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漫中華五千年歷史中,產生了很多偉大而又開拓的君王,如炎黃二帝、周文王、周武王、秦皇漢武...等等。細細思之,他們共同擁有一個很寶貴的人生觀就是「順天時、奪地利、求人和」的處事思想。
天時、地利、人和不僅僅是軍事戰略中的天規,而且還可以運用到人生中的任何事物上面。
順天時,就是人類必須順應大自然的客觀規律。就是道家學說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如人類的農業生產,必須按「春種秋收」的自然規律進行生產。違背了自然規律,就會受到嚴懲。甚至顆粒無收。在軍事方面更應順天時,二戰中納粹的失敗有很多原因,其中兵敗莫斯科城下,就是違背了「天時」這一重要因素。還有吳蜀抗曹,火燒赤壁的勝利也是順應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先機等等案例不勝枚舉。
奪地利,就是在任何事物過程中,首先要爭取最有利旳處境。如在戰場上要搶佔制高點爭取戰鬥主動。在國家經濟策略中,確定「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戰略思想來帶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人生中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工作、生活能力。一切都是為了「奪地利」而為之。
求人和,通俗點說就是「講政治治」。就是爭取最廣泛人民的支持。求人和是每位偉大政治家畢生的追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舟」。近代歷史中,國民黨在中國的失敗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從個人的角度出發,更能看出一個人「積善修德」的作用。一個人的行為、素質能夠得到大多數人認可、稱讚。必然會在這個人人生的某一時刻得到豐厚的回報。這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俗語的成因。
由「順天時、奪地利、求人和」的人生觀要求人們在處理任何事物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是否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的客觀條件,方可有更大旳成功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