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隨著離婚率的不斷飆升,單親媽媽的隊伍也在不斷的擴大。單親家庭的孩子教育,是每位媽媽必須要認真對待的人生課題。
最近的《隱秘的角落》全網爆火,該劇主要講述沿海小城的三個孩子在景區遊玩時,無意拍攝記錄了一次謀殺由此展開冒險的故事 。
其中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朱朝陽,一個十多歲的少年智商過人、心思細膩、詭計多謀、心理陰暗,看得讓人驚訝、佩服、害怕又心疼。
每個問題孩子後邊都有一對不合格的父母。
朱朝陽父母離異以後,他跟著媽媽生活,爸爸有了新家庭之後對他不聞不問,偶爾一次的親子活動也是用物質來彌補自己的愧疚。
劇中朱朝陽的媽媽周春紅,和我們生活中的很多離婚女人一樣,看似對兒子偉大的愛,卻對孩子也造成了很大傷害。
單親媽媽周春紅對兒子做了什麼?這個心機深沉的「壞小孩」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01、把孩子當做丈夫
周春紅辛苦工作,雖然收入微薄,卻總是努力滿足兒子生活、學習上的需要。
工作單位路途遙遠,她只得在單位住宿,讓兒子獨自生活。
每周回家的時候,不管多晚、多累,周春紅總會變著花樣給兒子做好吃的補充營養。
只要她在家,每天晚上都要端一杯牛奶進來,還非要看著朱朝陽喝掉,等一會兒喝都不行,看著兒子喝完,等著他喝了自己要洗杯子。
兒子必須聽從,想要不喝,想要等一下喝,喝得慢了,媽媽都不肯,兒子說自己會洗杯子,她依舊要「押」著他喝掉才罷休。
這種情感綁架讓一個聰明、心思細膩、性格敏感的孩子更加小心翼翼,朱朝陽不能不乖,他不乖就是對不起媽媽。
這樣的媽媽打著愛的旗幟,對孩子進行操控,孩子不能有違背的意願,如果這樣她會感到極度不安。
因為失去了丈夫,所以很怕再失去兒子,想牢牢把孩子抓在自己手中。
當一個女人無法從丈夫那裡得到情感安慰,她的兒子就成為了她丈夫的替代。
這種壓抑式的愛剝奪了孩子本該有的童年,孩子在成年以後也很難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
有很多這樣的離異媽媽,因為婚姻的不幸,讓她覺得自己受了傷害,對愛情產生了懷疑和不信任,從而全身心都轉移到孩子身上,以愛的名義綁架控制孩子。
「媽媽現在只有你了」是她們的口頭禪,她們沒有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把情感和未來一切依附在孩子身上。
讓本該快樂成長的孩子,失去童年的快樂,過早的背負起這沉重的愛。
綁架式的愛令人窒息,這樣的孩子大多活在父母的期待當中,很難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02、把孩子當精神依靠
朱朝陽的自理能力很強,他不僅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而且在學習也嚴格自律,尤其喜愛奧數,對於自己喜歡學習的東西,會主動投入非常多的精力,每次都能考到班級乃至全校的第1名。
這是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的自律,但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卻可以。
他「小大人」的背後是對親情的一味討好、妥協。
優秀的父母,會細心觀察孩子的變化與需要,以求能夠及時為他們提供所需的支持。
回應老師的反饋孩子性格孤僻時,身為媽媽的周春紅,不是進一步了解兒子在學校的情況,
而是極力維護兒子、不留情面地懟老師:「我兒子是來學校學習的,不是來交朋友的!」
周春紅和許多媽媽一樣,只關注孩子的身體和學習,卻沒有關注孩子內心真正的所需。
媽媽不但無法及時給予孩子關注與關懷,反而需要兒子過早地學會如何察言觀色、權衡利弊,
根據媽媽的情緒變化不斷調整自己,壓抑自己的真實自我與情感需求,以滿足媽媽的需要。
有些媽媽只是形式上的媽媽,內心還是需要人寵著、慣著的小女人,但因為丈夫的缺失,就把這份情感的需求,轉嫁給孩子。
這些媽媽往往不能保持穩定的情緒或心態不夠健康,他們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還常常指責甚至要求孩子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因為孩子愛媽媽,也為了得到媽媽更多的愛,就形成職責轉換。孩子擔負起大人的職責。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親職化」,也有另一個更好理解的叫法:「小大人綜合症」。
很多離異媽媽都喜歡這樣告訴孩子「媽媽就是為你而活的。」「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
她們時常把孩子當「垃圾桶」,然後無限擴大自己的情緒,卻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美國著名心理諮詢師金·約翰·培恩,在《簡單父母經》中寫道:父母要警惕自己對孩子說的任何話,因為它可以啟發人,也可以傷害人。
但事實上,孩子聽到這些話,心裡並沒有多感動。
反而會有深深的負罪感,會覺得「父母過得不好,都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不優秀就對不起他們」。
父母的付出感,會讓孩子對自己陷入深深的懷疑,從而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
03、把孩子當做自己的全部
周春紅和同單位的馬主任談戀愛,卻搞得像偷情,不是因為見不得光,而是不想被兒子知道、帶給兒子壓力。
當馬主任表示想向大家公開關係時,周春紅卻說:「我不想讓我兒子有任何負擔,如果你覺得我耽誤了你,咱們可以隨時結束。」
為了兒子的成長寧願犧牲自己的個人幸福。
當王瑤來景區鬧事,通過景區大喇叭痛斥周春紅母子的「罪行「時,周春紅選擇通過景區廣播站將與馬主任去賓館開房的事公之於眾。
為了保護兒子,周春紅可以不顧及任何人的感受,甚至要賠上自己和馬主任的名譽、清白、工作前途,也在所不惜。
敏感早熟的朱朝陽,內心也非常清楚,他必須要聽話、懂事、順從,才能讓母親高興,才對得起母親為自己的犧牲與付出。
他必須要成績優秀,他必須要做個懂事的孩子,他必須要絕對順從他的母親。
單親媽媽們最容易把整個身心、甚至未來的希望統統都像壓寶一樣,全壓到孩子身上。
她們長久的付出與犧牲,變成了她們與孩子之間共同的枷鎖,彼此都被束縛得喘不過氣來。
因為媽媽為孩子犧牲了全部,如果孩子稍有不從,那就是對媽媽無情的背叛。
討好型的孩子很辛苦,他不得不壓抑自己的天性,去迎合媽媽,一個正直陽光快樂的少年,性格卻沉穩、多疑、憂鬱。
原著《壞小孩》作者紫陳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朱朝陽的原型就是他自己。「9歲那年,父母離異,我跟著媽媽一起過。在這種環境下,媽媽始終是對爸爸有怨氣的,這種心態也會影響到孩子。很多離異的父母雙方會處在一種針鋒相對的戰爭中,對小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原生家庭雖不能完全決定人的命運,但是對人的一生有很大的影響。
所以每個父母都應該從這部劇裡得到啟示與思考,尤其是離異的父母。
都說離婚傷害孩子,其實並不是,真正傷害孩子的是父母沒有給孩子真正的愛。
離婚可能會對每個單親爸媽造成心理衝擊,如何不把這種衝擊帶來的負面影響延續到孩子身上呢?
拋棄受害者心態
「受害者心態」,幾乎是所有不幸的根源,它會使人習慣性地拒絕反省自身的責任,總感覺自身很無辜,然後理直氣壯地要求別人為自己的命運負責。
一個有受害者心態的人,必定也會成為迫害者。有了這種心態,人會變得刻薄、偏激,不平和,傷人傷己。
受害者心態的媽媽會把壞的情緒轉嫁給孩子。
每個人都該對自己的命運負起全責,所以,寬恕和放下,是一個讓你停止自我虐待的途徑。
你要明白,造成今天這樣的局面,你自己也是有責任的,你也是自己命運的締造者,必須對自己當初的選擇負起全責。
不灌輸仇恨
前夫或許曾經傷害過你,但不能讓孩子反感爸爸,恨是一種很強烈的情緒,需要消耗很多心力。
如果因為你的自私、狹隘、獨霸欲讓孩子無法坦然接受父愛,那你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
站在「為孩子好」的角度,把他當做一起撫育孩子的合作夥伴,這就是最好的狀態了。
恨的感覺是很糟糕的,不要把這個傳遞給孩子,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愛,越多的愛越好。哪怕是你恨的那個人給的愛,也是好的。
獨立的精神世界
「如果你愛我,請你先愛你自己……因為你永遠給不出你沒有的東西。」
媽媽把愛一股腦的拋向孩子,卻不懂得什麼是愛,因為她們不會愛自己。
每個媽媽要記得,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個體,是獨一無二的經歷,也有在命運之外去選擇的權利。
媽媽和孩子是一場分離的過程,我們要適度的去放手,留三分的愛給自己。
做喜歡的事,豐盈自己的內心世界,尋找自己的幸福。
結語:
為人父母是需要學習的,要不斷修煉提升自己,工作事業上修煉自己,心性認知上也需要提升自己。
單親媽媽經歷了感情的傷痛,要一手掙錢養家,還要一手陪孩子教育孩子,實屬不易,但她們堅強而努力。
媽媽可能不完美,但她的愛從不用懷疑。
加油,成長中的媽媽!
作者:雲想依,分享生活微智慧,輸送情感正能量。讀書、講故事,和你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