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甲子「人大代表」步入生命活躍期
①
1954年8月5日,南京人民大會堂,江蘇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上的掌聲至今仍在吳鎮耳邊響起。「一共200多次,一陣緊似一陣,山雨傾盆似地傾瀉」,92歲的吳鎮,第一屆省人大代表,解放後新華日報首任社長。「國家改天換地慨而慷,百廢待興,一個嶄新的民主制度在江淮大地誕生,大家都難以抑制內心的激動。」
如果建築有記憶,坐落在長江路上的南京人民大會堂應記得迄今十二屆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上的掌聲、唱票、報告、發言、辯論……
人生六十花甲。在中國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人大代表」這個稱謂意味著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代表者。這個群體從當初的稚嫩一路走來,剛剛進入活力生命期。
「我代表」——
為人民代言
吳鎮記得,第一屆江蘇省人大代表共481人。今天,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有代表800多人。60年間,一名人大代表所體現的「代表性」,從數量到階層都大為不同。
省人大常委會人代聯委辦公室主任胡小前詳述其嬗變歷程。1953年,我國首部選舉法規定,選舉全國人大代表,農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是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人口數的8倍,即8:1。1979年明確代表選舉城鄉比例,縣為4:1,省為5:1,全國為8:1。之後比例逐漸縮小,至2008年,射陽縣在全省率先實現按城鄉人口同比例分配、同比例選舉;2010年,全國人大通過《選舉法修正案》,明確規定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去年1月,經由城鄉同比例選舉,803人當選為江蘇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50人當選為江蘇省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60年,從8:1到1:1。這意味著,農村選民的實際「票值」終於和城市選民平等,不同群體可以真正平等選出自己的代言人,這樣的代表更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如果不是平等選舉,南京玄武區環衛所玄武門中隊的農民工保潔員王修小,或許沒法在省人代會上呼籲「垃圾分類」;最年輕的省代表竇銀妹,也沒機會為在校困難群體提建議。
「我建議」——
推動國家進步
今年12月13日,我國將首次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進行國家公祭。全國人大代表、民革江蘇省委副主委鄒建平特別欣慰:2012年提交「設立國家公祭日」議案,到今年被全國人大常委會採納。「這個議案不是我一個人想出來的,是很多人的接力棒傳到我手中,繼而衝向終點。」
從2003年起,鄒建平連任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目睹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向越來越民主的方向發展,在國家發展中起到重大作用。
國旗法由江蘇代表提出。江蘇全國人大代表李玉坤最早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制定國旗法議案。1988年,他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建議:恢復升降國旗儀式,制定懸掛國旗的具體辦法。1990年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頒布。1992年起,他又多次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規範國旗使用應注意的問題」等建議,國務院辦公廳予以採納,向全國下發國旗的技術和質量標準。
2001年3月,在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姜德明代表首次領銜提出《關於制定的議案》,並連續五年提出相關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06年4月審議並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姜德明提出的議案,推動立法進程,為法律起草制定提供重要理論依據。
從全國到縣鄉,這樣的案例還可列舉很多。文革以前的三屆各次大會期間,代表提出議案1507件。文革後,五屆人大代表共提出議案2400件,而1983年第六屆至本屆以來,省人大代表共提出議案214件、建議17952件。
省人大每年有重點地選擇十幾件代表建議進行重點督辦。近幾年人代會上,大氣汙染日益成為焦點。今年初人代會上,闞延靜等提出制定《江蘇省大氣汙染防治條例》的立法建議,重點督辦後,這一項目提前列入今年的省人大常委會立法計劃,並於7月進行初審。代表推動立法防治大氣汙染,邁開萬裡長徵第一步。
「我述職」——
對選民負責
9月5日上午,南京市江寧區橫溪社區會議室,第一選區代表李翠萍向37名選民代表述職。這個選區有24名區人大代表,她第12個述職。雖然已是連續三屆的區代表,她仍感到壓力大:「匯報履職情況,促使我平時更加深入百姓,把他們的熱點、難點反映上去。」
走訪選區所有單位和選民集中居住地,李翠萍搜集百條意見,還在街道人大代表之家參加12次選民接待。她選擇「治理超載重型貨車」等兩條建議在人代會上提交,其他由街道工委交辦相關部門及社區處理,選民得到較為滿意的答覆。
全省260多個街道均設立街道人大工作委員會,鄉鎮普遍配備人大專職主席,使在城鄉基層的代表工作有了組織保障;全省建立5000多個「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工作站」等,使得基層代表小組有了固定活動場所。這些全國獨一份的「江蘇經驗」,讓代表觸角得以紮根泥土。
「在江蘇當代表不容易。選舉前,候選人要和選民見面,這是江蘇首創;當選後,要向選民述職、對選民負責。」省人大常委會原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高詠沂說,這些制度設計,讓代表腦中真正有了「選民」意識,知道自己代表誰、為了誰。
選民是天——揚州五級人大代表「選民見面日」堅持多年,已成溝通民聲的重要橋梁;淮安萬民代表回選區見選民,5866名代表向27萬餘名選民代表進行述職,4950名代表為民辦實事籌集幫扶資金1422萬元,4572名代表提交建議意見4976件……
此前已普遍推開的直選代表述職,今年向省、市兩級間接選舉代表深入發展。7月30日,在所屬原選舉單位泰州,四位省人大代表龐餘亮、董畢、許杏桃、高金鳳做了述職。首次述職的作家龐餘亮坦承,自己沒有市、縣直選代表那樣接地氣,「我要安排更多時間聯繫群眾,為群眾服務,做一個心中永遠有群眾的合格省人大代表」。
本報記者 王曉映 顧 敏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