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改一年間,到中流擊水

2020-11-29 中華網

原標題:軍改一年間,到中流擊水

中國軍網記者錢宗陽毛志文

「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這句名言,揭示著世間萬物奔流不息、變化不止的本質。

11月底,北京落下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場雪。雪後初霽,氣溫回暖,沐浴著新一天的陽光,不知你是否記得:一年前的11月24日至26日,在北京召開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習主席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鮮明提出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全軍將士聞令而動,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決貫徹軍委決策部署,積極投身改革強軍的火熱實踐。

彈指一揮間,被網友稱為「史上最牛軍改」全面展開已一年。一年的時間並不算長,但一年的變化非比尋常。

一年間,新的「四梁八柱」快速搭建。中國軍隊的領導管理體制和聯合作戰指揮體制發生深刻變革,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格局確立……

一年間,「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新成立的陸軍領導機構、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和軍委機關15個部門相繼閃亮登場,四總部退出歷史舞臺,七大軍區完成歷史使命,「戰區」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新詞彙……

一年間,《中央軍委關於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意見》《關於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期間加強軍事法規制度建設的意見》《加強實戰化軍事訓練暫行規定》等綱領性文件和制度政策相繼出臺……

一年間,軍隊和武警部隊全面停止有償服務工作有序展開,軍隊經濟適用住房建設項目專項清理整治紮實推進……

一年間,不少部隊隨著改革完成轉隸和裁撤,一批批官兵或異地換防,或脫下戎裝,踏上了新的徵程……

名稱改了、符號換了、人員動了、駐地變了……

「新體制時間」上的每一個刻度,記載的都是波瀾壯闊的強軍歷史。

(一)

這一年,時間顯得格外珍貴。

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召開後,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密集出臺,讓人應接不暇。

這是一場輸不起的賽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的一段話不時被媒體提及:「軍事上的落後一旦形成,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將是致命的。我經常看中國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後挨打的悲慘場景就痛徹肺腑!」

人們不應該忘記1895年3月,在日本馬關,伊藤博文追問李鴻章:「10年前,我在天津時曾同大人談過改革問題,為什麼直到現在還沒有一件事情得到改變呢?」


甲午之殤,如鯁在喉。它深刻地警示我們:不改革,強弱就會易位;不改革,國家和軍隊就會衰敗。

大洋彼岸,美軍始終保持著這樣的清醒和憂患:「到任何時候,我們也不能宣布美國軍隊已經實現轉型了。」與此同時,宣布武裝力量「新面貌」改革完成的俄羅斯軍隊,又緊鑼密鼓地開始了新一輪改革。

難得者時也,易失者機也!

長期以來,我軍的一些問題日積月累,已經影響了軍隊的肌體健康。

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勝仗的!

從這句充滿警示味道的話裡,人們品咂出這樣的意蘊:一支軍隊要想從勝利走向勝利,必須以改革接續改革。

改革,已經到了等不起、慢不得的時候。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整體部署,將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納入總盤子,上升為黨的意志和國家行為。把國防和軍隊改革作為單獨一部分寫入全會決定,這在全會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2014年3月15日,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成立,習近平任組長,主持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在習主席和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下,改革方案研究論證和擬制工作歷時一年零九個月圓滿完成,一整套解決深層次矛盾問題、有重大創新突破、我軍特色鮮明的改革設計破繭而出。

2015年7月14日,習主席主持召開軍委改革領導小組第三次全體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總體方案建議》。7月22日、29日,習主席分別主持召開中央軍委常務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審議和審定《總體方案》。10月16日,習主席再次主持中央軍委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領導指揮體制改革實施方案》……

盼望著,盼望著,人民軍隊迎來了改革的春天!

(二)

這一年,一個年輕的面孔出現在世人面前。

他很年輕,去年年底剛剛組建;他很神秘,很少見諸公開報導。

2015年12月31日,年輕的戰略支援部隊,從習主席手中接過了軍旗。

古往今來,變革者強。誰能夠敏銳捕捉時代脈動,跟上技術變革潮流,誰就能夠創造歷史。

當蒙古大軍直逼多瑙河時,騎兵把重裝步兵遠遠拋在身後;當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激烈搏殺時,鐵甲洪流將戰馬嘶鳴淹沒;當海灣戰爭投下第一枚精確制導飛彈時,信息化戰爭大幕陡然開啟……

作戰樣式的變化,呼喚作戰力量轉型升級!呼喚新型作戰力量加速發展!

同一天,新成立的陸軍領導機構和火箭軍亮相。

陸軍是我黨最早建立和領導的武裝力量。由於歷史原因,我軍一直沒有建立單獨的陸軍領導機構,建設管理職能主要分散在原四總部20多個部門。這次改革,專門成立陸軍領導機構,體現「軍種主建」原則要求。

通過習主席訓詞,人們看到的是這三支部隊新型能力模型的勾畫:陸軍要「加快實現區域防衛型向全域作戰型轉變」;火箭軍要「增強可信可靠的核威懾和核反擊能力,加強中遠程精確打擊力量建設,增強戰略制衡能力」;戰略支援部隊要「高標準高起點推進新型作戰力量加速發展、一體發展」。

穿上新軍裝,從內到外都在變。從「第二炮兵」到「火箭軍」,不僅僅是名稱變化,更是地位作用、使命任務、作戰方式的轉變。

戴上新臂章,理念也進入新時代。陸軍領導機構成立,標誌的卻是「大陸軍」的結束。「總部代行、軍區直管、建用一體」的領導管理體制被打破,既為陸軍部隊換羽騰飛創造了良機,也為建立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和軍委機關轉型鋪平了道路。

(三)

這一年,「四總部」成為歷史。

2016年1月,軍委機關由總部制改為多部門制。自此,我軍領導指揮體制掀開嶄新篇章。

「落一子而全盤活」。領導指揮體制之變是核心之變,是這輪改革的「開場大戲」「重頭好戲」。

1984年11月,鄧小平同志在談到百萬裁軍精簡整編時說:「怎麼簡法,請大家出主意,我只講三總部帶頭。」

時光流轉,32年後的2016年1月,據新華社報導,習主席在接見軍委機關各部門負責同志時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為全軍做好樣子、立起標杆」。

這次改革最先動刀子的地方,是總部;最先精簡整編的單位,是領率機關。改革從領率機關改起,轉變職能從「頭」上開始,令人沒想到!

總部制調整為多部門制,有利於強化軍委集中統一領導,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更好地實現軍隊最高領導權和指揮權集中於黨中央、中央軍委,確保全軍部隊堅決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指揮。

從「4」到「15」,不只是數字增減、名稱改變、機構重組、人員調整那麼簡單,而是結構性、功能性重塑,實質上是軍委機關從定位到職能再到機制的再造。

——增了還是減了?

長期以來,總部機關龐大臃腫、機構重疊、層級太多、直屬單位龐雜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這次改革,看上去部門多了,但總的是層級減了、等級降了、人員少了。軍委機關各部門根據職能定位和地位作用確定等級,實行差異化設置,不搞平衡、不搞一刀切;總體實行「部—局—處」三級體制,壓縮精簡機關和直屬單位編制員額,在精兵簡政、解決「頭重尾巴長」問題上邁出一大步。

——「指揮刀」去哪裡了?

軍委機關的新式胸標、臂章,與07式標識相比,一個顯著差別就是去掉了指揮刀。翻開軍委機關各部門的職責目錄,已找不到「領導」這樣的字眼,代之以「指導」「負責」「組織實施」等。

有人形象地說,這標誌著新的軍委機關已經從「領導」的位置走下來了。

——抓大還是抓小?

過去,總部機關集管理、建設、指揮於一體,職能泛化、條塊分割、政出多門、相互掣肘、戰略功能不強的問題比較突出。這次軍委機關改革,從職能定位入手,優化職能配置和機構設置:

強化戰略管理職能,把管全局、管政策、管規劃等職能單列出來,部分具體事權下放軍種;

強化戰略指揮職能,剝離原總部大部分建設管理職能,突出戰略指揮和軍事鬥爭準備牽引指導;

強化法紀監督職能,把紀檢、政法、審計部門獨立出來,增強監督部門權威性;

整合相近職能,集中配置信息化、裝備發展、人力資源管理等領域職能。

軍委機關主抓全局問題、宏觀問題、頂層問題,重點管政策、定規劃、拿標準、作評估、抓監督,不再大包大攬、一竿子捅到底。

「脖子以上」改革,比人們預想的還要猛烈!

(四)

這一年,千言萬語,匯成一個「戰」字。

2016年2月1日,習主席在八一大樓莊嚴地向各戰區授予軍旗並發布訓令。

七大軍區謝幕,五大戰區登場。

軍區機關裡,無數的鐵皮櫃貼上了封條,無數的公章封存、上交。很多原軍區機關的軍官們告別熟悉的辦公樓,打起行囊,奔赴另一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院落。

那裡,是戰區機關的營盤。中國軍隊進入「戰區時代」,令全世界矚目。

——戰區的使命是「戰」。

我軍歷史上軍區的劃設,主要考慮的是行政區域、地理位置、力量部署等因素,從最早西北、西南、中南、華東、華北、東北6大軍區,到20世紀50年代13個軍區、70年代11個軍區,再到80年代7大軍區,基本上都是以地域作為劃設的重要依據。

戰區、軍區,一字之差,天壤之別。戰區專司主營打仗,而不直接領導管理部隊。

一位戰區副司令員說:「戰區的心思就應該完全撲在研究打仗、謀劃打仗、準備打仗上,不能老想著派個工作組去檢查督導戰區內的部隊,因為那是軍種的事,已經不在你的職責範圍了。」

一位戰區司令員思考:「今後抓聯合作戰,我的崗位在哪裡?決不能整天坐在辦公桌前批文件、寫材料,而應該身穿迷彩服、腳蹬作戰靴扎進指揮所,坐在指揮席上推方案、擬命令。」

探訪中部戰區,一個新成立的部門格外引人關注:「軍事需求局」。

這個新部門因何而設?核心職責是什麼?軍事需求局一位領導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以前我們的實戰化,是端起槍來再瞄靶,琢磨的是槍的事。今天,我們要先琢磨靶子是不是科學、靶子是不是實戰。」

這個「靶子」便是作戰需求。出現在實戰化鏈條之中的「軍事需求局」,解決的正是看清「仗究竟怎麼打」的問題。

——改革,劍指打贏;打贏,必須聯合。

建立健全軍委、戰區兩級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構建平戰一體、常態運行、專司主營、精幹高效的戰略戰役指揮體系,是適應一體化聯合作戰指揮要求的關鍵舉措。

一年來,「聯合」一詞屢屢見諸各大媒體。

今年4月20日,一身迷彩的習主席視察軍委聯合作戰指揮中心。這是習主席首次以「軍委聯指總指揮」的身份出現在公眾視野,也是「軍委聯合作戰指揮中心」這一機構首次曝光。

9月13日,中央軍委聯勤保障部隊成立大會在京舉行,習主席向武漢聯勤保障基地和無錫、桂林、西寧、瀋陽、鄭州聯勤保障中心授予軍旗並致訓詞。

戰區是聯合作戰指揮機構,而不是單一軍種指揮機構。

某戰區一位領導感慨道:「以前當軍長組織部隊參加聯合訓練時,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行。現在坐在指揮席位,面對的都是各種軍情、空情、邊情、社情、網情、敵情。這形象地說明未來作戰是立體作戰、全維作戰、一體作戰,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變了,戰場觀必須跟著變。」

西部戰區一下子砍掉了與聯合作戰指揮關聯不大、作用發揮不明顯的數十個指揮席位,同時對職能相近、任務交叉的席位果斷「關停並轉」,融合消化10餘個席位。指揮席的「減法」做出了指揮效率的「加法」,情報預警、緊急出動等反應時間都比過去大幅縮短。

戎馬鳴,金鼓震。改革之年,實戰化訓練的硝煙味越發濃烈,演兵場上,各部隊打響新體制下的「首戰」。

對比往年同類演習,中軍帳中來自戰區、身著各軍種服裝的指揮員坐鎮指揮,指令少了「彎彎繞繞」。

變的是臂章、番號,不變的是實戰化的硝煙;變的是指揮體制、隸屬關係,不變的是能打勝仗的信念。

改革之年,全軍將士枕戈待旦。各大戰區相繼組織遠距離跨區機動演練,空軍戰鷹飛出第一島鏈開展實戰化訓練,海軍戰艦劈波斬浪赴遠海實兵實彈演練。

海外媒體以驚訝的目光注視著:「中國軍隊近幾年訓練強度世界罕見!」

(五)

這一年,好風憑藉力。

1940年春天,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率領南洋華僑考察團回國慰問抗日將士。在重慶,蔣介石用800元一桌的飯菜招待他,而到了延安,毛澤東則在土窯裡請他吃2角錢一頓的客飯。事後,陳嘉庚深有感觸:「800元的酒席,我實在咽不下去,2角錢的飯菜,我感到又甜又香。」從而他認定:「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毛澤東與陳嘉庚合影。

好風氣,是我們的「傳家寶」。改革,正是要讓好風氣好下去!

當下,官兵對改進作風最為期盼與關注。好風氣的根基,是法治化。離開了法治化,一支軍隊武器裝備再先進也不過是支現代化的「遊擊隊」罷了!

一個現代化國家必然是法治國家,一支現代化軍隊必然是法治軍隊。此次改革,本身就是依法治軍的生動實踐。

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地位之高、作用之著!改革進行了一年的時間,官兵如是反映。

從完善體制機制、健全監督監察體系入手,強化紀檢、巡視、審計、司法監督的獨立性、權威性,使監督職能更加明確、鏈條更加清晰,編密紮緊制度的籠子,努力剷除腐敗滋生蔓延的土壤。

——打虎拍蠅繼續重拳頻出。

「不論什麼人,不論其職務多高,只要觸犯了黨紀國法,都要受到嚴肅懲處。」因為軍隊是拿槍桿子的,絕不能有腐敗分子的藏身之地。

軍隊正風反腐抓大不放小,堅持全覆蓋無死角,保持高壓態勢,對一切違反黨紀國法的行為嚴懲不貸、決不姑息,讓歪風邪氣無所遁形。

2016年10月,軍委紀委向全軍通報了10起典型違規違紀案例,有的因為用公車送家屬孩子吃飯被通報,有的因為下部隊喝酒被查處,有的因為發票報銷把關不嚴被處分……

廣大黨員幹部再次受到觸動警醒:過去不算事的「小事」,現在就是違紀違規的大事,抓作風絕對不是一陣風、雷陣雨,不能存有任何僥倖心理和觀望心態。

——我軍歷史上第一次實行派駐監督。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抓住治權這個關鍵,組建新的軍委紀委、軍委政法委,調整組建軍委審計署,構建起嚴密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

2016年5月,中央軍委採取單獨派駐和綜合派駐的方式,向軍委機關各部門和戰區派駐10個紀檢組。這是習主席和中央軍委在這輪國防和軍隊改革中做出的重要決策,也是重塑我軍紀檢監察體系的創新之舉。

6月,為適應新體制新職能新使命,中央軍委紀委依託軍事綜合信息網創建的「軍委紀委網」(http://jl.jw),面向全軍和武警部隊正式上線運行。

……

這一系列措施,歸根結底就是一個目的:強化監督。

——軍隊和武警部隊全面停止有償服務工作正式啟動。

軍隊吃「皇糧」,應一心謀打贏,偏離「主業」禍患無窮。2016年3月,中央軍委印發《關於軍隊和武警部隊全面停止有償服務活動的通知》,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分步驟停止軍隊和武警部隊一切有償服務活動。

兩個多月後,試點任務部署會議就召開。7個大單位、17個具體單位成為試點單位。空餘房地產租賃、醫療、新聞出版、招待接待等一批重點項目納入試點範疇。

目前,武警部隊全面停止有償服務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已停止醫療合作、房地產租賃、招待接待等項目1903個。

風氣,最終將作用於軍隊的戰鬥力。曾橫掃天下的八旗兵因風氣問題,淪為一觸即潰的疲敝之師,就是最好的教訓。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第3師副師長張愛萍在一次全師會操時遲到。會操完畢,他當眾宣布:「張愛萍同志遲到4分鐘,罰站10分鐘。各單位自行帶回,張愛萍原地罰站!」全場官兵起初聞之愕然,繼而響起感動的掌聲。

70多年後,我軍站在改革強軍的歷史關頭,熟悉的一幕再次呈現。

2016年4月初,北部戰區機關辦公樓前公示了聯合作戰值班上崗培訓考核5大榜單。榜單上,包括數名將軍在內的全體機關幹部5項課目成績和名次一目了然。

這次考核所有課目設置統一標準,筆試內容事先沒有參考題,也未劃定範圍,拼的是軍事素養和臨機能力;3公裡武裝越野考核,幾名正軍職幹部和普通機關幹部同臺比拼,沒有半點照顧。

鄧小平說過,軍隊要像軍隊的樣子,軍人要像軍人的樣子。無疑,改革正讓從「關鍵少數」到普通一兵的每一名中國軍人都更有「軍人的樣子」!

(六)

這一年,人的變化是最大的。

那天,第一次走進戰區聯指中心後,某局一位年輕幹部就悄悄換了塊電子手錶。

結婚時妻子給他挑的那塊時尚腕錶,雖然外觀「高大上」,卻沒有精細刻度。走進指揮中心,看到大屏幕上精確到秒的計時器,他很受觸動:現在必須精確到分秒了!

換表容易,難的是「換腦」。

——思想觀念在升級。

南部戰區一位將軍坦言,在戰區新體制下籌劃和推進聯合作戰,必須從「棋子」思維跨越到「棋局」思維。只知「棋子」不知「棋局」,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聯合作戰、聯合訓練就會年年都上「一年級」,總是在低層次徘徊。

東部戰區一位參謀經歷聯合作戰值班之後感慨:「請忘記我,記住我們!」

——工作模式在轉變。

軍委機關一位處長是「老機關」,上任不久卻遇到了新考驗:軍委機關剛組建,事務扎堆而來,加之機關各部門都忙著建立新的工作機制,每天僅內部呈批件就要寫不少。人手少了,工作多了。新體制下,原有工作模式已難以為繼。很快,局辦公會研究決定:所有不需要存檔的事項,全部改為電話請示報告或當面研究討論。

「件對件」改為「面對面」,不僅給大家減了負,還提高了工作效率。

——能力素質在升級。

某戰區聯合作戰值班中,一名參謀判讀衛星數據頗為吃力。因為過去只需考慮陸軍裝備、兵力等信息,如今要結合陸域、海域、空域等情報一同分析。而他曾是全軍優秀參謀、原軍區的情報判讀高手。

學習,成為新組建部門官兵的一個高頻詞。

人是改革最大的動力,也是最大的變量。

這場改革,涉及面之廣、之深、之遠,完全配得上「史上最牛」。

改革越是觸及深處,切中要害,痛感就會越強烈。無論是裁軍30萬人的「轉身之痛」,還是適應新體制的「轉型之痛」,無時不在考驗著共和國軍人的忠誠與境界。

一個清冷的凌晨,在一座軍營裡,上千名全副武裝的官兵,向五星紅旗敬禮,向所在的營盤告別。這天是2015年12月27日,陸軍第27集團軍從河北移防山西,最後一批人員裝備離開駐地的日子。作為全軍第一個因改革而進行部署調整的軍級單位,他們告別的是相守了46年的駐地。

而有的人,則要與身上的軍裝永遠作別。

然而,面對走、留、轉隸的選擇,許多人在徵求意見表上寫下了同一行字:服從組織安排!

若為小利計,何必披徵衣。正是因為這樣的大情懷、大擔當,一批批戰友縱有萬般不舍,依然含淚說:轉身,也是一種愛!

2016年,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期間安排大批幹部轉業的第一年,全軍和武警部隊共有5.8萬名幹部轉業地方工作。

中央13號文件作出新的規定,明確「四個放寬」的指導意見:放寬安置地去向條件,放寬師職幹部轉業年齡條件,放寬自主擇業軍齡和職級條件,放寬在艱苦邊遠地區和特殊崗位服役幹部到地級城市安置條件。

「地方絕不能另設接收條件、提高安置門檻」「把難辦的事辦成,把該辦的事辦好」「倒排工作計劃,絕不能出現跨年度安置」「把軍轉安置作為領導班子及成員政績考核」……部分省市領導就做好深化改革期間軍轉安置工作的講話,讓子弟兵感到溫暖。

誠然,這是一次揮別昨日的華麗轉身,更是一次超越自我的艱難轉型,於個人、於國家、於軍隊皆如斯!

改革不只是一道「理論題」,更是一道「實踐題」。這不平凡的一年,每一名中國軍人都在用行動作答。

改革未有窮期,強軍永遠在路上。讓我們共同見證親歷軍改一代的熱血擔當,傾聽向世界一流軍隊挺進的鏗鏘步伐!

相關焦點

  • 軍報甲午年論改革:強國必先強軍 須到中流擊水
    從甲午戰爭到「七七事變」,日本侵華的腳步就沒有停止過:佔旅順、割臺灣、侵佔東三省,直逼北平城……「七七事變」,實際上是甲午戰爭的延續。這兩場戰爭,兩次打斷中國發展進程,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屈辱、苦難、傷痛,世所罕見。  這種痛,華夏兒女刻骨銘心;這種痛, 中國軍人如鯁在喉。
  • 甲午年論改革:強國必先強軍 須到中流擊水
    到中流擊水 ——又逢甲午論改革從甲午戰爭到「七七事變」,日本侵華的腳步就沒有停止過:佔旅順、割臺灣、侵佔東三省,直逼北平城……「七七事變」,實際上是甲午戰爭的延續。這兩場戰爭,兩次打斷中國發展進程,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屈辱、苦難、傷痛,世所罕見。這種痛,華夏兒女刻骨銘心;這種痛, 中國軍人如鯁在喉。
  • 《毛澤東詩詞》中的山和水
    今天是毛主席誕辰紀念日,我將《毛澤東詩詞》認認真真、反反覆覆地讀了好幾遍,發現詩詞中有不少描「山」繪「水」的佳行麗句。開篇第一首,《沁園春·長沙》,寫作時間為1925年,正是國共首次合作期間。時任中共中央執行委員的毛澤東返湘。
  •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一水間」的「間」字怎麼讀?
    偶然在某教師群裡圍觀,有人認為「一水間」的「間」應該讀作去聲,還有很多人附和。其實只要略通詩律,就可以確認這個「間」字讀作平聲。原詩如下——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首詩的平仄如下——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 我在高原 與軍馬為伴(新時代·面孔)
    本報記者 姜 峰攝 約定的時間已到,班長卻姍姍來遲。 「換了身衣服,耽擱了時間」,28歲的倉洛加才讓靦腆一笑。下午放馬時,有馬陷進河道裡,河水淹到馬頭,只露出眼睛,「我急忙跳進河,才把馬救出來。」 中流擊水的驚險,就這樣被他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當了7個年頭的「牧馬人」,駐守高原、照料軍馬,才讓只道是尋常。
  • 墳前水不可亂改(三例亂改致禍敗)
    又云:「左邊水反長房死.右邊水射小兒亡.水直若然當面射.中子離鄉死道旁.東西南北水射腰.房房橫死絕根苗。貪淫男女風聲惡,曲背鴕腰家寂廖,左邊水反長房死,離鄉忤逆皆因此,右邊水反男兒傷,風吹婦人隨人走,當面水反中男當,斷定二房有損傷,左右中反房房絕。切忌墳塋遭此。
  • 謝百三:溫吞水模式? 再說"一年一波行情"
    謝百三:溫吞水模式?據四川金融投資報報導,上周,筆者在文稿中談及當前行情是「一年一波行情」情結在起作用,因編輯用了「短命行情」的標題,有網民不解,言猶未盡,故今天再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
  • 「軍改長篇小說連載」九如巷10
    真捨不得走啊,可不走不行,我們軍撤編,我們師改編為預備役師,全師幾千號人,絕大部分都脫了軍裝向後轉。老曾怎麼沒轉業?人家有才啊,早被另一個軍盯上了,我們都抹著眼淚回家了,他樂呵呵地去了冰城,從大山溝一下子混進省城,真是讓人羨慕嫉妒恨哪。
  • 三間鼠魚,亞洲熱帶魚之代表種,一年繁殖一次,你家養有嗎?
    三間鼠魚具夜行性,夜晚活躍,能正常覓食,喜躲藏,畏光。三間鼠魚有三條寬黑橫帶穿過眼、胸背、尾柄前在自然界或大池中飼養的三間鼠魚體長通常為十八到二十釐米,但在普通魚缸中飼養要大打折扣。三間鼠魚為亞洲熱帶魚之代表種,名氣遠大於一般鰍科魚。
  • 《水滸傳》中有一場水戰,精彩程度堪比《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
    眾所周知,在《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中出現過一場著名的水戰——水淹七軍,說的是蜀漢名將關羽利用連日暴雨、河水暴漲的有利時機,在成為水淹曹魏名將于禁七軍的精彩故事。這一情節也被譽為我國古典小說描寫水戰的經典篇章。
  • 中印邊境,大雪到,印軍噩夢到
    寒冷的冬天來了,大雪封山,多條運輸線路已經無法使用,後勤補給終將成為印軍的夢魘!  印軍還賴在邊境不走,還能幹什麼呢?難道還想打一仗不成?  高海拔、高寒地帶,部署超過後勤補給承受極限的軍隊,阿三如果還要繼續強撐下去,不去體面一點地自己找個臺階撤回去,等待印度的結果只有一種:輸得更慘!
  • 縮掉的半杯水|青年近衛軍|殺破狼_網易新聞
    水,氫二氧,止渴,能救命。
  • 軍婚寵文,一次意外她把軍少睡了,奉子成婚,從此軍少變成妻管嚴
    軍婚寵文,一次意外她把他睡了,奉子成婚,從此軍少變成妻管嚴現在小說已經成為當代大多數人所消遣時間的興趣愛好,小說的類型豐富多彩,小編最近看了軍婚寵文,覺得非常不錯,想給各位強烈安利一波和排雷。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哦!一次意外她把軍少睡了,奉子成婚,從此軍少變成妻管嚴!
  • 軍馬、軍駝、軍犬、犛牛……是邊防戰士一起衝鋒陷陣的生死兄弟
    軍馬勤務班遠離連隊,常年駐守在海拔4200多米的雪域高原,擔負著照料全連軍馬的任務。7年前,倉洛加才讓剛到這裡時,面對照料馬匹、打掃馬廄、修剪馬蹄這些零碎活時,還曾鬧過一陣情緒,覺著和自己心中的軍旅夢相差甚遠,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讓他對這些無言戰友有了新的認識。那次,倉洛加才讓騎著7號馬去放青,奔跑中遇到意外情況,瞬間人仰馬翻,疼得難以呼吸。
  • 他改了個八字,從黴運纏身到升官發財,是怎麼做到的?
    李漁寫的白話小說《連城璧》中的一集:「老星家戲改八字 窮皂隸陡發萬金」。及至熬到長福長壽的時辰,生將下來,他又到別人家託生去了,依舊合著養不大的關煞。」他又沒錢去賄賂分配案子的戶科,得不到有油水的案子,還時不時跟著挨打。自己苦熬了一年,受不了了,想再把皂吏的活兒租給別人,別人反而討價還價的拿捏他,他只能自己撐著幹下去。
  • 中軍安道汽車租賃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陶磊
    原標題:中軍安道汽車租賃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陶磊在交談中,陶磊了解到現代社會正處在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企業基本上都是招聘一些能夠快速上手的員工,雖然國家一直都有政策支持退伍軍人就業,但在現實中,退伍軍人卻常常被企業拒之門外,除了少數學歷較高的退伍軍人,大部分退役軍人從事薪酬低、社會地位低、勞動密集型職業,甚至還有很大一部分的退役軍人處於待業、失業狀態,更讓人難過的是,由於社會經驗不足,少數軍人還會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上當受騙。
  • 1946年,此人就率一個軍起義,為何第二年陳老總親自下令槍決?
    眾所周知,在解放戰爭中,被俘的國軍將領,大多都被送進了功德林管理所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等到他們思想徹底轉變過來後,通過了考察,往往能重新回歸社會。但有一位國軍將領卻是個例外,此人雖率部起義,但卻因其本性難改,於起義第二年被陳老總親自下令槍決。
  • 忽必烈勞師遠徵日本、東南亞三國連吃敗仗,元軍苦頭吃盡無功而還
    兩年後(一二七三),趙良弼再次出使日本,也到了太宰府。忽必烈向日本致國書,表面上說是「通問給好,以相親睦」,實際上是要求日本歸順臣服,日本不予答覆。這樣,忽必烈決定以兵戎相見。第一次進攻日本在一二七四年。這年,由鳳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率舟九百艘,載士卒一萬五千人攻入日本,但只是擄掠一番,軍事上沒有取得什麼勝利就返回了。在徵伐南宋期間,元軍無暇東顧。
  • 印軍戰機墜毀,軍官中槍身亡,衝入鄉村清剿平民拆除房屋發洩怨氣
    印軍戰機墜毀,軍官中槍身亡,最近可謂是麻煩不斷。印軍聲勢浩大的與美軍、日本、澳大利亞等舉行聯合軍演,可是在軍演的關鍵時刻,一架艦載機卻突然墜海了。印度新德裡電視臺11月27日報導,當地時間11月26日下午5時左右,一架參與演習的米格-29K艦載戰鬥機剛剛從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起飛後不久,就遭遇了故障,最終墜入到了海裡。事故發生後,印軍立即出動了大量的直升機和軍艦前往墜機海域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