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夜的雨也沒有留住你,山谷的風它陪著我哭泣。你的駝鈴聲仿佛還在我耳邊響起,告訴我你曾經來過這裡。我釀的酒喝不醉我自己,你唱的歌卻讓我一醉不起。我願意陪你翻過雪山戈壁,可你不辭而別還斷絕了所有的消息
心上人我在可可託海等你,他們說你嫁到了伊犁。是不是因為那是的杏花才能釀出你要的甜蜜。氈房外又有駝鈴聲聲響起,我知道那一定不是你。再沒人能唱出像你那樣動人的歌曲,再沒有一個美麗的姑娘讓我難忘記」。
這首《可可託海的牧羊人》,從2020年5月起開始大江上下黃河南北走紅,而且紅得發紫。
它講述了一個牧羊人和一個放蜂女兩個的故事。他們在一個春花盛開的時候,在可可託海草原邂逅。兩個善良的人,兩顆漂泊的心開始了接觸。原來,放蜂女的丈夫剛剛去世,她帶著兩個孩子依靠養蜂維持生活。當她遇到牧羊人時,正好自己被放蜂的同行欺負(爭搶放蜂蜂箱存在地點之類的矛盾)。牧羊人挺身而出,仗義執言,捍衛了放蜂女的權利。隨著兩人的日常生活的接觸,他們兩個人的了解,進一步加深,放蜂女逐漸愛上了這個樂於助人的男人,可她沒有忘記自己是兩個孩子的娘親。放蜂女不想拖累牧羊人,便在一個雨夜裡,強忍淚水帶著孩子、趕著駝隊悄悄離開了。
牧羊人早已經打算娶放蜂女為妻,並且把放蜂女的兩個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看待。放蜂女一行不辭而別,牧羊人卻仍然在原地等待著她的歸來。而牧羊人等來的卻是養蜂人嫁人的消息。
後來,當她聽說牧羊人還在原地等她時,就託人傳遞消息給牧羊人,說她嫁人了。但是牧羊人心裡仍然惦記著她,等待她將來某一天回到自己身邊,永遠不在離開。
他們兩個都彼此深愛著對方,但是卻做出了看似不同,實則相同選擇。一個是心裡埋藏著熾熱的愛,而悄悄離去,走的是那樣倔強而又舍;一個是為了愛痴痴守候,等的是那樣堅定而苦澀。
放蜂女的離開,標誌著放棄與牧羊人終成眷屬的良機。即放棄與牧羊人結為伉儷的機會而變成了別人的女人。但是放蜂女骨裡愛著的男人,卻是牧羊人。
如果從放蜂女的兩個孩子將來上學,接受良好教育來講。放蜂女嫁到伊犁,她的兩個孩子就可以馬上變成「伊犁」城裡人,去上學,去發展,未來一定是前程似錦。如果放蜂女留下來,在可可託海與牧羊人一起生活。放蜂女的兩個孩子,在可可託海草原上,找一個小學都很困難(當時教育落後,甚至沒有學校)。那麼放蜂女的兩個孩子很可能沒有學校,而無法接受現代教育。兩個孩子只能複製牧羊人的人生(普通牧民)。放蜂女為了自己的兩個孩子能在伊犁接受良好教育有一個美好未來,放棄與可可託海牧羊人結成「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機會,但是將來她的心裡絕對惦記著已經成為「別人丈夫」的牧羊人。
可可託海牧羊人,惦記著早已經成為別人妻子的「放蜂女」。這個牧羊人,好像西門慶那樣專門惦記著別人的妻子!盼著別人的妻子有一天出軌自己。如果你這樣認為,你把可可託海牧羊人看了小,小瞧了。
可可託海牧羊人知道了放蜂女嫁到伊犁。如果這個牧羊人不想放棄與放蜂女結婚。他完全可以去「伊犁」,把放蜂女找回來,娶放蜂女做自己的妻子。
但是,可可託海牧羊人在原地等待放蜂女歸來:你歸來,我一定選擇你做妻子。你不回來,我堅決不去找你,更不會把你追回來。
可可託海牧羊人的底線:永遠守著可可託海草原,當一個牧羊人這樣的生活方式。不合乎我生活方式的女人,你走我不留,我不追。可可託海牧羊人不能為了適應女人,為了放蜂女放棄自己的人生底線而削足適履。放蜂女變成了別人的妻子,可可託海牧羊人仍然惦記著放蜂女,其實,我可可託海牧羊人惦記著的是可可託海草原上放蜂的原來的放蜂女,而不是現在的放蜂女(伊犁媳婦兒),如果你,放蜂女能回到從前那樣,在可可託海放蜂時候的女人,我仍然愛你!我心裡惦記你,不是現在的你,而是從前的你。
現實生活中,有多少有情人難成眷屬,眼睜睜看著心上人嫁為他人婦,眼睜睜看著自己心目中的白馬王子變成了別人的「老公」。但是堅持自己的人生底線:堅決不能為了一個男人或者女人而放棄自己的信仰!惦記著你的男人只是惦記著別人妻子的你,你是惦記著別人妻子的從前,而不是現在。心裡裝著別人老公的女人,並不是心裡裝著別人老公的現在,而是理想中的男人!原因現代社會中,男人和女人必須生活在一定物質條件下形成的婚姻家庭關係之中,特別是當代中國人必須受孝悌的倫理道德框架制約,有所為有所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