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陳巨慧
本報通訊員 唐景椿
在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中,黑虎泉雖不如趵突泉那般名揚四海,卻是人們最為親近、最為熟悉的名泉之一。隆冬時節,朔風凜冽,到黑虎泉邊賞景的遊客和打水的市民仍絡繹不絕,獸頭泉水呼嘯,水面雲絮縹緲,構成一幅老濟南的市井風貌圖。
若被問及這泉緣何叫「黑虎」?很多人會脫口而出:「不就是以這泉池的石雕虎頭而得名嘛!」然而,關於泉名和獸頭,頗有爭議。
「黑虎」最早見於金代《名泉碑》
黑虎泉,位於解放閣南護城河南岸陡崖下。該泉為一天然洞穴,高2米,深3米,寬1.7米,洞穴由青石壘砌,洞穴隱露在巖壁之下。略成長方形的泉池由石塊砌成,三個石雕獸頭並列於泉池南壁上。泉水流過暗溝,經三個石獸口噴湧而出。
關於黑虎泉名字的由來,有著截然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泉水之上曾建有黑虎廟,黑虎泉由此而得名。但有關專家考證,黑虎廟建於明代嘉靖年間,也叫做玄壇廟,在如今虎泉閣的位置。在道教傳說中,武財神趙公明被尊為「正一玄元帥」,他的坐騎就是一頭黑虎,因此又被稱為「黑虎玄壇」。可黑虎泉的歷史比黑虎廟更為久遠,最早見於金代的《名泉碑》。《名泉碑》鐫有金代的72個名泉名稱,碑雖已不存,元代於欽撰著的《齊乘》卻予以收錄,並注其所在,流傳至今。其記載:「曰金虎、曰黑虎,李承務巷。」現實當中也確實有李承務巷的存在,這條古老的水胡同位於司裡街正當中,直通琵琶橋,剛好處於黑虎泉與金虎泉之間。黑虎泉之名源於黑虎廟一說並不準確。
另一種說法認為,黑虎泉因「水激柱石,聲如虎嘯」而得名。明代劉敕在《詠黑虎泉》詩中寫道:「石激湍聲成虎吼,泉噴清響作龍吟。」他在所編纂的《歷乘》中記載,當時的黑虎泉水自洞內直接湧瀉,下面形成一池名太極池。在深邃的洞穴內,原有一黑蒼蒼長滿苔蘚、形如猛虎盤曲伏臥的巨石,泉水就是從其下湧出,所發出粗獷的鳴聲酷似虎嘯的驚人吼聲迴蕩洞穴。明代詩人晏璧在《濟南七十二泉詩》中則以「石蟠水府色蒼蒼,深處渾如黑虎藏。半夜朔風吹石裂,一聲清嘯月無光」來描繪黑虎泉。然而,這一說法也並無實證。
民間傳說精彩離奇
關於黑虎泉名字的來歷,民間傳說也有多個不同版本。
有人說,古時候的一天,忽然狂風大作,隨即傳來虎嘯聲,人們發現遠處一隻黑虎和一隻金虎在打鬥。聚攏的人越來越多,老虎發現後轉身逃跑。黑虎逃到東邊鑽到一個泉子裡,金虎跑到西邊也掉到一個泉子裡,這就是後來的黑虎泉和金虎泉。三天以後,又來了一隻老虎,它體形碩大,邊走邊四處尋覓,像是在尋找走失的幼仔。周圍的居民準備圍而捕之,老虎見人來捉,便跳入水中,成了後來的一虎泉。
有人說,黑虎泉的泉水來自泰山上的黑龍潭。黑龍潭與東海有暗河相通,乃是東海龍宮的一個秘密出口,裡面住著一條黑龍。黑龍一旦出來,必將山崩地裂,海水倒灌齊魯大地。為了確保黑龍潭萬無一失,潭後用泰山西麓最高峰、形似龍頭犄角的龍角山來鎮守,並以傲徠峰護法,以求能夠「國泰民安」。清乾隆年間,為印證這一說法,泰安縣令將數十袋稻糠倒入黑龍潭內,約三天後,濟南知府和泰安縣令及數百見證人來到黑虎泉的噴湧處,果真見到有稻糠浮出水面。
還有人說,黑虎泉原名太平泉,可後來被一條青龍所霸佔,時常興風作浪,擾得大家苦不堪言。從小臂力過人的黑哥決心除掉惡龍。他拜師千山佛祖,每天三更上南山修習,五更才回來,武功大有長進。與他青梅竹馬的虎妹天天都在村頭等他。這天,黑哥又上南山,千山佛祖突然將身上的龍泉寶劍交給黑哥說:「快回去,虎妹有難,今日你就該和惡龍決一死戰了!」黑哥急忙趕回村中,見惡龍擄著虎妹正要飛起。他拔出寶劍就朝惡龍砍去,惡龍丟下虎妹,閃過寶劍,朝黑哥撲來。一時間天昏地暗,飛沙走石。黑哥越戰越勇,惱羞成怒的惡龍一爪向黑哥頭頂壓來。虎妹急中生智,抓起身邊的一塊白石頭就朝惡龍扔去,正好砸中了惡龍的眼睛。白石墜地,化作一股清泉。惡龍一聲怪嘯,扎進了太平泉池底。黑哥追到池邊,一個猛子扎了進去,只見池裡巨浪翻天,惡龍又躥出水面,咽喉上插著那把龍泉寶劍。它痛苦地向南飛去,沒飛多遠就一頭栽了下來,化作一座山,就是今濟南城郊的青龍山。黑哥卻一直沒有浮出水面,他的鮮血染紅了泉水。「黑哥,你等著我!」虎妹縱身跳進水中。只聽兩聲巨響,兩股泉水噴湧而出,就像原來那股一樣冒個不停。為了紀念黑哥和虎妹,人們就把太平泉改名為黑虎泉。而那塊砸中惡龍的白石化成的泉,就是與黑虎泉隔河相望的白石泉。
是龍,是虎?
無論是歷史記載,還是民間傳說,泉名「黑虎」似乎都和獸頭扯不上什麼關係。那獸頭有什麼來歷?它們是虎頭嗎?
劉鶚曾在《老殘遊記》中將獸頭認為虎頭。他在《老殘遊記》中這樣寫道:
「老殘出了金泉書院,順著西城南行……這南門城外好大一條城河,河裡泉水湛清,看得河底明明白白。河裡的水草都有一丈多長,被那河水流得搖搖擺擺,煞是好看。走著看著,見河岸南面,有幾個大長方池子,許多婦女坐在池邊石上搗衣。再過去,有一個大池,池南幾間草房,走到面前,知是一個茶館。
進了茶館,靠北窗坐下,就有一個茶房泡了一壺茶來……老殘坐定,問茶房道:『聽說你們這裡有個黑虎泉,可知道在什麼地方?』那茶房笑道:『先生,你伏到這窗臺上朝外看,不就是黑虎泉嗎?』
老殘果然往外一看,原來就在自己腳底下,有一個石頭雕的老虎頭,約有二尺餘長,倒有尺五六的寬徑。從那老虎口中噴出一股泉來,力量很大,從池子這邊直衝到池子那面,然後轉到兩邊,流入城河去了。」
對於虎頭的說法,一直存有爭議。有專家認為,這些獸頭造型不太符合老虎的基本特徵,老虎的基本特徵之一是在其額部有似「王」字的斑紋,虎口上下各有兩枚堅硬而鋒利的犬齒,但這些在石雕獸頭上都沒有呈現。並且虎通常被認為是威猛的象徵,與水也並無多大聯繫。此石雕獸頭,應為神話傳說中的龍之六子霸下,霸下性喜水,常棲水邊,並且龍通常都被描寫成興雲致雨的神話傳說動物,石雕獸頭的造型頗似龍,那獸頭兩側的「龍角」,雖因面積所限雕得不夠完整,但可清楚地看到,還有十分突出的龍眼、扁長的嘴、平平的牙、呈三角狀的「龍鬣」。而獸頭的腮部,原應為「龍鱗」,卻設計雕刻成一花葉圖形,若按傳統龍的造型樣式看,這石雕龍頭,應當是作了變形誇張處理。
也有專家認為,石雕獸頭是「虎頭」。中間的獸頭圓臉上窄下寬、杏眼、嘴張,威中含秀,像只母虎。兩側的獸頭耳大頭方、吊睛圓眼、雲捲毛,多了一分雄壯威武,好似兩隻公虎左右相伴。而且,民國時期的老照片裡隱約可見獸頭上的「王」字,如今看不到,是因為獸首歷經歲月的洗禮,「王」字已經被完全磨去了痕跡。
獸頭由一增為三
從《老殘遊記》的記載中可以得知,那時黑虎泉池的獸頭原本為一個,獸頭又如何從一個變為了三個呢?
據《濟南市志》記載,1931年,市政部門對黑虎泉進行治理開挖,泉池擴建,「四周砌石壁和短牆,北牆留出水口,南牆增加噴水石雕龍頭兩個」。首發於1903年的《老殘遊記》,所記錄的應當是1931年黑虎泉修整前的模樣,只見到一個獸頭合情合理。
當年黑虎泉獸頭由一增為三的過程,記述在《整理黑虎泉記》一文中,全文近400字,刻製成寬一米、高六十多釐米的石碑,鑲嵌在泉洞左側的石壁中。1955年,黑虎泉再次整修後,石碑流落民間。有人曾在北園香磨李村一住戶門前發現此碑,並將碑文內容作了記錄,但此後石碑又不知去向。
據碑文記載:「城東南護城河一帶,名泉不一,而水源最旺、位置最高者,厥惟黑虎泉。泉孔數十,若碎珠縷出,積而為潭,清澈見底。潭臨崖壁,構石為閣,古寺立其上,距護城河約十餘步。其間舊有蓄水池一方,用以洩注潭水傾入護城河者也。潭之洩水處有石鐫虎口一,嵌入池壁中,經久而壁亦圮壞,罅隙迭出,潭與池之深度亦因年久淤塞,泉數與容量俱減。予以整理小清河之故,請示於韓主席向方,決計疏浚源泉,以增水量……池之東南浚出一泉,突躍怒起,有如趵突泉之形勢者。計潭與池之流量,每秒鐘共為四分之一立方公尺,較前約增三分之一。環池圍以短壁,形若井欄。臨潭處增設石鐫虎口二,以暢其流。由池入護城河建一量水門,並設水則以測流量,蓋為有合於科學之精確水量計,非僅以供遊人之低徊名勝、流連風景而設也。」立碑人為「山東省政府建設廳廳長張鴻烈」。文中的記載,又為獸頭是虎頭的說法增添了依據。
黑虎泉的「身世」之謎尚未有定論,但這並沒有削減遊客對於黑虎泉三獸頭的喜愛。除慕名而來外,途經這裡的人也總會駐足片刻,觀賞洶湧澎湃的泉湧,聆聽聲如虎嘯的泉音,感受泉水賦予濟南的氣度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