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體院慶祝建校70周年
四川新聞網成都10月27日訊(記者 代朗)行健不息,積健為雄;崢嶸七秩,弦歌不輟。10月27日,成都體育學院建校70周年慶祝大會在學校綜合館盛大舉行,學校校友、教師及學生共4000餘人參加慶祝活動。
「蜀江碧,蜀水清,號稱天府,物產豐盈,奠復興之基礎,溯文化於周秦,鍛我體魄,振我精神,擔當大業於一身,齊努力,莫回循,立人、立己,相期做新民。」這是成都體育學院前身——四川省立體育專科學校時期的校歌。我們甚至不知道其確切的創作者及時間,然而,吟唱之時,卻總為其中所洋溢的「對社會、歷史、民族及自我生命的擔當情懷」所激勵。歲月更迭、春秋輪轉,今天,這所創建於抗戰硝煙中的四川省立體育專科學校幾經沉浮,積澱更新,已發展成為在全國廣有影響,特色鮮明的高等體育學府,以成都體育學院之名矗立在天府蓉城。
時光如流,默默耕耘中,成體送走了七十韶光。進入新世紀,學校積極抓住高等教育擴模的機遇,擴大招生規模,拓展學科布局,實現了從單一學科向多學科的跨越:現設有體育教育、社會體育(旅遊與戶外運動方向)、運動訓練、民族傳統體育、中醫學(中醫骨傷科、運動醫學方向)、運動人體科學、運動康復與保健、新聞學(體育新聞方向)、廣播電視編導、公共事業管理(體育管理方向)、經濟學(體育經濟方向)、英語(體育外語外事方向)、旅遊管理(體育旅遊方向)、表演(形體與動作表演方向)、舞蹈學、休閒體育16個本科專業,跨教育學、醫學、文學、管理學、經濟學、理學、藝術學等7大學科門類。
近年來,成都體育學院中醫學專業、體育教育專業、民族傳統體育專業、運動訓練專業先後被教育部批准為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中醫學(中醫骨傷科學方向)、體育教育、運動訓練、民族傳統體育、社會體育、新聞學、運動人體科學7個專業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專業;體育教育專業、運動人體科學(運動醫學)專業、運動訓練專業被批准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養基地。學校現有體育學、新聞學、臨床醫學、中西醫結合4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7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涵蓋教育學、醫學、文學3個學科門類;2010年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批准學校為新增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2011年順利通過了中期檢查。
成都體育學院一貫注重訓練和競賽在彰顯辦學特色和辦學水平中的作用,競賽訓練工作不斷突破,成績不斷提升。一批批著名教練和運動員從成體揚帆起航,在國際國內重大賽場上,書寫壯麗與豪邁,為祖國贏得榮譽:如原國家田徑隊副總教練餘維立、原國家射箭隊總教練秦平村、國家花樣遊泳隊副總教練鄭嘉、全國田徑「十佳」運動員鍾煥娣、亞洲女飛人李雪梅等等。繼往開來,傳承跨越。在堅持優化結構,深化內涵的發展思路上,舉重、藝術體操、武術、田徑、水球等項目獨具特色,在國際國內重大賽事屢創佳績,為祖國和四川省贏得榮譽。
2000年以來,成都體育學院在奧運會、世界錦標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亞運會、亞洲錦標賽、全運會、全國錦標賽、全國冠軍賽八大賽事中,共獲得金牌210枚、銀牌175枚、銅牌191枚。該校自主培養了男子舉重世界冠軍張平,武術散打世界冠軍於飛彪,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藝術體操隊隊長、銀牌得主呂遠洋,25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男子110欄冠軍尹靖、女子水球冠軍孫惠子、喬蕾穎、朱家宜,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藝術體操3枚金牌得主伍夢燃、女子水球金牌得主王祝佳等為代表的一批國際運動健將。同時,還培養了運動員學生奧運會冠軍殷劍、拳擊冠軍鄒市明等為代表的一批傑出的國家運動員。
大學是守望文化與文明的燈塔及文化的創新者,今日成體,更加注重文化建設。學校注重凝練在辦學過程中傳承、創造和積累的風格、氣質與傳統;注重凝練學校核心價值觀,構建師生共同精神家園,通過精神驅動促進整體事業的發展。現「行健不息、積健為雄」的校訓及「堅韌不拔的集體人格、務實求真的工作作風、和諧包容的人文氛圍、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的成體精神的表述在全校範圍得到了進一步的認同,在凝聚人心、振奮精神,推動學校不斷攀升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