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書】硬體貨幣的千年演化史

2021-01-22 半層書店


《錢的歷史:貨幣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及未來》

作者: 卡比爾‧賽加爾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6/05/17

語言:繁體中文


我們今天所用的某些金融用詞源自於原型金錢。

資本(capital) 和牲口(cattle),源自拉丁字「caput」,即「頭」的意思。一個人擁有多少頭牲口,一度用來衡量他的富裕程度。羅馬共和時期,士兵的薪餉(salarium),即鹽的配給,今天薪水(salary)這個字即源自於此。十八世紀美國邊疆地區以動物皮(buckskin)作為通貨,因此「buck」這個字今天成為美元的同義字。

但是原型金錢典型而言不由國家或當局發行,不會正式具有票面價值。它們比起我們今天所知的硬幣,比較不是正式的交易工具。

硬幣的發展使錢易於使用。硬幣形體小,它們的價值後來由當局標準化。

硬幣便利人類合作,或者如歐菲克所說,它們是交易的演進力量之產品。和舊石器時代的手斧歷數千年的改善一樣,硬幣也持續改進使交易更方便和有效率,鑄幣技術也由榔頭敲打演進到自動化壓制。

從西元前七世紀起,硬幣製作人會從熔化的金屬先做出相當標準化的金屬片,然後再用榔頭敲制。在後上古及初期中古時期,硬幣製作人會拿一大張金屬片,切成小片,再弄成圓形,然後置於模子,再用榔頭敲打這一小塊金屬片。

到了十六世紀的法國,採用螺旋壓模機(the screw press)。以馬匹或水為動力的磨子用來壓平金屬片,然後才裁切。換言之,金屬片以螺旋壓模機的模子壓製出硬幣。到了十九世紀,改用蒸汽動力機器來製作硬幣。

螺旋壓模機(Source:wikipedia)

製作硬幣的技術日益進步下,硬幣上的符號表徵也日益精緻。文明和藝術已跨出洞穴發展,我們以各種不同意義的符號表徵裝飾硬幣。當局聘用技藝純熟的藝術家設計繁複的符號表徵,以協助創造國家認同。

硬幣也協助散布發行者的文化。入侵大軍不能帶著宮殿、寺廟進入新領地,但是他們帶進來的硬幣上頭鐫刻著這些建築物。硬幣上的藝術會說故事。不久之後,這些符號表徵就代表國王和女王:界定了國家和文化。

但是從原型金錢到硬體貨幣的進展也不是一夜之間出現。它花了幾千年時間,起始於文明的搖籃。在美索不達米亞,蔬菜、牲口和綿羊等好幾種商品,承擔起原型金錢的功能。

這些有價值的商品是精力能源的終極源頭,有助於人類增加生存的機會,也成為交易的工具。經過長期演進,更多持久、不易腐敗的東西也成為原型金錢。

和舊石器時代一樣,手斧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地區起了通貨的功能,後來斧頭更成為金錢本身的象徵。謝克爾在這個文明中原本是重量的單位,這個觀念在蘇美人語文中借斧的符號表徵描繪出來。

某些黏土物品也有原型金錢的功能。鐫刻上數字的一塊塊黏土成為代幣,可用來做交易工具。銀子和大麥是最普遍使用的原型金錢。這兩種商品,尤其是銀子,似乎吻合傳統的金錢定義:交易媒介、計帳單位,又能儲存價值。

作為交易媒介,付給勞工的工資是銀子或大麥。西元前第一至第二千年期間留下來的文件顯示,支付給工人一天勞動的工資是四分之一蒲式耳(bushel,容量單位,相當八加侖)大麥。放款和銷售文件以銀子來標示價錢。20商人會秤量銀塊,做出交易。

為了方便小型交易,有些銀磚化為小銀塊、螺旋形圓圈或同等重量的戒指。每個戒指價值從一個謝克爾到十個謝克爾不等。一謝克爾的銀重量約相當美國一夸特(quarter),大約是十分之三盎司。

作為計量單位,資產負債平衡表顯示銀子是會計單位:進項和出項商品都秤量,賦予銀的價值。餘額亦以銀子表示。由於銀子稀少,很少用在奴隸、不動產或其他商品的交易上。但價格仍以銀價核計,顯示當時銀本位制已存在。

作為儲存價值,銀子有它的價值。美索不達米亞並沒有很多的銀子。它們大部分由鄰近地區,如塔魯士山脈(Taurus Mountains)引進,當地的銀礦有名。由於稀有,銀子被視為珍貴物品,許多人把它囤藏起來,以待日後使用。

塔魯士山脈(Source:Vince Smith@Flickr)

反之,本地生產的大麥,其價值因收成而浮動。烏爾第三王朝肯定已有初萌芽的市場經濟必須的成分:銀子和大麥作為原型金錢,可運行的融資信貸制度,以及類似塗蘭—伊利的商人。但是沒有出現高度去集中化的市場,國王和宗教當局在經濟中扮演再分配的角色。

他們蒐集食物和其他商品,再依據人民的地位和職業把東西重新分配給他們,做法有如古代的炫富宴。整利率,也訂定銀子的重量。他們把銀子鑄成鴨子和獅子形狀,用以判定銀子的標準,確保標準重量。

他們也囤藏大量銀塊,大英博物館館長寫道:

「銀子是高度有價值的東西,與皇室威嚴、財富和權力有強烈的象徵關聯,而大量過剩的銀子未蒐藏在國庫裡,則可能拿出來使用。」

當局頒布法律可增加對銀子的需求。例如,古城艾什南納〔Eshnunna,譯按:即今天伊拉克泰爾艾斯馬(Tell Asmar)〕有一道法令,列出九種常見商品某一重量、數量的價目表,它們相當於一個謝克爾的銀子;基本上它等於訂定商品跟銀子的兌換率。

一公升半的油脂價格一個謝克爾銀子。罰款也以銀子計價:打人一耳光,罰十個謝克爾;咬人鼻子,罰六十個謝克爾,即一個米納銀子。

金屬本位學派和紙鈔學派在這個古文明中,都可以找到證據支持他們的哲學。

金屬本位學派堅稱,當局只是被動接受非正式市場已經決定要用來作為金錢的東西。不問政府是否核淮,銀子都有價值。紙鈔學派則說,國家創造了對銀子的需求,比如規定以銀子為繳交罰金的工具。甚至以大麥和銀子的形式放款,也增加對這些項目的需求。換句話說,原型金錢是訂定和償付債務的工具。

雖然對金錢的源起迄今仍有辯論,大多數人都一致認同什麼是流通貨幣。貴重的、可持久的金屬逐漸取代可吃的商品,成為強勢的原型金錢。

不僅美索不達米亞的城邦國家如此,尼羅河的農村亦是如此。像埃及人一樣秤重量大約西元前三一○○年左右,文明像綠洲般沿著尼羅河的沙漠和山脈之間冒出來。蜿蜒的尼羅河每年的大洪水稱為洪泛(inundation),留下礦物質、有機物和肥沃的土地。小麥和大麥等穀物豐收,用為原型金錢支付給一般勞動者。這些材料製作的麵包和啤酒成為埃及人攝食的基礎。

我們要特別一提,這些啤酒並非黃金色、勻稱的液體,而有點像湯,有時候還浸泡著本地植物,有益健康。

許多墓陵的壁畫顯示製作啤酒和麵包的詳盡準備過程,可想而知它們無所不在。埃及人甚至創製一條麵包形狀的代幣,以象徵分派麵包口糧,這種代幣可作為原型金錢之用。

埃及人製作麵包過程(Source:Vince Smith@Flickr)

在埃及努比亞(Nubia)地區(譯按:位於今天埃及艾斯文水壩和蘇丹之間的尼羅河沿岸地區)城堡出土的代幣,直徑約二十公分,木質、上漆,形狀像不同類型的麵包條。圖案上有象形文字的註記,顯示它可以換幾條麵包或多少小麥。

不過歷史學家並不知道它們是否大量交易,這些鐫刻可能是個人記下配給口糧的價值,日後若對收到口糧的穀物價值有不同說法,可作為主張的依據。

工人標準口糧是十條麵包和兩壺啤酒,派在寺廟和宮廷服務的高階官員可分派到較多口糧。計算口糧,比如一百條麵包由十個人分,需要用到除法,據說埃及人發明了除法。

麵包和啤酒作為完成工作後支付的報酬,但是研究埃及學的專家羅莎莉·大衛(Rosalie David)在她寫的《古代埃及生活手冊》(Handbook to Life in Ancient Egypt)中指出,在西元前十六世紀,小麥不僅作為交易媒介,也日益成為計量單位,和其他商品無殊。

例如,埃及人和鄰近的文明交易銀、香料和銅。由於新商品流入,有需要建立一套標準規定其他商品如何衡量及定價,最先即以小麥作為工具。假設相互交易的兩種商品價值有差異,可以拿出若干數量的小麥解決價差。

到了西元前一五八○年,銀、金、銅也作為標準。埃及人訂出特別單位來衡量這些金屬:一個「狄本」(deben),重約九十一公克;一個「凱特」(kite),是十分之一狄本。

這些金屬用來評定其他商品的價值,以方便交易,而金屬本身很少易手。墓陵壁畫顯示,官員用坐獅形狀的固定磅秤來測量一個狄本的金屬,不過這個制度可能並不普及,因為埃及的經濟大多仍然非正式,很像遊牧民族。縱使如此,商人出門要帶磅秤,以便隨時做生意。

和美索不達米亞的做法一樣,為了讓以金、銀進行交易更方便,這些金屬熔為小塊或製成戒指。貴金屬精確地衡量, 足證埃及人相信它有實質內在價值。埃及文銀子這個字是「hedj」,它也可作為「錢」解釋。銀子從其他國家進口,一度被認為比黃金更有價值。

埃及人在全國各地尋找更多的貴金屬,如銅、錫和雪花石膏。許多法老王派出遠徵軍,管理在邊疆地區開礦的數萬名勞工。

大約西元前二五○○年,薩胡拉國王(King Sahure,譯按:古埃及第五王朝第二代法老王,意即最靠近太陽神的人)派人到號稱「神的土地」的邦特(Punt),帶回來大量的「nytw」,即「myrrh」(沒藥,一種有香氣、帶苦味的樹脂,用作藥劑和香料。)和其他金屬。

薩胡拉國王(Source:wikipedia)

根據流傳下來的文獻,西元前十二世紀,拉美西斯三世(RamsesIII,譯按:古埃及第二十王朝第二代法老王)「興建大型運輸船隻……載著無數的埃及商品……他們平安抵達邦特,受到當地人尊敬。」

但是邦特一直是考古學家解不開的謎,迄今無法確認它的地點所在。他們勘察過的一個地區是努比亞,這是埃及南方靠近尼羅河的一塊衝積土地帶。這是埃及人開採金礦的地區。

埃及文黃金是「nbw」,或許努比亞地名即起源於此。稅有時候是以黃金繳納,存入庫房,而庫房大多設在最重要的寺廟。

法老王政府仔細探索、測量收進來的黃金,再把一部分交給藝術家製作珠寶、面具和其他裝飾品。由貴金屬製成的珠寶不僅是地位和財富的象徵,也被認為有魔力、能避邪。法老王希望珠寶能陪葬入土,以便保護身後安全。

法老王肯定在世時習慣被巨大的財富簇擁著。從技術上而言,埃及法老王擁有一切,包括所有的麵包、啤酒和黃金。法老王主掌集中化的經濟,分封土地給親友,這些親友成為權勢在握的地主。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情況一樣,寺廟是巨大財富的中心,有一座寺廟就管理近十萬名平民、五十萬頭牲口和數百個果園。

生意人、士兵、藝術家,以及書記員(從了解金錢的角色而言,最為重要)組成中產階級。埃及人約5%識字,其中不少人擔任書記員在紙草製成的帳冊上記錄稅款、古倉檢查,和以貴金屬衡量的商業交易。

然而,葛瑞伯說很少有支付利息的放貸記錄,或許紙草記錄沒有硬幣那麼持久可流傳到後世。然而,經濟史學家仍可以研究後來的埃及硬幣,以了解發行它們的社會之狀況。

有一個金幣就展現出文化的融合:有一面是象形文字,另一面卻是希臘設計的馬。它可能出自末代法老王之一的內克塔內布二世(Nectanebo II,譯按:古埃及第三十王朝第三任,也是最後一任法老王)時期,他是在西元前三五九年登基。

內克塔內布二世(Source:wikipedia)

這個硬幣顯示埃及受到希臘影響。不過,硬幣本來就不是埃及人發明的。

利底亞製作硬幣利底亞王國位於小亞細亞的艾奧尼亞(Ionian)海岸,即古名安納託利亞(Anatolia),今天土耳其地方,在西元前七世紀左右掘起,建立梅摩納德王朝(Mermnad Dynasty)。它沒有留下豐富的考古記錄,若非發現幾堆硬幣,以及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斯(Herodotus)的記載,它很可能只是歷史上的小註腳。希羅多德斯寫道:

「利底亞和其他大多數國家不一樣,除了從山上衝刷下來的金沙,它很少留下任何奇觀供歷史學者描述。」

他稱頌的是這個王國的財富,這個西方世界第一個發明硬幣的國家。

利底亞的財富來自三方面:周邊國家的進貢、本身的天然資源,以及硬幣。利底亞國王徵服幾個艾奧尼亞和希臘城邦國家,收取進貢,因而累積大量財富。利底亞又得天獨厚,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傳說中的佛裡吉亞(Phrygian,譯按:今天土耳其中西部)國王麥達斯(Midas),在帕克託魯斯河(Pactolus River)洗澡,洗掉身上的金子,任黃金留在水中。

但是帕克託魯斯河和赫姆斯河(Hermus River)附近提摩魯斯山(Tmolus)礦區還出另一種礦物,希羅多德斯稱之為「白金」。事實上它是黃金和白銀的合金,即琥珀金(electrum),這個字起源於希臘文「electron」,琥珀的意思。

琥珀金和金、銀一樣,原先也以一塊塊交易。但由於每塊琥珀金的金、銀成色不一,很難確定它的價值。隨著時間演進,琥珀金磚也變成小塊,方便處理,後來終於成為硬幣。

考古學家在艾菲索斯(Ephesus)的希臘女神雅笛敏絲(Artemis)神廟遺址,找到九十多枚琥珀金硬幣;估計它們是西元前六三○年的遺物。這堆硬幣的精緻程度不一,有未有任何刻畫的金屬碎塊,也有鐫印獅像的平板硬幣。

琥珀金硬幣(Source:wikipedia)

就和舊石器時代的手斧會改進一樣,人類也改善硬幣的特徵,增加它們的方便性。不久之後就不再需要磅秤了。

琥珀金標準化,每塊重一四·一五公克,並且訂定面額價值。隨著年代進展,硬幣成為衡度其他所有商品的新標準。蒐藏家通常替硬幣鑑價,要看它們的金屬成色和符號表徵。

許多發行者的面值是高出其金屬成色實質內在價值兩成左右。來自西安納託利亞的琥珀金,黃金成分約七至九成,可是利底亞硬幣黃金成分更低,只有五成左右。

利底亞人是技能純熟的金屬工人,把硬幣的黃金成色稀釋,這種從發行通貨賺取利潤的方式,等於鑄幣稅(seigniorage):所發行硬幣的面值和內含貴金屬的實際市價兩者之間的差價,就成為發行者的利潤。

替鑄幣稅辯解的一個理由是,製作硬幣所投入的勞力構成加值效果,提升面值。鑄幣稅也曝露發行者透過製造想控制金錢價值的習性。鑄幣是一門利潤不壞的生意,即使今天仍有許多政府從事這一行業。

硬幣上的符號表徵可以讓人知道是誰發行它們:商人、銀行家、貴族或國王。這個時期的一枚硬幣鐫上希臘文:「我代表法涅斯(Phanes)。」考古學家也找到註記「KALIL」和「VALVEL」字樣的硬幣。這些字樣可能反映發行硬幣的某人或某鑄幣廠的名字。

西元前六世紀初期,利底亞首府沙迪斯(Sardis)的鑄幣廠可能產制最多硬幣。被認為出自古代利底亞的硬幣有好幾百種,各有不同符號表徵,如豬、馬、海豚和怪獸等等。這些圖象是辨識發行者的記號。

利底亞國王發行的硬幣有獅首或獅掌為記號。這些圖象刻在模子上,然後放上一塊琥珀金加以錘打,敲打出圖案。利底亞最後一位國王是克裡瑟斯(Croesus),在位期間西元前五六○年至五四七年。他推出由純銀或純金製作的硬幣,帶有雄獅和公牛的記號。

克裡瑟斯推出的硬幣(Source:wikipedia)

克裡瑟斯的硬幣代表金銀複本位制(bimetallism)的起始,這是兩種金屬都被接受為金錢的一種貨幣制度,兩者之間訂出固定兌換率。根據《牛津希臘羅馬硬幣手冊》(The Oxford Handbook of Greek and RomanCoinage),克裡瑟斯在位期間,金、銀兌換率是一公克金可兌一三.三公克銀,或一公克金可兌十公克琥珀金。但發行金幣者只給八.一公克,比起原先的琥珀金少。

硬幣普及,使得利底亞更加富裕,而克裡瑟斯的財富成為傳奇。我們偶爾仍會聽到一句英語:

「跟克裡瑟斯一樣富有。」

他慷慨賞賜黃金和琥珀金塊給智者。他認真求卜問卦,他若攻打波斯會有什麼結果,得到的神諭回答是有個著名的帝國將會滅亡。克裡瑟斯把它解讀為佳兆,發動攻擊波斯,不料卻慘敗。

利底亞王國就此覆亡,但硬幣在地中海地區盛行,印度和中國也出現硬幣。

古代史教授大衛·夏普斯(David Schaps)說,利底亞、印度和中國的硬幣形狀不一樣,使用不同的技術製作。印度硬幣形狀不整齊,為了確保重量一致,會削掉周邊。它們也有幾個敲打記號,顯示是在鑄幣廠打造。中國硬幣材質是青銅,形狀像鋤頭、圓盤和刀。有些硬幣還有洞,方便用繩子串起來。

我們很難知道這些文明是否自己發想出硬幣,還是因為透過貿易往來受到別人影響。即使夏普斯也含糊其詞:利底亞、印度和中國可能各自發明硬幣;即使不然,它們也肯定各自發展出硬幣的用途。有可能這三個獨立事件有各自的起因,沒有相互啟發;但是肯定值得我們去想,這三個地方是否可能有類似的條件,使硬幣可行,而成為有用的創新。

有些學者認為印度自己發展其硬幣。他們指出,在摩亨卓—達羅(Mohenjo-daro)地區[譯按:位於今巴基斯坦信德(Sind)省,意即死亡之丘〕發現有楔形文字的銀塊代幣,顯示西元前二五○○年的這個印度河流域文明與美索不達米亞有貿易往來。《黎俱吠陀》(Rigveda)是西元前一五○○年的古代印度文獻,它提到有一種金幣,有人解釋它和今天印度的硬幣有別。

可是也有人說,硬幣是阿契美尼德(Achaemenian,譯按:西元前五五○年至西元前三三○年古波斯一個王朝,全盛時期領土跨亞非歐三洲,東起印度河流域,經小亞細亞至巴爾幹,並深入埃及、利比亞和衣索比亞)入侵或亞歷山大大帝和其希臘帝國東擴時帶到印度的。



本文選自說書: https://sobooks.tw/

原文連結:https://sobooks.tw/%e7%a1%ac%e9%ab%94%e8%b2%a8%e5%b9%a3%e7%9a%84%e5%8d%83%e5%b9%b4%e6%bc%94%e5%8c%96%e5%8f%b2/

作者:卡比爾‧賽加爾(Kabir Sehgal)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進入「半層書店」

搜索「趣史」即可購買相關圖書


相關焦點

  • 從最原始的貝殼到如今的紙幣,談談中國古代貨幣千年來的發展歷程
    中國承載著中華上下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有著無盡的文化被傳承下來,其中就有貨幣文化。「衣食住行」四個字幾乎包含了人的一生所需,但是這些都離不開一樣東西,那就是貨幣。從人類誕生以來,就產生了貨幣,只是這時的貨幣還屬於以物換物的狀態,就是「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
  • 小朱說書|2020,感恩相遇,未來溫暖同行
    今天和您重溫2020年《小朱說書》~小朱說書年度書單專業、易懂、有趣;中英文短視頻,以年輕人的視角,小朱帶您走進東西方文化藝術收藏。每周三晚18:00,《小朱說書》與您相約!自上線以來,已經推出超50期精彩節目!備受好評!
  • 路邊的茶樓人影錯落什麼歌 暗槓《說書人》完整歌詞介紹含義
    路邊的茶樓人影錯落什麼歌:  這首歌曲的名字叫做是《說書人》,講述的就是江湖說書人,演唱的嗓音也加入了很多說書人的感覺,包括在旋律裡面可以聽到很多的中國古典樂器。暗槓《說書人》在哪聽:  這首歌曲是暗槓和寅子一起演唱的歌曲,目前《說書人》這首歌曲可以在網易雲音樂上面聽到,在音樂平臺上面的評論非常的多,在聽覺上面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說書先生將一段故事娓娓道來一樣。
  • IMC交易所——全球數字貨幣交易者的樂園
    其核心團隊來自全球知名網際網路公司、IT技術經營以及一線投資機構,團隊成員均為數字貨幣領域早期的投資者和區塊鏈研究者,在數字貨幣領域具有豐富的研發和運營經驗。IMC交易平臺使用多重技術安全防護打造金融級別的專業數字資產交易網,致力於為數字資產投資愛好者創造一個安全、舒適、快捷的交易渠道,嚴格審核交易者的身份,保障用戶的資金安全,拒絕非實名本人的和非法的資金流入,使投資者可以放心交易。
  • 從「白俄羅斯中國古代貨幣展」說起
    新華網以《中國古代貨幣展遠赴白俄羅斯講故事》為題對此次展覽進行了報導,新華網俄文版、白俄羅斯國家電視臺1臺、白俄羅斯國家廣播電臺、明斯克新聞臺等電子媒體以及相關平面媒體,也分別以現場人員採訪和特色展品點評的形式對展覽進行了全方位的介紹。開幕式後現場嘉賓和慕名而來的遊客參觀了展覽,他們對中國古老的貨幣文明和精彩的當代貨幣印製鑄造技術給予了肯定和讚揚。
  • 變幻的「貨幣」與虛幻的「貨幣憲法」——評《貨幣憲法學:知識譜系...
    摘要:我國目前面臨貨幣發行權的配置困境,《貨幣憲法學》一書或可為解決此類權力配置問題提供指引。該書通過基本理論、貨幣權利(力)、中央銀行、貨幣民主、制度方案五塊內容對貨幣憲法學的理論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作者認為國家壟斷貨幣發行權導致的金融危機損害了公民的財產權,因此應當通過制定貨幣憲法約束國家的貨幣發行權。
  • 王俊凱畢業大戲,客串飾演說書人顯實力:臺詞字正腔圓!
    在1月5日,網上曝光了北京電影學院2017級表演本科戲劇班畢業大戲《大宅門》的演員表,王俊凱作為全班目前最紅的男演員,卻與主角無緣,反而演了一個客串戲份的說書人,以長大褂造型亮相,臺詞字正腔圓。表演中,王俊凱穿著深色大馬褂,劉海似乎是故意製造油膩感一綹一綹的,已經擋住了眼睛,髮型很有內味兒。
  • 瑞·達裡奧:貨幣、信貸與債務大周期(2)
    他們需要可以替代貨幣和債券的財富儲備方式,歷史上,他們通常轉而使用黃金、其他貨幣、其他沒有這些問題的國家的資產,以及符合真實價值的股票。有人認為需要有一種替代性的儲備貨幣,但事實並非如此:例如,中國和羅馬帝國,在沒有替代貨幣的情況下,貨幣體系崩潰和資產擠兌有相同的前因後果。貨幣貶值導致資產貶值、發生擠兌,債務的兌付也轉而使用其他貨幣。
  • 王俊凱畢業大戲飾《大宅門》說書人 臺詞字正腔圓
    | (1/9) 1905電影網訊1月5日,王俊凱現身北京電影學院,參加畢業大戲《大宅門》的演出,他在戲中飾演說書人的角色。王俊凱身穿黑色長大褂,看起來文質彬彬,表演期間肢體動作和表情都演繹得惟妙惟肖,臺詞字正腔圓,引人入勝!
  • 王俊凱北電畢業大戲曝光,穿長大褂飾說書人,被贊字正腔圓臺詞穩
    網上曝光了北京電影學院2017級表演本科戲劇班畢業大戲《大宅門》的演員表,王俊凱飾演的是一位說書人,而且演出正是在1月5日晚上。表演直播在晚上七點鐘開始,網上很快就有了小凱說書的視頻,有的拍得比較遠,我們看到聚光燈只打在他一個人身上,堪稱是全場焦點。不過這麼遠這麼模糊的王俊凱,看著肯定很不爽。後來網上又曝光了高清的王俊凱表演照片。
  • 一首2200多年前的新婚詩,開篇4字被說書人一改,成一有趣的成語
    但就是這開篇4個字,後來卻被一位清代說書人改了個「桃」字,就變成了這個有趣的「逃之夭夭」了。這個說書人是誰?此人名叫石玉昆,是清代的評話藝術家,人稱「石三爺」。你可別以為這是個普通民間說書的,他的能耐可是當真不小的。他是我國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也是傳奇小說《三俠五義》的作者,這部書在我們小說史上舉足輕重,因為它是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武俠小說。
  • 江蘇小孩河裡撿到「金巧克力」,結果是2500年前的貨幣,價值連城
    而古代財富的最明顯的體現自然就是貨幣,這些東西雖然歷經千年,但依舊能夠跨越時空與我們相見,並且讓我們看到古人的執念。 不過關於貨幣方面的發現,往往能夠打破我們的歷史常識,例如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江蘇一個小孩河裡遊泳時撿到「金巧克力」,結果竟是2500年前的貨幣,可謂是價值連城。 一、古代貨幣的魅力 在我國古代,雖然發生了很多的事情,但究其根本來說,所有的人要麼追著名,要麼追著利。
  • 《最強蝸牛》古代貨幣怎麼得 古代貨幣獲取途徑攻略
    導 讀 在最強蝸牛手遊中古代貨幣究竟該怎麼得呢?獲取的方式內容又有哪些呢?
  • 王俊凱畢業大戲,一身長袍說書人字正腔圓,網友:真眨眼就長大了
    王俊凱飾演的是其中的說書人。他身穿黑色長袍,一段臺詞說的字正腔圓。中途他偶然看了一下手中的書,本以為書上有臺詞,誰料居然只是舞臺動作,書上完全沒有字。看著王俊凱的表演,不經的感慨,真的是眨眼間他就長大了。曾經嬉戲打鬧的「帝國三子」,如今也為了自己的前程開始忙碌。上學的上學,演戲的演戲,王俊凱也毫不意外的,向演藝圈發展著。並且最近還有兩部劇等待上映 。
  • 什麼是數字貨幣主流幣 將隨比特幣乘勢而上開啟偉大徵程?
    什麼是數字貨幣主流幣?伴隨著比特幣的蓬勃發展,市場上誕生了各種新的數字貨幣。如今,隨著比特幣的價格暴漲再次創新歷史新高,市面上不少的數字貨幣也隨之順勢而為、乘風而起,開始它們的大漲的徵程。
  • 解碼央行數字貨幣|全球央行:數字貨幣「求快」還是「做對」
    來源:北京商報隨著數字貨幣影響範圍越來越大,各國央行也躍躍欲試,試圖探索一條合法之路。儘管目前國際上已有多種私人部門發行的數字貨幣運行使用,但並不歸屬中央銀行監管,在使用過程中,仍有風險存在。為進一步加強對數字貨幣的管理,近年來,國際上已有多個國家對央行數字貨幣進行研究。
  • 解碼央行數字貨幣|上市公司:數字貨幣概念股誰在「摸魚」
    來源:北京商報隨著央行數字貨幣頻傳利好,A股資本市場也聞風而動,帶火了數字貨幣概念股。經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目前市場上共有神州信息、御銀股份、廣電運通等27隻數字貨幣概念股,所涉業務大多與數字貨幣的底層技術、應用場景相關。值得一提的是,在27股中也有部分個股撇清了與數字貨幣的關係,明確表示公司不涉及數字貨幣相關業務,但仍遭到了投資者熱捧,公司股價接連大漲。
  • 數字貨幣比特幣是貨幣嗎?是不是騙局?有沒有泡沫?
    首先我們看貨幣的定義,貨幣是指任何一種可以執行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延期支付標準和完全流動的財富儲藏手段等功能的都可被看作是貨幣。顯然比特幣以上的媒介、價值、支付、流動和儲藏的特性全部具備。所以比特幣是貨幣。這裡要提醒所有人,不是所有數字貨幣都是比特幣,都跟比特幣一樣。
  • 姚前:加密貨幣是央行數字貨幣研發方向之一
    中登公司總經理、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前所長姚前:  「加密貨幣是央行數字貨幣研發方向之一」  在這其中,區塊鏈與數字貨幣、電子支付等概念關聯更是關注的焦點。「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那麼,區塊鏈作為一種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資料庫,其與數字貨幣之間是否也存在這種關係?區塊鏈和數字貨幣到底有何關聯?央行數字貨幣的未來將向什麼方向發展?
  • 為什麼全球結算貨幣是美元,人民幣卻不行?貨幣超發或是關鍵!
    對於國人而言,也對人民幣國際化充滿了信心,不少人還認為人們幣可以取代美元成為全球通用貨幣,那麼,人民幣能「取代」美元,成為全球通用貨幣嗎?其實,從表面上看,人民幣是不可能取代美元的,因為人民幣與美元是不能自由兌換的,從更深的角度來看,人民幣國際化的難度還是比較大的。因為國際化指的是貨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並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以及儲備貨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