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關注我們,請點擊標題下面的「易經大講堂」
兩千多年前,一個叫阿基米德的希臘人在踏進浴缸時突然靈光一現,大叫著跑出浴室,自此物理史上多出了一筆阿基米德浮力定律。
類似的情景還出現在擦地板的時候,將醒未醒的時候,開會的時候……總之就是在走神的時候,有些奇思妙想鑽入腦海,然後大腿一拍,有了!今天就來說說為什麼靈感總是在大腦放空的時候才出現。
大腦也有後臺程序
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大腦在放空狀態下是什麼都不做的。但是,華盛頓聖路易斯大學的神經學家馬庫斯•雷切爾(Marcus Raichle)和他的同事們卻發現,大腦在放空狀態下也是在不停運動的。
他們觀察了134個測試者的腦成像結果,發現無論進行何種實驗,大腦中的某些區域在任務開始之後就不那麼活躍了。
換句話說,這些任務開始後不活躍的腦區域只有在走神時是最活躍的,這就是大腦的默認網絡機制。
參與到大腦默認網絡機制的腦區域包括內側前額葉,扣帶回後部等等。拋開這些頗具學術色彩的詞彙不談,觸發這個機制可是有條件的。
首先身體得是在相對安靜的狀態,即使是活動也不劇烈;其次這個狀態要能夠持續一定的時間,能讓人有時間進行一連串的思想,但又不至於長到讓人厭煩。想想看,洗澡、澆花、聽領導講話等等,都滿足這些條件。
科學家們做實驗的時候,也是從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裡挑選了幾段讓受試者閱讀,結果大約十分鐘後他們大腦裡的默認網絡都活躍了起來,就是說,嗯,他們全都走神了。
話說回來,雷切爾認為,大腦放空時,默認網絡機制就會處理海馬體提供的短期記憶,以便對未來的行為提供參考。這時,我們自以為已經忘記的記憶就會重新冒出來,之前全神貫注思考的問題一直被束縛在幾個有限的想法裡,但默認網絡開始處理短期記憶則會解放出許多新思想,於是就有「靈光一現」的可能。
2009年,由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神經學家卡琳娜•克裡斯多夫(Kalina Christoff)等人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走神時不僅有默認網絡的參與,執行網絡也會參與其中。
執行網絡是負責解決高度複雜的問題的大腦機制,一般認為這兩個機制是此消彼長的,但走神會把這兩個機制融合在一起,從而為生發靈感、解決難題提供了好機會。
如何抓住靈感
神遊有可能產生靈感,但是它太飄忽無常,一眨眼就會忘得精光。這是因為大腦的遺忘速度實在是太快了。
我們的大腦是以每神經元每秒鐘1比特的速度遺忘信息,走神時默認網絡處理信息的速度也很快,這種持續的信息傳遞消耗的能量幾乎是大腦有意識做出反應時消耗能量的20倍,耗氧量也遠遠高於大腦有意識時的活動。這麼高速的信息處理,遺忘也很正常。
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喬納森•斯科勒(Jonathan Schooler)研究發現,走神也分兩種情況。
上文說到的順帶插了莎翁一刀的實驗就是他主持的,他讓受試者們在走神的時候按一個按鈕。結果發現,一部分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走神,需要經過別人提醒才知道自己剛才走神了;另一部分人則可以完全憑自己的意識察覺出自己在走神,他們都能自己按下按鈕。
斯科勒的數據表明,對那些走神而不自知的人來說,他們的創造力並沒有獲得多大的提高。但默認網絡和執行網絡的活動恰恰是在不自知的走神狀態下活動得最激烈。
當你好不容易腦中留下了一些殘存的印象,提起筆想要記下來時又忘了個精光,這個現象怎麼解釋?
美國德雷塞爾大學的心理學家約翰•庫尼奧斯(John Kounios)認為,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處理信息時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各種思想在無幹擾的情況下是攪成一團的,一旦注意力集中在某個特殊的事物上,就會趨向直線運動。
所以,一旦拿起紙筆準備記錄,大腦就會從神遊中「甦醒」,默認網絡活動減弱,本來就微弱的印象就更不容易記住了。這個悖論現在看來真是無解,不過也難怪,如果靈感真的一走神就會冒出來,還能應用到實際問題上,那也就不會像現在這樣這麼珍貴而有意義了。
不是有那麼一句被濫用的話嗎?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靈感。雖然愛迪生本人並沒有明確表示過這兩者誰更重要,但也足以證明靈感對人類來說是多麼彌足珍貴的東西。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沒辦法抓住靈感。庫尼奧斯認為,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自己適應的記錄方法,放在眼睛看不見但可以隨手拿到的地方,比如在浴室放一個防水簿,隨身帶一支錄音筆等等,甚至在如廁的時候也可以帶一個不顯眼的小筆記本……你別笑,據說《牛三斤》這首歌,就是馮小剛導演在廁所裡寫出來的。
----
歡迎添加微信
1、【如意石】易經微信服務號
微信號:ruyishiyijing
2、【易經大講堂】易經微信訂閱號
快速關注,請搜索公眾號「易經大講堂」
微信號:yijingdajiang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