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七夕壓根就跟愛情沒關係,說出來你可能不信。讓我慢慢道來。

很久以前,人們沒有鐘錶計時,更沒有萬年曆,大家是怎麼判斷季節呢?
一個偶然的機會,古人發現了一個大秘密:為啥菊花一開放,有顆星星就會出現?一思考發現,原來星星是很守時的,踩點很準。既然如此,那看星星就知道季節了,於是星際探索之旅開始了。
古人的理論多種多樣,其中一種很厲害:天獅一個巨大的球形房子,叫做天球。裡頭住著所有的日月星辰,地球是房子的中心,大家都繞著地球轉。跟地球一樣,天球也有自己的赤道,叫天赤道。天球裡那些三五成群、閃閃發光的,就是星星,在古人看來,星星之間的位置恆久不變,所以叫恆星。於是古人就以恆星為參照,來觀察日月的行動路線。比如黃黃的太陽的年度行動路線,叫做黃道。
在我們中國,古人就將黃道和天赤道附近的星空,分成二十八個地盤,作為日月星辰的「宿舍」,叫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個宿舍分成四個片區。根據每個片區星星組成的圖案,腦補出一個動物,就是四象:北玄武、南朱雀、東青龍、西白虎。

在北邊的保安是個龜蛇合體的神獸,在它鎮守的地盤上,有個宿舍叫牛宿,裡面住著好多星星,其中有四顆像個天文臺,於是被命名為漸臺,漸臺旁邊還有三個星女郎。人們把這幾顆星星組合起來,開個腦洞,發現它們像個織女在織布。三顆星女郎代號為:織女一、織女二、織女三。我們常說的織女星是指織女一,織女一是三姐妹裡面最亮的,在古代存在感爆炸。於是它承擔了一顆年輕恆星不該承擔的重任:當織女星在某個黃昏出現在正東邊,就代表咱們北半球快入秋了。
牛郎星在哪裡呢?在漸臺隔著很多小星星(銀河)的對面,這裡有個星星組合,叫河鼓。中期有顆特別閃亮的星。大家就把這兩顆被銀河隔開又顯得特別亮的星星,和當時社會分工聯繫在了一起:男耕、女織。所以現在知道了吧,人家的老本行是職業之神!二者各司其職,半點情愫都沒有。
後來人們的生活富裕了,越來越喜歡談戀愛,加上兩顆巨星微妙的天文位置,事情就變味了。於是有人天天給這兩顆星星傳緋聞,越傳越像那麼回事。於是這兩顆巨星就由職業的代言人轉型成苦情劇男女主角。

七夕節哪裡來的?
由於織女是女神之神,自然也成了古代女性的偶像。姑娘們為了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就在七月某天比賽針線活。這一天就是七月七,又由於是在晚上過節,就將這個節日叫做七夕。而這種祈禱心靈手巧的活動叫乞巧,所以七夕又叫乞巧節。所有的活動都是為姑娘們設置的,七夕又叫女兒節。
七夕節的風俗和愛情無關,卻是以愛情故事打底的。無論什麼年代,都有人談戀愛的。比如壯族朋友就把七夕當情人節過,那天姑娘們會在一起祈求好姻緣。
隨著西方情人節的侵襲,有關部門為了保護傳統文化,就提議把七夕當成中國情人節。又過了幾年,七夕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