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個老一輩跟我說了一句俗語:
六月立秋,兩頭不收。
意思是農曆六月立秋,天氣就冷的過早,就會出現莊稼欠收的情況。
我上網去搜了一下。
實際上,農曆六月立秋,佔的比例非常大。
差不多五年裡頭,就有兩年到三年都是農曆六月立秋。
如果按照他這個「六月立秋,兩頭不收」的說法,
那基本上每兩三年都得兩頭無收了!
其實,立秋的公曆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一般在公曆8月7日~9日。二十四節氣,是地球在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上的一定位置。每年當太陽運行到黃經135度時,視為立秋。
民諺或者是農諺,只是一種經驗的總結。
畢竟不是做科學實驗和科學觀察,所以,因果關聯是沒辦法觀察到的。它的正確性完全是概率性的。它們之間很可能並沒有什麼直接的關聯,或者說穩定的那種關聯、先後邏輯的關聯,或者時間上的聯繫。
民諺和農諺有一定的價值,有一定的經驗價值。
但是,他畢竟不是一個系統地研究分析、總結實驗觀察得出的結論。
農業欠收,那也不是完完全全是由季節就能唯一決定的。
因為局部會出現天氣的變化。雖然,大體的氣候系統是穩定的。但局部會出現一些奇怪的變化呀。
比如《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借東風。
中國的海陸分布導致秋冬季節主要刮西北風,這個大規律是不變的。但是在一些局部,由於水體和陸地的分布的差異,發生刮東南風的可能性也不是完全沒有。
農諺這種籠統的經驗積累,畢竟不是一個嚴格的比照、對比觀察,或者是詳細的場景記錄的分析的結果,所以,很多時候,只具有參考意義。
關於中國古代曆法,可以關注ATTNUN的視頻號,聽李輕舟老師講,有趣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