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玉米、紅薯、水稻等糧食作物長勢很快,村裡的老人們說按照夏至三庚數頭伏。那麼,今年的三伏天起始日是在農曆的5月26這天,老話云:「熱在三伏,冷在三九」;時下,農村一片夏日炎炎,最安逸莫過於大樹下乘涼的時光了,中午、晚飯後,村中的老人們三三兩兩在村邊的大樹下避暑閒聊。尤其是落日餘暉時,鄰居們老老少少都齊聚一起乘涼,孩相互追逐玩耍,家長們看著眼前的農田話秋景。
不知大家有沒留意,今年立秋的時間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了,知道嗎?農曆6月18立秋啦!農諺:「晚立秋,熱死牛」準嗎,今年是早是晚呢?最近常聽農村有經驗的鄉親們講,立秋早晚有說道,還可預測出秋天的收成和未來天氣的冷暖!其中鄉親們紛紛爭論最多就是,今年到底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一起來看看,農村地區流傳的3句老諺語。
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
相信這句農諺老話,在農村是家喻戶曉的,其中不少城市朋友想必也知道。農諺老話的意思,非常好懂,說是如果這年的立秋屬於早立秋,那麼立秋以後天氣就會漸漸涼快下,使明顯感受氣溫涼颼颼的,而反之,則立秋之後的天氣還會持續的炎熱,「熱死牛」是對熱天氣的誇張表述。那麼,今年到底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呢?
關於立秋早晚的說法,在農村其實一直都是存在大爭論的,有鄉親認為應該是據立秋具體時刻來看,就是從凌晨到中午這段時間為早,12時之後則為「晚」。也有鄉親認為應以立秋日所在的月份來看,農曆六月為早,七月為晚,值得一提是,按照月份來定立秋早晚的鄉親人數居多一些。
不過對於今年而言,無論是具體時刻,還是月份,都是為「早立秋」,因為2020年立秋具體時刻是8月7日8時49分,也就是農曆的6月18這天。就是不知道流傳已久的這「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老話還靈不靈?村裡精通農諺老話的王大爺說了這麼一句老話來表明自己的看法。
大暑小暑不算暑,立秋處暑正是暑
2020年處暑節氣是在農曆的7月初4這天,立秋至處暑半月,也就是說天氣會依然以悶熱、潮溼為主。立秋節氣正好處在二伏和三伏期間。三伏天天氣中伏和末伏這個期間是最炎熱的,也是氣候變化最為複雜的,今年農曆7月初6這天才出伏,而氣候氣溫變化是有過程的。
王大爺說,這些都是古人時代流傳下來的經驗總結,類似的俗語還有「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大暑展秋風,秋後熱到狂」等,可綜合相關的一起來看,更為靈驗。對於老人的看法,我還是贊同的,雖然今年「早立秋」,天氣要涼快下來,還為時過早,畢竟立秋對於大多數地區只不過是氣象意義的秋天罷了!
為時過早,立秋雖然是秋天的開始,卻遠未達到氣象意義的秋天!
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歷來一半收
據村中老人講,立秋日的天氣,如是出現降雨的話,表示立秋後的雨水較為多,秋季將不缺雨水,立秋時節,農作物生長正處關鍵期,對水分的要求是至關的,一旦受旱農作物的收成難免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關於立秋日說法,筆者家鄉還流傳著這麼兩句老話,分別是「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和「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
在農村,每到農曆節氣時大家除了聊,相應節氣與農事生產有的關話題外,對於我們農村人而言,幾乎在每個農曆節氣都會有著一些習俗,比如立夏日的「立夏秤人」、「鬥蛋遊戲」等等習俗,而立秋日在各地也有著一些有趣的習俗,如在筆者家鄉,大家立秋日會「啃秋」,寓意有二,一是表達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二是,農作物表達農作物漸漸成熟的喜悅。不知在您的家鄉立秋日,還有保留著哪些有趣的傳統習俗呢?
對於【6月18立秋拉!農諺:「晚立秋,熱死牛」準嗎,今年是早是晚呢?】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評論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