,最遲在「七七事變」爆發前一年,田漢已經有了「甲午之戰」規劃,而且題材是「話劇」。寫作背景正是日本對中國的步步緊逼,已是司馬昭之心,田漢要通過歷史劇來喚醒國人的抗敵記憶。


「宣傳抗戰救亡」

  一年後的1937年6月,田漢在《金陵日報》的周年紀念特刊上發了一篇文章《甲午之戰及其他》,這是目前能看到的田漢首次闡述對於甲午戰爭的寫作初衷和目的。這篇文獻,正好補充了田漢籌備「甲午之戰」的一些細節。
  田漢開篇即提到一件事,之前曾公布了「甲午之戰」戲劇的寫作計劃,由於被媒體「捕風捉影作為種種流言,以致引起劇本尚未成一字,已先遭禁的趣事」。
  田漢提到的這件事是否是上述一年前的那篇文章,目前還沒有明確證據,但田漢的話證實了當時確實存在某種「甲午寫作禁忌」,由此不難理解作者「二廠」的呼籲。
  如果說的正是那篇文章,說明當時田漢尚未動筆,還是處於搜集資料和構思的階段。
  事實上,田漢確實為寫作甲午之戰,做了大量資料搜集、整理工作。
  在這篇文章中,田漢就披露了一段一位後人寫淮軍先祖參加甲午戰爭的遺事。
  這位淮軍將領叫周鼎臣,字玉和,安徽六安人。甲午戰爭時,隨趙懷業守大連灣炮臺。隨著日軍在遼東戰場的推進,趙懷業畏戰,周鼎臣率所部一營請戰,在大連灣炮臺後方的金州城北門外阻擊敵人。激戰後,周鼎臣被敵彈所傷,率殘部突圍。此後,周鼎臣再次集結部卒,與日軍再戰。
  田漢說,這不過是一個金州守將的奮戰史。面對敵人入侵,雖然有趙懷業這樣的守將望風而逃,但也有「抗戰之人」。
  「中國瀕危的國土便以保存一隅,也就完全仰賴此種抗戰不屈的精神。」正是基於此點,田漢說:「這一四十年前的歷史劇何妨重演一番。」
  田漢曾對好友、戲劇家於伶說,他要寫一部甲午海戰的劇配合抗日救亡宣傳。「宣傳抗戰救亡」,這是田漢寫「甲午之戰」等歷史劇的初衷所在。
  抗戰期間,田漢改編或寫作了《嶽飛》《明末遺恨》《史可法》等戲劇,在中國抗戰文學藝術史上寫下重要篇章。
  抗戰初期,在田漢發表歷史劇的寫作計劃後,不少人對此有所非議,認為田漢要「逃避現實」。田漢說,這是「把歷史劇誤解了」。
  對於「甲午之戰」的寫作,田漢說:「因為在一場戰爭中所暴露的中國社會的缺陷,有些既至今『原封未動』,而關於政治、軍事方面的那一偉大歷史教訓,尤為有痛徹學習的必要。」
  對於「甲午之戰」,田漢一方面要展現其中部分官兵奮戰抗敵的精神,一方面想要提醒時人需要對此進行反思和總結。


田漢重燃創作熱情

  抗戰爆發後,前方國土大片淪陷,田漢在去往後方途經湘西山區時,不幸將有關積攢的甲午戰爭的資料全部丟失。
  雖然關於「甲午之戰」的寫作計劃暫時擱筆,但田漢仍然對此有著執著的關注。
  1941年春天,得知甲午老將薩鎮冰在湖南辰溪休養,田漢專門趕過去拜訪,並留下一篇珍貴的訪問記錄。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田漢曾對採訪記者說:「希望有機會參觀全國的海軍要塞,如果解放戰爭需要,我願做人民海軍的一員……」1950年代,田漢曾登上劉公島,在北洋水師提督衙門舊扯前留影。
  在1950年《人民戲劇》的第一卷第四期上,刊登田漢的劇本《朝鮮風雲》。根據介紹,劇本是田漢1948年在上海寫成的,發表時註明副題「《甲午之戰》三部曲之一」。
  顯然,田漢還有後續兩部的寫作計劃。
  但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百廢待興,田漢的工作十分忙碌,另外兩部一直未能寫出。
  正是基於這樣的甲午情懷,1960年《甲午海戰》話劇公映後,田漢專程去看了兩遍。
  看過之後,又燃起了田漢的創作熱情,他對老友於伶說:「我還是要寫這個劇本的。」
  但很遺憾,這部構思宏大的劇作,最終因時代原因,未能完成,這是田漢的遺憾,也是中國戲劇界的遺憾。
  1960年10月18日,下午兩點。田漢在《戲劇報》的會議室,專門主持召開了「暢論《甲午海戰》」的座談會,邀請到吳晗、齊燕銘、呂振羽、黎澍、張光年、袁水泊、李健吾、吳雪、馬少波、盧肅、陳笑雨、夏淳、沙新、李希凡、李超、李之華、孟超、鳳子、戴不凡等知名歷史學家和戲劇家。
  田漢說:「今天到了這麼多文學方面、戲劇方面的專家是很難得的。」
  田漢本人也做了專題發言,談了「關於甲午海戰的一些史實」,提供了一些關於丁汝昌、劉步蟾、林泰曾和鄧世昌等人的新材料。
  對於《甲午海戰》,田漢看得很仔細,用現在的話說,他是一個「技術控」,比如,指出戲裡的巡洋艦舵輪露天不妥;望橋前面該是主炮;道具主副炮隔得太遠;中間騰出一大片甲板,完全像商船,不像軍艦。


強調「這是一齣好戲」

  對於海軍和軍艦,田漢並不陌生。
  1937年,日軍進攻上海。日本海軍旗艦出雲號停泊在吳淞口外海面,耀武揚威,中國軍隊幾次轟炸均未得手。同時,中國軍艦「肇和」號又在廣州海域被日軍炸沉。
  為此,田漢專門挑燈一夜寫了一篇《為我肇和軍艦復仇,應如何轟擊出雲艦》,發表在1937年10月2日的《救亡日報》頭版。
  文章中,詳細介紹了出雲號主力艦的配置、結構。一篇關於海軍的專業文章,居然出自一位戲劇家之手,著實讓時人感到驚奇。
  1940年《海軍整建月刊》創刊,邀請田漢寫篇稿子。田漢以此為契機寫了一篇《中國海軍的幾個問題》,最終稿件分3期登出。
  在當時,劇作家田漢也被認為是「海軍學識豐富的專家」。
  在這次座談會上,歷史學家吳晗說,要從歷史方面來看戲,不是從戲來看歷史。從學歷史的人來看,這個戲是符合歷史的要求的,戲裡的歷史事實是基本有根據的,符合歷史實際的。這個戲在藝術上安排得很好,很緊湊,是一齣好戲。
  接著,吳晗介紹了甲午戰爭時清政府的內部情況,中日兩國海軍實力的對比。
  最後,吳晗提出三個觀點:第一,清朝海軍的失敗,不止是海軍方面的問題,而是清朝封建統治階級整個政治的腐敗。第二,戲裡有外國特務的穿插,這是必要的。根據史料的記載,當時確實有很多日本特務鑽進來,在內部進行破壞,搞間諜工作,其中有幾個被抓到殺掉了。第三個意見是關於鄧世昌和其他將領的關係。甲午海戰的失敗除了政治腐敗是根本的原因以外,還有就是內部不團結。
  座談會從下午兩點進行到六點多。田漢做了總結髮言,還希望沒有來得及講話的與會人員,能「寫個書面發言」。
  這恐怕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關於甲午海戰的歷史座談會。
  封面新聞記者王國平
  學術支持: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馬尾船政文化研究會

相關焦點

  • 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9月17日,在中日甲午海戰126年紀念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清朝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艦的水下打撈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定遠艦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10多小時的奮戰,最終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從而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這塊鐵甲長2.86米、寬2.60米、厚0.33米,重約18噸,是定遠艦的防護裝甲。
  • 甲午海戰的爆發,早在10年前就已埋下伏筆,李鴻章巨大失誤造成
    文 人文視角編輯 九歌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正式開始。在研究甲午海戰這段歷史時,著實令人憤慨。這場戰爭是怎麼引起來的,其中原因可以追溯到10年前的一份條約。1894年,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當時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這時朝鮮被迫向宗主國清朝請求支援,而這時日本也趁機向朝鮮派兵,就這樣一場蓄謀已久的戰爭拉開了。
  • 甲午海戰給了我們多少歷史教訓?
    甲午海戰的三戰皆敗,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對整個戰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直接導致後來的「割地賠款」、喪國辱權,使中華民族遭受到了一場巨大的歷史災難。同時甲午海戰中,以鄧世昌為代表的海軍官兵浴血奮戰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慘烈的失敗,極大地激醒了中華民族奮發圖強的鬥志。救亡圖存,尋找救國方略,成為甲午戰後,中國社會的主旋律。
  • 北洋水師配備這樣炮彈 甲午海戰如此結局也算盡力了
    北洋水師實際上從一開始建立,就註定了是一支悲劇性海軍精銳部隊,北洋水師的裝備:買的都是當時世界上著名品牌,現在在世界艦船史上仍赫赫有名,艦艇各級指揮人員,全部是有近代化學堂教育培訓出來的,其中以鄧世昌為代表的部分軍官,還有出國進修的經歷,學習掌握了世界最先進的海戰理論和戰術,水兵也是經過嚴格的教育培訓挑選出來的。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最大規模海戰,而在此之前,世界上能夠有研究價值的鐵甲艦時代海戰,只有意奧利薩海戰
  • 北洋水師美籍洋員憶甲午海戰:屍體累累 骨肉橫飛
    陳京瑩的這封書信中沒有註明時間,但從家書所言的時局分析內容推斷,這封家書可能寫於7月12日英國調停失敗之後,7月25日甲午豐島海戰之前。  作為清朝北洋水師主力艦「經遠」艦駕駛二副,陳京瑩此刻已經預料到,在不久的將來會與日軍海軍「恐後必戰」。  陳京瑩的這一封家書沒有寫完,最後一句「有家眷在威海者,將衣」後突然停筆,似被急事所打斷,戛然而止。
  • 「丹東一號」正是「甲午海戰」中沉沒的致遠艦
    新華社瀋陽1月12日電(記者趙洪南)123年前
  • 北洋水師揚威日本,長崎事件為甲午海戰埋下禍根
    我們知道1894年爆發中日甲午海戰,清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臺灣島及澎湖列島給日本,被日本統治50年之久,直到現在還沒回到大陸。如果我們今天看甲午海戰,雖然有朝鮮之亂,日本擴張野心等各方面因素,但還有一個很重要也被人們忽略的原因,那就是發生在甲午海戰之前六七年的日本長崎事件。
  •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疑雲: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疑云: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前言 在甲午戰爭中,中日海軍有三次交鋒,其中豐島海戰揭開了戰爭的序幕,黃海海戰成為戰爭的重要轉折點,威海衛之戰則預示中國敗局已定。這幾場海戰的失敗,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中國在戰爭中的失敗結局。
  • 甲午海戰: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戰勝方
    那是1894年9月17日,在遼寧東港大東溝海域,北洋水師遭遇了建制以來最慘重的打擊以致全軍覆沒,那場著名的慘敗叫做——甲午海戰。「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在任何時候,反思失敗、反思戰爭都有著現實指導意義。畢竟,中華民族的屈辱,不能也不應該再有下一次。
  •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死亡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前言在甲午戰爭中,中日海軍有三次交鋒,其中豐島海戰揭開了戰爭的序幕,黃海海戰成為戰爭的重要轉折點,威海衛之戰則預示中國敗局已定。這幾場海戰的失敗,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中國在戰爭中的失敗結局。甲午中日戰爭關鍵戰役及時間節點上述失敗,其根本原因是清朝當局政治、外交的腐敗和軍事戰略指導上的無能,除此外,作為北洋艦隊的總提督,丁汝昌在黃海海戰和威海衛海戰中,作戰指揮嚴重失誤,也負有直接責任。
  • 甲午海戰時清軍在炮彈內裝沙子,並非軍紀腐敗,而是不得已而為之
    電影《甲午風雲》中有這麼一幕:大東溝海戰中,北洋水師的戰艦被敵艦擊中,士兵死傷眾多,而清軍發射的炮彈擊中日艦,卻是啞炮,敵艦並無多少損傷。鄧世昌這種說法在相當長時間內,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以至於一提到甲午海戰這一幕是無法繞過去的鏡頭。
  • 拋去政治因素,單從軍事角度分析,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7期:甲午海戰,單純從裝備和戰術角度分析,敗給日本是偶然還是必然?一、整場甲午中日戰爭,就沒有打幾場像樣點的仗,基本都是被日本追著打,屢戰屢敗,毫無招架之力。那我們就以這場戰役為標準,分析一下,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為什麼會敗?有沒有勝利的可能性?關於這場戰役,歷來爭議較多,仍然拋去政治因素,比如光緒帝責罰丁汝昌,命他火速跟日本決戰,李鴻章為了平息輿論壓力,不得不讓丁汝昌主動巡航黃海,因此導致的準備不足等。
  •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輸在哪裡
    在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可以說是吃盡了下瀨火藥的苦頭。反觀中方,開花彈裡用的還是黑火藥。也就是現在過年我們放的煙花爆竹裡用的火藥。這殺傷力和下瀨火藥相比,簡直不能同日而語。結果豐島海戰中,日本主動出擊,擊沉中方運兵船高升號,全面挑起戰爭。一個多月後,日軍分四路進攻平壤,清軍只堅守了一天就無法支撐,連夜撤出,一直潰逃到鴨綠江邊。朝鮮全境就此落入日本手中。
  • 甲午海戰中,定遠號和鎮遠號為什麼連一艘日艦都沒有擊沉?
    李三萬摘要: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兩艘主力艦定遠號和鎮遠號,排水量大,裝甲防護厚實,主炮口徑大射程遠,戰鬥力是所有參戰艦艇中最強的,為什麼連一艘日軍艦艇都沒有擊沉?1894年9月17日是甲午海戰爆發的日期,今天正是一百二十五年的幾年日,特發本文以為紀念。
  • 甲午海戰後的日本為什麼等到1931年才敢武力侵略我中國
    直到1895年,中日終於爆發了甲午海戰,日本可謂舉國之力終於打敗清政府,並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雖然勝了但是其也認識到以目前的國力無法吞掉中國,而且當時還有西方列強為了維護自身的在華利益也不會允許日本佔領中國。隨後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是卻被袁世凱竊取了勝利果實。此時的中國經歷的短暫的統一後,隨著袁世凱復闢鬧劇的落幕,中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時代。
  • 甲午海戰,清朝一名水兵跳船逃生,22年後當選一國之總統
    不巧的是,因1894年的南北大會操,前來參加的廣甲號正好趕上了甲午海戰,所以就被借調走了,成為了濟遠號的僚艦。遺憾的是,由於廣甲號的船速過於緩慢,結果被日軍炮彈擊中,最終沉沒海底。也許是不幸中的萬幸,廣甲號沉沒之前,有幾名船員跳入了海水之中,經過長達十幾個小時的漂泊之後,他們最終爬上了岸,撿回了一條性命。其中,有一個叫黎元洪的男人,他用親身經歷證明了什麼叫「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晚晴洋務派向西方學習引進西方的軍事裝備、生產機器和科學技術,並提出了「自強」、「求富」口號,其主要思想是:「師夷制夷」、「中體西用」,想要以此來挽救已經瀕亡的晚清。洋務運動的這三十年來清廷洋務派大規模地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
  • 丹東一號是什麼意思 丹東一號是甲午撞沉吉野的致遠艦
    新華社瀋陽1月12日電(記者趙洪南)123年前,致遠艦留給國人的絕響是危難關頭撞向敵艦……日前,隨著「丹東一號」沉艦(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成果對外公布,在海底沉睡了兩甲子後的致遠艦「模樣」日漸清晰,經過3年的調查工作共出水文物200餘件,再現了「甲午海戰」那段悲壯的記憶。
  • 甲午戰爭120年習近平兩提甲午
    記者王海欣攝 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 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120年後的甲午年,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