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鳳元年(14年),王葬進行第四次貨幣改革。
「天鳳元年,復申下金、銀、龜、貝之貨,頗增減其賈直。而罷大、小錢,改作貨布,長二寸五分,廣一寸……其文右曰『貨』,左曰『布』,重二十五銖,直貨泉二十五。貨泉徑一寸,重五銖,文右曰『貨』,左曰『泉』,枚直一,與貨布二品並行。又以大錢行久,罷之,恐民挾不止,乃令民且獨行大錢,與新貨泉俱枚直一,並行盡六年,毋得復挾大錢矣。」(《漢書·食貨志》)
廢除大小錢,改為貨布(重二十五銖,值二十五)和貨泉(重五鐵,值一)兩種。主幣與輔幣之比調整為25:1。原來「六泉十布」中的「大泉五十」,因為已經使用了八年,是王莽幾次幣制改革中壽命最長的一種,在社會上留存的數量很多,不便於一下子全部取消,因此王莽允許它繼續使用,但是規定它的面值與貨泉相同,也相當於五銖。
王莽朝令夕改,結果造成了社會的極大混亂,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每一次改變幣制,都導致一大批人破產。因私鑄或觸犯了其他禁令而罰作奴婢和流放服苦役的人,也比比皆是。農商正常活動無法進行,商品流通渠道堵塞,市場蕭條,人民怨聲載道。
一枚貨布當貨泉二十五,當暫行留用的大泉五十錢二十五枚。貨布製作較「十布」厚實工整,面背及穿孔有廓,中豎線止於穿下,「貨布」二字作垂針篆列於兩側,書體瀟灑俊逸。通長5.6釐米左右,平均重約16.5克。貨布自天鳳元年至新莽滅亡(公元23年)鑄行十年之久,與「大泉五十」、 「貨泉」合為王莽三大「長命錢」。
兩枚錢幣的書法如驚鴻一瞥,鑄工非常精良、造型別致,字體採用極為秀麗的垂針篆體,在工藝上達到了中國古代鑄幣技術的巔峰,被後人譽為「古今鑄錢第一絕」。
懸針篆,是小篆的一種,也叫垂針篆,是篆書的異體。懸針是指「豎畫收筆出鋒」,鋒就像鋼針倒懸一樣。南朝宋王惜音的《文字志》說:「懸針,小篆體也,字必垂畫細末,細末纖直如懸針。」錢幣字體優美。王莽的十布、貨布和貨泉的文字都有懸針篆。清代泉學家翁樹培在《古泉匯考》中說:「貨布二字細瘦如針,莽錢中之最精者」。貨布的懸針篆幣文最長筆畫達30毫米以上,寬度僅為0.3毫米。這兩種錢幣上的懸針篆都很具有典型性,其書法藝術也獨樹一幟。
王莽和宋徽宗被後人成為「錢法二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