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滄桑巨變,70年櫛風沐雨,下面我們再一起走上街頭,去感受一下百姓眼中「赤峰街」還有哪些變化?
赤峰城區最早的九街三市的格局,讓很多老赤峰人記憶猶新。
馮寶良
市民
赤峰老人都知道,它有個旱河東,旱河西,旱河東就是郊區,旱河西就是城裡。現在就是不一樣了,現在旱河東都是多遠都多少公裡以外了都是城區了。然當初是一個小小的城市,現在也正在向一個更文明、更先進的城市來發展。
馮利華
市民
等你走到松山區那也就是個農村了,那感覺很遠很遠的。現在你說你走到松山區以外還是大城市呢,高樓大廈的。就一看都沒法比。
對於老交警高國興來說,赤峰街的變化,就是一條條街路的變化。這些道路從無到有,從窄到寬,逐漸拉大了城區的框架。
高國興
市民
1978年的時候我在市醫院的崗樓還用指揮棒指揮交通,從市醫院往東沒有路。昭烏達路兩邊的平房很多,道路不寬,就能上下道。
對於居住在各旗縣的老百姓來說,來到中心城區最大的感受則是地標性建築的不斷變化。
王忠富
市民
小時候到赤峰一來感覺到歷史博物館是個很宏偉的建築,再去新城區看看那個歷史博物館,就有天地之別了。整個赤峰現在的建設和過去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張偉萍
市民
以前只有一個紅山區的步行街,現在就有松山區、新城區、萬達還有橋北都有各個大型的商廈,購物什麼的都比較方便了。
如今,紅山區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43.28平方公裡,主次道路及街巷172條,廣場、遊園、公園40處,正向著打造生態、文化、和諧、宜居的目標闊步前行。
赤峰臺記者:張智鵬 張曉磊
紅山融媒體編輯:程皓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