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時代變遷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傳統節日受到了不小衝擊。這是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上古傳說中,農曆7月7是天上痴男怨女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日子。現如今,七夕情人節慢慢已成為青年男女們追崇時尚、表達愛意的一個特殊節日,甚至還波及了不少中老年。七夕節無疑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現代的年輕人對各種五花八門的節日早已熟視無睹,但對這樣一個特殊的節日卻還是充滿著一種浪漫的期待:看電影、逛商場、燭光晚餐、選禮物、送鮮花……而古人在這個時候的休閒娛樂則是:賞月、做女紅、丟巧針。若是身懷書畫之長的文人墨客,又會怎樣秀出自己的筆底恩愛呢?七夕節,其實書畫與愛情故事最相配!
清陳枚桐蔭乞巧
37×31.8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說說中國畫裡的「情人節」
■王一舸(作家、編劇、藝術策展人)
七夕是中國傳統重要節日,現在逐漸演變成「中國的情人節」。在國畫裡,這個節日也相當有體現。
以前關於七夕的畫,主要可以分為兩個大類:
一類,表現現實的。一類,表現神話的。
傅抱石七夕 立軸設色紙本 1944年
現實畫|七夕
表現現實的,主要是畫當時大家怎麼過這個節。
現在都說七夕是「中國情人節」。原因就在於牛郎織女在這一天「鵲橋團圓」。但是古代畫裡的「七夕」,和織女關係很大,牛郎很少出場。表現現實的畫裡有一個主題,叫做「乞巧」。
「乞巧」,就是「乞求靈巧」。
女人(可能也包括湊熱鬧的小孩),在這一天,向織女禱告祈求自己「靈巧點兒」。具體內容就是許多針對女人的傳統遊戲。比如,對著月亮比賽穿針線。把繡花針放到碗裡的水面上,不讓它沉底兒,看映到碗裡的影子是直是彎等等……
總之,不離針線活兒。就是所謂「女紅」。本著中國人專事找專神的思路,這事兒得拜拜織女。
雖然出發點是功利的。可具體操作起來相當歡快。其實就是給自己找個節日做做遊戲樂呵樂呵而已。畢竟在古代,娛樂項目沒那麼多,女性的日常生活也不總是多姿多彩的。
五代佚名唐宮乞巧圖(局部)大都會博物館藏
據考為五代的《唐宮乞巧圖》,可算是表現現實題材裡最棒的一幅了。因為它遠看貌似是亭臺樓宇那種的「景物畫」。可是我們進一步放大細節。看到那些小碟碗了吧。這些就是給「乞巧」過節做的準備。估計沒錯的話,就是我上面說的,把針放到小碗水裡的那種遊戲……
明 郭詡 乞巧圖
還有包括署名明朝郭詡的《乞巧圖》、清代陳枚的《月曼清遊圖冊》等等,都是這類表現「乞巧」的佳作。
《乞巧圖》這種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只有外表形式變化,內容基本穩定。幾個姑娘一碗水,鬥鬥花針扯扯嘴。無非如此。這可是也真能說明中國人生活狀態的穩定性——從唐代到近現代沒大變化。作為民俗畫來說,「乞巧圖」有一定意義。雖然也許到了近現代,不一定真的任何什麼地方都興這麼玩兒。可是,至少好古之風下,大家知道這一回事。還總是拿它應七月七的景兒。所謂外表變化,我們可以看看清末海派的任伯年先生畫的《乞巧圖》,至少不像上面那種「工筆」了。
清任頤乞巧圖故宮博物院藏
神話畫|七夕
另一類畫,所謂「神話畫」。就是我們現在最喜聞樂道的「牛郎織女」了。古代的七夕畫雖多,可都是「乞巧」這個主題。「牛郎配織女」在文學當中很常見,畫裡少見。
大膽推測一下,原因應該是這麼幾點:
一、古代比較興民俗畫。
大家能看得見的,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的生活,是「乞巧」啊什麼的。隔壁老王常見,真正的牛郎難見。自己家媳婦織布的,老是見著,天上的織女有幾個人見著了?
黃均 乞巧圖
二、中國人在唐宋之後,還是挺講規矩的。
「乞巧」是女人家內部的活動,是「婦女聯誼會」活動。所以古代「七夕」的「女兒節」性質是從這兒體現的。
可是「牛郎會織女」說正經了是「家庭活動」,說浪漫點兒是「愛情運動」。至少屬於「男女搭配,幹活兒不累」那種的。所以古代「七夕」的「情人節」性質是從這兒來的。
在那個年代,肯定好多人覺得「不正經」。還真別說,古代真有過禁七夕過節的情況,基本上是從這方面考慮的。
古代畫畫的人,能畫人物就是挺不容易的能耐了。不像一些畫山水玩「高樂」的文士,畫人物是拼技術費功夫的事情,基本畫一張是想掙一張的錢,至少別白畫。如果畫一幅牛郎織女,遇到哪個不開眼的,把這歸到「淫穢三俗圖像」裡,畫毀了功夫白費不說,再吃官司下大牢,那誰幹啊。
所以說,「乞巧」是「安全題材」。「牛郎織女」是「有爭議題材」。
錢邕 七夕長生殿圖
三、可能是不到過年和拜壽,大家不太願意直接畫「神仙」……更何況這倆「小年輕兒」……
但是,古代絕不是沒有!相反,這種題材還要比「乞巧」早很多。因為有漢代的畫像磚為證:雖然是星宿圖畫像磚,但是這也是「牛郎織女」傳說的來源。一個關於星座的故事……
可是到了後來……大家都「乞巧」去了。雖然大家知道這個故事……
清 費丹旭 七夕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的費丹旭畫過織女,可是沒有牛郎哦。
不過,我也說了,古代絕不是沒有相關題材的。清代的湯祿名就有「七夕圖」。上織女(其實是「七仙女」)下牛郎,但是,這肯定不是「七夕畫」的主流。
到了近代,民智大開。「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成為歌頌愛情的美好浪漫的愛情故事。成為一種大家承認的正向的「社會共識」。
神仙也是人,兩地分居不好。
於是,「七夕」情人節的性質也隨著成為主流。這個故事更如此美好,寄託了大家對愛情最美好的意願。
自然牛郎和織女這兩位的「神話畫」就多了起來。
(本文略有刪節)
家家乞巧望秋月
■鄭學富(文史學者)
清 緙絲七夕乞巧圖軸 47×32cm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有《緙絲七夕乞巧圖軸》,據介紹,此圖作於清朝乾隆時期,縱47cm,橫32cm,描繪了七夕佳節牛郎、織女在天上鵲橋相會,人間婦女或憑欄遠眺或對空乞巧的場景。作品採用一至二色間暈的裝飾方法,施以平緙、構緙、緙金等技法緙織。紋樣大面積運用線條勾勒,然後填彩。圖中的亭臺樓閣、捲簾、臥榻和牆壁完全依照界畫的程式用界尺畫出。此圖軸緙、繪結合,緙法簡練,線條規整勻齊,敷色渲染和諧自然。唐人林傑有《乞巧》詩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手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馮超然 案供七夕圖
七夕乞巧習俗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古代女子,無論是大家閨秀,還是窮人家的孩子,都要精通女紅。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形成了男耕女織的傳統,女子從小學習描花刺繡,紡紗織布,裁衣縫紉等女紅針線活,男子擇妻的標準,以「德,言,容,工」四個方面來衡量,其中的「工」即為女紅活計。而傳說中織女就是一位紡織女神,所以農曆七月七日的晚上,凡世間的女子都要祭拜織女,祈求其傳授紡織技術。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
「七月七日為牛郎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瑜石為針,陳几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七夕之夜,月光融融,清輝盡灑,初秋的涼風襲來,涼爽怡人,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藉助月光,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針孔者稱為「得巧」,即獲勝者。反之就是輸家。輸家還要準備獎品或禮物,頒發給勝者。
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說:
「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南朝詩人劉遵有《七夕穿針》詩:
「步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向花抽一縷,舉袖弄雙針。」描寫了穿針女子於花前月下,以穿雙針爭強鬥巧的情景。
程十髮 乞巧圖
宋朝時期,在京城汴梁專門為女子們設置乞巧物品專賣市場,即乞巧市。《東京夢華錄》介紹說:七夕前,身穿羅綺者充斥街市,隨即有折來尚未開的荷花,京城中人擅做假的雙頭蓮,賞玩一時,然後又帶回家去,路人見了,紛紛流露出讚嘆喜愛的神情。從乞巧市的繁華熱鬧的景象,可看出當時七夕節的盛況。明清時期更加流行的是投針驗巧,即在水盆中放入縫衣針,以盆底針影形狀判斷是否「得巧」。
《燕京歲時記》記載:
「京師閨閣,於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謂之丟針兒。」
七夕習俗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
本文轉載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