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曆即太陽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公曆,它是國際通用的一種曆法陽曆把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一年分做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數積累起來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裡,這一年叫作「閏年」。所以閏年的二月有29天。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為一個月,從曆法的發展史來看,所有古老文化的國家如埃及、巴比倫、印度、希臘、羅馬和我國,最初都是用陰曆的,因為月亮的盈虧朔望周期非常明顯。然而,陰曆一月之長即月亮繞地球周期約為29天半,如以12個月為一年,只有354天或者355天,與太陽年相差幾乎11天。過10多年,就會出現6月降霜下雪臘月揮扇出汗、冬夏倒置的現象。 後來,人們就發現純粹用陰曆曆法、月份和春、夏、秋、冬四季,農業節候配合不上,為了解決這陰、陽曆的矛盾,人們定了一個折中的歷,就是所謂陰陽合曆。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曆即是這種陰陽合曆。它跟陰曆一樣,也將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為一個月,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