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上午,杭州殯儀館追悼中廳有場告別會,逝者是位79歲大伯,因病辭世。
告別儀式開始,一位中年女子上前致辭,她是逝者女兒,從她的自我介紹中得知,她已在美國居住了25年,這次是趕回來告別父親的。
可能是長期居住在國外的緣故,女兒的致辭不像其他告別儀式那樣程式化,而是簡潔、誠懇:
我主要講兩點感受,跟大家分享。
第一點是,老年人一定要遠離股票!你們知道美國華爾街證券交易所員工每年人均獎金是多少嗎?是67萬美元!我想大家應該知道這些獎金都來自哪裡,都來自股民。
父母辛苦了一輩子,略有存款,但因為求財心切,也把積蓄投入股市。就在父親出事前兩個星期,還因為理財發生了點意外,老人焦慮了很長一段時間,這多少對他的身心造成了傷害。
第二點是,老人毫無徵兆地突然摔倒,如果有高血壓的話,要立即引起重視。
老年高血壓患者,平時要常常伸伸舌頭,看看舌頭是不是很僵硬、發抖;或者雙手高舉,看走路是不是還能保持平衡,這兩點中如有一點不好,趕緊去醫院。
99歲的長沙炒股老人盧阜民。周和平攝
2007年4月,杭州一老年大學的緊急告示。戴樹林 攝這兩天99歲的長沙老股民很紅
要說起來,老人炒股票,現在真的很普遍。
昨天9:30,我在慶春路大學路口一家銀行排隊辦業務,前面窗口是位70歲左右的大媽,辦的業務聽起來還蠻複雜,聽到零零碎碎的幾句,也涉及股票:這個帳戶炒股已經十幾年了,一直沒換過……
不過這幾天最出名的一位炒股老人,來自湖南長沙,他叫盧阜民,今年99歲了。
這兩天,國內各大網站,還有國內外不少媒體,都轉載了有關老人的一篇新聞:
2月23日,虎年股市開市第一天,在湖南長沙市華融證券五一西路證券營業部大廳,一位99歲的老股民格外引人注目。老人叫盧阜民,有長沙「股神」之譽。
當天9:30,盧老伯由保姆陪著,來到家附近的證券營業廳。
盧老是山東人,曾是柳州鐵路局工作人員,退休後安居長沙城區太平街兒子身邊,10多年前開始涉足股市。老人隨身攜帶有筆、記錄本,還有塑膠袋包好的大餅和一個水杯,大餅就是他的午餐。
都說老有所樂,炒股成了盧老晚年一大樂事。「我眼睛好,腦子好使,都有利於炒股。反過來,炒股有利於大腦,充實了生活,也算是長壽之道吧。」盧老樂呵呵地說起炒股感受。
自從進入股市後,老人生活很有規律,上午9點多趕到證券公司,一直到下午3點休市才離開。炒股10年,小賺一筆。
中午12點,股友們開始吃中飯,盧老起身來到過道上,手腳並用,悄悄做起了保健操。約半小時後,盧老拿著大餅到大廳的微波爐室加熱,又打了杯開水,然後一個人在座椅上吃起來。
「他早就是湖南年齡最大的股民,在全國也應該是最高齡的股民了。」股友說,盧老雖年事已高,但身體不錯,不咳不吐,不用戴眼鏡,能操作電腦,思維稱得上敏捷。最難得的是心態好,在股市中不慍不火,表現不錯,真了不起。
作者主要想記錄老人的生活狀態
昨晚,我聯繫上這篇新聞的作者、《長沙晚報》都市新聞中心記者周和平。
周和平說,這位老壽星在長沙股民圈裡名頭很響,以前媒體有關他的報導,主要是他給股民講一些操作方法,之所以在虎年股市開市第一天去找這位老人,主要是想記錄老人的生活狀態。
「老人跟我說,他其實炒股的本金早賺回來了,現在股市裡的是炒股賺的錢,所以心態很好,就是圖個消遣時光。老人現在獨居,生活起居由保姆照料,每天老人坐著輪椅,保姆陪著,從一公裡外的家裡來證券營業廳。
「那個營業廳裡,除了這位99歲的老壽星,還有幾位80多歲高齡的老人,在他們眼裡,每天到證券營業廳已成了晚年打發時間的一種生活方式,他們自得其樂。」
老人炒股有喜也有悲
有關炒股的老人,國內很多媒體都有報導。
成都有位82歲老太,據說是為預防老年痴呆症,每天從家到證券公司往返步行5公裡,已經堅持炒股11年,人稱「炒股奶奶」。老人是退休教師,除了炒股,還唱京劇、跳舞,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還有一位廣東的陳阿伯,今年80歲,是中國第一代股民,炒股近19年了,現在當了曾祖父的老人精神矍鑠,不但每天炒股,而且還接送曾孫上下學。
不過老人也說,現在他只是到證券營業廳找股友聊聊天,打發時間,自己的成本早已收回,現在股市裡的錢都是利息,所以盈虧看得很淡。
當然,老人炒股有喜也有悲。
2008年11月24日晚,北京一位56歲的老人,因為炒股虧了四五十萬元,準備在河邊用壁紙刀割腕自殺,所幸被及時發現,挽回生命。
2007年4月24日,快報也有一篇報導:4月23日中午12點半左右,杭州郵電路一家證券營業廳,73歲的股票大戶王大伯在樓下食堂吃好飯,坐電梯上來,正往自己的大戶室裡走時,忽然人癱了下來,最後心跳驟停,急送省中醫院。
2007年4月27日,快報還登過一篇報導,杭州一所老年大學的孫校長,在學校大廳最醒目的位置放了一塊緊急告示牌,上面是他寫的一句話:凡本校教職員工注意,近日應及時出清手中股票,規避不必風險。
記者採訪了孫校長,他說,學校老年學員中,50%以上的人都在炒股,上課也不太有心思。
股票牛市,不僅影響了課堂紀律,還讓他多了一份擔憂:現在的股市行情,跌宕起伏,大漲大跌日益頻繁,太緊張、太刺激了,上了年紀的人千萬要當心身體。
出於這些考慮,他覺得應該給老年學員們提個醒。
看看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
所以,對老人炒股,褒貶不一。不妨來看看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
正方:
網友「惠風和暢」在搜狐博客裡說——
首先,我認為銀髮炒股是一種積極現象,無論是中青年人,還是老年人,都應從中國經濟發展中得到好處,炒股就是獲得這種好處最直接的方式。
其次,老年人炒股的贏面更大,老年人經歷了很多風風雨雨,閱歷豐富,辦事穩重。
其三,老人炒股有利健康,大多數老年人退休之後身體還不錯,但一下子沒事幹了,頓感失落與空虛,成天無所適從,而炒股則可使老人重新找回自己,並能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
其四,炒股還可健腦,操作電腦,手腦並用,是鍛鍊大腦很好的方式。
當然,身體不太好,又沒有生活保障,僅靠一點積蓄去炒股,那是危險的。我也不主張這些老年人去炒股。
反方:
天津《今晚報》曾刊登過一位古稀老人的一段話——
我自己不炒股,同時也向其他老年人進一言:炒股,老人不宜。
其一,股市收益與風險,相伴而行,這個特點註定了「老人不宜」。因為老人自身財力有限,再加上對股市行情及有關知識的相對貧乏,決定了老人應對風險的能力薄弱。更有的老人孤注一擲,把自己的住房賣掉作為炒股本錢,或將養老金全部投入股市,風險就更大了。
其二,隨著股市漲落,股民情緒常常處於緊張狀態。這種情緒波動,對老人的健康尤為不利。如果我炒股,即便動用的是餘款,是「炒著玩」,也做不到對漲落無動於衷。與其隨著漲落而情緒波動,還不如遠離股市。
國內有四分之一證券投資者年齡在50歲以上
證監會統計過,目前,國內有四分之一的證券投資者年齡在50歲以上,且多數是散戶,投入的資金大部分是自己的養老積蓄。
曾有媒體做過一個小型調查,向老年股民發放了50份問卷,其中男性32人,女性18人。
他們中有工人、幹部、教師、醫生、工程師、個體戶等,年齡層次主要在60到70歲之間,年齡最大的83歲。
這些老年股民的炒股資金哪裡來?問卷提供的五個選項中,除3人外,其餘全選了退休金和以前儲蓄這兩項,沒有一人選擇子女給的或向人借的。
一則給老年股民的溫馨提醒
2007年10月,股市在6000點高位震蕩時,《新聞晨報》和《深圳特區報》先後刊登過一則寫給老年股民的溫馨提醒,我們一起來看看:
對很多老年人來說,炒炒股票能給他們帶來一些寄託和樂趣。
但首先,老年人要降低自己的心理預期值,收益和風險是均衡的,不要相信只賺不賠的神話。其次,老年人切勿有盲目從眾的心理。就是看到別人炒股賺錢了,也跟著炒股;加入股市後,心態要擺正,最好能夠放鬆心情,保持正常的生活規律和飲食,如果把整個身心都撲到股市上,有可能賺了錢卻輸掉了健康……
老年人入股市,應在自己所能承受的損失範圍內投入資金,這樣可以讓自己以更輕鬆的心態進行投資。
願所有老年股民能在股市裡找到充實和快樂,並且財富增值。
對於老年股民的兒女們而言,要牢記父母的健康快樂比他們的財富增值更重要,多給他們一些理解和開解,就是孝順。記者 嶽海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