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會蘇聯、美國、英國和中國,宣告接受《波茨坦公告》。次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14年的抗戰宣告勝利。日本接受投降之後,遭受日軍侵害的各國紛紛根據國際法相關規定向日本政府提出所陪,而作為四大國,亞洲戰區的主力中國也不在例外。
美國從中作梗
戰後初期,1947年4月4日美國採取單獨行動,先行發動了「先行拆遷」,準備將日本的工業設備實物作為補償給到所有遭受到日本侵害的受害國。然而蘇聯和美國的矛盾對立日益尖銳,加上中國解放戰爭順利進展,親美的蔣介石政權岌岌可危,美國的對外政策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遠東,美國試圖扶持一個反蘇反共的基地,而剛剛遭受重創,又與蘇聯和中國有著明顯政治地緣優勢的日本成為了最合適的扶持目標。
在美國外交發生轉變情況下,幫助日本抵賴賠償,一定程度保存日本的實力成為了美國的基本方案。在原先的計劃當中,對於日本拆解的工業設備實物中國可以獲得賠償當中的一半。然而美國基於時局的變化和自己狹義的戰略目標,將中國的份額一砍再砍,最後中國僅僅得到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根據統計,中國因為日本侵略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不下620億美元,然而在戰後中國僅僅得到約2250萬美元的設備賠償,聊勝於無。
1949年5月13日,美國更是直接頒發霸道指令,停止日本對各個盟國的賠償,戰後中國對日索賠計劃因此腰斬,中國14年的抗戰損失沒有得到任何的賠償,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道歉都沒有。而這不僅僅是日本右翼的分子狡辯,還有美國的不作為,為滿足自身利益而無視受害國的自私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並不只有中國沒有得到應該有的賠償。日本對東南亞的所有國家賠償也不超過15億美元。更加過分的是這部分賠償不是賠付先進和有實用意義的設備機械,而是通過商品和勞務進行賠付。而這種賠付方式不僅僅沒有打擊日本經濟,反而使得日本獲得出口商品的機會,為戰後日本經濟打入東南亞國家鋪好了道路。
國民黨出賣國家利益
1949年12月底國民黨當局戰敗,被迫撤到臺灣。國民黨當局為了得到美國的支持和幫助,在日本賠償問題上一改原來積極追求賠償的態度。在談判之初,國民黨當局還堅持必要的賠償。但是日本以臺灣無法代表中國人民的事實逼迫國民黨當局讓步。
最終,日本當局與國民黨當局達成協議,日本以所謂臺灣主權的讓步輕易的換取了國民黨當局在賠償問題的巨大讓步。為了得到美國支持的國民黨當局,出賣了整體的國家利益。
中日建交
1971年7月9日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秘密訪華表達了改善中美關係,並為美國尼克森總統訪華鋪路。同年10月25日,中國在聯合國恢復一切合法的權力,中國成為聯合國成員以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國際地位和話語權大大提高。
如此情況下,依舊採取敵視中國的政策對日本而言無疑是百害無一利。調整外交政策,改善與中國的外交關係成為了日本政府的當務之急。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中美雙方發表《中美上海公報》,中美雖然沒有實現建交,但是關係向正常化發展,這大大加快了日本與中國談判和建交的速度。1972年7月後,中國和日本為實現邦交正常化都進行了積極準備。1972年9月25日日本田中角榮首選訪華,1972年9月29日中國與日本籤署聯合聲明,中日關係正式建交。
在聲明當中中國政府宣布: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放棄對日本的戰爭賠償要求。那麼中國為何選擇放棄賠償要求,又帶來了哪些結果?
原因與部分影響
選擇放棄賠償有以下兩點考慮:
中國人民在近代飽受戰爭賠償之苦,深深的明白哪怕是追求賠償,最後的重壓也不過是壓在日本國民身上罷了。當時處於中日建交的關鍵時刻,索求大量賠償無疑對建交之後兩國關係的發展是不宜的。在日本對其他受害國的賠償當中,很多賠償都是一些物質賠償,把一些破舊的東西修修補補就送給你,然後自己換上更好的,如此的賠償聊勝於無,不如不要。當然,達成放棄戰爭賠償的背後肯定是毛主席,周總理等人深思熟慮的結果,我們不妨看看之後的一些影響
1978年鄧小平出山,實施改革開放,改革開放要求改善基礎設施,從而得到引進外資和技術。當時歐洲對中國普遍對中國改革開放不信任,對中國採取技術封鎖,而經濟發展起來的日本則成為了改革開放初期引進外資和技術的主力軍。
1978年8月12日中國和日本達成《中日友好條約》。據統計,從1980年起到2008年,日本總計約2400人民幣的無息和底息貸款資金,是所有援助國家當中最多的。除此之外,日本還援助了中國許多基礎技術,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起步提供了巨大幫助。
客觀上來說,日本對中國的援助於他們也是有利的,是一種雙贏的舉措,日本獲得了中國的市場,加上中國在還貸款的時候日元恰好升值使得中國多還了不少錢。
但是在當時的環境下,歐美不肯支持中國,日本的援助無疑是雪中送炭,這便是中日建交和關係不斷改善的有利影響之一。
依舊可以追究賠償
值得一提的是,1972年在中日建交的時候中國放棄了對日本的賠償要求,即放棄了1200億美元的國家間的賠償要求。而就日本軍國主義戰爭罪行的1800億美元的國民賠償要求,中國政府在任何場合都沒有宣布放棄。
上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侵華戰爭的中國民間戰爭受害者紛紛赴日提起跨國訴訟,然而受害者追求賠償的道路卻極為艱難,特別是在日本軍國主義持續抬頭,掩蓋戰爭罪行的情況下。中國政府鼓勵並支持受害者對日本追求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