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紅漆金字內棺
慈禧外槨殘片舊影
作者:徐廣源
定價:55元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8月
作者簡介:徐廣源,滿族,河北省遵化市人,1946年3月生。任清東陵文物管理研究室主任多年。現專門從事清代陵寢、后妃的研究工作。參加過乾隆帝裕陵地宮、慈禧陵地宮、容妃(香妃)地宮的開啟和清理,親手整理過慈禧的遺體。
嘴唇有傷痕,很可能是匪徒撬取口中含珠時所致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正三刻(1908年11月15日下午2時45分),慈禧病死於西苑(今中南海)儀鸞殿,終年七十四歲。遺體於當天下午被移到紫禁城內的皇極殿,十月二十三日辰正五分大殮,遺體被殮入棺內。這是慈禧遺體的第一次入棺。
1928年7月初,孫殿英匪兵盜掘慈禧陵,毀壞了外槨,撬開了內棺,將慈禧遺體抬出,扔到了仰放的槨蓋上。時隔一個多月,溥儀派人到東陵重殮,將慈禧遺體再次殮入棺內。這是慈禧遺體的第二次入棺。參與這次重殮的宗室成員和清朝遺臣,在他們的日記中都詳細記錄了事情的經過。綜其梗概,大致如下:
清遜帝溥儀派往遵化東陵進行重殮的宗室成員和遺臣共八人,其中主要成員有載澤、耆齡、寶熙、陳毅等。他們於1928年8月19日到達東陵,住在了裕大村原內務府人和鈞(和仲平)家。8月24日拆通慈禧陵地宮的盜口。午後,載澤等八人來到慈禧陵。僕從們帶著兩個大黃包袱,裡面包著黃緞被、殮服、藏香、冥紙等物。僕從執燈前導,從盜口進入地宮。在金剛牆上(即地宮磚隧道券南口的擋券石牆)被盜匪拆通的小方口處鋪上絨毯,然後先後爬進地宮。地宮內寒氣襲人,遍地是黴爛的絲織物,散發著難聞的氣味。金漆外槨已被拆散,槨蓋被扔在了地宮的西北角。
內棺在棺床下側立著。仰放的槨蓋上蓋著一塊木板,掀開一看,下面原來是慈禧的遺體。遺體趴伏在槨蓋上,臉朝下,左手反搭在後背上。頭髮散而不亂,髮根處還扎著紅頭繩。上身裸露,下身穿著褲子。一隻腳穿著白襪子,另一隻腳赤著,襪子扔在了一旁。皮肉貼在了骨頭上。屍身上有許多拳頭大小的斑痕,似青似褐。由於地宮潮溼,通風不暢,遺體在棺外暴露了四十餘天,遺體發了黴,長了許多白毛。耆齡命旗婦用一塊黃綢子將慈禧遺體蓋上。
載澤等人來東陵之前,以為慈禧棺槨皆已損壞,不能再用,特地到北京東城某木廠購買棺木。傳說這個木廠是坤伶李桂芬的一個親戚開設的,慈禧入殮所用棺木就是這個木廠做的。那次做了兩口,規格尺寸完全一樣,用了一口,剩下一口。這次到木廠一看,沒想到二十年了,那口剩下的棺木還在,於是就買了下來。可是這次到地宮一看,慈禧原來的那口內棺竟完好無損,於是決定繼續使用。外槨已壞,也就不用了。
載澤命人將內棺移到棺床上,擺放端正。旗婦們將棺的內外擦拭乾淨,將一件黃緞褥鋪在遺體一側,然後慢慢翻轉遺體,正好仰臥在黃緞褥上。只見慈禧面色灰白,兩眼深陷無珠,顴骨高隆,不異昔表。嘴唇有傷痕,很可能是匪徒撬取口中含珠時所致。眾人一齊動手,用如意板(即原來蓋在屍體上的那塊木板,是專門用來往棺內抬屍體用的)將屍體抬進棺內,再蓋上一件黃緞被。從地宮裡拾到的慈禧生前掉的牙齒和剪下的指甲,用一塊黃綢子包成一個小包,放在被上。載澤又將當年得到的慈禧的遺念——一件黃緞袍和一件坎肩蓋在黃緞被上。最後蓋上棺蓋,用漆封好棺口,塗上金漆。在此之前,他們將從地宮裡撿到的十四顆珍珠砸碎,投入到金井中,以示奉安之意。這是慈禧遺體的第二次入棺。
眾人忙了五個小時,才退出地宮,封掩了地宮盜口。
當年孫殿英盜陵匪兵就是從這個小方洞鑽進地宮的
1979年2月17日,聲威顯赫、婦孺皆知的慈禧皇太后的陵寢地宮被正式開啟。這也是我國歷史上正式開啟的第一座皇后陵地宮,從此皇后陵的許多秘密,開始大白於天下。
參加這次開啟的人有所長寧玉福,副所長謝久增,幹部李景龍、高福柱,研究人員徐廣源、職工杜清林、瓦工趙生等。慈禧陵地宮盜口是1952年建立清東陵文物保管所後才堵砌上的,位置大家都清楚,就在方城隧道券北面的牆根下。
我們貼著北牆根,先起開幾塊地墁石,下面便是凌亂的磚頭、石灰渣等物。再向下挖一米左右,就露出了一個木樁。在木樁北約三十釐米處有一道石牆,用十分規整的漢白玉條石砌成,牆體平整潔白,砌得非常堅固嚴實。牆體下部有一長方形洞口,很明顯,是因為從牆體上抽掉了一塊石料才形成的。這道石牆就是地宮隧道磚券南口的擋券牆,俗稱「金剛牆」。
金剛牆上是弧形的券臉石。券臉石上是四伏三券磚。券磚上是用澄漿磚砌的牆。因為券臉石高於方城隧道券地面,一看券臉石和劵磚就能知道下面是地宮的入口。出於對地宮入口的保密,就在有券臉石的那道磚牆外,貼砌了一道磚牆。這道貼砌的牆是用澄漿磚單磚幹擺方法,從方城隧道券北端的地面鋪石往上砌的,一直砌到隧道券的頂部。當年匪徒盜挖地宮時,將隧道券的鋪石起走,往下挖洞,使這道牆的一段牆基懸空,隨時都有塌落的危險。這時我們才明白木樁的用途,原來為了避免上面的牆體墜落,特意用來支頂的。
後來我們在修整地宮入口時,出於安全考慮,就將這道貼砌的磚牆拆掉了,裡面露出那道帶券臉石的磚牆。從方城隧道券地面的墁石到券臉石外沿,高度為一百九十三釐米;如果量到最外層的伏磚,則高二米有餘。走進方城隧道券口,一眼就可以看到地宮隧道券的券臉石及四伏三券磚,這對地宮的保密極為不利。看來外面那道單層幹擺磚牆作用就是專門用來遮擋地宮隧道券口券臉石和四伏三券磚的。
金剛牆除被抽出一塊條石外,其他部分均完整無損。當年孫殿英盜陵匪兵就是從這個小方洞鑽進地宮的。無數價值連城的奇珍異寶也是從這個小方洞被盜出,流向社會,散落到天涯海角的。
盜墓匪兵最初打算將石門鑿通隨後放棄
從外面看,這個小方洞就在金剛牆的底部。我們試探著往裡爬,先將雙腿伸進小方洞裡,滿以為立刻就能踩到地面。沒想到裡面很深,幾乎整個身子都探進去了,雙腳才踩到地面。從裡面看,小方洞距地面還有一米四五的高度。原來,我們在外面沒有挖到金剛牆的牆根。
慈禧陵隧道券與裕陵不同。裕陵隧道券全部用磚砌實,而慈禧陵地宮隧道券卻是空的,沒有砌磚。隧道券地面為坡形磚礓,兩側平水牆的下鹼用大塊青白條石砌成,整個隧道券十分乾淨整潔。我們每個人都拿著手電,慢慢向地宮裡面摸索前進。隧道券往裡依次是閃當磚券、罩門券。
從閃當磚券開始,地面變平,改為巨大的青白石鋪墁,迎面是一座巨大的石門。門樓採用磚木瓦結構形式,但門樓頂、門垛均用青白石雕琢,潔淨如新。兩扇石門半開著。門扇上雕刻獸面銜環鋪首,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紋飾雕刻。四個石門簪為六稜柱體,每個看面上分別雕刻著龍和鳳,從東往西依次為鳳、龍、鳳、龍。龍為正龍。東頭的鳳頭朝西,西頭的鳳頭朝東。每根飛椽的看面上雕刻著一個卍字,每根椽子的看面雕刻著一個圓壽字,合成「萬壽」之意。門樓頂上的脊吻跑獸也是用青白石雕琢而成的。兩條戧脊上各排列著石雕仙人、獅子、天馬。飛椽下是一鬥三升夾麻葉頭式鬥栱,也都以石料雕琢而成。每攢鬥栱之間墊栱板的部位雕刻著一顆火焰寶珠。門樓正脊的中心也雕刻著一顆火焰寶珠。
門垛的上身是馬蹄柱,下鹼為須彌座。我們發現第一道石門的兩扇石門的外稜下部都被鑿壞了,但未鑿通。不言而喻,當年盜墓匪兵最初打算將石門鑿通而進,但隨後想出了從門縫頂倒自來石的方法,從而順利地進入了第一道石門。
(原標題:慈禧屍體二入棺時長了許多白毛)
本文來源:法制晚報-看法新聞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