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西藏職業技術學院丁真達珍創新團隊參加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時合影。
圖為西藏職業技術學院丁真達珍創新團隊設計的產品全家福。
圖為外聘老師在給該校服裝專業學生講授製衣設計流程。
圖為西藏職業技術學院丁真達珍創新團隊創新項目總結白板 。圖片均由本網記者 章正 王莉 攝
核心提示:
2020年11月16日23時,在廣州的一家酒店,西藏職業技術學院參賽選手,已經連續熬夜七八天了,可是最後講解稿寫好了,又被推翻了。負責主講的藏族姑娘丁真達珍,沒忍住,眼淚一下子奪眶而出。
「怎麼辦啊?我不能讓大家之前的努力白費!」丁真達珍哭著說。陪著熬了幾宿的援藏女老師方麗,試圖安慰,卻也沒控制住,兩人相擁,放聲大哭。
此時,壓力籠罩在11位隊員身上。一刻鐘後,丁真達珍用紙巾按了按淚痕,重新收拾心情,又走回大家中間,開始講解稿的再次修改。
2020年11月18日下午,走出賽場,這群年輕人,內心忐忑,不願離開,拿著手機觀看比賽的現場直播。當分數現場公布的一剎那,丁真達珍與老師方麗,對視了一下,再次擁抱在一起,大喊,「我們贏了!」。
他們創造了西藏高校的歷史。這個團隊的項目《瑪旁雍措·蓮華之寶》,成功斬獲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的全國金獎。他們,實現了自治區在全國高水平創新創業競賽獲得金獎零的突破。
全國金獎背後的秘訣是什麼?秘訣就在於改革,重構教育方式,學生更出彩;讓學生就業,面向市場,更有底氣。
從一組數據便可以看到,學校改革的成果。該校畢業生就業率從2018年的70%,2019年的89%,躍升成為2020年的95.17%。
這是一場漂亮的就業「逆襲戰」,也是一場西藏職業教育的奮力轉型。
從歷史來看,這所學校的底子很薄。
如何改變這一狀況?幾年前,一度讓該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採守寬很是著急,決心要改變。
很快,他就發現,西藏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有不一樣的優勢:一是,學生們的家庭負擔並不重,家庭貧困孩子上學,政府幫助家庭解決了後顧之憂,加之脫貧政策到位,學生們並沒有養家的壓力;二是,隨著國家對就業的重視,只要有一技之長的學生就業並不難,加上國家對創新創業的鼓勵,學生的創業與就業環境不錯。
「育人,這是學校的責任。」採守寬意識到,學校應該找到一條途徑激發這些學生的潛能。
難就難在如何破題,採守寬想到學校是時候進行一場改革,是更高水平的教育供給側改革。
改革的第一招,學校提升學生專業課的學習能力。「專業課水平一定要過硬,對老師和學生都是一場倒逼。」採守寬說。
從老師的上課效果,到學生的出勤率、畢業成績都進行嚴格的考評。有一組數據顯示,通過嚴格的考核,每年該校有5%的學生不能按時畢業,需要「回爐」才能拿到學歷。
擺在學校面前的是,第二個難題。基本合格的學生,一定能在就業市場上受到歡迎嗎?顯然,並不如此。
「我們培養的不是『乖學生』,而是有市場『競爭力』的學生。」一位學校領導說。
改革第二招,學校通過創業教育,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前幾年,正時值國家提出創新創業。學校順勢而為,用創業教育倒逼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該校將創新創業課程納入到培養的全過程,課程主要有《大學生就業指導》《創新創業實踐》《大學生創新創業基礎》《西藏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
這是一種新探索,各種疑問也紛至沓來。最有代表性的質疑是,既然創業貫穿於每名學生的培養過程,是不是意味著要求每一位同學都去創業?
「恰恰相反,我們沒有一刀切,而是用這樣的教育方式,改變學生的就業觀念,讓他們更加了解市場。」採守寬說。
記者在實地調研中,遇到學習唐卡專業的貢秋拉加,1998年出生的他,11歲就學習傳統的唐卡繪畫。他的老師說,他很有天賦,專業課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
問及創業課程是否對他有用,貢秋拉加毫不猶豫回答:「當然有用,給我很大的啟發。」從2019年到2020年,他一共賣出了4幅大唐卡和十幾幅小唐卡,收入一共7萬多元,不僅有了富餘的生活費,還能補貼家用。
像他這樣的受益者並不是孤例,學校還有很多。
學校形成一個新共識:創業教育不是要「乖學生」,而是要「創新者」。背後轉變,正是創業教育已經走出狹隘的定義。
因材施教,是這個學校最大的特色。若發現有創業意願的學生,學校還會「扶上馬送一程」。
2018年,學校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學校打破常規,引入了拉薩本地有實戰經驗的創業導師,開設了「創新創業精英班」,人數不多,每期50人。
隨機旁聽了課程,記者發現,務實的課程,切中創業要害。從如何註冊公司,再到創業項目選擇,甚至如何面對創業失敗,這些都是課堂上,學生和老師直面的互動問題。學校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8.6%的學生認為創新精英班的課程,從中收穫很大。
當然,這還不夠。創業教育必須把眼光放在市場。學校聯繫到內地資本,對具備一定市場運作能力的創業團隊進行資本注入。目前,已有華圖等資本投入,對17個團隊進行了35萬元的資金扶持。
投入,產生效果。從2018年底開始運營,該校先後孵化19個創業公司或項目,在校生創辦企業或項目18個,帶動創業70餘人,其中艾巴倉電子商務平臺等11個項目實現工商註冊,實現盈利40餘萬元。
在學校榮譽牆上,便可發現新的變化。該校被評為首批自治區級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學生在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中,先後榮獲自治區級榮譽20項,國家級榮譽11項。
「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一步一個腳印,走得很紮實!」在採守寬看來,用創業教育倒逼學生的綜合素質,已初見成效。背後的轉變,在於學校轉向因材施教,重構了教育邏輯的鏈條。
學生和家長有這樣一種觀念,認為就業「在本地」比「走出去」更好;還有一種,「公招」成為「公家人」的思想根深蒂固。
「這不能怪學生家長安於現狀,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的是我們部分教師思想認知的滯後。」採守寬一針見血指出。
若要在就業中突圍,須先在思想上破冰。
方法,必須在打通教師的「思想梗阻」。學校通過就業創業年度總結大會、月推進會(沙龍)、周例會和主題培訓等,統一了全校教師的思想認識。
學生的觀念如何改變?
「改變學生的觀念,不能光靠說教,關鍵在於讓他們嘗試著走出去。」該校副院長程曉盈說,作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援藏的教師,他決心改變。
觀念之變,談何容易。但一定得打破這樣的僵局。2017年,程曉盈聯繫一些區外企業,沒想到卻碰壁了。
無奈之下,他逼著自己梳理了一遍認識的涉農企業,拿出自己一切可用的資源為學生提供區外實習機會。
「我天天給企業打電話聯繫,時間最長的一家,聯繫了幾個月,終於拿下來了。」程曉盈說。
2018年,一家內地的涉農企業,答應接收實習生,條件是只能來8名學生,其中6名男生,2名女生。
正當他信心滿滿,發動2016級學生報名時,學生都在觀望,沒人報名。兼職班主任的他,挨個找班裡的學生談話動員,勉強湊夠人數。
實習之旅,老師引路。當年5月,程曉盈帶著8名學生從拉薩出發,乘坐了45個小時火車,輾轉來到江蘇的這家企業。
這一路,他一直給學生打氣,「有學校作為後盾,你們不要有顧慮。」
這是西藏職業技術學院歷史上,第一次派學生到區外實習。可意外接踵而來。5月9日,他把學生安頓好之後,11日,就返回拉薩。他沒想到一個學生12日就悄悄跑回拉薩。
學生初到實習崗位狀況百出。程曉盈接到學生信息,「程院長,我們要給豬打針很緊張,兩個小時都打不了10頭豬,怎麼辦?」「老師,我們要給豬打針,我很緊張,一個下午,師傅能打五六百頭豬,我10頭都打不了,怎麼辦?」
「多練習練習,熟練就好。」他雖然這樣回復,但是內心卻沒有底,學生到底能否適應?
時間能說明一切。兩周後,這個學生又發來信息,「老師,我現在掌握技巧了,一個下午就能打600多頭豬,師父還讓我教新來的員工呢!」
程曉盈鬆了一口氣,心想:「這群孩子真不能低估他們的適應能力,好樣的!」
與想像不一樣的區外實習,很快在學生中傳開。
有了學生基礎,事情就好辦了。2019年,區外實習計劃在該院全部專業推開,2020年,程曉盈反覆考察企業,報名參加區外實習的人數超過百人。
區外實習,一下子改變了學生的觀念。
與其說這是一種打開就業通道的方式,倒不如說區外實習,倒逼了學校培養模式的改變。這為學生們打開一扇「新窗戶」,讓學生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在看似不經意間,學生專業學習與就業需求的「任督二脈」被打通了。
學生走出去,產生了實實在在的「溢出效應」。
學生獲得了企業的一致好評:肯吃苦,不怕髒不怕累,做事認真。
口碑,源於學生的實幹。
前段時間,利用周末少有的空閒,採守寬去河北漢世偉食品有限公司看望實習就業的學生。他發現,2020年4月17日到崗工作的2020屆畜牧獸醫專業畢業生邊巴次仁,工作了8個月,竟然競聘成了這家公司的產房主管,收入從實習期的月收入四五千元,直接躍升到了一萬元。
「你們學校的學生表現非常好!」公司老總鄧瑞林告訴採守寬,如果按照這個成長速度,這個實習生過兩年可以競聘副廠長,收入會在這個基礎上再翻一番。
就業,對於職校孩子至關重要,關乎能否改變整個家庭的命運。
採守寬感嘆:「我們有7000多名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教育者的擔子很重,一個孩子背後就是一個家庭,讓孩子就好業,意味著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
西藏職業技術學院如何答題?
不妨看這樣一組就業數據,該校2020年應屆畢業生共1512人,截至2020年9月1日已就業人數1439人,就業率95.17%,提前完成2020年底前就業率達到90%的目標。
如果再對2020年的就業數據進行分析,就可以發現其中的亮點:
區外就業創新高,達到193人,超過了總就業人數的10%,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蘇、甘肅、北京、遼寧、重慶、天津等地。
市場就業創新高,學校共實現央企、國企、行業龍頭企業等重點企業組團式就業420人。
困難家庭學生就業創新高,困難群體畢業生387名,就業率為97.42%。零就業家庭佔畢業生總數的21.41%,就業率91.05%。
校企合作崗位創新高,校企合作的50多家大型企業提供就業崗位3000多個,實現畢業生企業就業600多人。
對於一所西藏的職業院校,這樣的成績著實來之不易。秘訣無他,唯有面向市場,才能廣開就業路徑。因材施教,必須要有市場意識。
該校招生與就業處處長許震宇告訴記者,從2019年9月1日至今,該校面向2020屆畢業生共舉辦155場招聘會,提供線上線下就業崗位103275個。
就業數據的背後,學生的就業觀念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學生們「公招」「等靠」「觀望」的態度少了,「先就業後擇業」「早就業」「主動就業」的觀念多了。
儘管2020年就業答卷不錯,但採守寬卻充滿著危機意識。學校的「好就業」已經基本實現,可是「就好業」卻還在前進的路上。
「其中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有業不就』與『無業可就』並存。」許震宇坦言。
從深層次來看,目前學校已經具備了就業體系,可是這所學校只有380名正式教師編制,在具體的工作中難以做到精準指導每一名學生。
學校如何答題?「學校不能被動等待,不能被困難給困住,不然沒有任何出路。」在一次最近的學校會議中採守寬提出。
該校向教育廳、財政廳共爭取1103.76萬元專項師資聘任經費,採取購買服務的方式從社會和行業企業招聘緊缺教師,第一批次擴招聘任38人,第二批次擴招聘任42人,組建專兼一體化、「雙師型」教師比例較高的師資隊伍,基本滿足了學校的需求。
最近,該校上下形成一個共識——向內涵式發展要動力,推進「好就業」向「就好業」的提升。
如今,學校已經拿出方案開始行動:
提質,學校進一步下沉就業指導,提升就業服務,要著力跳出就業看就業、跳出就業抓就業,從頂層設計出發,轉變學生就業觀念,做好職業規劃,朝著「提質」轉型;
引導,學校千方百計的跑市場、拓渠道、擴崗位,引導畢業生到央企國企、民營私企、中小微企業等各類企業就業,引導返鄉創業、基層就業和區外就業;
跟蹤,學校加大畢業生就業跟蹤回訪力度,精準統計畢業去向和就業信息,加強對畢業生後續的就業服務。
「只有真正迎難而上、滾石上山,不惜一切代價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採守寬說。
如今,這場轉型,還在繼續。