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呆真的能「放空」大腦嗎?

2021-01-09 中國網財經

  11月18日,首屆全國發呆大賽首站在成都寬窄巷子舉行。參賽者達200人,他們坐在地上,不動不笑,保持放空,期間聽到手機鈴聲響起也不能接。23日,發呆大賽「轉戰」重慶。據悉,全國發呆大賽共包括北京、上海、廣州、西安、南京、哈爾濱等27個城市賽區。

  據主辦方稱,大賽旨在提醒大家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也應該讓大腦保持放空,適度休息。這種初衷無疑是好的,但如果你以為發呆的時候大腦在休息,那可就錯了。

  發呆時大腦耗氧反而更多

  你也許認為發呆的時候大腦是空白的,其實並非如此。實際上,發呆是一種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發呆時,你的大腦沒有專注在目前的任務上,而是進入了「神遊」的狀態,在他人眼中看來,你就是「呆呆地坐在那裡不動,什麼都沒有做」。雖然身體沒有動,但你的大腦可是一刻也沒有休息。

  科學實驗早已證明,閉目養神時,大腦消耗的氧氣反而更多。

  物理學家勞倫斯·索科洛夫1953年曾做了一項實驗:他讓志願者平躺在床上解算術題,與此同時,他記錄下志願者的腦電波和大腦中的含氧量。他試圖證明人們在絞盡腦汁時大腦會消耗更多氧氣,但結果卻出乎意料:志願者在做計算時大腦消耗的氧氣還不及閉目養神時消耗的多。

   發呆「神遊」後並不開心

  發呆的現象其實很普遍,有研究證明,成年人每天大概有47%的時間都沒有專注於眼下的工作。但讓人吃驚的是,大腦在神遊之後,人們聲稱自己更不開心。

  科學家們目前也還不清楚確切的原因,他們推測,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在發呆時,大腦通常會不自覺地想一些不開心的事:擔心的事、焦慮的事、後悔的事。而且,即使大腦在神遊時所想的是中性的或開心的事,在神遊結束之後你還是會不開心。這也許是因為神遊耽誤了你完成當下任務的時間,也許是因為那些開心的事讓你發現現在的境況不如當時好。

  發呆是大腦「天生」的功能

  據科學家研究,我們的大腦有一種狀態叫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它專門在大腦休息時開啟,在大腦執行任務時關閉。大腦中有很多網絡在同步活動,默認模式網絡是大腦的總指揮,它在確保大腦中相互競爭的子系統同步活動的同時,保證它們不互相干擾。因此,當你在發呆或神遊時,其實就是默認模式網絡啟動了。這是人腦與生俱來的功能,是不可能人為避免的。

  那麼,我們發呆的時候,大腦究竟在幹些什麼?

  美國華盛頓聖路易斯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馬庫斯·雷切利(Marcus Raichle)和他的同事研究發現,大腦放空時的功能和記憶密切相關,大腦中負責記憶的海馬可能正在為我們提供日常的種種記憶片段,並讓我們產生看似無意義的「白日夢」,再由默認模式網絡對這些記憶片段進行在整合,以便為未來的行為提供參考。

  最近,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瑪利亞·曼森(Malia Mason)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證實了這一點:當人們做「白日夢」時,默認模式網絡也活躍了起來。也就是說,發呆也可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腦貌似休息,實則「隨時待命」

  發呆時,我們的大腦很忙。不過,默認模式網絡似乎還不僅僅負責「白日夢」的產生。美國史丹福大學的馬克爾·格雷瑟斯( Michael Grecius )發現,當人們的大腦處於休息狀態時,不同的神經元不再隨機無規律的波動,而是呈現出一種有規律的「共振」——不同的大腦區域開始形成統一活動的單元。不僅如此,在其他幾項研究中,麻醉、鎮靜劑和睡眠狀態也發現了同樣的神經發放模式。由於睡眠也具有類似的模式,雷切利認為默認模式網絡參與著記憶的篩選工作:哪些是有意義的,哪些具有威脅性……由於這些工作與人密切相關,所以默認模式網絡隨時待命,抓緊一切事件積少成多地處理大量的短時記憶信息。

  這一過程可能伴隨著大量的神經連結建立,以及接踵而來的能量消耗,這或許就是為什麼休息的人腦反而耗氧更多。

  如果你認為,真正能讓大腦休息的方式似乎只剩下睡覺了,那又錯了。其實,即使是在睡覺,大腦也只是局部、特定的部位在休息而已。大腦就像心臟一樣,只要人活著,就永遠沒有能完全停下來休息的機會。

   冥想能幫你「入定」

  人腦真是太複雜太矛盾,雖然發呆會讓你不開心,但如果運用得當的話,這其實是一項能幫助你加強集中注意力能力的活動。這種「得當的方法」就是冥想。

  冥想一般都讓你專注在一件事上,通常是自己的呼吸。但你一定會發現,過不了多久,你就會開始想「今天晚上吃什麼」或者「這樣坐著真無聊」之類的,然後又會突然想起來自己應該專注在呼吸上,然後強迫自己專注在呼吸上。冥想似乎就是這樣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但練習者說,隨著不斷練習,他們覺得思維沒那麼「粘」了,它們不會像以前那樣緊緊地把控住你。換句話說,也許你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了。

  稿件來源:蝌蚪五線譜

  ■延伸閱讀

  冥想改變細胞?

  來自《環球科學》的一篇文章稱,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儘管不再接受治療,一些會定期練習包括正念禪修和瑜伽在內的壓力舒緩術的乳癌存活者們,他們體內的細胞會發生改變。作為來自加拿大阿爾伯塔Tom Baker 癌症中心的主要撰稿人,琳達·卡爾森(Linda Carlson) 已將這一發現發表在了《癌症》期刊上。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的平均年齡是55歲,且有兩個共同特點:他們都在至少兩年前與乳腺炎癌鬥爭中取得了勝利,而現在依然受到較大的情緒上的困擾。全部的88位受試者被研究人員隨機分為三組,並在長達12周的研究開始之前對他們進行血樣採集。

  第一組受試者每周有一個90分鐘長的見面會,他們會被引導進入「入定」的狀態,並且進行他們每天會在家練習45分鐘的Hatha 瑜伽的指導;第二組受試者會在每周的90分鐘內討論他們的感受,無論是樂觀積極還是悲傷消極的;參照組的受試者從頭到尾只參加了一個長達6小時的關於舒緩壓力術的研討會。在研究結束的時候,受試者們的血樣結果與之前的相比,發現了一些有趣的差異。

  「我們都知道類似正念禪修之類的社會心理介入會幫助你感覺好一點,但是現在,我們首次發現有證據顯示它還能夠影響你生理上的關鍵方面,」 卡爾森說道。

  端粒是存在於染色體末端的一段有保護作用的蛋白質,他們能夠在複製之後縮短,並且決定細胞的壽命。當端粒消耗殆盡後,染色體就會開始降解,從而危害細胞的健康。在研究結束之後,兩組練習壓力舒緩術並參與每周例會的受試者們,他們的端粒長度從研究開始之後就維持不變,而對照試驗組中沒有學習壓力舒緩術的受試者們的端粒長度有所縮短。「在短短三個月的研究中,不同組的端粒長度居然發生了差別,這一結果令人十分感到驚喜的,深入研究才能更好的確定這些潛在的健康方面的益處,但這確實是一則令人歡欣鼓舞的新聞。」卡爾森說。

相關焦點

  • 科技日報:發呆真的能「放空」大腦嗎?
    首屆全國發呆大賽現場照片2014年11月18日,首屆全國發呆大賽首站在成都寬窄巷子舉行。參賽者達200人,他們坐在地上,不動不笑,保持放空,期間聽到手機鈴聲響起也不能接。23日,發呆大賽「轉戰」重慶。據悉,全國發呆大賽共包括北京、上海、廣州、西安、南京、哈爾濱等27個城市賽區。據主辦方稱,大賽旨在提醒大家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也應該讓大腦保持放空,適度休息。這種初衷無疑是好的,但如果你以為發呆的時候大腦在休息,那可就錯了。發呆時大腦耗氧反而更多你也許認為發呆的時候大腦是空白的,其實並非如此。實際上,發呆是一種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
  • 孩子喜歡「發呆」您別盲目幹擾,會放空自己的孩子總能帶給你驚喜
    在印象裡,發呆是走神的表現,上課時當老師看到孩子發呆時,他(她)總會通過一些「小物件」來提醒孩子打起精神來。但是發呆真的就只有壞處嗎?其實當孩子發呆時,作為家長,您千萬不要輕易打斷孩子,巧用這幾個法子可以讓孩子變得更聰明,您明白嗎?舉個例子:賈靜雯是中國著名女演員,她的家庭生活也為人津津樂道。
  • 發呆究竟有哪些好處? 發呆的正確打開方式你造嗎?
    發呆究竟有哪些好處? 發呆的正確打開方式你造嗎?時間:2016-10-20 13:26   來源:未知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發呆究竟有哪些好處? 發呆的正確打開方式你造嗎? 如果有人問:最無聊的事情是啥?絕對有人脫口而出:發!!呆!! 但日前,國家衛計委首度推出5125健康生活理念。
  • 發呆竟有這麼多好處!今天你發呆了嗎?
    緩解焦慮 當人在發呆時,大腦處於放空狀態,大腦中的α腦電波會加強,這種特殊的腦電波可以抑制信息超載,從而改善情緒,減輕壓力,緩解焦慮不安。 增強創造力 日本研究發現,發呆可以增加大腦白質活動,從而增強創造力。大腦白質由神經纖維組成,負責在神經細胞之間傳導信號。白質活躍意味著更能看清事物間聯繫,想到別人想不到的辦法。同時,發呆還可以緩解疼痛和提高免疫力。
  • 杭州千人發呆大賽 每天發呆5分鐘有好處
    :一張一弛,適當的發呆並不是浪費時間,不僅對心理健康有幫助,對大腦的健康也有幫助,我們來看一下發呆的好處。  1、增強大腦記憶力。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經常的發呆可以暫時的放空大腦的各種信息,大腦中的α腦電波就會加強。
  • 靈感為什麼總是在大腦放空時出現?
    類似的情景還出現在擦地板的時候,將醒未醒的時候,開會的時候……總之就是在走神的時候,有些奇思妙想鑽入腦海,然後大腿一拍,有了!今天就來說說為什麼靈感總是在大腦放空的時候才出現。大腦也有後臺程序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大腦在放空狀態下是什麼都不做的。
  • 大腦放空時究竟在做什麼?
    實驗說:「放空」時大腦並沒有在休息,而是在進行記憶篩選。
  • 貓小樂:小衰為了考試「放空大腦」誰知這次真的空了……
    貓小樂:小衰為了考試「放空大腦」誰知這次真的空了......小衰和小衝閒來無事就在那裡聊天。小衝問小衰一個很嚴肅的問題,為什麼盜版的東西市場需求量那麼大,反而正版的東西不容易銷售出去呢?叫拿我們書籍來說。
  • 大腦放空時究竟在做什麼? | 鳳凰副刊
    經驗說:什麼都別做,讓大腦「放空」休息一會兒。實驗說:「放空」時大腦並沒有在休息,而是在進行記憶篩選。大腦放空不是在浪費時間!「默認網絡」還在工作呢。人們對大腦在完成各種任務過程中會如何活動表現出了極大的好奇,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忽略了大腦在「放空」狀態下的活動。華盛頓聖路易斯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馬庫斯o雷切利(MarcusRaichle)和他的同事通過數年的研究,逐漸揭開了大腦空閒時究竟在做什麼的奧秘。馬庫斯起先一直運用一種稱為PET的腦成像手段研究與詞彙有關的大腦活動。
  • 慢跑放空大腦 閒聊放鬆心情
    課餘時間走出課室舒展 臨考前,同學們每天看書做題,大腦長期處在高速運轉中容易疲勞,出現心理飽和,就會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下降,更容易胡思亂想。 黃德慶建議初三同學在最後一周的衝刺階段,複習需要回歸基礎知識,不要再去鑽研難題。課間和課餘時間,一定要走出課室調節、舒展一下,不要長時間轟炸頭腦。
  • 學會這3妙招,大腦反應「越來越快」
    學會這3妙招,大腦反應「越來越快」! 2、放空自己 現在大多數人都處在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感覺精力跟不上,出現精神萎靡、工作效率低下等症狀
  • 2016北京有意思發呆大賽:70人120分鐘「發呆」大比拼
    24日下午,由中國新聞周刊旗下有意思網主辦的發呆大賽在北京世貿天階舉辦,共有70名選手參與了「發呆」大比拼。 陳溯 攝24日下午,由中國新聞周刊旗下有意思網主辦的發呆大賽在北京世貿天階舉辦,共有70名選手參與了「發呆」大比拼。
  • 這套瑜伽體式簡單有效,每天下班練習半小時,放空大腦治癒思維
    小密語錄: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特別快,工作壓力又大,心靈和大腦難免疲憊混亂,我們可以選擇練習這套瑜伽體式,每天半小時就能放空大腦和心靈。生活本來應該是愜意幸福的,然而現實中的我們卻在為了生計而不斷奔波,壓力是越來越大,身體和心靈都有點吃不消了。
  • 老人經常回憶夢境能鍛鍊大腦
    中醫指出,老人經常回憶夢境能鍛鍊大腦,因為這種夢境回顧的方法,有一定的鍛鍊大腦記憶功能的作用。老年人最不好的習慣就是不愛動腦,及不愛活動,以至於讓自己經常處於發呆狀態。如此很容易加速大腦功能的退化,使大腦提前萎縮,嚴重的,甚至會患上老年痴呆。
  • 放空:必須讓自己感到無聊,才能更聰明
    《放空:無聊為什麼能解鎖創意與效率》便是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向我們展示如何重新思考「無聊」這個小工具,讓我們在日新月異的數字世界中生活得更好。曼諾詩解釋了無聊和思維之間的聯繫,探索如何利用無聊的潛在好處幫助我們成為富有生產力和創造力的自我,而不是簡單地在實驗過程中完全拋棄我們的電子產品。本文摘自該書前言,由澎湃新聞經中信出版集團授權發布。
  • 試試這幾招,大腦反應或越來越快!
    你有沒有在認真工作的時候,突然被同事打斷,等會再處理問題的時候,發現剛才的思路都沒有了,只能兩眼茫然的看著電腦屏幕發呆,總感覺自己「腦子不夠用」?今天小編就來教你幾招,大腦反應或越來越快! 1:把腿抬高 把腿蹺在椅子或者桌子上幾分鐘,記住,腿一定要高過心臟位置。當一個人的雙腿蹺起稍高過心臟,腳和腿部的血液會回流到肺部及心臟,不僅可以減輕腳部和腿部靜脈的壓力,還可使頭部的供血量大大增加,使你神清氣爽,有助於大腦反應加快。
  • 腦袋放空反而激發創造力
    他經過實驗後發現,偶爾讓腦袋放空,其實對工作是有幫助的。通常不凡的點子都是在發懶的時刻靈光乍現!讓我們來看看放空如何激發創造力,順便學幾個單詞吧!針對讓腦袋放空的好處,Chris Bailey表示:I mean proper idleness when we choose to do nothing.
  • 範沐蕊:全然放空自己,給心靈放個假!
    其實,一個人要想真的把很多東西裝進腦子裡,學到更多的東西,最好的方式就是四個字,叫做「放空自己」。很多時候,你發現你的結果不夠好,你沒有得到你想要的,是因為你沒有全然地放空自己。放空自己就像是一個杯子,當你倒空後,什麼水,什麼茶都能裝進去,裝進去你嘗嘗,才知道是不是自己喜歡的味道。
  • 教你3妙招,大腦反應或能越來越快!
    學習是學生黨最重要的任務,為了能提高學習成績,我們可謂是使出了各種手段,或是計劃好自己的學習方法,管理好自己的時間規劃。但即使我們做了那麼多的準備,還是會覺得自己的大腦不夠用,每每學習一段時間,就會覺得腦子發脹,頭暈目眩,難以繼續學習。
  • 人生最好的狀態:放空自己
    如果累了,就狠狠地放空自己,清理掉不必要的世事糾葛、緩解好身體、擺脫負重前行的疲憊。只有無憂才能真正做到無畏。放空心態,可以無慮放空心態,不是讓自己變得一無所有,更不是一無所知。而是讓自己變得海納百川。娛樂圈多得是「拼命三娘」「拼命三郎」的實力派演員,但若說心態佛系的當屬詠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