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程凌潤 實習生 魏楚夢
9月10日,2020中國古蹟遺址保護暨濟南泉城文化景觀學術研討會在山東大廈舉辦。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獲悉,濟南市趵突泉等重點泉群實現連續17年持續噴湧,僅在節水保泉方面,濟南市每年節約用水量達2000多萬立方米。
節水保泉
濟南每年節約用水2000多萬立方米
多年來,濟南市不斷加大節水保泉力度,出臺了《濟南市節約用水管理辦法》《濟南市落實國家節水行動方案》《濟南市水資源綜合利用中長期規劃》等,強化節約用水頂層設計,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
堅持「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重點地區節水開源」,濟南市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節水型城市,年節約用水量達2000多萬立方米,有力的促進了泉水持續噴湧。
水源置換
多年來共封停3400餘眼自備井
據了解,濟南市充分利用地表水、黃河水、長江水等客水資源置換工農業生產用地下水,減少地下水開採。
在工業用水置換方面,自2006年起,濟南市建成東聯供水工程,調引黃河水替換東部黃臺電廠、煉油廠等重點取水單位生產用地下水,累計置換地下水2億多立方米。
在農業用水置換方面,濟南市科學調整泉域補給區農業用水結構和農業種植結構,大力推行引黃、引庫、引河等地表水灌溉,減少地下水開採;發展噴灌、滴灌、微灌等現代高效節水灌溉,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同時,濟南市嚴格地下水管理保護,大力開展自備井封停工作,多年來共封停深層自備井400餘眼、淺層自備井3000餘眼,年減少地下水開採1億多立方米。
目前,濟南市正按照《濟南市城區自備井封停工作實施方案》,加快自備井封停工作,計劃3年內封停現有市政公共供水管網覆蓋範圍內自備井,有效減少地下水開採。
生態補源
積極推進東部城區「四庫連通」工程
近年來,濟南市積極推進泉水直接補給區內水系連通工程,通過水庫與重要河湖的互聯互通,實現了多水源聯合調度,多點生態補源,先後建成了玉符河臥虎山水庫調水工程、五庫連通工程等,通過泉域補給區向玉符河、泉瀘-錢家莊、大澗溝、邵而-展村等強滲漏帶實施生態補源。
目前,濟南市正積極推進東部城區「四庫連通」工程、臥虎山水庫和錦繡川水庫連通工程,實現長江水、黃河水、水庫地表水等多水源聯合調度,進一步優化水資源配置,改善生態環境,增加地下水的補給,促進泉水持續噴湧。
涵養泉源
大力推進山體公園建設、河流綜合治理
按照《濟南市名泉保護總體規劃》,劃定「城市山體、河流水系、重點滲漏帶、直接補給區」四條生態紅線,構建「兩區三級」保護體系,對南部山區泉水涵養區實施生態系統綜合治理,涵養泉源的功能進一步發揮。
同時,濟南市結合水生態文明城市、海綿城市建設,大力推進山體公園建設、河流綜合治理,實施植樹造林、攔洪蓄水、直接補給區生態修復等保泉措施,恢復和增強雨水滲漏能力。
同時,濟南市建立健全保泉生態責任機制,強化各級政府生態紅線保護意識,讓保泉工作成為各級各部門的共識和統一行動。
科技保泉
首次將「地球CT」運用於保泉研究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濟南市首次將「廣域電磁法」這一國際領先、被譽為「地球CT」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運用於保泉研究工作,探明重點區域巖溶發育深度、規模及導水性,進一步明確趵突泉泉域邊界和精準補源區域。
目前,濟南市建立了泉水保護地下水監測體系,綜合研究地下水開採與泉水水位的響應關係,實現科學保泉供水;實施泉水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指導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協調泉水保護與城市建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