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文臣集團和太監集團可以說是勢不兩立的兩大政治力量。要麼太監協同皇帝折騰文臣;要麼文臣幫助皇帝收拾太監。一旦太監和文臣沆瀣一氣,基本上天下就要大亂了。但是在明朝中葉,優秀的政治家張居正和出色的大內太監馮保聯合起來,竟然成就了改變大明國祚的黃金十年,成為中國政治權利鬥爭史上的奇蹟。
作為黃金十年的參與者,張居正和馮保都是不同凡響的人才。張居正執政期間力主改革,國家大治。推行的一條鞭法和官員考核制度都是利國利民的偉大創舉。而且張居正嚴以待人,下到文武百官上到王爺天子都敢收拾,甚至連親密無間的戰友馮保的親信也不放過。
馮保此人能與張居正這種一流政治家合作,自然也有其水平。除了政治鬥爭,難得的是馮保藝術修養很高,琴棋書畫都頗有研究。在封建時代,權臣最大的敵人並不是其他權臣,而是天子,馮保作為宦官之首,牢牢看住了小皇帝萬曆。所以在萬曆皇帝登基的十幾年中,基本上是由著張居正和馮保折騰。那麼馮保和張居正是如何團結起來共同進步的呢?這其實是一個美麗的謊言。
萬曆登基前,朝政大權都掌握在內閣首輔高拱手裡。高拱是萬曆的父親的老師,當時萬曆的爹駕崩了,萬曆準備繼位。旨意到了內閣,高拱大人想到小皇帝才十歲,就發了一句牢騷,十歲的孩子怎麼當皇帝啊!這句牢騷可真要命,其實高拱的意思不過是皇帝年紀小,大臣們的辛苦輔佐。但是這句話傳到別有用心的人耳朵裡,就不一樣了,這別有用心的人就是馮保和張居正。
馮保要搞高拱實在很有理由,因為高拱幾次三番阻礙馮保進步。馮保作為太監也是有官職和權力的,但是高拱由於之前受過其他太監的幫忙,所以每次太監管理職位空缺,都把馮保擠掉任用自己的熟人。張居正搞高拱那就簡單明了了,內閣首輔只有一個,相當於如今的國務院總理。鑑於萬惡的舊社會沒有退休制度,張居正除非等到高拱死才有機會上位。俗話說得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為了打倒高拱,張居正和馮保為了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了一起。
首先,馮保把高拱的那句十歲小朋友不能當皇帝的格言傳進了宮裡。告訴了萬曆的媽媽李太后。鑑於皇帝還小,宮裡基本上就是李太后說了算。與此同時,張居正也添油加醋的聲稱,高拱有意讓年長的藩王入京當皇帝。其實這都是子虛烏有的事兒,但是李太后不懂政治鬥爭,再加上她本人信得過太監,就算相信文臣也得是張居正這種年輕帥氣的。於是三人達成政治聯盟,決定把萬惡的高拱趕走。
萬事俱備,就等高拱上鉤。萬曆準備登基事宜後不久,召內閣官員入宮。一般這種時候都意味著重新洗牌。高拱已經搞定了百官,他自信滿滿的決定進宮把太監們欺負一邊,接手大權。然而在他去喊其他內閣成員進宮的時候,大家都推脫生病不去了。天真的高拱還沒有意識的危險,就拉著張居正一起進宮。張居正欣然答應,表示隨後就到。
就這樣,一無所知的高拱獨自進宮。半路遇到個太監下發旨意。聖旨中不明就裡的把高拱責備了一頓,讓他辭職滾蛋,高拱才意識到自己掉進了別人的圈套,已經無力回天。高拱走後,勝利者張居正與馮保控制了大局,成為大明新時代的黃金搭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