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是古典文學名著,公認的長篇神魔小說鼻祖。這部書在明代刊印的時候沒有署名,清代學者考證出這部書的作者是吳承恩。吳承恩是淮安人,曾經當過縣丞,而後辭官返鄉著書授課。《西遊記》的故事參考了前朝的話本、傳奇,描寫了唐僧帶領三個徒弟和一匹白龍馬去西天取經的故事。其中唐僧的原型是唐代高僧玄奘,他曾經獨自一人前往西域學習佛法,學成之後帶著650餘部佛經返回長安。
為了讓整部小說更具觀賞性,吳承恩創造了孫悟空這個藝術形象,到達了引人入勝的效果。《西遊記》開篇描寫了一個宛如仙境的地方叫「花果山」,天地精華、日月靈氣匯聚於此。久而久之,天地之間誕生了一個「石猴」,自稱為「美猴王」。《西遊記》中最主要的人物是孫悟空,吳承恩讓一個「石猴」當主角,就是為了讓整部小說有了現實意義。以虛寫實,傳統文人的常用妙法。
之前提到《西遊記》的現實意義,人人的關注點都會放到妖精的背景之上。大家總結出一個規律,沒有背景的妖精一定會被孫悟空一棒打死,有背景的妖精就會被天上的神仙庇護,可以逃過一死。這一點的確很明顯,不過說的人多了,也就不新鮮了。下面嘗試從一個新鮮角度,聊聊《西遊記》的現實意義。
現代學者認為,《西遊記》的小說內核構建在個性心靈解放基礎之上。這個觀點的提出,啟發了很多熱愛古典小說的讀者。小說開篇不久就出現了第一個高潮「大鬧天宮」。孫悟空被賦予了強烈的反抗精神,他反抗的原因是為了得到公正的待遇。從表面上看,大鬧天宮是神魔之爭。從本質上看,孫悟空要打破等級森嚴的天上世界,創建一個平等的世界。對於封建文人來講,可以具有反抗精神,但是想要他們反抗最高統治者,就需要極大的勇氣了。吳承恩的勇氣來源於他對現實社會的觀察。
吳承恩生活在16世紀,大明的統治處於全盛時期,但社會矛盾也一直存在。正德、嘉靖、隆慶、萬曆皇帝輪番登場,劉瑾、嚴嵩、張居正等人或奸或忠也進入到權力中心。整個大明王朝正在經歷由盛轉衰的變化,處於變化中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吳承恩作為基層小吏,底層文人,他接觸到的陰暗面必然更多一點。他找不到改變的具體措施,他只知道如果不進行一場變革,整個大明王朝終將覆滅。於是他把自己的觀點,放到孫悟空身上,塑造了一個敢和玉帝「叫板」的石猴。
古典文學名著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直到現代,《西遊記》依然是各大出版社的暢銷書。名著的生命力來源於何處,應該就源於其中的現實意義。
拓展閱讀
孟子的成聖之路歷時千年
潑辣貪財,鐵腕專權,一個與眾不同的豪門兒媳,王熙鳳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名作《獨坐敬亭山》
明末遺民,學術大佬,奇人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