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
甲午戰爭,開啟了日本軍國主義鯨吞中國的歷史。從甲午戰爭到「七七事變」,日本侵華的腳步就沒有停止過:佔旅順、割臺灣、侵佔東三省,直逼北平城……「七七事變」,實際上是甲午戰爭的延續。這兩場戰爭,兩次打斷中國發展進程,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屈辱、苦難、傷痛,世所罕見。
這種痛,華夏兒女刻骨銘心;這種痛, 中國軍人如鯁在喉。
今又甲午,殷鑑不遠——軍事上的落後一旦形成,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將是致命的;今又甲午,知恥後勇——強國必先強軍,強軍必須改革。
甲午戰爭之前,中國雖然積貧積弱,但並不甘願任人宰割,也曾發憤圖強,開啟了一場以「自強」為目標的洋務運動。然而,歷史以戰爭的激烈方式,對清政府的「改革成果」做出了評判。初衷與結局反差如此之大,讓甲午戰爭這道切在中華民族胸口的刀痕,在歷史這面鏡子前顯得格外醒目——
因為變革,甲午戰爭成為「近代歷史上中國軍隊與外國軍隊武器裝備差距最小的一次戰爭」;因為變革不徹底,甲午戰爭最終成為「中國軍隊敗得最慘的一次戰爭」。
甲午,國恥坐標年;甲午,改革關鍵年。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洞察時代風雲,把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置於當代世界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思考,告誡全軍:「誰思想保守、固步自封,誰就會錯失寶貴機遇,陷於戰略被動。我們必須到中流擊水。」
二
甲午!甲午!!
一篇篇反思文章、一部部影視作品、一個個網絡熱帖、一件件戰爭遺物,一次又一次撞擊著我們的心靈。最讓我們痛徹心扉的,是這樣一種景象——
大廈將傾,江山風雨飄搖,清廷醉生夢死、苟且偷安,把剛籌措的數百萬兩海軍經費,挪來為慈禧修園賀壽;海上決戰,「定遠」「鎮遠」兩艦主炮只有3枚炮彈,軍費吃緊,大小官員卻貪腐成風,大肆撈錢,家裡金銀滿箱;旅順陷落,血流成河,屍積如山,前線告急,官府貼出告示,許諾「助官抗日,可免三年錢糧」,但百姓置身局外,鮮有人響應。
「是故吾國民之大患,在於不知國家為何物。」當時多少人感嘆,對於一個缺乏國家意識的民族,有何憂患可言,有何擔當可言,又有何希望可言?!
反觀日本,「以小搏大,國運相賭」的背後是國家意志、全民意志。透過「出雲號」這艘軍艦的名字,就不難看穿日本謀求擴張的願望有多麼強烈。
100多年前,日本用甲午賠款購得「出雲號」裝甲巡洋艦;70多年前,「出雲號」充當侵華日軍旗艦,欠下累累血債。今天,日本居然再一次用帶有濃烈軍國主義色彩的「出雲號」,來命名二戰之後建造的最大戰艦。
「出雲號」借屍還魂,意欲何為?
從篡改歷史教科書到否認南京大屠殺,從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則」到解禁集體自衛權,從上演釣魚島「國有化」鬧劇到插手南海事務……一系列動作的背後,日本隱藏的是什麼野心?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當國人殤思於120年前喪權辱國之痛、震驚於70多年前日寇令人髮指的滔天罪行,一個警鐘在內心深處鳴響:歲逢甲午,國恥猶痛,狼煙仍在!
當前,我國周邊特別是海上方向安全面臨的現實威脅呈上升趨勢,大國地緣競爭逐漸加劇,太平洋並不太平,東海、南海波詭雲譎,我們家門口生亂生戰的可能性增大。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國歌天天在耳畔唱響,然而,有的人卻未必真正體味到這種憂患,有的人也未必真正把國家利益放在心中。更有甚者,為敵對勢力搖旗吶喊的有之,鯨吞國家資產中飽私囊的有之,驕奢淫逸大肆揮霍的有之,渾渾噩噩甘當看客的有之……他們哪管什麼國家安危、民族存亡!
承平日久,我們最大的危險是看不到「劍懸在頭上」的危險,最大的敵人是頭腦裡「看不見的敵人」。
今日中國,民族復興的目標從未如此之近,實現中國夢的願望從未如此強烈。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與軍隊的強弱、戰場的勝敗緊密聯繫在一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強軍的責任歷史地落在了我們肩上,要挑起這副擔子,必須敢於擔當,抓住戰略契機,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