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首名叫《可可託海的牧羊人》的歌曲火了。
歌曲旋律簡單,歌手的演唱風格帶有明顯的近十幾年來流行全國的新疆新民歌的特點,與歌手「刀郎」的作品風格十分相近。
歌曲內容直白,講述了牧羊人和養蜂女兩個真心相愛的人,因生活所迫而永遠分離的傳統式離愁故事。
文辭並不算華麗悽美,夜雨、山風、戈壁、駝鈴、酒和氈房,歌詞中的意像也是情感類歌曲中最常見的,並無特殊。
單純從藝術的角度來看,這首作品沒有特別可圈可點、超越以往的過人之處。
但無論如何,它卻真實且義無反顧的火了。朋友們酒桌上唱,手機裡轉,一時間撲面而來。
究竟為何?我想這兩個原因可能是其中的某一種答案。
一是文化的陌生感神秘感,產生了文化上的新鮮感。
對生活在新疆牧區之外都市裡的人們,單就「可可託海」這個充滿異域色彩的地名,就足夠陌生,足夠浪漫並令人好奇的了。
北疆寂寥高遠、湛藍如洗的天空,空曠遼闊的高山草原,額爾齊斯河畔如油畫般色彩斑斕的白樺與白楊交織錯落的山林,配合以地廣人稀中牧羊人這極具獨特性的生活方式,無一不給久處都市的人們以最大的想像空間和神秘感,由此而獲得一種獨特的審美意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二是孤獨感。
孤獨感是人類這種獨一無二的自然物種天性中與生俱來的一種情感。
它使人類對自己的內心保持了一種警惕、一種好奇和不斷探索的本能。
而這種情感在面對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時,極易上升為一種精神的獨立和解放,並由此向內審視,觀察並積極挖掘自己的內心。
《可可託海的牧羊人》的詞曲恰好營造了這樣一種個體的孤獨感。
個體的孤獨感在中國儒家傳統文化中是不被允許的,甚至是被蔑視的,在傳統文化中它常常會被定義為軟弱和消極,並冠以無病呻吟的批判。這使得人們往往會隱藏孤獨,誇張一點兒說,就是「打掉牙齒往肚裡咽」。
但孤獨感卻從來沒有離開過人們的內心,只能通過外界的牽引而隱蔽且並不自知的釋放。
也許《可可託海的牧羊人》正是這樣一隻伸過來的手,與它相握並被它所牽引,世界上便浮現出了與孤獨握手言和的寬容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