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以是怨拱。而居正與保深相結。——《明史》
你的命運,取決於你如何選擇情感和利益。
傳統文化一直教育我們,做人要講究「義」,不要庸俗,不能為了利益幹些損人利己的勾當。2000多年前孔老夫子喊出的「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就是這個意思。
但現實往往打臉,絕大多數人的腦袋還是被屁股決定的,坐在利益旋渦中,就無法擺脫做個俗人的命運。
明代中期的政治明星張居正就是這樣的人,他是一個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可以在背後猛插朋友兩刀的狠角色。
張居正從小就是出了名的神童,俗稱:別人家的孩子。
他二十三歲那年考中進士,授庶吉士。
所謂庶吉士是明代翰林院內的短期職務,主要是考中進士的人中有潛力的人擔任,是皇帝的近臣,替皇帝做做文書工作,同時是明代內閣輔臣的重要來源之一。
用大白話來說,庶吉士是皇帝智囊團的預科班。
張居正一走上仕途就是庶吉士,可謂是老天爺給他開了一小掛。
張居正在擔任庶吉士的時候,拜了內閣重臣徐階為師,學習經世救國之術。
當時的大明差不多是爛透了,皇帝明世宗嘉靖帝一天到晚想著飛升,把朝政全權委託給嚴嵩。
對,就是那個大奸臣。
在嚴嵩的帶領下,大明王朝的內閣整天內鬥,政治相當腐敗,外部還有強敵環伺,覬覦大明這塊肥肉。
總之一句話,大明要完。
此時的張居正作為有志青年,一心想要改變大明現狀,於是特地上書《論時政疏》給嘉靖帝,系統詳細地闡述了大明的積弊和自己的政治改革主張,希望能引起皇帝和內閣的重視。
可惜,嘉靖帝和嚴嵩並不把他當回事兒。
具有強烈政治敏感性的張居正,由此知道了嘉靖帝的昏聵和嚴嵩的不作為,明白了自己絕不可能在這樣的領導人下面得到重用。
於是,張居正聰明地選擇了蟄伏,請了三年假,遊山玩水散心去了。
三年之後,張居正重新回到翰林院,後來進官國子監司業,主管帝國教育。在他供職國子監的時候,張居正認識了好朋友高拱,兩人志趣相投,相約將來一起進入內閣,匡扶大明社稷。
與此同時,張居正也在老師徐階的舉薦下,來到裕王府任職,擔任裕王朱載垕的侍講侍讀。
裕王朱載垕就是未來的明穆宗隆慶帝。
幾年之後,嘉靖帝駕崩,朱載垕繼位稱帝,張居正也水漲船高,順利進入內閣,開始參與朝政。
這時候的高拱已經是隆慶一朝的內閣首輔了。
張居正和高拱二人算是達成了當年的約定,一起進入了內閣。只可惜,二人入閣之後,並沒有致力於一起匡扶社稷,而是玩兒起了內閣傳統項目——內鬥。
只不過是暗鬥,張居正在背後捅了高拱一刀。
一直以來,高拱都把張居正看成自己的親信,有什麼事情都會跟他商量。而張居正卻暗中結交一個叫馮保的太監。
隆慶六年,明穆宗駕崩,傳位給兒子朱翊鈞(萬曆皇帝),並在遺詔中任命高拱、張居正為顧命大臣。太監馮保私自篡改遺詔,把自己也任命作顧命大臣。
這事兒引起了高拱的強烈不滿,畢竟自己的權力被分掉了。
於是,高拱計劃發動百官一起上書驅逐馮保。計定之後,高拱開始聯絡同僚。
高拱首先就想到了自己的好基友張居正,特意派人告訴他驅逐馮保的計劃,讓他一起參與行動。
張居正當面答應得很好,可是轉頭就把計劃告訴了太監馮保。
馮保聽了是大為驚懼,恨死高拱了。這樣一來,馮保和張居正的關係是越來越好。
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地位,馮保向張居正請教解圍的方法。
張居正神閒氣定地說:「誣告高拱要謀反不就成了。」
馮保煥然大悟,跑到李貴妃和陳皇后那裡,宣稱高拱認為十歲的朱翊鈞當不好皇帝,打算擁立藩王。
這把李貴妃和陳皇后嚇了個半死,當即決定先把高拱給廢了。
第二天早朝,李貴妃和陳皇后下了一道懿旨,責備高拱擅權無君,罷免官職,回鄉養老去。
高拱聽了懿旨後,嚇得面如死灰,汗如雨下,倒在地上起不來了。還是在一旁的張居正扶了他一把,才能勉強爬起來。
高拱就這樣退出了政治舞臺。
不久之後,張居正升任內閣首輔,執掌大權。
這就是張居正,靠著背叛好朋友,爬上了人臣權力的巔峰。
張居正是一個極其現實的人,在好朋友和權勢地位面前,他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權勢地位。也就是說,在情感和利益面前,他會選擇利益。
只要有機會能博取更大的利益,什麼人他都可以背叛。只要這個人不是給予他利益的人。
對於這種人來說,什麼義不義的,都是狗P,他根本不在乎。
他唯一要的就是利益,就是自己的權勢地位。
他是一個徹底的利益動物,他就是那個屁股永遠坐在利益這一邊的人。
但是,張居正又是一個對大明王朝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人物。
大明王朝在他的治理下,真的是舊貌換新顏,方方面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
這樣看來,張居正又是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