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報甲午年論改革:強國必先強軍 須到中流擊水

2020-11-29 中國新聞網

  今天,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

  甲午戰爭,開啟了日本軍國主義鯨吞中國的歷史。從甲午戰爭到「七七事變」,日本侵華的腳步就沒有停止過:佔旅順、割臺灣、侵佔東三省,直逼北平城……「七七事變」,實際上是甲午戰爭的延續。這兩場戰爭,兩次打斷中國發展進程,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屈辱、苦難、傷痛,世所罕見。

  這種痛,華夏兒女刻骨銘心;這種痛, 中國軍人如鯁在喉。

  今又甲午,殷鑑不遠——軍事上的落後一旦形成,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將是致命的;今又甲午,知恥後勇——強國必先強軍,強軍必須改革。

  甲午戰爭之前,中國雖然積貧積弱,但並不甘願任人宰割,也曾發憤圖強,開啟了一場以「自強」為目標的洋務運動。然而,歷史以戰爭的激烈方式,對清政府的「改革成果」做出了評判。初衷與結局反差如此之大,讓甲午戰爭這道切在中華民族胸口的刀痕,在歷史這面鏡子前顯得格外醒目——

  因為變革,甲午戰爭成為「近代歷史上中國軍隊與外國軍隊武器裝備差距最小的一次戰爭」;因為變革不徹底,甲午戰爭最終成為「中國軍隊敗得最慘的一次戰爭」。

  甲午,國恥坐標年;甲午,改革關鍵年。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洞察時代風雲,把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置於當代世界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思考,告誡全軍:「誰思想保守、固步自封,誰就會錯失寶貴機遇,陷於戰略被動。我們必須到中流擊水。」

  二

  甲午!甲午!!

  一篇篇反思文章、一部部影視作品、一個個網絡熱帖、一件件戰爭遺物,一次又一次撞擊著我們的心靈。最讓我們痛徹心扉的,是這樣一種景象——

  大廈將傾,江山風雨飄搖,清廷醉生夢死、苟且偷安,把剛籌措的數百萬兩海軍經費,挪來為慈禧修園賀壽;海上決戰,「定遠」「鎮遠」兩艦主炮只有3枚炮彈,軍費吃緊,大小官員卻貪腐成風,大肆撈錢,家裡金銀滿箱;旅順陷落,血流成河,屍積如山,前線告急,官府貼出告示,許諾「助官抗日,可免三年錢糧」,但百姓置身局外,鮮有人響應。

  「是故吾國民之大患,在於不知國家為何物。」當時多少人感嘆,對於一個缺乏國家意識的民族,有何憂患可言,有何擔當可言,又有何希望可言?!

  反觀日本,「以小搏大,國運相賭」的背後是國家意志、全民意志。透過「出雲號」這艘軍艦的名字,就不難看穿日本謀求擴張的願望有多麼強烈。

  100多年前,日本用甲午賠款購得「出雲號」裝甲巡洋艦;70多年前,「出雲號」充當侵華日軍旗艦,欠下累累血債。今天,日本居然再一次用帶有濃烈軍國主義色彩的「出雲號」,來命名二戰之後建造的最大戰艦。

  「出雲號」借屍還魂,意欲何為?

  從篡改歷史教科書到否認南京大屠殺,從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則」到解禁集體自衛權,從上演釣魚島「國有化」鬧劇到插手南海事務……一系列動作的背後,日本隱藏的是什麼野心?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當國人殤思於120年前喪權辱國之痛、震驚於70多年前日寇令人髮指的滔天罪行,一個警鐘在內心深處鳴響:歲逢甲午,國恥猶痛,狼煙仍在!

  當前,我國周邊特別是海上方向安全面臨的現實威脅呈上升趨勢,大國地緣競爭逐漸加劇,太平洋並不太平,東海、南海波詭雲譎,我們家門口生亂生戰的可能性增大。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國歌天天在耳畔唱響,然而,有的人卻未必真正體味到這種憂患,有的人也未必真正把國家利益放在心中。更有甚者,為敵對勢力搖旗吶喊的有之,鯨吞國家資產中飽私囊的有之,驕奢淫逸大肆揮霍的有之,渾渾噩噩甘當看客的有之……他們哪管什麼國家安危、民族存亡!

  承平日久,我們最大的危險是看不到「劍懸在頭上」的危險,最大的敵人是頭腦裡「看不見的敵人」。

  今日中國,民族復興的目標從未如此之近,實現中國夢的願望從未如此強烈。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與軍隊的強弱、戰場的勝敗緊密聯繫在一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強軍的責任歷史地落在了我們肩上,要挑起這副擔子,必須敢於擔當,抓住戰略契機,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

相關焦點

  • 甲午年論改革:強國必先強軍 須到中流擊水
    到中流擊水 ——又逢甲午論改革今又甲午,殷鑑不遠——軍事上的落後一旦形成,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將是致命的;今又甲午,知恥後勇——強國必先強軍,強軍必須改革。甲午戰爭之前,中國雖然積貧積弱,但並不甘願任人宰割,也曾發憤圖強,開啟了一場以「自強」為目標的洋務運動。然而,歷史以戰爭的激烈方式,對清政府的「改革成果」做出了評判。
  • 軍改一年間,到中流擊水
    原標題:軍改一年間,到中流擊水中國軍網記者錢宗陽毛志文「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這句名言,揭示著世間萬物奔流不息、變化不止的本質。11月底,北京落下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場雪。
  • 書寫正規化建設新篇章 - 解放軍報 - 中國軍網
    黨的十八大召開後,習主席第一次到戰區部隊視察,就鮮明提出「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是強軍之基」,並要求全軍「必須保持嚴明的作風和鐵的紀律,確保部隊高度集中統一和安全穩定」。軍無法不立,法無嚴不威。把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納入強軍總體布局,彰顯出黨的領袖、軍隊統帥尊崇法治的戰略清醒和厲行法治的歷史擔當。
  • 讓理論之光照亮強軍實踐——記火箭軍某團信息服務保障站班長俞細文
    在習近平強軍思想指引下,在新時代強軍興軍偉大徵程中,俞細文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四有」革命軍人的理想信念與價值追求。俞細文如實上報,雖然單位在聯演中丟了分,卻讓全團上下形成實事求是的良好風氣。   近年來,為提高聯合信息支援保障能力,他積極創新指控安全防護支援保障模式,提出「一主雙備」網絡安全防護方法。   「戰士要有真本事,須淬鍊勝戰硬本領。」俞細文是這麼說的,更是這麼做的。
  • 國防部就中美兩軍關係、中印邊境局勢等答問
    中新網11月26日電 11月26日下午,國防部舉行例行記者會,國防部新聞局副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就中美兩軍關係、中印邊境局勢、蔡英文聲稱臺將持續爭取美對臺支持等熱點答記者問。全軍和武警部隊官兵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深入貫徹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堅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實全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上來,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加快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全面加強練兵備戰,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確保2027年實現建軍百年奮鬥目標,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
  • 5月24日解放軍報導讀
    習近平強調,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眼光分析經濟形勢 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敬請關注第一版《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眼光分析經濟形勢 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怎樣看待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新就業形態」?如何應對國際保護主義思潮?如期決勝脫貧攻堅為何這麼重要?
  • 在直面問題和挑戰中彰顯生命線威力 - 中國軍網_數字報
    習主席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重要講話中,強調「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軍隊的生命線」,並用「看家本領」、「最大特色」、「最大優勢」、「政治保證」,對政治工作地位作用作出新的概括,賦予新的內涵。習主席的重要論斷,是人民軍隊在血與火的偉大鬥爭中得出的深刻結論。
  • 5月27日 兩會ing丨看過來,中國軍網帶你「雲」觀兩會
    軍網帶你「雲」觀兩會5月27日想知道今天的兩會有哪些要聞看點嗎?想知道哪些精彩瞬間和金言金句是不能錯過的嗎?一起和軍網盤點今日兩會吧!2019年全軍要站在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高度,認清落實「十三五」規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定決心意志,強化使命擔當,銳意開拓進取,全力以赴打好規劃落實攻堅戰,確保如期完成既定目標任務。2018年要加強戰略引領,加強改革創新,加強軍地協同,加強任務落實,努力開創新時代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新局面,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強大動力和戰略支撐。
  • 軍方智囊深度解析軍隊改革
    醞釀已久的中國國防軍事改革方案正式確定並公布之後,引起了海內外的高度關注,也必將影響深遠。   1月5日,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到第13集團軍視察。他指出,今年是強軍興軍發展進程中十分關鍵的一年。      反腐為軍改開路   《南風窗》:目前來看,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布的各項改革內容中,國防和軍隊是推進最快的領域之一。這令外界不少人覺得意外。一般認為,關於軍隊的事務會比較謹慎。   公方彬:這次軍改的力度和推進速度的確超出很多人的預期。種種原因,使得軍隊改革最為徹底,也推進迅速。   首先,軍隊動起來有它的特殊之處。
  • 教育改革須避免急躁情緒
    卸下了一校之長的行政責任,重回依然熟悉的清華園教書育人,饒子和的視線始終沒有遠離自己熱愛的大學校園。對於中國的高等教育改革,他也有著自己的一番思考。正如他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所說:「對於高等教育,我還是情有獨鍾,有著一份特殊情懷的。」 《中國科學報》:剛剛過去的2013年,中國的高等教育經歷了很多事件,也發生了很多變化。
  • 1月13日解放軍報導讀
    解放軍報客戶端的網友們,大家早上好,今天是1月13日星期三,今天的軍報有哪些精彩內容呢?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解放軍報刊發兩篇評論員文章。
  • 解放軍報:甲午的殤思——寫在甲午戰爭兩個甲子之年
    強軍必須強作風,興軍必須興作風。人民軍隊在強軍興軍徵程中,把作風建設作為「生命工程」來對待,作為「勝利之源」來維護,鍛造克敵制勝的「精神刀鋒」,弘揚革命戰爭時期那種戰鬥精神和戰鬥作風,這是歷史的昭示,更是時代的呼喚!
  • 中印邊境,大雪到,印軍噩夢到
    大雪封山,印軍的陸路後勤供給路線已經完全中斷了!數十萬大軍,每天要消耗多少物資?  除了部隊基本的生活保障,還有軍車等裝備的油耗、軍隊的供暖,對於印度,落後的經濟條件來說,這將是一個看不見底的深淵。  要知道,中印度邊境,就是斑公湖地區,平均海拔也到了4200米,最高的氣溫恐怕也到了零下十幾攝氏度了!
  • 《毛澤東詩詞》中的山和水
    今天是毛主席誕辰紀念日,我將《毛澤東詩詞》認認真真、反反覆覆地讀了好幾遍,發現詩詞中有不少描「山」繪「水」的佳行麗句。開篇第一首,《沁園春·長沙》,寫作時間為1925年,正是國共首次合作期間。時任中共中央執行委員的毛澤東返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