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腦洞真大!毫不相干的兩顆星星,咋就變成了牛郎織女的傳說?

2020-11-29 玲瓏文史

牛郎織女的故事,本是星辰天文的自然神話,後來演化為古代民間傳說。

這富於魅力的故事,流傳了一代又一代;兩人的愛情悲劇,也誘發著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感慨與嘆息。

兩顆毫不相干的星星

最初的「牽牛織女」,要追溯至先秦時代。不過,在當時它們僅僅是兩顆星(星團)的名字而已。《詩經·小雅·大東》有這麼一段文字:

「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在當時的思想裡,織女星雖有「織女」之名,卻不能從事實際的織布工作;而牽牛,也僅僅是一隻不能拉車的神牛。同時代的《星經》,也僅僅說:「牽牛六星,主關梁。」可見,此時「牽牛織女」尚無人格化的跡象。

《詩經》相傳為孔子編訂

從《詩經》的內容來看,此詩是作者藉以諷刺西周王朝的貴族尸位素餐之現象,表達庶人對生活勞苦的不滿,暗喻當時的統治者雖居高位,卻無法體恤百姓,不過虛有其名罷了。

在詩句裡,「牽牛」與「織女」,只是居於天空中的星團,完全沒有人的靈性和感情,更遑論會有什麼愛情。

除了《詩經》,《夏小正》亦有織女星的記載。不過,織女星的作用,只是用來「定四時」而已。當時,織女星是北方天空很亮的一顆星,所以被視為四時更迭的時間基準。從中看不出任何有關人或情感的線索。

在先秦典籍的記載裡,牽牛星和織女星,之所以被賦予「牽牛」、「織女」之名,當是古人觀察天象,結合農業信仰及祭祀活動,再配上男耕女織的現實生活所想像而來的神話傳說。

織女劇照

銀河兩隔,含情脈脈

到了漢朝,由於牽牛星和織女星本身就有「神話基因」,於是,它們的戀愛故事開始形成。

在牛郎織女的故事裡,織女所佔的地位,遠比牛郎重要得多。換句話說,這個悽美的故事,是以織女為中心而發展形成的,而牽牛隻是配角。

西漢時,織女星已充分顯現其「神格」,成為人們想像中的女神,率先成為人間戀慕的對象,且仍保有尊貴的身份地位。如《淮南子·俶真訓》云:

「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織女……」

文中織女與雷公、夸父、宓妃等神話人物並提,據此可知,人們已予以織女神格。而《史記·天官書》所云:「織女,天女孫也」,正是賦予織女尊貴地位的最佳說明。

牛郎織女劇照

至於牛郎,根據張守節《史記正義》的記載,此時他的職責是「主軍鼓」,仍與我們所熟知的「牛郎織女」故事情節無關。

一直到班固的《西都賦》,才看到牛郎織女具有思想情感的人格化跡象:

「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

班固所吟詠的昆明池,應是西漢時為了解決水軍訓練問題,漢武帝在都城長安的東南部鬥門鎮附近修築的昆明池。李善注曰:

「昆明池有二石人,牽牛織女象。」

看來,牽牛已以「人形」出現,並和織女具有對等的地位。但此時,他們還是天上的神,只不過是多擁有世上男女一樣的形軀而已。

漢武帝劇照

然而,這兩個「人格化」的石像,卻是牛郎織女傳說發展的關鍵。

一直到東漢末年,由於社會長期動亂的歷史因素,在文人的筆下才開始出現如古詩十九首裡《迢迢牽牛星》那樣的詠嘆: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離情別愁、兩地相思,是古詩十九首最常見的主題。《迢迢牽牛星》借天上牽牛、織女兩星被銀河阻隔,彼此相望卻不能相聚的故事,來抒發人間男女分離而不能相會的哀愁。

此詩出自民間詩人,可見這樣的想像在當時已極為普遍,而且為大眾所接受。

牛郎織女劇照

喜鵲搭橋渡織女

東漢時,人們基於想像,已普遍認為牽牛織女星是隔著銀河不能相會的一對悲情男女,但尚未有「喜鵲搭橋」的痕跡。

現在大多數人認為「七夕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出自《淮南子》。其實,這種說法實不足採信。

因為今本《淮南子》並沒有這段記載。而且,如果西漢時已經有牽牛、織女結為夫妻,以及「七夕喜鵲搭橋」之傳說,那麼《淮南子·俶真訓》怎會說織女嫁給了遊於滅亡之野的真人?同時代的《史記》又怎會說牽牛是祭祀的神牛、織女是天女孫?

牛郎織女畫像

事實上,「七夕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的情節,最早出現在東漢末年應劭的《風俗通義》中,其佚文記載:

「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當人們抬頭望見那耀眼的銀河帶,仿佛浩瀚煙波,於是又附會了「精衛填海」的想像和感嘆,然後才興起「使鵲填河渡織女」的傳說。

一年一度的銀河相會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呈現出內有篡奪、外有侵犯的局面,文學受這樣的環境影響極深。此時,人們對牛郎織女的故事,也開始有了不同的解讀。

例如曹植《九詠》中的「目牽牛兮眺織女」,飽含「牽牛織女交會有期,而自己卻獨不得君上之垂憐」的感嘆;而《洛神賦》裡的「詠牽牛之獨處」,則是曹植以「獨處的牽牛」,自喻為不得寵愛的孤臣。

曹植劇照

由此可知,牽牛、織女在那個時代的人們眼中已經是夫婦;而且,由「交有際兮會有期」的想像,可以看出「牛郎織女相會」之說,已逐漸明朗。

在曹魏時期,詩人們基於現實精神,將更多的社會內容,例如因社會混亂引起的夫妻分離,填充到「織女」的意象之中。

曹魏以後,牛郎織女傳說日趨穩定。「兩地分離」、「鵲橋相渡」、和「一年一會」的故事情節,有了完整架構,亦有了骨、血、肉,更是成為詩人寫作常用的題材。

相關焦點

  • 從星星傳說到人間傳奇——牛郎織女故事流變概說
    當然在《大東》中這還是兩顆毫無關聯的「孤星」,他們是先於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存在著的。後來,在人類非凡的想像力作用下,兩顆星才有了「故事」。儘管在六朝牛女二星的關係已定,故事雛形已現,但還僅限於「星星傳說」,任昉在《述異志》中,也只不過說上帝讓織女回歸銀河之西,離開銀河之東的牛郎而已。那時,他們還沒有進入凡間。
  • 「牛郎織女」的傳說是怎麼來的?
    於是古人開始給天空的星星命名,並將天空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織女」、「牽牛」二詞見諸文字,最早出現於《詩經》中的《大東》篇:「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詩中的「織女」出現在「牽牛」之前,明顯是天上兩個星星的名稱。
  • 不必慶祝七夕,牛郎織女不會團聚的
    這時牛郎織女才開始有了人格。 牛郎織女的傳說在流傳過程中遇到了另外一個民間故事——董永傳說,於是牛郎這個人物漸漸跟董永合為了一體。 從事中日比較文學研究的於長敏教授分析道:「文學家從牛女兩星座聯想到一對戀人,又從天上聯想到人間。
  • 七夕節:牛郎織女我們本沒有愛情,只是兩顆星星
    一個偶然的機會,古人發現了一個大秘密:為啥菊花一開放,有顆星星就會出現?一思考發現,原來星星是很守時的,踩點很準。既然如此,那看星星就知道季節了,於是星際探索之旅開始了。古人的理論多種多樣,其中一種很厲害:天獅一個巨大的球形房子,叫做天球。裡頭住著所有的日月星辰,地球是房子的中心,大家都繞著地球轉。跟地球一樣,天球也有自己的赤道,叫天赤道。
  • 民間流傳的牛郎織女的傳說是什麼樣的?遠比古籍中收錄的內容精彩
    七夕節,因為有了「牛郎織女」的傳說,平添了許多神秘而浪漫的色彩。不過,七夕節的形成也不全都是受神話故事的影響。其實,它還有很多傳說以外的因素。七夕節最早的起源,與古人對自然天象和時間的崇拜有關。由於織女星與牽牛星分別為銀河兩側的兩顆極亮的星星,所以二者在上古時期就受到人們的特別關注。
  • 七夕後的牛郎織女,又「異地」了?
    七夕結束,牛郎織女又要恢復「異地分居」了嗎?   還有網友戲稱,不知今年牛郎織女相見,有沒有測體溫、驗健康碼?   其實,牛郎和織女,人家今年嚴格地保持了「社交距離」——就跟千百年來一樣。而且,七夕過後的兩顆星星,壓根兒沒有漸行漸遠。不信?請您朝天上瞧。
  • 真相逢,會發生什麼?
    古人從很早開始就觀測星象,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的星象文化,「牛郎織女」 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牛郎星和織女星就已經在《詩經·小雅·大東》裡被初次提及——「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
  • 七夕和牛郎織女傳說的歷史溯源
    由於《天官書》、《地理志》等只是研究星宿分野的天象記載,因而未有傳說故事,然而可以看出古人將「婺女」和「織女」以及「河鼓」和「牽牛」從星象上分的比較清楚,然而在民間中經常混淆,經常有用婺女替代織女的詩詞文章。
  • 今天七夕 你所不知道的牛郎織女傳說
    這段文字表明,早在將近三千年前的西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把天上的兩顆行星命名為「牽牛」和「織女」。詩中稱織女「不成報章」,暗示當時民間已經把織女星想像成了一位紡線織布的女子,稱牽牛「不以服箱」,是把牽牛星看作為一頭犧牲奉獻的天牛的形象。織女星由一大兩小三顆星星組成。
  •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與流布
    這段文字表明,早在將近三千年前的西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把天上的兩顆行星命名為「牽牛」和「織女」。詩中稱織女「不成報章」,暗示當時民間已經把織女星想像成了一位紡線織布的女子,稱牽牛「不以服箱」,是把牽牛星看作為一頭犧牲奉獻的天牛的形象。  織女星由一大兩小三顆星星組成。
  • 獨屬於女生的七夕節,如今變成了情人節!牛郎織女原先只是星座!
    在七夕這天,天上牛郎織女會來到鵲橋上相見,因而近代又將七夕作為中國版的情人節。實際上古代的七夕節和婦女節差不多,是女性專屬的節日。它們兩顆星在西周時期還是兩顆普通的星星,它們之間也沒有任何聯繫,唯有文人們對牽牛星、織女星充滿了浪漫的幻想。 牛郎織女為夫妻的傳說出處不可考,不過戰國時期的秦簡雲夢睡虎地《日書》中就有牛郎織女是夫妻的記載,例如「乙酉,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歲,棄若罔」。
  • 牛郎織女的故事是怎麼來的?七夕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真相?
    在這短短幾行詩句中,後世「七夕」故事的幾大元素:織女、牽牛和銀河,悉數登場,但彼此之間還並沒什麼關係。牛郎和織女之間的婚姻,那是後來的事。牛郎織女的故事從哪裡來?這就得從古人觀察星空的目的說起了。跟現代人不同,古人對天文學的研究,基於非常實用的出發點:為了確定時間和節令。
  • 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
    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 2010-08-12 11:24:00    作者:徐傳武   來源:大眾網---齊魯晚報   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
  • 古人為什麼會把這兩顆星命名為織女星和牛郎星?
    小的時候,每到夜晚,母親就會帶著我站在院子裡,昂著頭看著繁星閃爍的夜空,我會靠在母親的懷裡聽她給我講那個美麗的傳說。所以,兒時的我經常會傻傻的看著天空,看著牛郎星與織女星……長大以後,才知道那只不過就是古代的天文學家,為了好記給天空的星星所起的名字而已。古人常以天上星星的排列形狀,加以想像再參雜一些神話故事來命名星星。
  • 七夕佳節,如何在天空中找到牛郎織女星?
    宇宙萬物神秘莫測,牛郎織女星更是被賦予了美好的愛情意義。相傳,在每年七夕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 「七夕節」的主人公牛郎織女到底是個怎樣的傳說?
    有關「七夕節」的傳說,最能讓人信服的主人公就是「牛郎織女」了。最早把牛郎織女說成是夫婦的是在《洛神賦》中,書中還說了牛郎織女只能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相會一次。不過,人們還是有疑問的,為什麼牛郎織女是夫婦,卻只能每年相見一次呢?
  • 牛郎織女的神話淵源:四大民間傳說皆為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
    中國四大民間傳說分別是《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皆為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反映了人們對真摯情感的認可。而牛郎織女的故事位居其首且最具魅力,硬生生從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演變成為「七夕」這樣一個傳統節日。
  • 西安長安鬥門「牛郎織女傳說」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西安長安鬥門「牛郎織女傳說」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中廣網北京6月8日消息 西安市長安區鬥門街辦的「牛郎織女傳說」項目,日前入選文化部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牛郎織女傳說,發源於長安區鬥門。牛郎織女本是銀河系的兩顆星辰,到西漢時逐漸演變為神話傳說。經過千百年流傳,形成了一個婦孺皆知、優美動人的民間故事,從而躋身於中國古代「四大愛情傳說」之列,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唐德宗貞元14年,長安鬥門群眾修「石婆廟」供奉織女,千百年來,香火不斷,吸引八方民眾前來祭祀,形成了規模盛大的廟會。據《漢書?
  • 民間以牛郎織女為載體的傳說(七夕),原來是要表達這個意願
    牛郎織女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每到這天晚上,人間的喜鵲都會飛往天上,在銀河之上架起一座鵲橋,牛郎織女就靠這座鵲橋共赴佳期。相傳在七月初七的晚上,在人間是看不到一隻喜鵲的。而在黎明之前,喜鵲們必須飛走,牛郎織女也得趕在鵲橋消失之前匆匆話別,回到銀河的兩邊。所以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們總會看見喜鵲的頭頂突然禿去。
  • 牛郎織女,一個美麗的傳說,忠貞的愛情故事
    它是民間傳說中的紡織女神,是古代勞動婦女勤勞和智慧的象徵。慈禧太后:冷酷無情,對血緣和專制漠不關心。老牛:忠誠和理解。牛郎織女是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源於牛郎星和織女星的名字。傳說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每天編織彩霞到天上。她討厭這種生活,所以她偷了凡間的東西,未經允許就嫁給了河西的牛郎。這件事激怒了天地皇帝,把織女帶回天宮,命令他們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