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堪稱我國文化的源頭。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是或《黃帝內經》,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繫。一代大醫孫思邈曾經說過:「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簡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沒有《易經》就沒有中國的文明。
周易古往今來能人輩出,它是一門崇高的學問,也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學易如同走路,總是要一步一步走,累計自己經驗,學習別人經驗才是最快的學習方式,易學是一門活到老學到看的學問。無論是易學一代宗師,還是易經愛好者,學易只初衷就是濟人利物,濟世渡人。
《水鏡神相》提到:歷觀相人之法,前賢皆指人迷路,趨吉避兇,乃《易》所謂吉兇同患之意,濟人利物之術也。故有喪陰騭者,點破暗昧,使之修省歸正,以安義命;有煢煢無策計,不欲生者,指其後祿,使之免墮溝壑;有應遭刑戮相者,指之戒性妄為,可免惡難;有松形鶴骨、清氣飄然者,指其出世有成;有氣色現兇災惡禍者,指其守分而避兇厄;有氣色現隱德者,預獎天爵,而倍進其修為;有過於酒色,病人四肢,面無人色,近於死者,指其修本固源,以延年益壽。
意思是說,縱觀古今相人之法,前賢們都是以此來為人指點迷津,以達到趨吉避兇的目的,也就是《周易》所謂的與世人吉兇同患的意思,是濟人利物的技能。
所以,對喪其陰德的人,則點破其暗昧,使之反省回歸正途,以安於正道;
有孤苦伶仃沒有辦法,不想再生存下去的,則指出其未來的福祿,使之免於墮入溝壑輕生;
有應當遭受刑戮的人,則指點他要戒懼縱性妄為,則可免於惡運災難;
有鶴骨松風、清氣飄然的人,則指明其如果能出世則會有所成就;
有氣色顯現將有兇災惡禍的人,則指示其應當謹守本分,從而躲避兇險厄運;有氣色中顯現出有隱藏的美德的人,則預先告訴他將會取得的成就,以激勵他加倍努力修煉自己;
有由於沉溺酒色而病入四肢,面無人色,近於死亡的人,則指示其應當注重修本固源,以期能夠延年益壽。
濟物之心,也包括濟人之心。人們一般都會先想到是物質上的給予,物質上的接濟,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濟人之心重在立人達人之心。
所以濟物之心也是濟世之心,如匡濟天下,兼濟天下等等。
萬物一體,其中就包含有濟物之心。張載說,民胞物與。我覺得也就是濟物之心。
濟物之心,與物難堪,不測亡身還害子。與物難堪和濟物之心相反。比如說,有些人,看這世間,什麼都不順眼,連走在路上,都跟垃圾桶過不去,非要狠狠踢上幾腳,那垃圾桶又不礙他的路,也不礙他的事。又比如有些人,什麼也沒有,但總覺得總有人想害朕,跟天下人過不去,以致達到封閉而孤僻的地步。與物難堪的這類人,都沒有濟物之心。
濟物之心有什麼用。曾國藩說,心存濟物是富貴之相。陳摶說,何以端揆首輔,常懷濟物之心。
一個人,如果有了濟物之心,就能樂人之樂,也能憂人之憂。有了濟物之心,就能容人容物,就有了磊落光明的心,所看到的這個世間,也是磊落光明。
循循善誘,勸人向上,盡忠盡心,努力奮鬥,棄邪歸正,廣積善德與陰功。
「點夜燈以照形人,造河船以濟人渡」,還要「修書百裡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要把這種助人為樂的思想大力弘揚和實踐。是學易者一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