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區放牛娃
5月11日,湯恩伯麾下的張靈甫率整編74師從垛莊出發,經由孟良崮西麓,向坦埠以南的華野9縱陣地進攻,顯然意在華野司令部駐地坦埠。粟裕馬上注意到了這一行動,命令司令部情報處火速核查情報的準確性,並進一步搜集有關情報,查明湯恩伯的具體部署。
粟裕
當天晚上,粟裕從各種送來的情報資料中分析、理清了湯恩伯的意圖:以張靈甫的整編74師為中心,黃百韜的整編25師、李天霞的整編83師為左右翼,又以整編65師保障整編25師翼側,第7軍和整編48師保障整編83師翼側,限於5月12日(後改為14日)攻佔坦埠。
張靈甫
情報處還查明了顧祝同另外兩個兵團的一些行蹤:王敬久兵團所屬的第5軍、歐震兵團所屬的整編11師等部已經由萊蕪、新泰出動向東開進。整編74師與左右兩翼蔣軍相差只有1到2天行程,尤其距整編83師和65師更近。
情況儘管還沒有徹底查明,但經冷靜思考,粟裕站在地圖前,已斷定顧祝同在發動全線進攻,部署顯然是以整編74師為主要突擊力量,在兩翼和後續兵團掩護下實施破,目標直指華野司令部駐地坦埠。
粟裕也分析了對方的兩個企圖。多年後他回憶:「一是企圖一舉擊中我指揮中心,陷我軍於混亂與四面包圍之中,便於其聚而殲之;二是敵人估計我不敢迎戰,那就可將我逼壓至膠東一隅或趕過黃河。」
顧祝同終究是當年的黃埔教官,蔣氏的五虎上將之一,這一計策不可謂不毒辣,卻給粟裕帶來了一個絕佳的戰機。粟裕馬七決定停止攻打雞肋似的第7軍和整編48師,改為以中間突破對中間突破,以猛虎掏心的辦法,從對方重兵集團中將整編74師分割出來,予以乾淨、全部殲滅。
整編74師由王耀武擔任軍長的74軍整編而來,有「御林軍」之稱,是蔣氏的五大主力之一,屬於黃埔嫡系中的精銳之師和王牌軍,全軍3萬多人,美械裝備,戰鬥力在蔣軍中一流。
王耀武擔任軍長時,曾與日軍作戰。張靈甫接任師長後,被蔣氏投入華東戰場,一直是打頭陣的急先鋒,曾連下淮陰和漣水,虎將王必成還受過處分。粟裕多次試圖殲滅這支部隊,都沒有遇到有利戰機而沒能得手。
蔣氏非常倚重整編74師,不無自豪地說是「模範」,參謀總長陳誠則多次說:「全軍多幾個74師,戰事就會平定了。」
再次鎖定整編74師的粟裕認為:「把它消滅了,將給敵人實力上、精神上以最沉重的打擊,將宣示我既能消滅74師,還有什麼敵人不能消滅呢?」
不過,他也深知,這一決策既有取勝的把握,又有風險。能否獲勝,關鍵在於正確的決策和巧妙的指揮。他認為,只要縝密部署,指揮上沒有失誤,就可以實現全殲整編74師的意圖。陳毅聽說粟裕要打整編74師,讚嘆說:「好,我們就是要有於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氣概!」
粟裕決定,以華野五員虎將和最強的5個縱隊擔任主攻,即鄧飛的1縱、陶勇的4縱、王必成的6縱、王建安的8縱和許世友的9縱,戰場選定在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地區。同時,他決定以另外4個縱隊擔負阻援,即韋國清的2縱、何以祥的3縱、成鈞的7縱和宋時輪的10縱。陳銳霆的特種兵縱隊則配屬主攻部隊作戰。
決心確定後,當務之急是將已出發攻打第7軍和整編48師的部隊從半路上追回來。但行進中的各個縱隊為了保密,電臺都處於靜默狀態,無法呼叫。粟裕急中生智,命令司令部所有參謀出動,或騎摩託車,或騎自行車,或騎馬,或跑步,爭分奪秒、汗流浹背終於將部隊全部追了回來。
風塵僕僕的縱隊司令員們趕回華野總部,聽說要改打張靈甫和整編74師,頓時喜形於色,重新接受了粟裕的具體任務和部署。
對蔣氏進攻的華東戰場,主席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5月12日,他致電陳毅和粟裕,告誡說:「敵5軍、11師、74師均已前進。你們須聚精會神選擇比較好打之一,不失時機發起攻擊。究打何路最好,由你們當機決策,立付施行。」粟裕第二天便和陳毅聯名,將作戰計劃上報主席,毛主席回復批准。
5月13日黃昏時分,夜幕開始籠罩四野,粟裕下令進攻開始。為及時掌握戰況和時指,他決定親臨前線,將指揮所設在坦埠以西雲頭崮腳下一個叫千人洞的巖洞裡。
他的警衛員季清明晚年回憶,當時想給粟裕找一塊老鄉家的門板當床用,粟裕批評道:「門板是關門用的,不是用來睡覺的,你拿了老鄉的門板睡覺,那老鄉家敞著門還睡不睡覺?」警衛員們只好買了些高粱稈和麥秸給他鋪了張簡易床。
要打掉整編74師,將其從顧祝同的重兵集團割裂出來,然後予以合圍是關鍵的一步,粟裕採取了諸多措施,一道道命令下達,一場大戰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